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5888

明月几时有次年,苏氏兄弟终于同过中秋,可问题又来了……

紫网2023-10-16 14:42:380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今日中秋佳节,很多人自会想起苏轼此词。之所以能想起,只因读书时学过……毕竟,我们的尴尬之处在于,自从毕业之后,便少有闲情雅致,读诗背词了。流泄于头脑的,都得拜中小学教材所赐。

若我未记错的话,当年我的老师教过此词之后,并未讲到,第二年,苏轼不必再“怀子由”,因为,这年,他们是在一起过的。

苏轼记载: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百馀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

东武,密州;彭门,徐州。乃苏轼前后所官之地,那么,苏辙词里写了什么,使得兄弟觉得他太过悲观了呢?

其调亦为《水调歌头》,词曰: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上片虽有愁字,其实不太愁,真正的愁,都在下片后几句。

今夜还在相聚,明朝天各一方。正如恩师欧阳修曾所感慨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而王粲之典,则意为亲人难见,只有登楼远望,以示思念。

(剧照)

针对弟弟的忧虑,苏轼想出了解决的办法: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上阕写的是晋朝谢安的故事。说老谢早有归隐之志,本想激流勇退,结果却因生病而回了都城……还是大城市里医疗条件更好啊……

苏轼此写,实际是说谢安终究有点舍不得荣华富贵,虽然常与人言,我是要回农村的,那是我的诗和远方,可实际上,终究还是苟在了城市里——相信很多朋友特别能理解谢安,谢安的选择,不正就是自己的选择吗?古人的两难,不正是我们的两难吗?

下阕,苏轼则说,我们还是早点辞官,一起回故乡去。回家路上,哪里好玩,我们就多留一会,大吃大喝大唱大跳,你醉倒了我扶你,我醉倒了你扶我……

然而,我们知道,苏氏兄弟最终还是走了谢安的老路,一入官场深似海,个中乐趣,比起苦处,实让人难解难分难。

好在,他们越在官场受苦,留下的名篇就越多,这便是后人的幸福所在了。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