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6236

寒影初回长日至——咏冬至古诗词赏析(二)

川雪898川雪8982024-01-30 22:31:070

寒影初回长日至

——咏冬至古诗词赏析(二)

北宋诗人梅尧臣的《冬至感怀》,在冬至日想到人与草木的不同,感悟到人的生命意义:

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勾萌”指草木初发的嫩芽,曲形称为“勾”,直形称为“萌”。

诗人由去世的亲人想到人与草木的不同,为人死不能复生而感到不平。自古人死去,不能随着冬至后的新阳复生。人的生命不同于草木,只能羡慕草木到春天又萌发生长了。人年老时衰弱,年轻时强盛,老年人只有传承给后代的年轻人,才能立足于世上。

诗人在冬至日想到人与草木的不同,感悟到人的生命意义

大诗人苏轼的《冬至日独游吉祥寺》,写冬至游寺,观寒雨枯草,别有情趣: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熙宁五年(公元1086年)冬至,苏轼轻车简从,独游吉祥寺。那天,寒气凛冽,细雨潇潇,枯草浸润,天地空蒙。

吉祥寺中广植千株牡丹,每年仲春花开时节,赏花者云集。几年前的仲春,苏轼曾与友人相偕赏花,在园畔席地而坐,饮酒,簪花,赋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吉祥寺赏牡丹》)五十多人酩酊大醉尽兴而归。

此日冬至,“井底微阳回未回”,指冬至时阳气将要回升还未回升,因而“萧萧寒雨湿枯荄”,寒雨下个不停,把枯黄的草木都打湿了。以牡丹之盛闻名天下的名刹,此时更无游人,只有诗人站在那里左顾右盼,清雅风流,还洋洋自得。想想,风萧萧雨霏霏,枯草湿了,又不是赏花时节,又有谁有诗人这份独游寺院的雅致呢?

不过,他的胞弟苏辙在冬至这一天也自得其乐:

佳节萧条陋巷中,雪穿窗户有颜风。

出迎过客知非病,归对先师喜屡空。

(《冬至日》)

一个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却能堪其忧、不改其乐,把儒贤颜子当“先师”来景仰的人,那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如此兄弟俩,不都是在俗世红尘里,守得自己的一方净土吗?

宋代词人阮阅的《减字木兰花·冬至》,描写了冬至时节的物候特征及风俗习惯,表现出词人对白日渐长的欣喜:

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日至。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

绮窗寒浅,尽道朝来添一线。秉烛须游,已减铜壶昨夜筹。

这是一首描写节令及节令习俗的作品,是一首吟咏冬至的即景之作。全词表现了气节时令的客观变化以及古人当时对季节变化规律的认识,此外,还取材于民间习俗,以“进履袜拜冬”的典型素材,表现了冬至已到,敬老祈福的鲜明节日气息。

“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日至”两句,描写早晨云雾散去,寒冷的阳光照耀下,周围事物长长的影子又映照在地上,这一天是一年当中影子最长,白天最短的一天。冬至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此后开始逐渐变为昼长夜短的物候变化特征。

“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两句,主要描写冬至的习俗。“罗袜新成”,三国·魏曹植的《冬至献袜履表》,开头便是“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南朝·宋沈约《宋书》亦记:“冬至朝贺,皆如元旦之仪,又进履袜。”冬至日,从日照角度看,自是从此以后,白天渐长,光照渐多。然从实际感受言,则冬至之后进入数九寒天,这是因为大地万物皆已冷透,虽日照渐长,此时依然最冷,正如夜间凉在半夜后,午间热在正午后的道理一样。冬至对长辈进履袜,保暖祈福,是节日祝福又有实际用处。

下片进一步写冬至日前后的天气变化。“绮窗寒浅”,冬至以后,天气渐渐转暖,寒意渐渐减少。“尽道朝来添一线”,据《岁时记》载:“魏晋宫中,以红线量日影,冬至后日添长一线”。

“秉烛须游,已减铜壶昨夜筹”,从今天开始,黑夜变短,夜间秉烛赏游时所携带的记时铜漏壶也将减少筹码,表现出词人对白日渐长的欣喜,对冬日寒意渐去的雀跃。

这首词是表现节气时令规律变化的作品,语言平实而不平淡。“晓”、“瑞”、“绮”等形容词以及“回”、“浅”、“添”、“减”等字眼有效消减了寒日的凛冽之气,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此外,全词语言典雅得体,表现手法娴熟老道,善于借用文章典故,充分表现了词人的语言技巧。

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冬至》,讴歌上升的阳气、含苞的梅花和萌动的柳枝,满怀热情地迎接春天的到来: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六管飞葭动细灰:古人将芦苇的薄膜烧制成灰,放入十二乐律的管内,埋于密室地下。管端上口齐平,上覆以绢帛,下端长短不一。全埋在泥土中。第六管是黄钟,此管最长,得地中阳气最早。冬至一阳来复,黄钟律管的膜灰便自动飞出,第六管灰动,应冬至节气。冬至前灰飞向下,冬至后则灰飞向上,因冬至一阳生,阳气舒展故。古人称为“飞灰侯气法”。杜甫《小至》有“吹葭六管动飞灰”的诗句。

此诗的意思是:黄钟律管应合历象,和风催动,阴气下伏,阳气上行,暖气回升。葵影移动,白天渐长,梅花在小寒时节就要盛开了。八方之神的卦象都占得明年是好年成,六管灰动,冬至节到,阳气开始上升。岸边迎腊月的柳树,长短枝条将绿,要引领春天到来。

诗人欢迎冬至的到来,讴歌上升的阳气、含苞的梅花和萌动的柳枝,满怀热情地迎接春天的到来。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辛酉冬至》,表现了晚年的清贫寂寞: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从陆游的这首诗就能看出古人把冬至看得大如年了。冬至又称“冬节”,民间习俗认为不必等到春节,吃过冬节汤圆就表示增加一岁。因此,有人打趣说,冬节不吃汤圆就不会老一岁了。把冬至看作“增年”之节日,足见古人对冬至的重视。

冬至节到了,诗人家里无客人来往,家门口很寂静。“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诗人家中贫穷,把过节看得很轻,自己年老体病很怕岁数增长。写出了老人过年节的心理。全家祭拜祖先后,吃过晚饭,诗人就早早地独自睡觉了。在梦中梦到春天来到,诗人已绕着镜湖边散步了。

诗人晚年过着清贫寂寞的生活,过节也如平常一般。不过诗人心态坦然,相信春天自会到来。

南宋词人范成大的《满江红·冬至》,抒写了自己的节日情怀:

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

清昼永,使眠熟。门外事,何时足。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词的意思是:虽是寒冬季节,山谷里却早已萌生了春意,蕙草初生新叶的香气,就像袅袅的笛音若有若无地在山谷里弥漫开来。明天早晨太阳升起后就可占卜新一年的年景了,明年肯定是丽日纤云、天气清和的好年景。不要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病上药里,每到节气时应该赋新诗。我这不是强颜欢笑,而是为大自然的造化所陶醉,可惜我终究不能免俗。

白昼是那么长,我的休眠已足。但门外的事情什么时候才能让人称心如意?还是和志同道合的友人聚在一起,大家一同欢歌笑语吧。我们一起精心调制美酒,从头仔细检索梅花曲谱。就算不能天天醉死梦生,也不必太过拘束。

词人描绘了冬至时节的景物,抒写了自己的节日心情,表现了开朗达观的人生态度。

南宋词人吴文英的《西江月·丙午冬至》,写冬至夜的贫富对比,揭露了社会的不公:

添线绣床人倦,翻香罗幕烟斜。五更箫鼓贵人家。门外晓寒嘶马。

帽压半檐朝雪,镜开千靥春霞。小帘沽酒看梅花。梦到林逋山下。

上片为贫富对比。“添线”两句,写贫寒之家的冬至夜。贫寒之家过冬至节,仍需通宵干活,妇女坐在绣床前彻夜刺绣,人虽极感疲倦,然而还是续添丝线继续刺绣。唯一表示“冬至”节令的是燃起一束敬神的信香,袅袅香烟斜升天上。“五更”两句,写富贵之家的冬至夜。此言“冬至大如年”,富贵人家彻夜箫鼓不绝以示庆贺。来宾的坐骑拴在门外的拴马桩上,马儿耐不住五更晓寒,所以扬蹄昂首嘶鸣。上片贫富对比,反映出当时社会上的不平等。

下片描述自己过冬至夜的情景。词人帽下已露出斑白的头发,然而镜中却映出了他脸上桃花般的醉酡色。他舒适地在帘内边饮酒边赏梅花,醉梦中好像到了孤山下去游赏梅花一样。这说明词人虽属“寒士”,终是有酒度岁也。

这首词以对比来抒情,揭露社会之不公,兼有自嘲之意在里面。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