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日常经常用到的成语,原来都来自佛教!
在我们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鼎足三立,缺一不可,共同形成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佛家虽然是外来文化,但自西汉传入我国以来,已经逐渐与我们之前的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并且与本土的儒家、道家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深远。
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很多常用的成语,都来自佛家,但我们往往天天挂在嘴边,却不知来自佛教。下面列举十个常用的成语,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辩才无碍
这个成语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少人知道是出自佛教。这个出自《华严经》:“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若能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这里指的是菩萨为人说法,不但义理通达,还能言辞流利,没有一点障碍。
到了后来,这句话经常用作比喻一个人口才很好,能说会道。

二、痴心妄想
佛家讲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三种不良习气:贪、嗔、痴。也就是贪心、嗔心、痴心,这都属于妄想,所以就有了痴心妄想这个成语。
现在这个成语,经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不符合实际的想法或者愚蠢荒诞的计划。
三、大彻大悟
这个成语指的就是佛家经常讲的明心见性、彻底觉悟,现在用来形容一个人最为彻底的觉醒和醒悟。
四、单刀直入
这句话出自禅宗,而不是武术。因为禅宗讲究痛快、直接,开门见山,不必依照经论文字,迅速利索地斩断烦恼,当下就能大彻大悟。后来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办事干净利索,直截了当,不绕弯子,不拖拉。

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出自《五灯元会》:“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里的“屠刀”,指的并不是真正的刀,而是一切恶言、恶行、恶念,以及一切迷惑、颠倒、分别、执着、痴心、妄想。意思是说只要放下执着、分别、妄想,就能显现我们自身本具的佛性。
这个成语,现在一般用来劝导那些做坏事的人,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六、家贼难防
出自《五灯会元》:“问:家贼难防时如何?师曰:识得不为冤。”这里的家贼,指的不是小偷,而是佛家讲的“色、声、香、味、触、法外六贼”和“眼、耳、鼻、舌、身、意内六贼”。
现在形容家里人偷东西是最难防范的,或者比喻潜藏在内部的坏人,令人防不胜防。
七、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这个成语里的“浮屠”,指的就是佛塔,“七级浮屠”,就是七层的佛塔。这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比喻救一个人的性命,所获得的功德,比建造一座七层佛塔的功德都大。
八、聚沙成塔
这句成语出自《妙法莲华经》:“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就是说一个人只要与佛结缘,就好像小孩子玩沙子建造佛塔那样的游戏,只要一点点累积,早晚都会成就佛果。
现在这个成语 经常用来比喻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开始,积少成多,积水成河。

九、敲骨吸髓
这个成语出自《景德传灯录》:“昔人求道,敲骨吸髓,刺血济肌。”意思是以往修道的人,为了求道,能够完全放下,破除对自己身心的执着。
后来这个成语的意思就变了,常常用来比喻极其残酷的剥削压榨。
十、一丝不挂
现在大家看到这个成语,都知道是不穿衣服的意思,但其实原来不是这个意思,根本和不穿衣服没有一点关系。
这个成语出自《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意思是说一个人的修持境界很高,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牵挂。
中华文字起源探索(一)(二)(三)
【文字起源】1、造字是人类思想从成象→描图→文章(纹彰)→符号→写字的减法过程,减得越多,字越简单。2、由统治者决定造字方法,并按其规定的制度及秩序进行推广。字源有传承、有更替、有创新。《五帝》载:“…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尚书·甘誓》载:“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如图所示,玉器的文字分别是水、木、火、土、金,为古代的五行。文化龙乡2023-07-31 09:02:31
0000对联「封神」丨姜子牙钓鱼的地方叫磻溪
磻·溪郦道元《水经注.清水》:“城西北有石夹水,飞湍浚急,人亦谓之磻溪,言太公尝钓于此也。”《韩诗外传》卷八:“太公望少为人壻,老而见去,屠牛朝歌,赁於棘津,钓於磻溪。”对联题磻溪冠军一梦三十年沧浪怀丘壑深,出数百里粼波,縠皱谁言苍鬓上;烟柳忘江山老,隔三千年霏雨,丝纶闲钓白云间。亚军兰台一溪水已濯霜怀雪鬓,无奈当九州鱼烂,遂令起逐鹿心,为扬鹰事;紫网2023-10-14 14:14:3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