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一首冷门的秋诗,句句皆妙笔,堪称一首思深力遒的七律佳作
王安石涉足仕途后,对人民贫困、国力虚耗,政治上种种积弊,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希望通过改革来解决社会危机。
皇祐二年,当时王安石从家乡临川去钱塘,途经弋阳,宿驿站中,独卧秋床,孤寂、凄凉的旅况触动他的忧国忧家之感,自然发兴,写出了这一首壮怀激烈、悲歌慷慨之作。

《葛溪驿》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这首诗的大意是:
秋天深夜,半轮缺月昏暗无光,耳畔只听得计时漏壶的滴水声越来越响;一灯如豆,忽明忽暗,照着旅舍里冷清清的卧床。
我病中行役,寒意透骨,最先感受到早来的风霜。梦中仿佛回到了故乡,醒来才知离家乡山远水长。
一想到岁时已晚,国事艰难,我毅然坐起,情不自禁地悲歌慷慨;起身下床,眺望窗外,但见天地之间景色凄凉。
捱到天明,重登征途,只闻一片蝉声喧嚷。呵,秋蝉无知,竟然托身在叶已半黄的稀疏梧桐上!
葛溪,在江西省横峰县葛源镇外,为信江支流,四周环山,风景优美。驿,驿站,是古代官方设立的旅店。
这首诗以"乱"为诗眼,寥寥几笔,写透了秋天的滋味,写尽了王安石的家国之思。
首联写景,渲染了一种凄迷的氛围。如钩弦月,勾起游子一片忧思;迷蒙月色,带给客旅几多迷惘,虽已时近子午,漏刻的滴水声,伴随着暗淡无光、若明若熄的灯火,令卧病之人彻夜难眠。这里的缺月、油灯似有象征意义:月缺业难圆,灯暗前程淡。
颔联接写自己的体验,传达出一种萧瑟冷冽的失意感。这里,“最觉风露早”是真实体验,“不知山水长”则可能只是主观臆想,只因诗人辗转反侧,实难归梦。
颈联则转换视角,状写自己的举止。流年不利,激发不平之鸣;天地失色,引起凄清之感,所以坐卧不宁,心潮难平。
尾联借写蝉进一步渲染了自己的如海忧思。桐树枝干扶疏,树叶半黄,风露侵人,寒意渐增。鸣蝉不知秋之将至,仍在大声鼓噪,使旅人乱耳更乱心。
秋蝉只有悲惨的结局,表露出他对政治上的反对派的蔑视。但纵观全诗,对改革的前途,诗人似也感到渺茫,令人有时过境迁、英雄气短之慨。
这首七言律诗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意境深幽的“驿站秋夜难眠图”。诗人选择缺月、孤灯、风露、鸣蝉、天色、疏桐等一组富含情感的衰残的意象,构成孤寂凄凉的意境,表现了作者羁旅孤独病痛思乡的心情和处境。
诗中兼有赋象、兴象与喻象,运笔雄健深稳,粗中有细,曲折往复,格律严谨,针线细密,又不失流畅明快,堪称一首思深力遒的七律佳作。
杜甫七古《自平》读记
杜甫七古《自平》读记(小河西)自平自平宫中吕太一,收珠南海千余日。近供生犀翡翠稀,复恐征戎干戈密。蛮溪豪族小动摇,世封刺史非时朝。蓬莱殿前诸主将,才如伏波不得骄。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时杜甫居夔州。杜甫五律《宴王使君宅题二首》读记
杜甫五律《宴王使君宅题二首》读记(小河西)宴王使君宅题二首汉主追韩信,苍生起谢安。吾徒自漂泊,世事各艰难。逆旅招邀近,他乡思绪宽。不才甘朽质,高卧岂泥蟠?泛爱容霜发,留欢卜夜闲。自吟诗送老,相劝酒开颜。戎马今何地?乡园独旧山。江湖堕清月,酩酊任扶还。这首诗作于大历三年(768)秋冬,时杜甫居江陵府(江陵或公安)。王使君:应为(或曾为)某州刺史,现家居江陵府,名不详。【会员专列】邵海林|长亭望月三分窄,古道观云五指宽。
走进诗摘词选,品味诗意人生【诗人简介】邵海林:网名海林,1955年生人,退休前系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人,现居住在北京通州区。退休后,为打发无聊,消除寂寞,自悟摄影赋诗,不为争名逐利,只求自娱自乐,愉悦身心。现为九州诗社会员,偶有诗词作品发表于《九州诗词》《诗摘词选》等杂志及网络平台。佳作欣赏【五律】岁月不堪拖作者/邵海林骤雨清规少,微风戒律多。光阴其实短,岁月不堪拖。紫网2023-10-13 17:12:5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