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坚白之论,离坚白的两层含义讲的到底是什么?

公孙龙在这一篇论述了本性与偶性,本体与属性,感性认识与知性认识的区别。
在一开篇,公孙龙就提出了一个看起来很奇怪的问题:
坚、白、石、三,可乎?
曰:不可。
曰:二可乎?
曰:可。

公孙龙一开始就从“坚、白、石”三者的关系分析开始。
坚是石头的性质、白是石头的颜色、而石则是具体事物的本体或者共相,这个我们在之前“白马非马”中进行过详细讨论。
“坚白石”这三者能同时结合在一起吗?
回答是:不行。那其中的两者能同时结合在一起吗?
答案是可以的。
这个回答看起来很奇怪,我们看到一块坚硬的白色的石头,它们当然是一体的,为什么不在一起呢?
公孙龙也给出了论述,他说,我们只能看到白石,是白色的性质和具体的石头结合在一起。
我们只能触摸到坚石,是坚硬的性质和具体的石头结合在一起。
坚硬是看不见的,而白色也是感觉不到的,所以“坚和白”并没有同时在一起,它们是分离的,这就是公孙龙的:“离坚白”。
这里的“离坚白”有两个层次的理解,第一个是“离”不是分离于不同的物体,而是在同一个物体中,只是不能同时见到,或者说它们来自于不同感官的感知,在感觉上是分离的,就像来自两个不同感官通道的信息,彼此是相互分离和隐蔽的。
就像公孙龙说:“于石,一也;坚白,二也,而在于石。故有知焉,有不知焉;有见焉,有不见焉。故知与不知相与离,见与不见相与藏。藏故,孰谓之不离?”
这里意思是说,具体的石是本体的存在“一”,坚和白是石的两个属性“二”,它们存在于具体的石之中。
可以感知到坚,但不能感知到白;可以看到白,但不能看到坚。
由于人们感觉器官功能的不同,其感知具体事物的结果就不同。
当用手去触摸石时,得到的只是“坚”的感觉;当用眼去看石时,得到的只是“白”的感觉。
可见,由不同感官感知石而获得的感觉是相互独立着的,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相互分离的。这里的“离”就是“藏”,隐藏的意思,就像我们看到了月球的正面,背面就隐藏起来一样。

但不管坚白如何隐藏,都离不开本体“石”,这就是“离坚白”的第二层理解,坚和白只是事物的偶然性质,而“石”才是事物的本体和共相。
正如前面讲的“白马非马”一样,可以有黑马、黄马和白马,只是颜色不同,但它们都是“马”,具有“马”的本质和共相。
同样,白之颜色和坚之性质,都是一个事物的偶像,并不是必然和“石”这个本体联系在一起的。
正如公孙龙说:“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不定者,兼。恶乎其石也!” 天下万物中白色的事物很多,并不是只有“石”才是“白”色的;万物中坚硬的事物很多,并不是只有“石”才具有“坚”的性质。白和坚可以与万物相联系,并不是石所独有的。
我们理解了“离坚白”,也理解了“坚白和石”的关系,在公孙龙看来,“石”作为具体事物的本体,也是事物的共相,是事物的本质规定,坚和白只是事物偶然的性质,不是必然的本质,这是它们的区别。
但“离坚白”还是跟我们的常识相背离的,我们常识坚白和石感觉是同时可以感知到的,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公孙龙的第二个洞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知性认识。

公孙龙说:“力与知,果不若因是。且犹白以目见,目以火见,而火不见。则火与目不见而神见。神不见,而见离。”
意思是说,感觉与心智相比较,总是不及心智来得更深刻和全面,是因为心智才能认识本体或共相,而感觉却只能认识事物的一般属性。
比如白色以眼睛才能看见,但眼睛还必须有光线才能看见,而光线只是视觉的条件,视觉条件并不等于视觉。
所以,只是眼睛与光线本身也还不能产生视觉,而且视觉还必须与心智器官发生联系才能产生知觉(或者神见),如果视觉离开了心智,就不能有知觉。
公孙龙继续说,坚的性质必须通过手的触觉感知到,而且手指还不须叩击物体才能产生触觉,如果不通过手指的叩击动作,那么,即使运用心智活动也不能感知到坚硬,因为心智必须在感觉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心智不以感觉为基础,也将称是无源之水。
这里公孙龙其实论述了,感性和知性,感觉和思维能力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什么是知性?
康德认为,所谓知性,就是一种对感性具体对象进行思维,把特殊的,相互独立的、离散的感性具体对象加以综合,使之成为有规律的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
感性和知性能力的差别就是公孙龙这里说的“力与知”的差异,感知是分离的,但是心智可以把他们综合起来,形成知识。
感性是直观的,知性是思维的,二者相结合才能产生知识。同时,这里公孙龙也阐述了,知识并不在于认识事物的感性认知,而是在于知性认识,感性认知都是可以变化的,不稳定的,而基于事物本质和共相的知性认识才是具有确定性的。
公孙龙的认识论思想,不仅把我国古代的认识论思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而且他的思想脱离了物和人本身,论述了知识的产生是人的感官和外界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与今天我们的认识论思想是非常一致的。

公孙龙说:“神乎,是之谓离焉。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
心智的认识能力就是一种“神”,是它让我们可以把分离的感知综合到一起,这样万事万物才能被分辨清楚,人们才有正确的认识,而缺乏这种能力的认识就是“离”。
从感性认识到知性认识,心智是关键,它就像“神”一样。
公孙龙的认识论思想,不仅把我国古代的认识论思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而且他肯定了思维在认识中的主导作用。
知识不是存在于事物本身,也不是存在于人类自身,知识的产生是人的感官和外界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与我们今天的认识论思想是非常一致的。
🔼🔼🔼
小播哲学·认知进化营新
栏目已开启,欢迎你加入
🔼🔼🔼
点击上方名片扫描进群
品牌推广 |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转载开白
固肾心法:真正的神医是自己
你好呀,我是仰心~身体是情绪的地图,教导我们与世界相处。人的健康与内心息息相关,之前整理过一篇:养肝心法:不抱怨、不控制、不辩论今天我们来聊聊——【肾】俗话说:肾气足,财运好。如果肾脏淤堵,下焦不通,带脉受阻,则上不通脑,下肢水肿,不通肾命之气,容易精力不足,思路迟钝,做事不顺。1.五脏与情志幸福人生修炼课2024-02-15 17:06:09
0000《时空哲学的革命: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时空、没有宇宙》一一关于时空本质的哲学研究和探讨
时空是什么?时空究竟是什么?时空到底是什么?几千年来,人类文明史上有无数的哲学家、神学家和科学家都在追问这个最熟悉却又最陌生、最普通却又最特殊、最具体却又最抽象的常识问题,但是至今仍然没有一个人真正地完全彻底地揭开时空本质之谜一一物质=运动=时空=实体=人工体、人造物、数字虚拟物。时空哲学可以划分为:经典时空哲学,非经典时空哲学。《时间论:捕捉时间、冻结时间、编辑时间、制造时间》
引言:时间是我们理解和塑造宇宙的关键要素之一。它既是物理现象,也是哲学议题。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哲学角度出发,探讨时间的本质,并考察时间是如何被捕捉、冻结、编辑和制造的。我们将提出时间既是一种连续的、线性的现象,又是一种不连续的、非线性的现象,可以被理解和操作控制,但是永远不能被完全掌握。捕捉时间0000薛宝钗和王熙凤关系不咋地?其实贾探春和林黛玉也一样
紫网2023-10-16 11:06:0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