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一人对一国,为什么左宗棠功成名就,李鸿章却一败涂地?

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棵,引得春风渡玉门。
话说甲午海战失败后,有不少人想方设法为李鸿章开脱,说什么李中堂不容易呀,一人对一国,输了情有可原!
然而在甲午海战爆发前19年,李鸿章的老对头左宗棠也曾刷过一人对一国的副本。既然人家左宗棠能通关,这就说明不是副本的问题,而是你李鸿章自己的问题。
一、为什么会有一人对一国?
晚清自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汉人武装开始崛起,这些封疆大吏划地江南,割据一方。江南诸省的各级官员基本上都出自他们门下。清政府虽然在名义上保持统一,但作为帝国财税重镇的江南地区,却自成一体,大清实际上只不过是当时中国境内一个领土较大的军阀而已。因此清朝后期的各种战争,基本上都是各位军阀跟列强单独过招。
比如说,1876年,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清政府穷得叮当响,只能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兵马粮饷全都要靠左宗棠自己想办法解决。要是这样也就罢了,偏偏还有李鸿章这个死对头在后面使劲地拖后腿。真正跟俄国人打仗的,其实只有左宗棠的湘军系。他既要对付外患,还要提防背后的刀子,这样的局面,说是一人对一国,不过分吧?

19年后甲午战争的时候,因果报应来到了李鸿章身上。当时举世公认的一个共识就是:北洋水师不是大清的水师,而是李中堂的私人武装。所以在北洋水师鏖战日本的时候,清政府的翁同龢等人死命地在背后插刀子。南边南洋水师隔岸观火,坐视北洋覆灭。以至于当时人悲呼:这场战争是李中堂一人对日本一国呀!
到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候,又轮到了慈禧太后一人对一国,朝廷对列强宣战,可其他派系却不买账。

待朝廷宣战诏书送到东南后:
湖广总督张之洞是这样的:老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两广总督李鸿章是这样的:假的,这是假的。

两江总督刘坤一是这样的:这大清,是要完呀。

最后这些东南督抚干脆撕下了最后的遮羞布,在大买办盛宣怀的牵头下跟洋人签了《东南互保条约》,有事你们找老太后闹去,我们照常做生意。
不是当时的中国不能打,而是国力分散,各怀鬼胎,每次打仗都是一人对一国,这种情况下想抵御外敌,难于上青天呀!明白了这点才明白,左宗棠是多么不容易。
左宗棠其实也是个地方军阀,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可以打,他没必要消耗自己的实力去为清王朝收复新疆。可他还是做了。
所谓公者千古,私者一时,与左公相比,那些所谓的中兴名臣,未免就差了点意思。
二、清政府英明了一回
既然都是一人对一国,为什么李鸿章一败涂地,而左宗棠却能收复失地?
首先是清政府方面的态度。在甲午海战的时候,李鸿章力主和平解决争端,而清政府全员却化身狂热主战派,一个劲地推着李鸿章去打。
这是因为在李鸿章眼里,北洋水师是自己的私人武装,无论胜败,损失的都是自己的力量,就算打赢了又怎么样?他都已经位极人臣了,难道还能当皇帝不成?
而清政府方面则认为,北洋水师是老李头的私人财产,打输了铲除异己,打赢了,那不正好证明我有先见之明吗?怎么算都不亏呀!君臣离心至此,这仗要是能打赢就有鬼了。

甲午战争分为海、陆两个部分,在朝鲜与东北的陆战上,李鸿章的淮军打起仗来是点到为止,稍微跟日军接触一下就大踏步后退,反正东北是爱新觉罗家的地盘,犯不着为他拼命。

淮军在陆地上坑了朝廷,朝廷转过头来就在海战上坑了淮军。
甲午海战的时候,光绪皇帝不仅十二道金牌干扰前线指挥,还屡次下旨申饬前线将士,逼得水师提督丁汝昌一心求死,每逢大战就专往炮火密集的地方站。双方就么互相拖后腿,最后成功把民族拖进了深渊。

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清政府非但没有拖后腿,反而尽可能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因为清政府心里明白,左宗棠的地盘是湖广一带,与新疆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他没必要冒着战败风险跑去那个穷旮瘩跟俄国人作对。人家这是真正公忠体国,不是李鸿章那种挟私怀诈。
再者说,保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收复新疆最大的获益者是清廷而不是左宗棠,他没必要给这样的臣子拖后腿。
其实左宗棠还说漏了一句话,保朝鲜者所以保东北,保东北者所以卫京师。北京如同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鸟,蒙古、新疆是他的左翼,朝鲜、东北则是他的右翼。但凡一方有事,都会造成京师震动。如果李鸿章的淮军在朝鲜和东北表现的不那么拉胯,后来的结果也不至于那样。

三、英国的态度很重要
说完朝廷我们再来说说列强,在甲午海战和收复新疆两场战争中,有一个国家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那就是英国。
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当时无论是清政府,还是其他军阀,都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没钱。
没钱那就去借呗!
找谁借呢?
当然是坐拥伦敦金融城的世界霸主英国。
先来说说当时的国际大环境,左宗棠和李鸿章生活的年代,正逢英俄百年大博弈。当时英国认定俄国是世界霸权的主要挑战者,为了锁死俄国,英国人在西起波罗的海,东至海参崴长达万里的战线上对俄国围追堵截,而新疆和远东都是他围堵战略的一环。
在甲午海战前,中、日两国都向他借钱,英国人先是满口答应借给李鸿章,可开战之前却涮了他一把,转头就把钱借给了日本。
可以这么说,谁借到这笔钱谁就能嬴,这笔钱才是甲午战争真正的胜负手。这跟北洋海军腐败与否没关系,跟日本是否全民捐钱没关系,跟日本天皇吃几顿饭也没关系,只有这笔钱,才能决定一切。因为战争打的就是最后一枚金币呀。事实上战争打到最后,日本人也打不下去了,如果英国人没借这笔钱,他一定是输的一方。
英国本来想扶持中国当远东代言人来围堵俄罗斯的,可李中堂在战前曾周旋于列强之间,请求他们当中间人说和,这副未战先怯的模样,谁还敢投资他呀!而且北洋水师教官大多都是英国人充任,这纸老虎是什么货色人家一清二楚。

可左宗棠西征的时候,英国汇丰银行却愿意把钱借给胡雪岩,这又是为什么呢?
当时占据新疆的阿古柏政权,本来是英国扶持起来,目的就是让他在中亚方面挡住俄罗斯南下的道路。可阿古柏是个再嫁的寡妇,占了新疆后就跟俄国人勾起了手指头,试图在英俄之间左右逢源。这可把英国气坏了,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谁能保证你会不会有一天彻底倒向俄罗斯?
恰好当时左宗棠摩拳擦掌准备西征干掉阿古柏,左宗棠的行为让英国看到了清朝在新疆抵御沙俄的决心。尤其是左宗棠抬棺西征这破釜沉舟的姿态,让英国人最终决定投资他。而左宗棠也没辜负英国人和清政府的期许,成功逼迫领土狂魔俄罗斯把伊犁给吐了出来。事后英国大使也不由得由衷赞叹:“中国已迫使俄国做出了它从未做过的事,把业已吞下去的领土又吐出来了。”
我相信如果当年李鸿章是抬棺东征而不是避战保船,英国人大概是不会放弃他的。

文史君说
人方自助,而后人助之。左宗棠一心为国,施利于人,所以清政府愿意帮他。抬棺西征,破釜沉舟,所以英国人愿意助他。即便是一人对一国 ,也能成就不世功业。反观李鸿章私心太重,锐气太少,机关算尽太聪明,最后把自己活成了孤家寡人。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丈楼。李中堂,你的意气哪去了?
参考文献:
贝尔斯:《左宗棠传》,哈尔滨出版社,2014年。
梁启超:《李鸿章传》,商务印书馆,2017年。
(作者:浩然文史·西北狼)
谁若不识旗袍的美,便是不知女人的魅
在这个世界上,兴许有三样物件,最能烘托出女性的魅力,一样是唇膏,一样是丝巾,另一样是旗袍。唇红齿白,明眸善睐,一点绛唇,可以让女人瞬间气韵增色,顾盼生辉。AudreyHepburn曾经说过:“当我戴上丝巾的时候,我从没有那样明确地感受到我是一个女人,美丽的女人。”而旗袍,不似点缀衬托之物,它或华丽、或素雅,都能直观地勾勒出女子的千娇百媚。朝晖图书馆2023-08-10 09:51:50
0000陈伯达晚年说:毛主席其志向之大,一般人难以窥探,是非对错,也不能
陈伯达晚年说:毛主席其志向之大,一般人难以窥探,是非对错,也不能简单论之。在古今中外的历史舞台上,功利主义的政治家或政客比比皆是,理想主义的政治家却寥若晨星,而像毛泽东这样执掌政权后仍然对建构理想社会矢志不移的政治家更是绝世少有。紫网2023-10-17 12:02:510000“冗官冗军”的汉帝国和罗马军队拼,有这个实力吗? | 循迹晓讲
循迹·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撰稿:百夫长法比乌斯责编:马戏团长全文约6000字阅读需要15分钟汉罗斗兽一直以来都是军事历史爱好者的心头肉,但通常的比较都是关于装备、战术等比较直观的层面,而对于两支军队更深层的内涵则鲜有人探索,今天我们不妨开一开脑洞,从双方军事指挥体系和军官薪资层面进行一下对比,探究一下双方军事体系中,指挥的效能与官方支付军官的薪资(即成本)之间的差异。紫网2023-10-13 17:24:200000看完袁天罡的故事,会发现古代的相术,是真的能预言未来的
看完袁天罡的故事,会发现古代的相术,是真的能预言未来的。因为科技的发展,今天的人们更加崇尚科学,对于玄学都只是当成传说对待,但是在我国历史上,玄学是一门很重要的领域,特别是唐朝的袁天罡与李淳风,更是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袁天罡是四川成都人,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从小就喜欢道术,非常善于看人的面相,后来通过学习,他在相术方面有了一定的造诣。历史看兴衰2023-07-28 12:37:55
0000他:日本出生,美国读书,后成中国石油之父,48岁自杀后妻子没哭,结局令人心碎!
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如果没有石油,也许工业时代就不会诞生,至少不会那么迅速地发展。因为,汽车、火车、轮船,甚至是飞机,石油都曾是它的最重要燃料。如今,即便是“电车”开始迅速发展,核能也突飞猛进,但石油,做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仍将长期占据历史舞台。紫网2023-10-16 12:35:1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