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和林黛玉如果成婚会怎样?其实红楼梦里的安排是合理的
作者:知行
看《红楼梦》,无论是书籍还是电视剧,大家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贾宝玉最终没有迎娶林黛玉而娶了薛宝钗,让许多人为此而感到叹息,大家都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其实我们从作者这样的安排仔细推理下去,其实这样的安排才是合情合理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性格不适合当夫妻。
在红楼梦当中,贾宝玉本身是一个混世魔王,不喜欢读书做官,性格非常叛逆,林黛玉也是支持她的这种想法的。其实,看到这里,许多人都认为他们两个才是性格相投的。其实这只是表面的现象,他们两人的性格是有分别的。
在《红楼梦》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就是说贾宝玉喜欢人们相聚,而不喜欢分散,而林黛玉的想法和贾宝玉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她说过,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
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贾宝玉的性格是一个热闹的性格,喜欢大家在一起开开心心。林黛玉不喜欢相聚,因为她害怕相聚后的分别。如果林黛玉这样的性格和贾宝玉这样的性格的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在婚后一定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别扭。
贾宝玉喜欢外出应酬,而且他结交了很多社会上的朋友,比如柳香莲等等。等到他们结婚后贾宝玉每天应酬,剩下林黛玉独守空房,又不愿意和别人相聚,到最后林黛玉能不能得上抑郁症也是可以商讨的。

第二,这也反映了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手法。
我们从书中跳出来看,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写文章和写长篇小说惯用的手法。如果一个小说从开头到结尾都是平铺直叙,中间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起伏的话,那就像记流水账,让人读后留不下一点印象,也没有悬念,这样的小说是打动不了人的。
曹雪芹这样写作的手法就是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带入了进去,使人产生一种代入感。在表面上感觉贾宝玉和林黛玉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实际上,贾宝玉和薛宝钗才是真正的一对。
小说这样安排也有其合理性,我们说夫妻之间的性格要互补,才能够相处。如果两个人都是要强的性格,针尖对面麦芒,互不相让估计也是过不下去的。

拿林黛玉来说,她的心胸像针尖那样的小,像是生活在真空里面,多愁善感,而且敏感,缺少了薛宝钗那样大家闺秀的风范,而且像贾宝玉这样不读书走科举正道的人,正需要这样一个女人来管着他。
贾宝玉这样的叛逆性格也是由于生活的环境所决定的,我们看到,最后他的家庭也就是贾家败落以后,他受了社会的毒打以后,也只能是遁入了空门。贾宝玉在这里既有掌握不了命运也有掌握命运的一面。如果他走科举正道,通过别的手段和皇帝以及其他的大臣搞好关系,估计贾家也有可能是另一种命运。
所以说,红楼梦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根本做不成夫妻。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身上出现这3个迹象,预示着你会越来越有钱
王尔德说:在我年轻的时候,曾以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现在我老了,才知道的确如此。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万万不能。钱是我们生活的底气,也是自由的前提,为了能有更多选择的权力,我们一定要走上财富自由之路。一个人开始变富,身上会出现这3个迹象,你有没有呢?01控制欲望托尔斯泰曾说:“人们往往把欲望的满足看成幸福。”长期追求物质和享受,会让我们深陷欲望泥潭,无法自拔。南乔在路上2024-02-04 08:10:23
0000刘姥姥的大智慧:委曲求全
“刘姥姥进大观园”这句话现如今已经被发展成为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口头语。主要被用于形容没见过世面的人,偶然见到了大场面,眼界大开的场景。刘姥姥不像自己的姑爷那样死要面子活受罪,刘姥姥所谓的“拉硬屎”。更不像一些文人墨客倡导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要坚持所谓的气节、尊严。她屈身像贾家求助了,为五斗米折腰了。《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作者:狐狸晨曦片中的李白,是好高骛远,到处攀附达官显贵,一受挫折,就醉生梦死,沉迷醉乡,哪怕终于当了官,也喝酒游乐,不务正业。反而高适,是勤能补拙,常年累月种地读书,到了边塞不当幕僚,甘愿做骑兵小队长,深入敌后长达一年,战场冲锋陷阵,又是写「美人帐前犹歌舞」,讽刺张守珪等边帅,依旧经典的中国基督教历史著作——读王治心著《中国基督教史纲》
宗教历史一向难治,中国的基督教史更是如此。1929年,耶鲁大学教授赖德烈出版了《基督教在华传教史》,该书成为当时研读中国基督教史的唯一资料。但赖氏受限于资料不足和新教背景,所写的书内容简略,观点有失偏颇,更着重于外国传教士的活动。然而,国人治教会史的成果寥寥无几,直到王树声于1940年出版了《中国基督教史纲》,才填补了以华人视角撰写中国基督教会史的空白。一、书籍简介(一)作者简介紫网2023-10-15 15:00:450000人生有限,拖延有害:帮助你克服拖延的9个技巧
哟!这是无聊读书会的第489篇原创。艺术家:SantiagoRusinol人生苦短。如果度过这一生?不同的人答案各异。生活中很多事情没有所谓合适时机。事来则应,事过则忘。不仅是一种智慧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不拖延的状态。拖延,只会让事情越来越难以解决,让自己愈发焦虑。如果存在拖延的情况,掌握以下9个技巧或许非常有用:01找出原因所谓对症下药。拖延的原因挺多的。紫网2023-10-14 12:13: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