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只有177人,为何国军在解放战争时,却有900多名中将?
中将乌烟瘴气?看中国国民党军队的中将如何层出不穷
中将在中国国民党军队中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军衔,它的授予跨度之大、人数之多,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从旅长到“剿总”副司令,都可以是中将。淮海战役中,杜聿明是中将,而下面的邱清泉、李弥、黄百韬等兵团司令也是中将。甚至在更下面的兵团副司令、参谋长、军长、副军长等,大部分还是中将。一个中将指挥几十个中将打一场决定生死的战役,这听起来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
可以说,如果你不记得一个国军将领的军衔,那他大概率是中将。解放战争中后期,国民党中将的人数高达900人以上,这远远超过了新中国1955年授衔时获得中将军衔的177人。两党巅峰时期都有规模超过四百万人的部队,为什么中将的数量却相差这么大呢?其实,这主要与国军自身的军衔系统有关。
国军的军衔系统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很混乱。1931年,国民政府颁布了《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的是北洋时期的军衔系统。然而,在这个时候,国民政府并没有实质性地统一中国。东北、西北、华北、西南基本上都还是军阀割据状态,蒋介石的势力很难进入。这就导致了如何给这些实力派及麾下将领授衔成了一个大问题。国民政府当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授衔机构,国民政府能授衔,军事委员会也能授衔,军阀自己也能授衔。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上将遍地走”的局面。蒋介石1933年在一次会议上就气愤地说过:我们的军队战斗力很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国民政府于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两次重新制定了军衔等级表,最终于1935年3月正式实行。最高的军衔上将分为三个等级:特级、一级、二级。特级只有蒋介石一个人,其他两级都限定了人数。只有原来的上将离开军队或死亡后,才由中将晋升补齐。也就是说,不管中将的功劳有多大,受老蒋重用与否,没有机会就始终升不上去。
陈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1930年就成为了老蒋的王牌军长,成了一大派系之首,但直到四川军阀刘湘病逝一年多以后的1939年才递补为上将。即使是有着“小委员长”之称的陈诚,也无法破坏这个规矩。其他人就更别提了。但是,那些下级军官立下了功劳,又不能不奖赏,所以中将的数量就成了扎堆的情况。
另外,国军中实际上有两套军衔系统。一套是铨叙军衔,这个是正式的军衔,由国民政府主席签发委任状,资格审查严格且有名额限制。在1937年以前,国民党铨叙军衔为中将的人数没有超过两百人。不过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军就改用了另一套制度——职务军衔。这个军衔只是跟现任职务相对等的一种军衔,并不算正式。只要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同意,职务的变更随时影响着军衔的变更。而且,职务军衔不需要国民政府签发的委任状,不需要在国家大型报刊上公布。只要一个任职令就够了。像我们常看到的一些解放战争的影视剧里,常常出现国民党“陆军XX军中将军长”、“陆军XX师少将师长”这样的职务军衔。
与铨叙军衔相比,职务军衔的含金量要低很多。例如,东北战场上非常出名的廖耀湘,职务军衔是陆军第九兵团中将司令,但铨叙军衔只是骑兵上校。这种差别是相当明显的。全面抗战爆发后,军队上下以作战为主,没有太多精力搞铨叙制度。正式军衔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需要背景、资历、职务等评定。打起仗来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搞这个呢?再加上战争情况混乱,士兵牺牲的不在少数,部队扩充迅速,职务变动频繁,铨叙制很可能委任状刚发下来,人就不在或职务又提升了。所以干脆就以职务军衔为主,省去了许多麻烦。
抗日战争结束前后,国民党军队规模庞大,达到400多万人。军一级、师一级的建制很多,所以中将的数量也就相应增长。尽管后来国民党经过缩编裁军,消减了一些番号,但南京方面不会将原来的军官降级,许多中将被保留了下来,显得特别臃肿。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败退,蒋介石希望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力量,拉拢了不少土匪山贼。对方只要有几千人,国军都愿意给个中将军衔。这样,军衔的价值就更加贬低了。
然而,蒋介石也意识到了一些问题。如果每个将领都是中将,岂不就等于大家都没有军衔了?那还怎么让将领们卖力?怎么来体现对嫡系的重视?于是,国民政府创造性地引入了一个军衔——中将加上将衔。这个军衔是过渡性的,享受部分二级上将的待遇。军服领章上可以有三颗将星。而且,中将加上将衔在二级上将出现空缺名额时,有优先递补的权力。然而,在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正式档案中,中将加上将衔仍然是中将,工资待遇也只能拿中将的顶配。所以,他们被称为“准上将”或“候补上将”。这个名义对老蒋拉拢亲信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比如胡宗南、汤恩伯就是中将加上将衔,至少他们有个希望,认为总能轮得到自己。
总的来说,国民党军队中有这么多中将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晋升通道几乎被堵死。第二,战时情况特殊。第三,后期任命随意,导致人员异常庞大。尽管中将军衔数量庞大,但实际上不一定代表权力和能力的真正体现。这种混乱的军衔系统在解放战争的背景下,成为了国军中将的特点。







毛主席和大家合影,拒绝坐藤椅,直接坐在草地上
历史客栈原创视频:毛主席和大家合影,拒绝坐藤椅,直接坐在草地上————下面是文字版————我们来看看这张照片,是毛主席和专列乘务员的合影,有趣的是,毛主席是和大家一起坐在地上拍的。那是在1969年9月23日,毛主席的专列在回北京的途中,在天津停了一会儿,毛主席心情很好,就提出要和大家一起合个影。大家都非常高兴,纷纷放下手里的工作,跑了过去。历史客栈2024-03-01 08:08:42
0000女真族的发展历程:从白山黑水走出,竟然两次入主中原
女真族,是中国最重要的少数民族,曾建立了渤海、金、清等民族政权或者王朝。而关于女真的族源,历史上也是争议颇多。一,肃慎——女真族的族源北斗维斟2023-07-28 14:32:23
0000一口气看完隋朝37年历史
隋朝是中国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建立于公元581年,亡于公元618年,国祚37年,传4世5帝。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隋朝的历史。公元581年,北周随王杨坚逼迫周静帝宇文阐禅位,于长安登基称帝,并将自己的王号“随”去掉了走之底,改为“隋”以为国号,杨坚即隋文帝。同年隋文帝派人将北周静帝宇文阐杀害,葬于恭陵。公元582年,隋文帝命人在长安城东南龙首山建立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风尘讲历史2023-07-30 11:35:32
0000追踪夏朝.夏代考古的文献解析17:古姜与古羌、三苗与古羌、汉代西羌、羌族
追踪夏朝.夏代考古的文献解析17:古姜与古羌、三苗与古羌、汉代西羌、羌族与苗族——古羌是华夏族的祖源吗?非也。上古中国西部的居民,为什么就一定是“古羌”或“先羌”?“古华夏”或“古汉”为什么不能起源于上古中国西部地域?现在奇怪的现象很盛行,凡是颠覆中国历史的书,出版很快,传播很快,文化成为了一个颠覆性的产业。*澴川黄饮冰2023-07-30 09:59:08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