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技巧:书怎么读,才能记得更牢固?


让阅读过目不忘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读一本书的过程中,和它产生连接和交互。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要在书上写写划划,或者把句子抄到笔记本上吃灰。你认为那样就可以加深印象,那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你有读书的习惯,肯定会经历过这种体验:一本书自己读过一遍后,时过境迁所有的内容都忘得一干二净,但唯独书中的某句话或某个情景,却一直记忆犹新。为什么其他内容都忘记了,只记住这一两句话呢?其实不外乎这几种因素:
1、读的过程中,感觉实在写得太妙!自己没忍住返回来,重读一遍这句话或这段场景,然后自己停顿了一下,又在脑海里回味了一番,划了横线。(重复温习)2、书中的某句话或某个情景,特别契合你此时的感受,亦或是曾经某段情感经历的写照,使得你有意识的将此片段截取下来,存放在记忆中,或许还忍不住在心里赞叹一番。(情感共鸣)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读完一本书后,我们忘了那么多的内容,唯独对书中一两个片段印象深刻:我们无意识地和书中的某个片段产生了连接,获得心灵上的交互,不知不觉地加深了印象,使得这些内容在大脑中的记忆留存更久一些。
当我们对一件事,重复地做了作用功,这个力道,自然会沉淀在我们内心深处,加深大脑皮层的脑沟回路。哪怕过了多年,只要被某个共同记忆轻轻唤起,就会重新在大脑中激活。
那么,清楚这一点后,无论是在后来的阅读中,还是处理复杂的事情、作总结时,我会刻意地暗示自己,多做一些与此相关的连接或交互,来加深印象。
比如:在读一本书时,会散发出不同的问题,对该书进行提问和回答,来拓展不同的思维和记忆缝合与该书产生交互式连接。作者为什么会这么写?主人公为什么这么做?如果是我又会怎么做?等等,让一本书在我们的脑海中,逐渐从点到线,到面,再到体的过程。
更重要的一点是:在读完一本书后,只消间隔几天,再翻找出来,通过检索、粗略地复读之前的内容,想法在脑海中重新过滤一遍,像车辙印一样来回增加大脑的记忆。随着时间的增加,你会渐渐感知到知识在脑海中沉淀所带来的惊喜。
当我们有意识地把阅读中少有的这种,通过思考、检索、复读的交互方式,在实际生活中大量的运用起来,有效的阅读一本书,反而并没有那么难。然后,就是刻意地练习,通过锻炼大脑的这种肌理,读书会越来越轻松。
最后,总结一下:读书的过程中,想让读到的内容在大脑中记得更牢固、印象深刻。要学会用你的思考和提问方式与这本书建立连接,进行认知缝合,然后在读完此书,间隔几天后,重新打开粗略的检索、回想、巡游一遍此书。这本书的内容,大概率就已经是你记忆的一部分了。
祝好,共勉!
——封面插图来源动漫:《意外的幸运签》
重温《皮囊》这11句话,人生又明朗了(建议转发收藏)
蔡崇达的《皮囊》这本书,在5月份,我就凭着零零碎碎的时间很快就读完了。前几天看到一个书友在群里分享这本书,她说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我没有特别回应她,因为我确实是有很认真地在思考这本书是否真的值得一读再读。这本书不难读,14个故事凑成,有温情,有残酷,有现实,有理想,有生,有死。可以说,14个故事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我们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见到,或者说就是我们自己。紫网2023-10-14 15:16:340000一个年读完700本书的方法
嗨,欢迎来到「多维认知」,我是蚂蚁先生,我的信念是知是最好的行,行是最好的知,让我们一起成为一个知行合一的人吧。⏬↑关注公众号,回复【找书】,送你一个找全网电子书资源的网址📚【日更280天】今天我们讨论如何一年读完700本书。我说:“实话实说,我现在一年顶多也就能读完200本书,那么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讨论一年读完700本书呢?”爱学同学疑惑的问:“为什么呢?”依旧经典的中国基督教历史著作——读王治心著《中国基督教史纲》
宗教历史一向难治,中国的基督教史更是如此。1929年,耶鲁大学教授赖德烈出版了《基督教在华传教史》,该书成为当时研读中国基督教史的唯一资料。但赖氏受限于资料不足和新教背景,所写的书内容简略,观点有失偏颇,更着重于外国传教士的活动。然而,国人治教会史的成果寥寥无几,直到王树声于1940年出版了《中国基督教史纲》,才填补了以华人视角撰写中国基督教会史的空白。一、书籍简介(一)作者简介紫网2023-10-15 15:00:450000《概念论:什么是概念?什么是概念体系?什么是知识系统?》
第一部分:引论概念、概念体系和知识系统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在我们的思考、推理、创新和问题解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概念是我们对事物的基本分类和抽象,概念体系是我们对世界的一套完整的分类系统,而知识系统则是我们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这些基本概念及其在人类思维和认知中的作用。第二部分:什么是概念?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