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3364

《天道》: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迷时度身苦觉时了心苦

伟天英伟天英2023-07-31 12:03:250

人人都有觉性,依觉性而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这个觉性,便无觉可知。

但同样也点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人都有觉性,并不等同有觉性就是觉悟。

有了如此不同的差别,站在众生的立场而言,便可看到自身不足的地方了。

五台山论道的精妙,确实超出了一般常规意义上的精义,这里面根本没有给任何众生可以去过多遐想的余地,只剩下开门见山。

1

任何言说都是如此的苍白,根本没有多余的境地,也不必去拿着某些事情来过多的言说。

出离如此的文字相,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自然也无解于五台山论道究竟体现了什么。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道法自然,规律如来,不容思议。

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槃

每当读到五台山论道的内容,从内心深处是无比感叹,人生若无几分与佛结缘的善果,恐怕五台山论道的内容,穷极一生也不可能有所了悟。

若非有一定的佛理基础,又怎么能够明白丁元英所说的这句话究竟包含了多少奥义在其中?

得救之道的本来,无非是度身苦,但却不能度心苦,世人皆以为苦由外而来,但又怎可知,苦是由内而生。

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即为着相,即为文化。

这种文化只能是以贪治贪,以幻制幻的善巧方便,能度身苦不度心苦。

苦之究竟并非因外在的环境而引起差别,皆因内心不足而有了种种的反应,苦从何而来,皆因外求而生。

如若苦从外而生,那这个得救之道,便非得救之道,有可救之人,有可施之道,便无道法自然,规律如来了。

所谓得救之道,不过是善巧方便罢了。

五台山论道的内容才是真正的圆满回归,任何规则的竞争,任何规则法律下的矢量都回归到了本质之上,在此当下才能真正看透本质,亦以看见本质。

觉性无处不在,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道法如来,不可思议。

文化即为着相,亦非究竟如来。起心动念之处,已非觉性,故而皆是导人向善的文化。

如此便验证智玄大师的那一句,能让迷者进步的经,即是真经,真经即须务取。

而文化的作用,便止于此处。

这也正是《天道》整部作品的魅力之所在的地方。

仁人志士皆以有文化而自居,才会对《天道》整部作品评头论足,而有着不同维度的观照,有着不同角度的审视,但恰恰文化从此处所见到的即是着相的文化,亦非究竟之本来,亦因善巧方便而导出的人相,我相,众生相的文化,因善巧方便而运用的文化,从根本处而言,只是度身苦的手段,何曾缘起过度心苦的本来。

世间法如果真有究竟,又何来所谓的得救之道。

文化本身就以善巧方便而被运用,非以破谜开悟而为本质本体,了心苦不起苦,才是真正的究竟所在。

如若以文化而言,世间什么是真经?

如若以文化而言,世间没有什么是真经!

看透本质才能真正的见到,究竟本来,才知文化亦非文化而言说文化,只是妙用自在,实非被文化所束缚之本。

但太多人被文化的本身所束缚,而又另辟所谓的蹊径,以文化为根基而另谋出路,根基已然是错,所谓寻出的另一条路何来不是错!

2

世间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得救之道,无弱强焉在?一个“强”字,弱已在其中!

这才是究竟的道法如来。

但证到如此,也并非是真有证量所在,只是有这样的路可找,有这样的法可信,如是而已。

《天道》这本书能给你不同的思考维度,但也给你很多奇奇怪怪可以让你思想能力足的思考方式,但至于你如何去分别如何去分辨,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真相非以文化而衍生出的为真相,以文化而衍生出的真相,是众生之所趋,是无明之所在,本无真相可言。

但以人性的那点慧根站在其中,自然难分东西南北了。人人都以文化而去修饰觉性,但从本质而言,根本毫无用处。

见到真相,方知觉醒之本来,如若不可得见,任何的努力其实都毫无用处。

反观五台山论道智玄大师与丁元英的这番被铺垫的对话,从我个人角度而言,确实晦涩难懂,从文章的铺展和各层次的含义而言,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承接作用,但为什么豆豆会花费了如此大的笔墨而写下了如此晦涩难懂的内容?

其实在很早之前我也有过一些猜想,这些内容只是删减之后的内容,按照原文比例应该还有很大量的内容被删减掉了,但或许是无缘得见。

文化的本质,需要文化的根本而见。

如此便需要用不同的维度去推导出不同的文化,而去衍生出不同的作用,不同的文化而去引导出不同作用的当下。

种地的经验文化不可能解决经商的问题,经商的经验文化不可能解决从政文化的问题,因此各种问题需要用各种不同的文化而去对应出各自不同的用,两者不必相通,两者不必相同,各守其道即可。

这便是在《背叛》这本书里面所提到的,人一生终究要面对两个问题,一个是生存问题,一个是自身发展问题。

从这里的根本意义而言,这两种所面对的也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生存问题的文化不可能解决发展问题,发展问题的文化,不能以那样的眼光去审视生存问题的当下,两者不必相同,也不必相通。

但从当下而言,都是各下功夫,各摘果子。

以不同的文化而入不同文化的作用,以不同的文化而去适应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当下。

单只留一块净土,如是反观罢了。

人毕竟还有身苦,毕竟还有贪嗔痴,种种一切,都是因需而被需的存在,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槃。

见人相,我相,众生相。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