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花田 || 北尘 || 时光待我如初见(24节气---上篇)



上
篇

二十四节气

立
春
beichen

山花子、立春
陌上春风缓缓吹,空庭不见一花飞。解我情怀唯有酒,醉贪杯。
透骨余寒何日去,离家燕子待时回。山水斜阳融画卷,各相偎。

雨
水
beichen

鹧鸪天、雨水
乍暖还寒雪渐融,老枝依旧敛疏慵。感时偶遇毛毛雨,拂面频吹习习风。
巢有待,燕无踪,隔年春事几相同。三分认取前尘梦,馀下七分俱是空。

惊
蜇
beichen

南歌子、惊蛰
鸟向春枝立,风从陌野浮。轻雷乍动雨花柔。百蛰闻声惊梦,几曾留。
但觉违常事,何妨以白头。随缘得失莫强求。俯仰之间欣可,至清修。

春
分
beichen

燕归梁、春分
老燕归巢春意深。正社雨侵侵。熙风梳柳驭光阴。溪回暖,棹初临。
凭栏静伫,岚峰在望,云影叠衣襟。尘心到此复敲吟。未辜负,旧知音。

清
明
beichen

唐多令、清明
细雨锁金城,幽怀次第生。自从别后盼清明。仄径行行心落落,身未至,泪偷零。
但见草初醒,时闻鸦乱鸣。青松每候故人情。一柱高香深祭拜,今约梦,好叮咛。

谷
雨
beichen

浪淘沙令、谷雨
风剪柳丝扬,乱影侵窗。双飞紫燕啭雕廊。檐下铃声摇故梦,遍惹思量。
春尽惜流芳,独举清觞。斜阳一抹到书堂。未怕繁华轻谢却,揉入诗章。


立
夏
beichen

浣溪沙、立夏
近日多逢落雨天,春归犹滞一丝寒。心声不似雨声欢。
望远风光无限好,低眉心事未成笺。穷涯独处自相安。

小
满
beichen

忆江南、小满
堤边柳,早已退鹅黄。泥燕穿帘啼恰恰,柔风吹面覆扬扬。棹引水波长。
逢小满,有道雨官忙。但得山花开烂漫,届时蝶翼好偷香。无处不张狂。

忙
种
beichen

定风波、芒种
云翳轻轻柳线长,扁舟弄水笛声扬。但见娇莺贪稚蕊,暄霁,林中浅草试轻狂。
一向韶光无限好,闲眺。田间处处钓耕忙。莫道桑麻皆小事,循理,攸关五谷解饥肠。

夏
至
beichen

临江仙、夏至
细雨绵绵何用约,薰风有意潜藏。花开半夏柳阴长。闲看闲坐久,孤影送斜阳。
夜短偏逢无梦处,凝眸望断西窗。诗思拟就两三行。凭谁能解语,不负九回肠。

小
暑
beichen

虞美人、小暑
云雷带雨频传信,炎日常虚困。伏阴直道得来迟。恨是难消愁绪、故低眉。
绿杨深处啼声涨,疑似多情样。一痕景致一痕心。无那闲来泼墨、透衣襟。

大
暑
beichen

清平乐、大暑
凉风有误,最喜檐飞雨。片刻层阴遮远路,林下闲人无数。
此时莫羡江南,一般汗湿长衫。试问如何消夏,清心自可恬恬。


花
田
huatian
经典回顾

十二花田 || 烟雨红尘 || 《江月晃重山》14韵
十二花田 || 荒岛 || 烟雨连珠三十韵
十二花田 || 刘军 || 端阳煮字粽香浓
十二花田 || 陈国礼 || 昔日将军栓马处,而今铮骨奏昌歌

花
田
summer
平台简介

顾问:刘军 黄山如海 李明翔
主编:北尘 烟雨红尘
副主编:槿潼 阿信
责任主编:吴长龄 荒岛 杨启东
法律顾问:丰学明
编辑部:天涯 凭栏独语 疏狂且醉 芥末 煮雪 茉轻颜 清莲 发如雪
宣传部:丫丫 山里红 晓晓 漫步 骄阳似火(星探)

编
北 尘
辑


中药名写成诗词,有多深情!一首药名词,写尽相思无限
文/绿窗花影我在窗前种下了木香,蔷薇,茶花,菊花,竹子,木槿和金银花……经过几度春秋,竟也蔚然一片,四季草木葱茏,绿窗花影丛丛,养眼又养心。闲时翻阅《本草纲目》,《神农百草经》,发现我种下的不仅是赏心悦目的花草,而且还是医治百病的草药。紫网2023-10-17 08:20:540000《山茱萸诗词三》五绝五律14首
1、美食(山茱萸)2016.7.28逸乐食中味,欣怡美自容。尽抛俗务绊,喜看素颜清。2、题山茱萸摄影《蝶戏绿叶》/五绝暮色苍松2016.9.1叶上蝶双飞,合欢成一对。相知作伴随,历久情无悔。(2023.9.14重发)3、抓拍雪景(山茱萸)文/暮色苍松2016.11.25小雪飞初雪,枝白挂柿红。抓拍欢雀跃,画外笑出声。4、山茱萸新照2018-03-310000中国历史上意境最美的十五首词
情感文摘2024-03-14 09:08:37
0000《再纯词草赋;超越律格诗(1-11首)》
再纯经典诗歌系列征求意见稿:2018-6-8版《再纯词草赋;超越律绝诗》(自创绝句、律诗11首)李再纯编1、再纯五律《序言1》李再纯文化继传统;赋联为最佳。12推敲能慎重;妙笔可生花。34格律依平仄;细纠改误差。12美华呈典赡;诗赋比兴嘉。34修改写诗赋;撰编集丽葩。12再纯呈典范;重现铸精华。34致治随文化;圭璋特炼达。12传承能创作;素质可升华。340000杜甫五律《十七夜对月》读记
杜甫五律《十七夜对月》读记(小河西)十七夜对月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卷帘还照客,倚杖更随人。光射潜虬动,明翻宿鸟频。茅斋依橘柚,清切露华新。此诗作于永泰二年(766)或大历二年(767)八月十七日,时杜甫居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