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2872

梁发:看了我的书,这个秀才怎么走火入魔了? | 循迹晓讲

循迹晓讲循迹晓讲2023-07-30 15:05:420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2800字 阅读需要8分钟

在近代,中国跟西方打交道过程中,传教士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人物。在我们普通人的印象中,传教士都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形象,但其实近代中国的传教士也有不少华人,而他们当中的第一位名叫梁发。

◇ 梁发画像

他开始传教甚至比鸦片战争还早,当然,梁发的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也深刻地改写了中国的历史。那么这位华人传教士梁发又有什么故事?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梁发生于1789年的广东,他是个穷苦人家的孩子,那会儿对于社会底层来说,最稳妥的阶级跃升方式就是读书考科举,梁发家人省吃俭用把他送进私塾读了几年书,但没几年之后,家里太穷交不起学费,梁发就辍学跑到广州城里一个印画厂当杂工。

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位名叫马礼逊的洋人来到店里,希望找些伙计帮工跟他一起下南洋。

马礼逊是一名英国传教士,他当时已经在中国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不但自己学会了中文,还着手把《圣经》翻译成了中文。他希望能物色人手把这部圣经给印刷出来。

在当时的大清,印画厂搞点年画和商店招牌还行,但想要印刷整本的圣经,这绝对不可能,大清皇帝对基督教非常反感,发现有谁传教,被抓住搞不好可是要杀头的。对于这一点,马礼逊也心知肚明,他希望找一些人跟他一起远赴南洋,那里天高皇帝远,印刷圣经一点问题都没有,而对于当时的梁发而言,反正自己在店铺打杂也没啥前途,不如跟着洋大人出去闯一闯。

◇ 马礼逊与米怜

就这样,梁发在1813年跟其他的十几个伙伴一起,跟着马礼逊来到马六甲,在那里马礼逊成立了自己的印刷所,专门刊印圣经,并取名为《神天圣书》。

在这个过程中,梁发自己也被基督教的教义所吸引,慢慢也皈依了基督教,于是马礼逊和助手米怜一起给梁发施洗,这就算入了教。而梁发在马六甲不但刊印圣经,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他把一些时讯文章汇集成册,每月出版,起名为《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报纸,而梁发由于搜集文章,也被称为中国第一个记者。除此之外,梁发还和马礼逊米怜一起,在马六甲创立了第一个中英文双语的学校——英华书院。

◇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年创刊号

◇ 英华书院

即使如此,此时的梁发已经是传教士了,马礼逊给他的首要任务也还是在中国传播基督教。圣经的中文版虽然已经完成,但整本书的内容和理念,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还是十分陌生的,于是梁发和马礼逊一起,对圣经当中的一些章节进行了节选,加入了一些能够让中国老百姓听懂的语言,比如说因果报应,行善积德,等等等等,改写了九万九千字,这样弄出来的圣经节选被称为《劝世良言》,梁发认为,比起圣经,这《劝世良言》要更方便在中国老百姓这里传播。

于是,到了1820年代,梁发回到中国开始传教。他首先在广东开了一个儿童私塾,一边教小孩子四书五经,一边用《劝世良言》传播基督教的教义。但没过多久,有人告发清政府,说梁发私下里传播洋教,大逆不道,于是他的儿童私塾被解散,梁发逃亡澳门,传教遇到重大挫折。

即使如此,梁发没有气馁,他在澳门发展了一些华人的传教士,过了几年,每逢科举放榜的日子,他就和其他传教士一起去发放《劝世良言》,希望能让一些读书人了解基督教。

◇ 1924年刊印的《劝世良言》

1836年,有一名科场失意的书生得到了梁发的这本书,然后就把它束之高阁,第二年,这名书生再次失利于科场,生了一场大病,梦见有神明要他诛杀世间妖魔,做天下万国的真主。这位书生的名字我们都很熟悉了,就是太平天国的洪秀全。

洪秀全做了此梦之后非常诧异,后来是他的一位族兄提点他,说你过去拿到手的《劝世良言》可不是一般的书,跟中国传统四书五经都不同,你好好看看,结果这洪秀全看了以后果然大受启发,他借助基督教发明了所谓的拜上帝教,自封耶稣的弟弟,并借此发展教徒,并最终纠集教徒搞了所谓的太平天国运动,酿成了19世纪中国伤亡最为惨痛的灾祸,而如果没有梁发的《劝世良言》,洪秀全也不会以基督教的名义去造反,整个太平天国,乃至19世纪的中国历史就要被彻底改写了。

当然,洪秀全日后的所作所为,绝非梁发本人的意愿,基督传教士最起码的一点就是劝人向善,而不是借着基督的名义去作恶。

◇ 拜上帝教集会

就在梁发到处散播《劝世良言》的时候,外国的进口鸦片在广州开始泛滥开来,梁发目睹此景,深有感触,写了一篇《鸦片速改文》,在文章中,他指出了鸦片给人带来的危害,呼吁所有的基督徒都要自觉远离鸦片贸易,与此同时他还希望西方各国的传教士写信给本国政要,希望他们禁绝鸦片来到中国。

当然,这样的文章并没有扭转鸦片泛滥的趋势,但是钦差大臣林则徐看到此文之后,觉得作者很有见地,把梁发叫过来聊了聊,发现这是位能跟外国人打交道的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很多事情都咨询他的意见,而梁发也帮着林则徐了解外国,并刊行了《四洲志》,《海国图志》等图书,为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林则徐禁绝鸦片之后,中英关系骤然紧张,此时的梁发非常不愿意两国动刀兵,一方面自己是中国人,另一方面,自己信仰基督教的领路人马礼逊是英国人。此时的马礼逊已经作古,而他的儿子还留在广州十三行,梁发找到马礼逊的儿子,希望他看在自己和他父亲的关系份儿上,给英国政府写信,劝说英国不要进兵,不然的话,中国人此后再也不会接纳圣经和英国传教士了。

◇ 林则徐画像

梁发言之有理,但马礼逊的儿子无论做什么,都不能阻挡英国出兵的决心,最终鸦片战争爆发,战后英国获胜,取得了几处通商口岸,表面上看,传教士在这些地方可以更好地传教,但梁发算是一语成谶。

从此之后,大清从官员到民众,对传教士都抱着非常敌视的心理,也因此搞出了不少教案,尽管这些教案到最后都是大清说最重的话,挨最毒的打,但几十年之后,大清对基督教和现代文明的态度越来越差,所以在每次做出选择的十字路口上,都能迅速而准确地选择那一条最愚昧,代价最惨痛的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而梁发本人在鸦片战争后默默无闻地传教,在1855年病逝,在他病逝前,洪秀全已经攻占了南京,荼毒了江南民众。梁发到死都不知道,这位洪秀全当年就是受他启发而搞出了这么大的事情。

梁发的一生结尾非常的黑色幽默,而这也是基督教在中国的缩影,被误解,被利用,真诚传教的背上骂名,别有用心的称王称帝,令人唏嘘不已。说到底,宗教是劝导人向善的,而历史上多的是别有用心的人打着宗教的幌子去作恶多端,真正的混蛋其实是那些坏种。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