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6583

孟子启示录063:到底怎样才是真公平真正义

新用户17779036新用户177790362024-02-05 16:17:520

导读给陈相讲完道理,孟子为什么又劈头盖脸地把他骂了一顿?同样是尊师,陈相和子贡、曾子的差距在哪里?为什么很多人会简单地把公平等同于平均主义?为什么中国吃了很多平均主义的苦头?为什么劳心者治人前提必须是先爱人?怎样的公平正义才更长久?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黑色小三角我们今天一起精读《孟子·滕文公上篇》第四章的最后一部分。01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02孟子继续说:“我只听说过用中原的文明,去改变落后边远地区的蛮夷,从来就没有听说过被落后蛮夷所改变的。陈良本来是出生在楚国的人,但是因为喜爱周公与孔子的学说,从南方北上求学于中原。北方的学者都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过他,他可真称得上是一位豪杰人士。你们兄弟跟着他学习了几十年,老师一死,立马就背叛了他。从前孔子去世了,弟子们一起为他守孝三年之后,都各自收拾行李准备回家,走进子贡的住处与他作揖告别。大家相对而哭,泣不成声,然后才回去。只有子贡一个人又重新返回墓地,建了一个小房子,独自一个人住在那里,又为孔子守了三年的墓,然后才肯回去。过了一段日子,有一天子夏、子张和子游,因为同学有若长得很像孔子,就想用当年侍奉孔子的方式来礼待他。他们一起强迫曾子同意。曾子说:'这绝对不可以!就好比是在江汉之水中洗涤过,也好比是在秋天的骄阳下暴晒过。老师的洁白是无以复加,难以超越的。’现在,许行这个南蛮之人,说话腔调奇怪难懂,也来非议我们的先王之道。而你们呢,也背叛了自己的老师去向他学习,跟曾子相比真是差的太远了。我只听说过鸟儿会飞出幽深、黑暗的山谷,飞到高大的树木上去。还从来没有听说过鸟儿从高大的树上飞下来,飞到幽暗的山谷之中去的。《鲁颂》中说:'攻打戎狄,痛惩荆舒’。就连周公都要去攻击他们,你却赞同他们的学说,这可不是在向好的方向转变呐!”03“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陈相说道:“要是遵从了许子的学说,那市场上的商品物价就能够做到统一,没有差别。国家之中也就不会再有欺骗和伪诈,就算是一个只有五尺高的孩子到市场上去,也不会有人来欺负他。布匹、丝绸,只要是长短一样,价格也就一样;麻线和丝绵的分量如果相同,那么价钱也就相同。鞋子的大小一样,价钱也应该是一样的。”04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说:“物品与物品之间不能够做到完全一致,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物与物之间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呢相差十倍、百倍,甚至相差千倍和万倍。你不加分别,相同对待,简直是在扰乱天下。做工好的鞋子和做工差的鞋子,如果一个价,哪一个人会接受呢?要是听从了你们这位许先生的学说,不是相当于领着天下人一起去欺骗吗?怎么可能治理好国家呢?”05这一章相对比较长,到今天为止,我们全部读完了。读完了通篇之后我们会发现,孟子对于对方的教训和引导,先从微观然后到宏观,最后再回到微观。孟子先用了十二连问,让追随许行的陈相明白,就算他的那位许先生,也不能啥都自己做,他也需要和别人交换劳动成果,才能够活得下去。他认为执政者不耕而食是在剥削,只看到了劳动者给执政者的供养,没有看到执政者为劳动者带来的价值,并且明确提出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分工理念。为了让陈相能够真正理解这一点,孟老夫子一口气举了尧、舜、益、禹怎样为百姓解除忧患,获得安全感。又讲了后稷如何教百姓种庄稼,契如何教百姓懂礼义,让人过上富足而又文明的日子。这些人都不自己耕种,都不自己做饭吃,但正是有了他们的付出,广大的老百姓才有可能安居乐业,有田可耕,有饭可吃,而且能够做到有教养。然后再把尧、舜为天下选才而忧,与普通农夫之忧作了对比,间接告诉陈相,你们只是看见小义而看不见大义,只能看见局部,而不能看透全部的小人。你们认为滕文公不够贤明,不是滕文公本人做得不够好,而是你们这样的人格局太小了,眼界太低了,根本就没有大局观和整体的认知。看不见那些贤人为百姓所操的心,所费的力,所创造的安全感和获得感。只能看见他们自己不耕种,不做饭,接受了老百姓的供养。并且引用孔子对尧和舜的赞美,来告诫陈相,伟大的劳心者德行是向天地看齐的,你们这些人看不见是因为你们自己的境界太低了。06最让我感到有趣而又痛快的是,孟子先循循善诱,再苦口婆心,把道理讲清楚了说明白了以后,并没有住口,而是立刻换了一张脸孔,把陈相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顿。等于是先讲具体的微观,然后上升到天下大事的宏观,最后又重新回到对方这个具体微观上来。等于拿镜子让陈相自己照照,拿刀子把对方解剖开来,让他知道自己的毛病长在了哪里。读完了孟子这段批评陈相个人的话,我分明是听到了,今天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在训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你看看你们的老师陈良(音频有误),再看看你们自己不觉得惭愧吗?你们老师知道好坏,明白优劣,所以才到中原来学习先进的文明。哪像你们,放弃先进,选择落后。还有,你们的恩师刚死几天呐,你们就背叛他,这哪是贤明之人能够做的出来的事儿呢?你再看看孔子的弟子们,子贡一口气为恩师守了六年的孝,比亲儿子做的都好。你再看看曾子,怎么样维护恩师孔子的尊严?同样是做弟子的,同样是面对去世的恩师,做人的差距咋这么大呢?你们就不觉得脸红吗?你们本来有那么有德的老师却不尊重,偏偏去追随和相信一个专讲歪理学说,不合大道之人的话呢?你们这不是越活越倒退吗?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们怎么不往上走?偏偏要学坏走下坡路呢?这不是自甘堕落吗?你们怎么能够有脸去见你们的恩师陈良呢?虽然孟子的话中一个脏字儿都不带,但我相信面对孟子这番话时,陈相一定是很难为情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是也许还没有心服,也许是为了找回一点点面子,又搬出了他那位许老师的话来辩解,认为只有那样才能做到公平,才不会有欺骗。07我们读了陈相和孟子关于公平的不同解读,就应该明白,公平、平等不等于是平均主义。其实,陈相和许行的观点本质上是一刀切,就是平均主义。他们把这样认定为正义。你干的和我干的要一样多,你拿的也要和我拿的一样多。这种思维直到今天,一直在很大一部分人头脑中还顽固地存在着。你吃肉,我就得有肉吃;我吃糠,你就得和我一起吃糠。这种不尊重个性,不重视能力职务,报酬相匹配的真公平,而是片面盲目的希望大家都一样的假公平,中国人可是没少在这上面吃过苦头。08中国人最向往的境界是国泰民安,而这个“泰”字本质上是易经中的一卦。地天泰,天本来应该是在上,地应该在下。但为什么地到了上面,天到了下面,才会有泰的境界呢?劳心者上,是要治人,但是人必须建立在爱人的前提之下。如果执政者心中装着基层的百姓,处处为百姓着想,那不就是天之心到了百姓那里吗?不就是高层心里装着老百姓,老百姓心里拥护高层执政者吗?这和苏格拉底讲的正义概念也完全是一回事。每个人都做自己最擅长的事,为他人创造价值,但不能够妨碍和伤害他人的利益。无论是高层的执政者,还是基层的劳动者,都必须先利他,再利己,都必须通过为对方创造价值后,才能够从对方那里获取利益。义和利是对等的,有利而无义,有义而无利都不良性,不长久。中国人千万不要再走入那个完全平均主义的怪圈,但也不能进入见利忘义的怪圈。不同人群之间互补对等与平衡才是真公平,才可能更长久。点击下面#孟子可以阅读收听全部孟子启示录内容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