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淮济为四渎,济水去哪儿了?
古代“四渎”即“江河淮济”,“江”是长江;“河”是黄河;“淮”是淮河;“济”是济水。

“四渎”是我国四条由西向东入海的大河,如今长江、黄河、淮河仍在,济水为何不见了踪影,济水去哪儿了?

古代帝王为表功德或祈福,往往祭祀天下名山大川,比如五岳和四渎。四渎中的济水,穿黄不浊,三伏三见,相当神秘。

济水发源于王屋山(今济源市),呈西北-东南走向,在嵩山东北方向注入黄河。济水注入黄河处下游不远(今荥阳北),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一分为二,北边的仍称黄河,呈西南-东北走向,南边的称济水,呈西-东走向。

由于嵩山上的一些清流注入,济水比黄河清澈。古人以为济水从黄河下面穿越,过黄河后又从地下冒出来,因此济水与黄河显得泾渭分明,这就是济水的穿黄不浊。济水向东流经河淮地区,又有两次消失再出现,合称三伏三见。

济水与汶水的结合部,形成了面积广阔的巨野泽(大野泽)。接着济水转而向北再向东,绕过泰山,奔流入海。
黄河、济水是山东半岛两条天然防线,守不住黄河,济水就难保,齐国就危险。

战国中期,齐国北灭燕,南败楚,西破秦,中并宋。齐军疾如锥矢,战如雷电。齐愍王踌躇满志,雄心勃勃,欲侵三晋,并秦楚,自为天子。诸侯闻齐之声威,无不恐惧。
公元前284年,五国伐齐。乐毅率燕军主力渡过黄河,围攻高唐,齐军主力渡过济水北上增援。济西之战,齐军三十三万伤亡十七八万,再无野战之力。齐国放弃都城临淄,龟缩在即墨、莒两座城为中心的狭小地方。

公元前221年,秦国的蒙恬、任嚣起兵三十万,誓灭东方六大国中的最后一个齐国。秦军渡过黄河,齐军主力则在济水上的高唐布防,仍将秦军限制在济水以西。从春天到盛夏,秦军数次渡河均告失败,与齐军对峙三个多月,伤亡不小。随后王贲赴燕赵旧地,统领五万人马沿渤海南下,长驱直捣,如入无人之境,渡过济水,兵临临淄城下。齐王建开城出降,齐国亡。

公元前204年,楚汉战争时期,韩信率六万汉军从赵国南下,渡过黄河、济水。历下之战,汉军击杀齐军大将田解,十二万齐军一哄而散。接下来韩信用了三个月,便平定齐国,称齐王。
东晋时,从黄河至巨野泽的这段济水已淤平、湮没,巨野泽以下的济水有汶水等河流补充,依然存在,称大清河。

1855年(清文宗咸丰五年),黄河决铜瓦厢,黄河第六次大徙,由原来的夺淮河入海改从夺大清河(济水)入海,济水从此消失。

黄河夺济入海,如今黄河下游是地上河,泰山、鲁山上下来的一些小河,没有注入黄河,而是形成了新的河流小清河。
毛主席说只有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认识才能够更好改造客观世界
在《实践论》文章里,毛主席说:“人类之所以要认识千变万化的客观世界,掌握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为了运用这些规律去自觉地改造世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认识世界是手段,改造世界才是目的。”毛主席在这段内容里阐述了一个因果关系,要想改造世界,首先必须认识世界。怎么来理解呢?也就是说,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改造主观世界。(就是个人认识世界的能力)紫网2023-10-17 10:54:400000这位唐代宰相正是“庸人自扰”成语的原创者
作者:刘樱姝我们常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由此诞生了成语“庸人自扰”。这话和五祖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宗境界很类似,其原创者乃唐代宰相陆象先。陆象先原名叫陆景初。“象先”是唐睿宗赐名。睿宗道:“子能绍先构,是谓象贤者。”意思是,小陆啊,你既然能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希望也能效法前人的贤德做法。果然,陆同学按照上司的要求做到了。写乎2023-07-30 15:05:36
0000“娚奻嬲嫐”这4个生僻字,拆开看都是男女,组合一起你认识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光是汉字就奥妙无穷,因为汉字的形、音、义三者完美结合,造就了许多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别说外国人容易搞混,就连我们中国人有时候也会读错,闹出笑话。例如“娚奻嬲嫐”这4个汉字,拆开来看都是男女,组合一起你会读吗?又是什么意思呢?-1-娚“娚”是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第一个读音“nán”,同“喃”字,是个象声词。紫网2023-10-17 08:32:570000太监中的天花板
01魏忠贤原本是一个混混,年幼时家境贫穷,混迹于街头,虽不识字但却懂得射箭与骑马,喜欢赌博,日子纯属是过一天算一天。看魏忠贤未进宫之前的经历,跟《鹿鼎记》中的韦小宝有些相似,虽然没什么能力,但因为常年生活在市井之间,懂得了察言观色,精通于阿谀奉承,这样才能让自己生存下来。新用户36578gXR2024-02-02 14:07:18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