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粒皆辛苦。甲骨文字典说字——米

【米,甲骨文字典】
米,从它的甲骨文字形来看,中间是一横,然后上边跟下边是各有三个点,甲骨文字典中说到这一横它是用来区别沙粒,水点。小篆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只是中间的两个点连在一起变成了一条竖线,竖线两边的点下边的长于上方点,到隶书楷书下边的点变成撇和捺。
说文:米,粟实也,像禾实之形。
意思就是谷类农作物成熟的样子,甲骨文的黍像向下弯垂的禾类结着饱满的果实的样子,而且从字形看长势茂盛,黍去壳叫黄米。米的本义指去皮后的粮食作物的籽实,比如,大米,小米,还有高粱,它下边也是从那个米。《本草纲目》记载称粘者为黍,不粘者为稷,米类农作物按颜色分又有红、白,黄、黑几个品种。

【米,演变】
那现在说的米通常指大米,米按黏性分糯米跟和粘米,那粘米按米饭的那个软硬以及需水程度来区分粳米和籼米。粳米它长的比较壮实,跟籼米相比较话粳米它相对来说粗短肥厚些,米粒一般就是呈椭圆形的,主要产于东北地区,广东人称这种米为肥仔米,煮出来的饭比较的绵软,常见的大米像有东北米,珍珠米,还有江苏有那种圆米,它们都属于粳米。南方的籼米一般都比较修长些,煮饭时水需要少一些,煮出的米饭不怎么粘连的,吃起来比较硬,常见的像丝苗米,猫芽米,还有泰国香米都属于籼米。籼米一般在两广,两湖、还有福建,江西,贵州等地方种的比较多,那北方的话一般种的是粳稻。像东北大米,用它来熬粥的话比籼米要浓稠,熬的久一些上面有一层粥油,粥油是一种很好的食补,以前听一位中医老师说,小孩,老人,还有生病吃不了硬的食物时可以喝粥油,能养脾胃,就是身体营养能够很快得到吸收得到滋养,让人的体质增强。

那我们知道在大米之前它有一个生长的过程,首先就是在春天天气开始回暖的,先耕地,然后就是播种育苗,大概是现在谷雨季节就可以插秧,像我们这边的话以前有早稻和晚稻,也有插田不过五一之前,一般在谷雨这段时间忙着插完早稻,将近两个月禾开始抽穗。抽穂的时候大概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刚抽穗结的谷是干瘪的,这个阶段天气非常的重要,是决定水稻结粒数跟粒重多少的关键时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抽稻打花时,如果太阳光照的好话,结的那个果就会好很多,谷子成长的会结实饱满些,下雨多就影响花粉的传播,谷子产量受影响干瘪的就多些,大概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然后就可以收割了,在古时候都是用我们老家话叫禾桶,把割下的稻杆用力击打在禾桶的角落使谷粒脱落下来。这种比较原始的,收割慢一些也需要力气,后来再进一步变化有了脚踩的打谷机,在八十年代初打谷机、牛等都是农耕中重要的工具,有些几户共用。再后来就是柴油的打谷机,再到现在很多都是用收割机收割了。

稻谷从收割到入仓,中间它是要晒干水分才能把它收藏起来,不然就容易发霉变坏,像夏天太阳大的话两三天就可以了,看那个稻谷晒好了没有,通常用牙齿咬一下稻谷来辨别,咬时嘎嘣一下碎了,差不多就晒干了,这时把晒过的谷子用风车过一遍,因为谷子里面还有很多干瘪的谷子以及一些碎草须,要把它分离出来,把稻谷倒到风车上面容器里面,然后手摇风车的摇杆带动风车里边的扇页转动把瘪谷草须分离出去之后把结实稻谷收回家入仓。

【稻,甲骨文字典】
谷到米加工的过程,在这以前的话就是把谷子放在石臼中用杵捣碎,在六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有稻谷的残留物以及井,说明那个时候的古人就有种植稻谷了,而且也有发现木杵。稻谷的稻的甲骨文下部像一个容器,上部分的点像大米(上图),容器装大米表示稻,稻的金文像中间是米,下是臼,也有加了一只手的象形。古代没有碾米机,脱壳时比如把稻谷放在石臼里舂掉外面那层壳就是米。

【甲骨文字典,舂】
舂的甲骨文就体现舂的这个场景(上图),下边那个字符就像石臼的样子,然后上面是一双手,双手拿着一个长长的器具就是舂米用的棒槌杵,用双手拿着木杵舂稻谷,稻谷去掉外面一层皮穅后就是大米。小时候还看见那种木杵以及石臼,我们叫碓框,也有用脚踩的,就是在长木头一头的两边横着装有一块木板,在另一头装有一块向下的木头代替杵,然后脚踩在横木踏板上,一踩一松,我们叫舂碓,通过这个力然后让前面像杵的木头砸在碓框里,舂碓时边舂边用棍子搅动碓框中的谷物,或在碓框旁边有一个人搅和,通过这个力把谷的皮去掉。像以前过年用熟糯米打糍粑,就是放在碓框中反复碾压直到黏绵拉丝然后揉成圆团压扁就变成糍粑了。

【舂碓】
再后来有了碾米机。从播种插秧到收割再加成米,这个过程真不容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说的很应景,以前我们那种双季稻,收早稻后又要插晚稻秧苗,大至在7月下旬这段时间,大概十来天时间,我们叫双抢,就是抢农时,因为过了农时就影响到生产,那段时间又热又累,所以以前大家拼命想跳出农村,现在很多人想回农村又回不去了。
五谷在古时也是祭祀神祖的供品,当粮食收割后人们会用五谷或酿成美酒来祭祀农神和祖先,表达不忘神祖带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的恩德。记得小时候我们吃新米时叫尝新,尝新那天大人也会做一些丰盛的饭菜还有用大米酿的米酒来祭祀祖先。从古至今,农作物在人们的生活中是重要的主角,我们现在农耕中的场景与古人农时很应景,所以看到甲骨文,我们大至能想到古人的生活场景。以前虽然农具简陋,但是米饭煮熟吃起来人们却觉得浓香,也非常珍惜。现在的米越来越精细,为什么反而感受不到那种香?
米也指那些像米的食物,比如姜米,海米,虾米等。
米也引申指长度单位,千米,毫米,分米等。
楹帖过眼录437 曾国藩(1)
楹帖过眼录437曾国藩(1)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长沙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蓂階一兄属:绿窗朱户春画闭;乌纱白葛道衣凉。玉函宝方何用读;新诗美酒聊相温。骋臣尊兄鉴:书房对联选萃:天趣每于文外得,风怀不与古贤殊
清代学者王文治(1730-1802)有这样一副墨迹:天趣每于文外得,风怀不与古贤殊。先看下联“风怀不与古贤殊”,这一句的大意是——所谓好品德,古今中外都差不多。这里的“风”,可指风格、气质;“怀”,可指胸怀、格局。这里重点看一下上联“天趣每于文外得”,这一句的大意是——好文章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越嚼越有味。这一句所说,正像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里所讲的:流水春风的小馆2023-07-29 10:17:15
0000甲骨文演义“宇”字及宇宙演义:通过对古籍汉字的解读,破解华夏远古文明密码(下),附周尹喜撰《文始真经(关尹子)》一宇萹白话解读
附:周尹喜撰《文始真经(关尹子)》一宇萹白话解读文始真经上卷:一宇萹,宇者,道也关尹子说:不是有道不可说,不可说就是道;不是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就是道。天物怒𣴑,人事错错然,若若而回的,戛戛而斗的,勿勿而似是而非,而争的,而介的,而哯的,而啧的,而去的,而要的。说的如吹影,思的如镂尘,圣智建造迷,鬼神不识,惟不可为,不可致,不可测,不可分,所以叫天、叫命,叫神、叫玄,叫道。紫网2023-10-13 15:49:070000四字成语中10个重叠字的读音及释义
●惴惴不安(“惴惴”:音zhuì,恐惧)。●大腹便便(“便便”:音pián,肥胖)。●炯炯有神(“炯炯”:音jiǒng,明亮)。●濯濯童山(“濯濯”:音zhuó,光秃秃)。●呱呱坠地(“呱呱”:音gū,小儿哭声)。●栩栩如生(“栩栩”:音xǔ,生动可喜)。●人言啧啧(“啧啧”:音zé,纷纷议论)。●呶呶不休(“呶呶”:音náo,说话唠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