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法之务莫急于去奸

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执法的要务,莫急于杜绝奸邪;去除奸邪的根本,莫过于严刑峻法。

赏析

这是战国时期商鞅讲严刑峻法作用的一句话。在乱世,当用严刑峻法。乱世小人多,奸邪多,非严刑峻法不足以震慑小人、奸邪。但是在盛世呢?严刑峻法是否还能适用呢?商鞅变法后继者,法家代表人物有韩非子、李斯,他们的老师荀子是一个了不起的老师。他早已预见商鞅变法可以统一六国。但是他没有告诉两位弟子的是,我们本是学儒家的,儒家是很了不起的。只是任何学派都有缺陷,儒家也不例外,所以取法家之长来补之。只可惜,韩非子、李斯只得到了法家的真传,却忽视了儒家的作用。最终为埋葬暴秦埋下了隐患。大一统之后,理应用儒家仁政治国,法家可以作为配角,辅佐用之。然而,秦国在两位弟子的影响下,却迷信法家无往而不胜,最终土崩瓦解。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张良刺杀秦始皇。首先,是谁告诉张良秦始皇的出行路线。其次为何秦始皇想捉张良却捉不到,到底是谁帮张良?看似无往而不胜的严刑酷法,似乎在这件事上失去了作用。大家苦秦久矣,都想废除新法,刺杀秦始皇。所以,即便有人看见张良,也当没看见。这就从某种意义上告诉我们,秦法已经失去了底层人民的支持。最终,在陈胜吴广违背秦法反正杀头的基础上揭竿而起,天下才会云集响应。刘邦同样也是违背了秦法不得已才造反的。荀子的主张其实是外儒内法。当乱世则用重法,当盛世则用儒家。打了一百多年,直到汉武帝才搞明白荀子的思想,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了盛世用儒家的思想。此时的商鞅处于乱世,所以用严刑峻法无疑是正确的。他将秦国变成一个战争机器,人人上战场,争先恐后立军功,白起、王翦、蒙恬等猛将也是在变法中诞生的。所以,乱世用法,能够横扫六国。所以,胜法之务,除了去奸,更重要的是了解所处的大环境,是乱世还是盛世,如此则顺应时代、顺应潮流,能够不在大方向上出问题。
商鞅自己也说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此时用严刑峻法,不等于任何时候都适合。凡是都要与时俱进,新法不更新,也就成了旧法,同样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遇见是缘,

点亮在看
杜甫七律《覃山人隐居》读记
杜甫七律《覃山人隐居》读记(小河西)覃山人隐居南极老人自有星,北山移文谁勒铭?征君已去独松菊,哀壑无光留户庭。予见乱离不得已,子知出处必须经。高车驷马带倾覆,怅望秋天虚翠屏。此诗或作于永泰元年(765)至大历二年(767)间某秋,时杜甫客居夔州。覃(qín)山人:一位隐士,名不详。南极老人自有星,北山移文谁勒铭?征君已去独松菊,哀壑无光留户庭。杜甫五律《秋清》读记
杜甫五律《秋清》读记(小河西)秋清高秋苏病气,白发自能梳。药饵憎加减,门庭闷扫除。杖藜还客拜,爱竹遣儿书。十月江平稳,轻舟进所如。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秋,时杜甫客居夔州。秋清:秋日气清。《游后园赋》(齐-谢朓):“追夏德之方暮,望秋清之始飚。”《赠宇文中丞》(唐-王昌龄):“秋清宁风日,楚思浩云水。”梅尧臣《梦后寄欧阳永叔》:梦中的期待
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诗人梅尧臣因居丧,住在故乡宣城。一日夜晚,他梦到与好友欧阳修在京城欢聚,在梦醒之后,写下了《梦后寄欧阳永叔》一诗,这首诗的原文如下:不趁常参久,安眠向旧溪。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适往言犹在,浮生理可齐。山王今已贵,肯听竹禽啼。墙头草说2023-07-29 17:54:27
0000辛弃疾水平最高的21首词,怎一个狂字了得?
首发2023-09-2223:00·包子有褶不在肉上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后在江西上饶筑带湖新居,内有一屋名稼轩,因自号稼轩居士。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自幼体格魁梧,膂力过人,“目光有棱,背胛有负”,就是到了晚年,他的精神依然还很健旺。紫网2023-10-17 09:21: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