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见人品,利益见人心,说话见认知,遇事见格局

1、
“狗血剧”也有营养
最近遇到一件很戏剧的事,和同修小伙伴们讨论了很多。
事情很简单,一位大家很信任的A老师。在他之前的一次大课上,推荐了一位他的B老师来一同讲课。
他们认识了很多年,也在那个课堂上为大家,贡献了几天精彩的智慧大课。
接下来那位被推荐的B老师,也自己开了几次线下课,来上课的有很大一部分是A老师的学员。
只是没想到在自己的课里,B老师说了很多A老师的坏话,在学生里起了很多的疑问和是非。
忍了大半年以后,A老师这几天出来,把自己这几年对B老师的所思所感,以及种种问题列举了出来,请B老师做个解答。
结果,B老师留下一大段冠冕堂皇的“禅话”,然后退群溜掉了。
这下炸锅了,好多学员跑去找A老师。于是产生以下几种说法:
1、生气:我听过B老师的课,讲得很好我很受益,为什么你要说这些事,把人吓跑了,都怪你。
2、质问:既然你知道B老师不好,为什么你还推荐他给我们,认识那么多年你还没看出来?
3、脑补:你俩是不是高人在演戏给我们凡夫看?有点像某部典籍里说的那句话喔。
作为半个参与者和吃瓜群众的仰心,觉得这事真是挺有启发。
2、
众生谁不是我师
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更平等的说法是“三人行,皆是我师”。
以前会觉得,既然把一个人当作老师,那就一定要发掘其闪光点和真善美的品质,才是值得我们好好去学。
但现在发现这个“师”,并不是指一个完美无缺的人,或者一定得是:好的、善的、优的。
而是指只要让你有启发和收获的各种人事物,不管我们看到好坏美丑,都是老师。
因为从中我们都教会到了一些东西,启发我们更好地观到内心和真实的自我。
有些人因为暴露出了缺点或陋习,让大家感到不满或失望,但这并不代表他身上,没有值得我们吸取的东西。
相反,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例如:如何与人合作,如何面对财色食名睡的诱惑,如何处理挫折和失败,如何面对别人的诽议等等。
这些种种都能够激发,我们内心更深处的智慧和力量,让我们返闻自性,反观自心。
所以,外在的世界并不是只有黑与白,好与坏,也没有一个固定答案,我们身处一个充满多彩与多样性的世界,每一个经历和人物都能够教会我们一些东西。
也由此说来:众生,皆是我师。
3、
烦恼皆因爱套路
既然都是我师,就没必要要求Ta是完美的,不犯错的,对A老师如此,对B老师也是。
为什么有人会生气?
主要是因为:
这些人,没有自己设想的完美;
这件事,没有按自己预想的美好去发展而已。
说白了就是心中的套路已经设定好,出偏差了一下子没办法接纳。
比如设定了一个标准:
老师或者师父,必须是完美无缺、正确无误的。
他们应该道德高尚、明察秋毫,应该一点都没错。
否则,要么是他们有问题,要么是自己有问题(业力、业障、起疑啥的)
这件事上,两位老师有他们各自的因缘和课题。
但关键是,我们本身怎么解这道题?
是要看待这些人事物,不起“分别心”,都算“好人好事”吗?
个人觉得没必要。
和稀泥,强行脑补,刻意美化,不就是个糊涂蛋嘛。
我们不是不分别,而是要“善分别”。
抛开出家/在家,老师/师父那些高大上的设定,有格局就是有格局,不厚道就是不厚道,真的假不了,假的,就是明明白白的假。
但重点的是:当我们心里撤掉了,对别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标准时,也就真正允许一切的如实呈现,如实发生。
不用刻意去脑补和美化,找高深玄妙的经句来套,接纳不合心意的事情,就是如实的发生了。
然后从中去看到,自己能吸取到什么“养分”。
也因为这样,才真的感恩我们生命里出现的一切,都是来提醒和打磨我们的心性,提升我们的心力的。

本来是群里和几位小伙伴们的讨论,而来想发个朋友圈。结果一写就唠唠叨叨了一大堆,干脆发篇文章。就我而言,就这件事最基本的心态就是:
1、那次课收获的确大,两位老师配合演绎得很精彩。2、B老师后来课讲的再好,一系列做人做法上确实有问题,抛开事实讲修为就是耍流氓。因此不值得遗憾,或怪罪A老师说出来,或强行替他洗地。3、整个事情发展到现在,尽管不符合我们之前以为的版本,但如果抛弃不加“标签”的诸多应该,其实对我们更有启发。包括领悟无常,体会发心,平常平等心看问题,以及看到A老师的坦荡、担当和不断成长。

人生这一路上,确实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良师益友。
有些人与你一见如故,志同道合,无话不谈。也有人吃相难看,不合你心意或是渐行渐远。
我们也只能做到,同频有缘时,好好珍惜,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异心无缘时,合掌祝福,在各自道上各生欢喜。
人生这条路,说来说去,终究是自己走出去,自己行出来的。
无论遇到谁,都是好事。
喜欢一句话:细节见人品,利益见人心,说话见认知,遇事见格局。
先改变自己看事情的态度,才能改变人生的高度。
保持比生活高一点的心态,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更美的风景。点个在看,与友友们共勉❤️
作者丨仰心一笑 一个热爱读书写作旅行,践行和分享智慧经典的自媒体人。
红楼梦里的两个小人物,因狂妄自大,结果狠狠打脸
紫网2023-10-14 14:25:570000什么才是向内生长?
《皮囊》一书里写道:“真正能给你撑腰的,是丰富的知识储备,足够的经济基础,持续的情绪稳定,可控的生活节奏,和那个打不败的自己。”无论是知识储备、经济基础,还是稳定的情绪和可控的生活节奏,都是自己努力精进的结果。真正能让你的人生越走越顺,生活越过越好的,是那个足够丰盛而强大的自己。向内生长,向心去求,不断提升自己,你将获得真正的滋养与松弛,并不断积蓄能量,绽放光芒。01紫网2023-10-16 14:00:280000刘姥姥到贾府打秋风,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难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说是请姑太太的安,其实就是打秋风,她两手空空,带着外孙板儿借钱来了。而说是借钱,其实就是求施舍,毕竟贾府这样的门第,指缝里稍微漏一下,也就够刘姥姥这样的庄稼人嚼裹好一阵子了。也正因此,一大早来到贾府门前的刘姥姥,面临了不小的困难和考验。毕竟,开口求人难,更何况又是多年不走动的穷亲戚。少读红楼2023-07-28 14:32:19
0000如何成为一个强者,一句话让你拥有强者思维
怎么让自己拥有强者思维?分享给大家12个字:切换视角,看到不一样的事实。尼采是视角主义者,他有句名言: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尼采推崇超人哲学,强力意志,如何成为一个更有权力感的强者?答案就是:切换视角,看到不一样的事实。其实,我们看待世界,很多人有默认的弱者视角,总是关注我失去了什么,我损失了什么,而很少关注我掌控了什么,我占有了什么。小播读书2024-02-26 08:10:08
0000宝钗是如何窃取探春改革成果的?
“时”宝钗、“识”宝钗还是“贤”宝钗——宝钗是如何窃取探春改革成果的?01第五十六回回目是“敏探春兴利除旧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但此标题中对宝钗的定性,有三种不同写法,分别是时宝钗、识宝钗、贤宝钗。由此引起后来读者对宝钗这个定性的探讨,各执一端,各有道理。红楼梦用史笔处甚多,在人物评价上几乎都采用一字褒贬的春秋笔法,特别是在回目上最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