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赵匡胤皇位后,赵光义问大臣他和李世民比何如?回答令他尴尬
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出生都颇具神话色彩,前者出生时光照一室,营前三日香,后者出生时其母曾遇神仙赠日,后吞日而有娠怀孕,并且还复制了一把前者出生时的异象。
没错,这正是古代皇帝出生时常见的景象,史书中关于此类的记载数不胜数,比如刘邦之母野外遇见神龙而生刘邦;汉景帝梦见赤彘从云中落下,后来汉武帝降生……

而赵匡胤与赵光义也先后成为皇帝,不过两人成为皇帝的方式却饱受诟病,赵匡胤不讲道义,欺负孤儿寡母,抢了后周天下,而赵光义更是有“弑兄”的嫌疑,“烛影斧声”成为赵光义永远无法洗刷的污点。
有意思的是,赵光义在继承赵匡胤的皇位后,曾经问手下大臣,他与李世民相比如何,群臣能不知道李世民都干了什么吗?但为了拍赵光义的马屁,群臣都直呼赵光义是尧舜之君,只有李昉看不惯,回答了一句令赵光义尴尬的诗。
01
赵光义的皇位之谜
尽管赵光义一直宣称,他是奉赵匡胤之命继承的皇位,但无论在正史还是野史中,都流露出赵光义得位不正的意思,即便赵光义将两人的母后杜太后都搬出来,弄了个“金匮之盟”,也不能令人信服。

其实,在赵匡胤生前未尝没有将大宋朝交给赵光义的意思,因为赵匡胤虽然建立了北宋,但他的思维还停留在五代时期。要知道五代时期非常混乱,尤其是幼主即位,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后汉就是这样被郭威夺走天下,后周也是因此被赵匡胤夺走大权,当时赵匡胤最大的儿子仅仅只有九岁,北宋周围还有北汉、后蜀以及南唐等强敌虎视眈眈,赵匡胤也怕自己突遭不测,到时候主少国疑,北宋又能持续多久呢?
为了保住赵氏基业,赵匡胤必须未雨绸缪,所以赵光义成为赵匡胤精心培养的继承人,为了扫清弟弟继位的阻碍,赵匡胤在赵光义任职京兆尹的基础上,加封其为晋王,这种组合在五代时期是储君的标配。

不管赵匡胤是何打算,他应该有过让赵光义继承皇位的想法,不过随着北宋愈发强大以及儿子们渐渐成年,赵匡胤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他想要培养自己的儿子成为储君,但此时赵匡胤却发现,弟弟赵光义的势力已经成型,依附他的文武官员不在少数,连赵匡胤做决定都不得不考虑弟弟的意见,如果赵光义不同意,事情将会很难办成,比如迁都一事。
赵光义自然也能察觉到哥哥对自己的疏远,他明白赵匡胤想要迁都就是为了制衡自己在汴梁苦心经营多年的势力。

赵光义遇到了一生中最难抉择的难题,是选择退让,还是为了皇位冒险一搏?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来看,赵光义最终选择了冒险一搏,这也是北宋历史上最大谜案“烛影斧声”的由来。
02
赵光义要和李世民比比
在“烛影斧声”之谜发生后,赵匡胤便一命呜呼了,在赵匡胤死后,宋皇后派太监王继恩出宫秘密召见赵匡胤第四子赵德芳进宫,谁知王继恩却将赵光义请到了宫中,宋皇后见到赵光义后大为震惊,之后只能无奈承认现状,称呼赵光义为“官家”。

赵光义就此登基称帝,那么,赵光义对皇位得来的方式是否心虚过?答案是当然的,赵光义曾经询问身边大臣:“朕何如唐太宗?”
宋朝之前各朝代不乏有为之君,比如汉之文景两帝,可赵光义偏偏与通过玄武门之变取得皇位的李世民相比,这不是心虚是什么?大臣们自然知道赵光义想听些“奉承”之言,于是纷纷高呼赵光义是尧舜之君,李世民根本比不上陛下。
当然,也有不懂“察言观色”的直臣,参知政事李昉就看不惯身边这一群“谄媚”的同僚,直接吟诵白居易《七德舞》中的两句诗:“怨女三千放出宫, 死囚四百来归狱。”

这句诗指的是贞观年间李世民放大量宫女出宫让她们自由婚配,以及释放死囚归家探望,结果到期全数归来的故事。
李昉的言外之意很明显:李世民不好色,释放宫女,而小周后还在您后宫中呢,李世民心胸宽广,敢和囚犯盟约,您有什么功绩能与李世民相提并论呢?
李昉赤裸裸的讽刺令赵光义感到无比尴尬,只能连连表示:“我的确比不上李世民,爱卿的话实在发人深省。”

很显然,赵光义是自讨无趣。
03
高粱河“车神”成笑柄
其实赵光义并非是一位碌碌无为的皇帝,他爱读书,登基不久命人编撰了《太平御览》,他也爱书法,经常找擅长书法的大臣指点他,他登基之初也有雄心壮志,那就是拿下北汉,完成赵匡胤未完成的伟业。
赵光义还要收回燕云十六州,等实现这些,谁还会对他的皇位说三道四,谁还敢说他没资格做这个皇帝。
可惜,赵光义不仅没有实现伟业,反而闹出一场大笑话,成为千古笑柄。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在一举平定北汉后,准备一鼓作气收回燕云之地,当时北宋军队已经围攻太原数月之久,将士们困顿疲乏,大多数将领都不同意此次北伐。
但在收复燕云的巨大诱惑面前,赵光义不顾阻拦,执意对辽军发起进攻,结果在高粱河,北宋军队遭遇大败,亲赴前线的赵光义在乱战之中,大腿被射中两箭,只能狼狈而逃。
由于赵光义大腿中箭无法骑马,近臣们慌忙中找来一辆驴车,载着赵光义拼命逃跑,一直跑到涿州才被守城将士救下,在惊吓过度以及箭伤的双重折磨下,赵光义大病一场。

至于战场上的北宋军队,在失去指挥者后瞬间大乱,数十万军队惨败辽人之手,这一战,赵光义不仅荣获“高粱河车神”的称号,连皇位都差点不保:军中听闻赵光义下落不明,准备拥立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为主。
赵光义本以为天下尽在掌握,现在才知道,有些人没有真心臣服自己,一有机会就准备立赵匡胤的后人为帝,这令赵光义变得越来越阴狠,于是他高举手中屠刀,将赵德昭、赵德芳弄死,甚至连他的亲弟弟赵廷美都没有放过。
不过,赵光义做的都是无用功,在南宋建立后,赵构因无子决定将皇位传给赵匡胤后人,赵宋皇位最终还是回到赵匡胤一脉。
张治中回忆录:(13)再度抗日“八一三”之战(上)
1936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准备对日作战,划全国为几个国防区,我奉命兼任京沪区的负责长官。这是一个极机密的准备工作,不能公开进行,我在奉命之初,先在中央军校选调了一批干部,筹划一切。首先,我得考虑一个问题:用什么名义来掩护这个工作的进行呢?兰州家长2023-08-10 13:10:40
00001988年司机好心扶老人反被讹,老人子女:当年雷锋就是你撞死的!
1988年冬天,沈阳至铁岭公路辉山段,一位年迈的老人被汽车撞倒,头破血流地倒在公路上。东北的大冬天寒风刺骨,来来往往的车辆都视而不见地绕开老人,他年迈的生命如风中残烛,随时都有可能熄灭。这时一辆路过卡车看到了老人,司机毫不犹豫地停下了车,上前扶起老人,关切地问:“老人家,你怎么样了?伤的重不重?”浑身是血的老人被冻得面色青紫,已经无法出声了。历来现实2024-03-09 14:10:10
0000“寿比南山”中的南山是指哪一座山?为什么不是寿比泰山,寿比华山?
我们都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态,死亡是谁也无法避免的。但古代很多英明神武的皇帝却执着地追求着"长生不老"的方法。像秦始皇斥巨资命徐福携五百童男童女远渡重洋,为自己寻找长生之方。汉武帝不但找道士炼制长生不老药,还举办巨大的祭天仪式求长生,但始终也没有找到长生之法。文史馆2023-08-07 13:42:48
0000邓小平:指挥了淮海战役 刘伯承:指挥了淮海战役 陈 毅:指挥
邓小平:指挥了淮海战役。刘伯承:指挥了淮海战役。陈毅:指挥了淮海战役。如图所示,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是邓小平,常委仅3人:邓刘陈,也就是重大军事任务都是由他们三人商定决策,最后由中野和华野两大野战军负责实施。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华野是由代司令员粟裕全权负责指挥,他不仅落实了总前委的军事部署,还预判了敌人的逃跑路线,全歼国军主力,立下首功。图书馆收藏文库2024-03-11 13:08:4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