从马邑之谋看汉匈之战

文 / 子玉
事实证明,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战争必定是一场持久战,任何一方想要毕其功于一役都是不现实的。
元光二年(前133),一个叫聂壹的山西商人突然闯入了历史,他主动联系汉朝的大行令王恢并表示,自己可以设法忽悠匈奴单于主动来进攻汉朝,完了汉军就可以提前设伏对匈奴实施歼灭战。
讲真,就算没有聂壹,汉武帝也会对匈奴亮剑,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历史使命,就是,以汉朝积累的强大国力为后盾来解决边患,一雪高祖当年平城之耻。
只是,聂壹的建议让汉武帝看到了以较小的代价来解决匈奴问题的可能。在主战派和主和派激烈交锋之后,汉武帝最终拍板:支持和聂壹对接的王恢,干!
起初,事情完全按照汉朝君臣写好的剧本有条不紊地在进行,聂壹成功引得匈奴军臣单于上钩,率领十万骑兵开赴马邑,汉军也提前在马邑城外的山谷中布设了四路共计三十万大军。
但这事不是演戏,军臣单于不可能按照汉武帝写好的剧本本分出演,他的智商就是其中最大的变数。很快,军臣单于就感觉不对,怎么广阔天地之间连个人影都看不见,于是就暂停进军捉了雁门郡的一个小官来寻找答案。
得知事情真相的军臣单于大惊,赶紧就脚底抹油,溜了。
是的,好悬,差点就被汉军给包了饺子。

更重要的是,在匈奴撤军之际汉军还没有趁势去追击,没有任何收获。
这是汉军对匈奴亮剑的第一战,结果是相当尴尬。战后,汉武帝毫不犹豫给撺掇此事的王恢判了死刑:“今天要是不诛杀王恢,怎么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对,总要有人给这件事负责,而作为此次军事行动的总指挥,汉武帝也不能追究自己的责任。
在刘向的著作《新序》中刘向记载,这次军事行动汉军四路大军的主帅正是汉武帝本人。
御驾亲征就是这结果,汉武帝的尴尬可想而知。
没办法,有些事,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马邑之谋后,汉武帝终于冷静了下来,他不再寄希望于一战解决匈奴问题,而是以时间为杠杆有节奏的对匈奴进行持续打击,从元光六年(前129)到元狩四年(前119)的十一年里,汉军是年年出拳,最终才打出了一个“漠南无王庭”的局面。
就这,匈奴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性解决,汉武帝只是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攻守之势。
是的,匈奴发展起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就注定也不会被中原王朝旦夕之间给搞定。战国时代,匈奴就是农耕民族的劲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虽然一战却匈奴七百余里,但还是修筑了万里长城准备和匈奴打持久战。
在秦始皇的认知中,打击匈奴必须得考虑时间因素。
后来,趁着秦末的乱局以及楚汉战争的窗口期,冒顿带领匈奴是野蛮扩张,将东胡、月氏、丁零等这些部落都纳入了匈奴的版图。匈奴已经成长为草原上的霸主,控弦之士三十万,虎视中原。
从冒顿开始,匈奴正式进入了历史,相关事件被明确记载下来。
设想一下,汉武帝当时即使在马邑重创军臣单于也只是能开一个漂亮的头,以后的战争照样艰难。因为,匈奴是部落制,大单于只是名义上节制四方,盘踞在东西方的左右贤王以及别的部落照样是汉军的威胁。军臣单于逃回草原后依然可以组织起针对汉朝的强大军事力量。
同时,他们还控制着河西走廊以及西域地区,地缘优势也是匈奴的加分项。
如果军臣单于当时战死,匈奴的新一任单于也会迅速产生继续指挥与汉朝作战,而且,单于战死也会无形中加强匈奴的凝聚力使汉军攻击匈奴的难度加强。
怎么看,汉朝的对匈作战都是一场持久战。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匈奴人非常狡诈,足够敏感,所以,马邑之谋在操作层面上成功的可能性本来就很小,如果单于上钩,只能算是概率事件。
相反,匈奴也不可能一举拿下汉朝,即使在汉朝最困难的时候——
平城之战是汉朝在百废待兴的困境下第一次与匈奴短兵相接,刘邦被冒顿单于亲率的四十万精兵包围在白登山整整七天七夜,吃尽了苦头。
但最终,冒顿还是主动打开一个缺口让刘邦君臣退往平城,为什么?
表面上看,刘邦是让陈平走了冒顿老婆的门路,以金钱和和亲为突破口换取了双方之间的和平,但其实,真正让冒顿放弃的还是:
即使他拿下了刘邦,也不能一口气吃下汉朝;即使拿下部分地方,也不能治理。
是的,刘邦当时是脱离大部队带领一部分人上白登山察看地形的,这就意味着冒顿在解决了刘邦之后还得面对和汉军的鏖战,而长安的吕后也会在第一时间扶儿子刘盈上位,大汉马上也就有了主心骨。可以肯定,在仇恨情绪的作用下,汉军一定会和冒顿死磕到底,结果怎样,还未可知。
再说,冒顿即使占领了汉朝部分地方,以匈奴的部落制经验也根本无法治理汉地,还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大捞一把,从汉朝身上多揩点油水。
这一点,冒顿老婆给冒顿说得是明明白白:“两主不相困,即使占了汉地,也放不了羊。”

可以说,冒顿当时能够与刘邦握手言和其实是最成熟的做法,将战争扩展为全局,对谁都不好。
此后,汉朝就进入了积累阶段,但即使是以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也还是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匈奴问题。
可以看出,汉武帝是迈开了第一步,即使到了东汉时,汉军依然出塞与匈奴作战,直到公元89年,北匈奴才彻底被窦宪打残。
这个过程断断续续足足持续了两百多年左右,就这,还有天灾的助力,匈奴也在各种各样的天灾面前遭遇了毁灭性打击。
所以呀,汉武帝想在短时间内结束对匈作战是不现实的,只能说,马邑之谋让他清醒地认识到了汉匈之战的本质:
那是一场持久战,汉家天子得接力下去。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和“在看”。谢谢!/推荐阅读:八王之乱,七国之乱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邓小平:指挥了淮海战役 刘伯承:指挥了淮海战役 陈 毅:指挥
邓小平:指挥了淮海战役。刘伯承:指挥了淮海战役。陈毅:指挥了淮海战役。如图所示,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是邓小平,常委仅3人:邓刘陈,也就是重大军事任务都是由他们三人商定决策,最后由中野和华野两大野战军负责实施。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华野是由代司令员粟裕全权负责指挥,他不仅落实了总前委的军事部署,还预判了敌人的逃跑路线,全歼国军主力,立下首功。图书馆收藏文库2024-03-11 13:08:40
0000中国“二分二至”:考古取得重大发现,难怪尧典中说“分至四神”
尚书尧典记载:帝尧羲和(或羲氏与和氏)推算日月星辰运行规律,制定历法,确定农时,随后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个官员,分别“以殷仲春(春分)”、“以正仲夏(夏至)”、“以殷仲秋(秋分)”、“以正仲冬(冬至)”,即“四神”管理“二分二至”。紫网2023-10-13 16:20:5800021934年,41岁的毛主席因何事咬牙垂泪道:天亡我也!
提及毛主席,世人首先想到是他那充满传奇色彩且辉煌的革命生涯。然而,殊不知,这位曾“挥斥方遒,指点江山”,道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一代伟人,在带领指挥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问鼎巅峰的途中,也曾跌落过谷底,甚至一度咬牙垂泪,感叹道:“天亡我也!”或许有人要问了,到底发生了何事,竟能让这位即便是在危难关头,亦能感慨“风景这边独好”的伟人为之垂泪伤感,而发出如此感慨呢?01官场失意,又经丧子痛紫网2023-10-17 11:24:180000三 敌 营 十 五 年——打入汪伪政权
1937年7月29日北平失守的那一天,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汪精卫在南京发表了一篇《最后关头》的广播讲话,公开散布抗日失败论。8月4日,他又在南京发表《大家要说老实话,大家要负责任》的广播讲话,进一步鼓吹对日求和,并说“不和”是会吃亏的,要老老实实地承认打败仗,不要掩饰,不要唱高调,以免引起无谓的冲突等。紫网2023-10-17 10:25:140001红军史上三场最惨烈败仗
1:湘江战役(红一方面军牺牲五万)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下,8.6万红一方面军在湘江被30多万敌人包围,战士抬着沉重辎重过湘江,错过桂军有意放行的时间,牺牲五万的代价才冲破四道封锁线,但此仗后不久毛主席重获指挥权。2:百丈关战役(红四方面军牺牲4万)1935年张国焘分裂红军,南下打的一场大败仗,在四川的百仗关,和优势川军血拼,累计牺牲四万多红军精锐,张国焘南下彻底失败,红四方面军随后北上抗日。冬不拉拉2023-08-09 09:50:41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