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得到一才女,为何春宵一度后,就把她给杀掉了?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被后世诟病最多的便是他生性多疑、暴虐弑杀,民间流传着他各种多疑弑杀的野史,却鲜有荒淫的事迹传出。
唯独与一个江南才女曾传出过一段绯闻,春宵一度之后,才女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
当年朱元璋攻下浙江后,命人在城中四处张贴“招贤书”,诚邀贤人志士加入他们。百姓们看到后面面相觑、不解其意,碰巧江南才女苏坦妹途经此处,便为大家解释了下告示的内容。
苏坦妹没想到一时的热心,竟然为自己日后招来杀身之祸。当时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和将领胡大海的儿子胡德济,两个人平日里都是贪图美色之人,专喜欢干强抢民女的事情,这次他们看到年轻貌美的苏坦妹,自然也没打算放过。
朱文正为了讨朱元璋欢心,就把苏坦妹献给了朱元璋,还特意告诉朱元璋,此女子是江南有名的才女苏坦妹,她与"浙西四贤”中 的刘伯温、宋濂都是文友。
朱元璋是个大老粗,没什么文化,看到才貌双全的苏坦妹,突然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于是让侄子朱文正把苏坦妹留了下来。

-2-
没想到两人春宵一度后,朱元璋却命人杀掉了苏坦妹。理由也很简单,就是因为胡德济昨晚又强抢了一个民女,朱元璋气得暴跳如雷,要杀了他,但胡德济却说出了“前有车,后有辙”,意指朱元璋昨晚不是也强纳了苏坦妹嘛!
朱元璋为了整顿军纪,必须杀了胡德济以儆效尤,但碍于胡德济是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若是处理不好,胡大海恐怕是要造反的,所以朱元璋便命人先杀了苏坦妹,再斩胡德济。
结果也正如朱元璋所料,胡德济被斩后,将士们都引以为戒,更加守纪律了。但朱元璋内心却觉得愧对苏坦妹,毕竟她没有错,于是在苏坦妹墓前立了一个“罪己碑”。

-3-
这个故事虽然是一段野史,但在史料中也是有迹可寻的。在明初的《国初事迹》中记载,侄儿朱文正曾向朱元璋进献过一女子,是个年轻貌美、诗词歌赋无所不通的才女。
侄子知道当时朱元璋忙于学习知识、招揽人才,心想着送他个才女,既可以在朱元璋学习时红袖添香,晚上又可以共度良宵。
却没料到,朱元璋看见美女后,气愤地说:“我取天下,岂以女色为心?诛之于市,以绝进献。” 朱元璋为了断绝以后再有人给他进献美女,直接把这个才女拉出去斩了。
朱元璋这么做是想以身作则,谢绝其他人再进献美女给他,同时也让其他人知道不要沉迷于女色。但女子却死得十分冤枉,毕竟错不在他,要怪也应该怪侄子朱文正啊!

何况朱文正虽然立下过不少功劳,但却人品低劣,专抢民女,玩弄后又把女人们投井。执法严明的朱元璋听说后,虽然十分生气,却不忍心处置侄子,只能将怒火发泄在侄子手下的身上,先以“不谏阻”的罪名,诛杀了十多个手下,又挑断了朱文正几十个随从的脚筋,手段极其残忍。
在那个男尊女卑、等级制度森严的时代,女子本就是男性的附属品,所以在朱元璋处斩才女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过她冤不冤枉,甚至《国初事迹》的作者也不认为女子冤枉,他们的关注点都在于朱元璋以身作则,执法严明,根本没人在意那个被杀女子的性命,这不能不说是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哀!
一口气看完后辽3年历史
后辽是金朝末年由辽朝皇室后裔建立的契丹政权,脱生于同是辽朝皇室后裔建立的东辽。建立于公元1216年,亡于公元1219年,国祚3年,传1帝1监国3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后辽的历史。紫网2023-10-15 16:45:140000“善恶看嘴眼,穷富看手脚”,老祖宗留下的识人术,有用吗?
在古代的中国,每一条街道、每一座书院都充满了诗词歌赋和书法国画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古人留下了无数的智慧结晶。其中,有一句古老的俗语:“善恶看嘴眼,穷富看手脚”。这句话在古代被视为识人的金科玉律。但在现代社会,这样的观点是否仍然适用?我们真的可以通过嘴和眼睛来判断一个人的善恶吗?这些古老的智慧在今天还有多少价值呢?紫网2023-10-15 10:55:410000东陵大盗孙殿英的晚景生活:抗战时期左右摇摆,晚年却得以善终
如果说民国时期仅以一件事而被人所熟知的话,那么孙殿英绝对排第一,在清朝皇陵清东陵中盗掘了乾隆和慈禧的陵墓,获得了无数奇珍异宝,成为民国时期的一桩惊天大案,被誉为“东陵大盗”。东陵大盗历史研究室2023-07-29 15:18:03
0001红二方面军创始人周逸群,引领贺龙元帅走向革命,为何离奇牺牲?
周逸群是贺龙入党的介绍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红军的创建也有他付出的心血,遗憾的是,他在1931年英勇牺牲。关于他的死因,一直有不同说法,在有些人看来,他的死因过于离奇。那么,真相到底如何?1896年,周逸群烈士出生于贵州省铜仁县城关,父亲是个生意人,自幼家境优越。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出生不久,父母先后离世,襁褓之中的周逸群成为孤儿。紫网2023-10-16 12:49:480000“秀才”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说出来可别不信,别被影视剧误导了
无论是在小说里,还是在古装剧中,经常会出现一袭布衣、清高瘦弱的“穷秀才”的身影,像《儒林外史》里的范进、《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都给人一种饱读诗书却家境贫寒的刻板形象,秀才甚至成为了“穷酸”的代名词。历史上的秀才真的是那么穷酸吗?秀才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呢?从隋唐时期,朝廷就开始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古代读书人的梦想就是考取功名实现政治抱负,那些寒门子弟更是想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命运。文史馆2023-07-30 10:59:02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