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人为什么要隐瞒贾环陷害宝玉之事?她和赵姨娘母子有什么交情?
宝玉挨打以后,王夫人向袭人打听原因,她是这样说的:
“我恍惚听见宝玉今儿挨打,是环儿在老爷跟前说了什么话,你可听见这个了?你要听见,告诉我听听,我也不吵出来教人知道是你说的。”
这句话很平常,但仔细分析,却透露出不少信息:

第一,王夫人在询问袭人之前,已经听说贾环诬陷的事情了,袭人说与不说,她都知道。
第二,王夫人答应“不吵出来”,怎么就能不吵出来?当然是不打算报复贾环。别以为身为主妇正妻,就可以说一不二。“几番几次我都不理论,你们得了意了,越发上来了”,从前的迫害她就没报复过,发脾气也只是骂一顿,没有更严厉的手段。既然如此,就是坐实了贾环的诬告之罪,又于事何补?
还有第三,“我也不吵出来教人知道是你说的”。保护消息来源,这是基本道德。以王夫人的身份,何用专门申明?是不是她在从前,有过无意中出卖线人的行动?

这个推测并不是凭空想象。后来逐晴雯芳官四儿,王夫人就很得意地宣布:“我的心耳神意,时时都在这里”。她可能忘了,几天之前晴雯说自己与宝玉并不亲密,“不过十天半月之内,宝玉闷了,大家玩一会子就散了”,王夫人可是信以为真的。之所以现在能掌握细节,当然是这几天之内有人告密:很明显的事实。王夫的“心耳神意时时都在这里”,其实就透露出告密者的存在,以后按图索骥,很容易查出来。她自己可完全不知道。

就凭着王夫人的为人,袭人对她的“不吵出来教人知道是你说的”,完全不能信任。而一不小心“教人知道是你说的”,袭人势必与赵姨娘结下死仇。这是袭人极力避免的。
这,还只是袭人隐瞒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与宝钗有关。其实袭人听说的宝玉挨打的原因,是小厮焙茗说的;而小厮焙茗,又是“听见老爷的人说的”。两次传话,中间会不会有讹误?谁也保不准。
袭人在没弄清楚事情真相之前,就信口对宝钗“把焙茗的话说了出来”,遭到宝玉的阻拦才反应过来,“早已明白自己说造次了”、“更觉羞愧无言”。

刚刚在宝钗面前“说造次了”、“羞愧无言”,转头到王夫人面前,又把这些话原封不动地搬出来?你当袭人是傻大姐吗?
这两个理由,还只是人情世故。第三个理由,才能反映袭人的“深心”:
王夫人传唤,并不是叫袭人,而且默认不需要袭人去:“不管叫个谁来也罢了,你又丢下他来了,谁服侍他呢?”宝玉受伤未久,“克尽职任”的袭人应该在他身边服侍的。

但是,袭人主动来了。而且不是一时兴起,却是“想了一想”,回身叮嘱了别的丫鬟,才去。她“想了一想”是在想什么?
“我今儿大胆在太太跟前说句不知好歹的话”、“太太别生气,我就说了”、“我还记挂着一件事,每要来回太太,讨太太个主意,只是我怕太太疑心,不但我话白说了,且连葬身之地都没了”。

如此重大,是为了引出让宝玉与姊妹们隔离、防微杜渐的建议。这个建议最能博得王夫人的赏识,但是只要有一句话说得不合适,就成了告密、甚至是诬陷。袭人的汇报,才是千转百回、密不透风,既不点明宝黛的“不才之事”,又展示出自己懂“大道理”的好处。这才能博得一个光辉的前程。

和自己的光辉前程相比,贾环的诬陷不仅已经过去,而且不值一提。袭人深心周密,虑事完全,怎么会在这紧要的当口,提出贾环这点儿小事,来打乱自己的大计划呢?
孟子启示录040:做人最好是半清半浊、无过无不及
导读孟子举了哪两个很难得,但又很极端的人格案例给我们?他为什么说气量太小,或者不够自重,都是君子所不为的?人为什么最好在清与浊之间,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自尊与尊人之间找好平衡点?人为什么最好外圆内方,半清半浊?紫网2023-10-14 12:46:360000「无我」是什么状态,有何实际用处?看完你很可能觉醒开悟
世界上很多东西,原本都是没有分别的,一切事物平等,只是因为人的分别心,标准参照,而有了划分,很多苦痛就随之而来。其中,很多痛苦的根源,就在于“我”,过于注重我。人们日常高频使用这个字,我饿了,痛了,高兴了,难过了。我的想法,感受,需求,似乎无处不在,但是我真的存在吗?首先,从身体来说,肉体到底是什么?一团物质能量的集合物。紫网2023-10-14 13:30:030000读《红楼梦》:贾母为什么不理睬邢家的人?
作者:韩雪丽贾母对亲戚热情吗,太热情了!你看贾府主要往来的亲戚,其实就是史府和王家的,京里的三大家族,原来互为亲戚,互相照顾,所以必有往来,对史湘云的爱护,何尝不是因为亲戚关系,至于和史家的女主人往来不多,感觉上是史家故意疏远,可能是史家感觉贾府行事张狂,不好相与,怕被连累,宁国府声名扫地,而荣国府凤姐放贷取利,这样的名声,好不到哪里,史家的侯爷,不愿意被连累。紫网2023-10-15 17:08:200000如何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就是知道并且做到吗?
在直播间有同学问: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怎么理解?知行合一就是知道并且做到吗?显然不是,因为你知道的只是你愿意知道的,每个人的认知带有主观偏见和价值取向。其实,简单理解,知行合一就是根据良知行事,这里的知是良知,而不是知识或者认知,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完全根据良知行事。良知和个人的知识和认知是有本质区别的,良知是根据事物本来如此的客观判断,是具有普遍性的。小播读书2024-03-05 14:07:29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