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启示录020:世上真有绝对意义上的生灭和有无吗
导读关于世界的开始,关于万物的有和无,庄子有怎样的推论?为什么说宇宙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开始?为什么说越争辩越会暴露自己的片面?为什么人所认为的有和无都是认知能力不足造成的?对于无法用感官感知,无法用头脑推理的存在,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才能领会?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我们继续精读庄子《齐物论》,以后我们每次只能读一小段。01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02现在我在这里说了那么多,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不知道我的言论、我的见解,和其他人是不是属于同一类呢?还是根本上就不同类呢?别管相不相同,类不类似,既然都是开口说话,表达个人见解,从这个意义上看,我所说的和别人所说的,本质上就是一样的,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差别。尽管如此,还是让我试试说一说。宇宙万物一定有一个开始,有一个万物出现、可以开始被感知到的那个时候。那也就一定有一个没有开始,万物没有办法被感知的状态。这样往前推理,还应该有没有开始那个没有开始状态之前的状态。宇宙间的万物有一个有形有象可以被感知的状态,被称之为有;也有一个没有形象,无法被感知的状态,被人们称之为无。那也应该还有一个既不曾有也不曾无的那个状态,那就还会有一个没有开始不曾有也不曾无的状态的存在。宇宙忽然之间就有了有与无的分别,我们也不知道自己所认为的有和无,到底谁是真的有,谁是真的无?现在我已经用语言表达了我的看法,可是我并不知道我的言语是果真说过了呢,还是根本就啥也没说呢?03庄子的这段文字,不管是读原文,还是翻译过来,感觉都像绕口令。但是我们读懂了这段话就会明白,庄子分明在让我们思考:这个世界上真有绝对意义上的开始吗?你不管说他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开始之前一定还有开始,往前推没完没了,往后看也没完没了。第二,这个世界上有绝对意义上的有和绝对意义上的无吗?2021年8月11号我精读这小段文字,一口气写了三小段心得,今天放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共享。04第一小段心得的小标题是争辩有意义吗。无论在争辩过程中是输是赢,本质上都是在争辩,只要是争辩,就是有分别,有执着。人事物都是一体两面的,都是时刻在变的。其实,所谓的对与错,取决于在哪一面看,在哪个时间节点上看。同样是自己,换个角度,换个时间,看法很有可能完全相反。所以庄子说的没错,根本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之所以写这段心得,就是想告诫自己:跟任何人都没有必要争辩,只要是进入到非得争个谁对谁错,谁好谁坏,那么伤和气是小事。越争辩自己就会越片面,越争辩,就会越发暴露自己的无知。因为有些事人站的立场不一样,人关注的点不同,得出的结论就是没有办法保持一致。人和人之间再去交流,心平气和地表达即可,要有胸怀,能够求同,还能够存异。05我写的第二段心得是无始无终,循环无穷。愚蠢和自大的人类总想去探究宇宙的起源,而且还想预测宇宙的未来。其实得到的人知道,无论多往前推,都能找到更前之前。鸡和蛋谁先谁后的问题,怕是累死也整不明白。再往前的所谓开始,也不是真正绝对意义上的开始,因为就不存在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开始,只有一刻不停地在变化、变化和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刻都是一个开始,同时也代表着一个结束。这个开始和那个结束,本质上是一体的。宇宙的一切本来无始无终,非得要人为地去找一个所谓的绝对的开始,是人自我的折磨,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老老实实过好当下,不分别、不在乎、不争夺才是智慧的选择。也就是我们读完了庄子的这段文字,可以再想想佛陀在《心经》中讲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世界只有绝对意义上的变化,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生灭、增减。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本来就在那里,无始无终。人老想去翻看上帝的底牌,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06我写的第三段心得是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站在造物主的立场上看,根本就不存在有和无的分别。人类所认知的有和无,主要原因是受自我认知能力的限制才产生的。人只能通过受到限制的感官来感知外在世界。实际上,世界是有另外一面的,是我们没有办法通过感官进行感知的。人类所认为的有,就是他能够感知到的;所谓的无,就是他的感官无法感知得到的。感官感知不到的,不代表不存在,也不代表非感官之外的心灵力量也不能够感知。我们睁大双眼、开动大脑,能感知世界的一面。而彻底地关掉大脑,停掉所有感官对外界的接触,心灵回归极致的宁静,则能感知到世界的另一面。只可惜,这只能是极少数人中的极少数人才具备的能力。07如果我们反观自省一下就会发现,咱们这一辈子都在跟这个有无较劲。好的东西,没有的时候想去有,有了之后怕丢掉;坏的东西,没有的时候就不想有,有了之后想摆脱。在跟有无较劲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心灵一刻不得安宁。无论佛家还是道家,那些得道的高人都在告诉我们:所谓的有无,只不过是我们认知能力不到位,只不过是一种假象而已。08我们中国最近这百十来年,受的都是西方的教育为主。西方很喜欢二元对立,很喜欢分别,很喜欢用大脑去分析推理。但是,我们的大脑再强大,他也只能感知这个世界的一面,只能够感知和推理那些可以被感知被推理的东西,还有一些,用佛家的话讲“不可思议”。这些不可思议的存在,必须要让自己心灵回归极致宁静的时候,才能够领悟。所以我们真的想看得更透,活得更明白,心灵更自在,最好从现在开始学习,闭目观心,关掉大脑。
你的好运气,都藏在这个地方
古人言:“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温暖的话就像玫瑰香气怡人,刻薄的话如同蒺藜带刺伤人。人这一生,运气好坏,都藏在自己的嘴里。01嘴上不饶人者,注定不会有好运气。唐代词人温庭筠,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一生坎坷,原因正是他口无遮挡,目中无人。一次他外出公干,路上遇一男子气宇轩昂,觉得他不过空有外在,于是上前挑衅。温庭筠问:“你是长史、司马吗?”对方答:不是。南乔在路上2024-02-07 10:10:15
0000《纳瓦尔宝典》:35岁后如何成为人生的顶级投资者
35岁后,如何成为人生的顶级投资者?在《纳瓦尔宝典》这本书中,我们遇见了一个富有启示的故事。一个男孩从贫民窟小子逆袭成为硅谷最成功、最受尊重的顶级投资人之一——纳瓦尔。他的人生经历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改变命运,靠的不是别人,而是年轻时对自己的投资。点击上方图片,收听本书音频版投资认知开启新的心智模型人的成长离不开对认知的投资。在35岁后,对于投资自己的认知变得尤为重要。紫网2023-10-16 13:35:460000《红楼梦》|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是什么意思?多少人对它产生了误解?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出自宝钗的《柳絮词》,其中的“频借力”经常被误写为“凭借力”。这一字之差,结果大不一样。太多不读原著或不愿意用心读原著的人,用断章取义的理解,把这句词当成证明宝钗追逐名利的证据,认为她是踩着别人往上爬的人。有这种理解也不足为怪,毕竟没主见跟风的多,阅读理解能力低的也不在少数。作为“山中高士”,这首《柳絮词》其实正是帮助我们了解宝钗的绝好机会,看她到底“高”在何处。漫话红楼2024-02-29 15:07:18
0000《西游记》:唐僧对孙悟空的不耐烦,藏着扎心的人性真相
看《西游记》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唐僧这个“老好人”,对所有人都和颜悦色,唯独对孙悟空脾气大得很!在取经团队里,猪八戒三心二意、偷奸耍滑,沙和尚恪守本分却少有存在感,孙悟空是不可或缺的核心骨干,也是最卖力的那个。西天取经路,九九八十一难,其中有八十难都是孙悟空的,“关关难过,关关过”,属于唐僧的,只仅有女儿国情劫那一难而已。枕藏写影视2023-07-29 15:18:00
0000这本好书,刷100遍都嫌少!(强烈推荐)
每天一篇文章,我们一起成长,遇见更好的自己~在孤独的夜晚,你会独自一人思考人生吗?思考后的结果又是什么呢?是苦思不得解,还是半信半疑?或许你也会和我一样,怀疑人生,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走上属于自己的阳光大道。其实人生路上,是没有正确解的,只有更优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生道路上,是坎坷的,而且每个年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可能18岁你会觉得考上大学很重要,但到了28岁呢?新用户37627uFC2023-07-31 08:56:27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