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史丨南宋权臣史弥远:擅自废黜太子,改变南宋世系,却得以善终
从某个角度来说,宋朝算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因为在宋朝以前,中国历史上存在太多权臣废黜皇帝、军阀废黜皇帝甚至宦官挟持皇帝的现象。但是宋朝以后,虽然也存在权臣、军阀、宦官做大的现象,但这些群体的影响力远不能和宋朝之前的同行相提并论。

而宋朝历史上,最大的权臣之一:史弥远,算是宋以后历史上罕见的权臣,他擅自废掉了太子,改变了南宋的世系,但最终还是得到了善终。
1、史弥远上位
虽然说起唐宋之间的差异,很多人认为,唐朝存在世家子弟,他们有特权,挤占了平民子弟向上的路径,而宋朝则没了这个现象。但其实,宋朝也存在恩荫制度:就是名门出来的子弟,可以依靠父亲官职级别的优势,不经过科举直接做官。这种制度本质上也挤占了平民子弟的向上通道。
很多人思想里有仇富情绪。比如小编在某平台有的读者,经常留言声称富人的儿女不少都是学渣,学霸都是穷人的儿女。但其实富人之所以能成为富人,必然有其过人之处,在良好的氛围环境下,富人的子女在起跑线上,就要远胜于平民子弟。
史弥远作为名门子弟,自身也是颇有才干的。所以史弥远做官以后,很快得到了宋宁宗的认可。从宋宁宗的态度来看,史弥远未来必然前途无限。
不过,史弥远认为,很多事情不能光靠坐等,而是要寻找机会,主动出击。而当时南宋朝廷的一些动态,给了史弥远上位的机会。

宋宁宗能做皇帝,很大程度和韩侂胄积极拥立有关。而韩侂胄属于好大喜功但又人菜瘾大的人。韩侂胄也知道自己做南宋的宰相,很多人骨子里不服,所以韩侂胄开始筹备北伐金国的事务,并打算借此在朝廷里立威。
在韩侂胄的压力下,南宋朝廷对金国发动了北伐,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开禧北伐。开禧北伐以南宋惨败而告终。面对金兵的军事压力,南宋朝廷只好派人去金国向金廷求和。而金廷的要求倒也不高:首先得把韩侂胄的人头送到金国表达诚意。
当时韩侂胄是南宋朝廷的权臣,砍韩侂胄的首级?这个要求即便是个别主和派大臣认为可以,也是不敢开口的。毕竟韩侂胄砍不了金兵,难不成还砍不了主和派大臣?所以一时间南宋朝廷的气氛很尴尬。
僵局总是需要有人打破。史弥远决定利用这个机会赌一把。于是史弥远暗中联系杨皇后:此前杨后和韩侂胄之间存在过节。所以史弥远认为,杨后必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打击韩侂胄。

杨后不断劝说宋宁宗杀死韩侂胄和金国和好,但是宋宁宗始终不愿意下这样的诏书。于是史弥远和杨后决定来一次豪赌:那就是伪造了宋宁宗的诏书,要求禁军暗杀韩侂胄。禁军首领当然不敢质疑诏书的真实性,就这样,韩侂胄遭到了暗杀,南宋和金国的矛盾也得以缓解。而史弥远因为主导操盘,得以主导南宋朝政。
2、拥立宋理宗
宋宁宗在位后期,宋宁宗开始纠结于继承人问题。宋宁宗的亲生儿子几乎无一存活。所以皇位只能由宗室子弟继承。因此在宁宗朝后期,赵竑成了南宋的新太子。
赵竑对史弥远在宁宗一朝长期专权十分不满,因此多次扬言等自己做了皇帝以后,要狠狠修理史弥远。宋朝权臣在先帝驾崩后,被新皇帝打压的例子,史弥远几乎都知道。所以史弥远只能先下手为强。毕竟,当年史弥远敢于冒险,如今的史弥远,当然也不会退缩。
于是史弥远在宋朝宗室中又选了一个叫赵昀的人来作为宋宁宗的继位候选人,并和杨后暗中策划,等宁宗驾崩,让赵昀继位。其实赵昀的血统关系距离宋宁宗已经很远了。但是因为史弥远力推,所以,这才有了继承皇位的可能。
宁宗驾崩当天,在史弥远和杨后的操纵下,赵昀继承皇位,而赵竑被封为郡王,之后不久就莫名其妙死了。南宋也进入宋理宗时期。
3、史弥远身后事
宋理宗在称帝之前其实就是个平头百姓家的孩子。对于朝政、权力运作可谓一窍不通。所以宋理宗称帝后,对史弥远来说不构成威胁。这也是史弥远看好宋理宗的原因之一。史弥远在理宗一朝掌权近十年,直到去世后,南宋才结束史弥远专权的时代。
史弥远在宁宗、理宗两朝长期专权,最终得以善终。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很罕见的。
三 敌 营 十 五 年——打入汪伪政权
1937年7月29日北平失守的那一天,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汪精卫在南京发表了一篇《最后关头》的广播讲话,公开散布抗日失败论。8月4日,他又在南京发表《大家要说老实话,大家要负责任》的广播讲话,进一步鼓吹对日求和,并说“不和”是会吃亏的,要老老实实地承认打败仗,不要掩饰,不要唱高调,以免引起无谓的冲突等。紫网2023-10-17 10:25:140001大清亡了,民国为什么还要替他还债?列强为什么要退还赔款?
读史读到伤心处时,总是不忍卒读,掩卷而去。中国近代的历史就是这样一部历史,天朝崩溃,列强环伺,就像《三体》中所描述的黑暗森林法则一样,近代的中国就像一个暴露在黑暗森林中的弱者,任由其他猎人宰割。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都是建立在中国人民的累累白骨上的。在众多的条约中,《辛丑条约》的赔款一项,不仅数额空前巨大,随后发生的系列反转也对整个中国近代史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一、大清亡了,债还在浩然文史2023-07-29 10:22:23
0000吴三桂是辽东人,封地在云南,为何却以“周”为国号?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吴三桂为了振奋士气,选择在湖南衡山登基,立国号为“大周”,改元昭武,史称“吴周”,而在叛乱之前,吴三桂就废弃康熙年号,改称“周王”元年,自称周王。吴三桂和陈圆圆那么问题来了,吴三桂是辽东人,封地又在云南,为何却以“周”为国号呢?紫网2023-10-15 15:00:380000三支南下支队司令员都是湖南人,其中一支还是八路军唯一受阅部队
1944年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在此情况下,为了加快抗战胜利的进度,中央决定抽调部分兵力南下支援华南战场,当时120师359旅旅长王震正率领359旅在延安进行大生产,毛主席决定以359旅为基础组建南下支队,由王震率队南下前往华南。不久中央将第359旅主力改编为南下第一支队,正式番号命名为“独立第一游击支队”,以王震为司令员,王首道为政委。南下第一支队总共下辖6个大队,全支队总共5000余人。茂林之家2023-07-31 11:16:04
0000解放战争中,10场规模最大战役,单次歼敌数量超过10万人
解放战争中,有10场战役规模最大,歼敌数量超过10万。1、豫东战役1948年6月,粟裕大将指挥华野20万人,国军25万人。歼敌数量:近10万人。2、晋中战役1948年6月,阎锡山13万人南下抢粮食,徐向前元帅指挥6万多人迎击。歼敌数量:10万人。3、济南战役1948年9月,粟裕大将指挥华野18万人打援,14万大军攻城,8天攻克济南。歼敌数量:10.4万人。4、辽沈战役紫网2023-10-15 10:14: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