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拉康说,自我是一个虚无?
人类的进步是对自我中心主义的一次次摧毁,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古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类的神灵的化身。
后来哥白尼告诉我们,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只是宇宙中一颗普通的星球。
但是人类仍然骄傲地宣传,地球虽然不是宇宙的中心,人类毫无疑问是地球的主宰,是万物的精灵。
但后来达尔文又告诉我们,人类和其他动物也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并非天选之子,人类只是猴子进化的产物。
虽然人类的祖先是一只猴子,但康德告诉我们,人类还可以凭借理性赢得尊严,人为自然立法,人类拥有理性而高于万物。
但不幸的是,后来弗洛伊德告诉我们,人类并不是一只理性的猴子,人类的行为大多数时候跟猴子并没有什么两样,非理性的无意识的才是真正的本我。

但这个时候我们至少可以认为,我们还拥有本我,还是拥有独立意识是的自我。
直到拉康告诉我们,实际上你以为的自我,也并不是真正的自我。
自我只是一个幻象,并且从几个月大的婴儿开始,自我就被异化为了他者的形象。
你以为的自我,只是一个“无”,由此人类从宇宙的精灵,彻底沦为了一个虚无,这是拉康对人类自我中心主义的最后一击。
拉康宣称自我只是一个他者,自我作为一个欲望,或者说只是他者欲望的欲望,彻底否定了自我的实在性。
从这个角度看,拉康的思想是悲观的,也是危险的。

这里要注意的是,把哲学列为高中必修课的法国,有着良好的哲学传统,法国思想家和哲学家也往往极具颠覆性。
从笛卡尔到卢梭,从萨特到福柯和的德里达,从巴塔耶到列维纳斯,再到拉康,法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后现代哲学家,扛起了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大旗。
但是与笛卡尔、卢梭、萨特相比,法国后现代哲学思想不仅具有颠覆性,甚至也是很危险的。
拉康并不是唯一一个摧毁自我主体性的哲学家,对自我的摧毁,可能也是导向虚无主义的重要原因,因此,大家要谨慎对待他们的思想,尤其是年轻的读者。
他们的思想极具思辨性,阅读他们的思想,能感受到思辨的乐趣,但是盲目接受他们的思想并不可取,可以把他们的思想放到更大的哲学史的视野去看待,把他们作为众多哲学思潮的一种,而不是唯一。

拉康宣称,过去被人们不自觉地视为个人心理主体的那个我。
不管是笛卡尔作为理性之思起点的那个我;克尔凯郭尔口中的那个真实的我;尼采口中的超人之我;海德格尔的此在之我;弗洛伊德的本我,统统都只不过是一种想象中幻在的“理想我”而已。
非常危险的是,拉康釜底抽薪式地切断了当代新人本主义的存在论的根基。
他宣称:个人主体是不存在的。
自我是在被他者的认同中才被客体化的,所以,拉康说:我是个他者。
那这个作为他者的自我是如何构建起来呢?

今天我们深入拉康思想的内部一探究竟。
拉康说,在6个月之前,婴儿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拉康称之为:动力无助的状态。
但是到了6个月左右,婴儿开始逐渐获得了身体的掌控感,也开始逐渐构建自我,但他们还没有建立自我的概念,没有自我意识。
一开始婴儿在妈妈的怀抱中主客体是不分的,他们无法区分自己和妈妈,自我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他们会允吸自己的指头和衣角,他们无法区分自己的指头和衣角,他们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身体,包括排泄和进食。
拉康把婴儿这种原初的状态称之为:破碎的身体。
但是随着婴儿逐渐长大,他们的身体控制能力和协调性逐渐加强,他们的手脚和身体逐渐形成了一个物质上的统一整体。
与此同时,婴儿从妈妈的面容中也逐渐形成了想象的自我,一个外在于自我和妈妈的另外一个想象的自我,实际上这个想象中的自我,是自我与他者关系中的自我。
慢慢地作为身体的自我和作为想象的自我逐渐得到确认,由此它们合二为一,形成了自我的概念。
海德格尔说,这是自我或者说此在的第一次存在。但是拉康认为,在这看似成功的确认过程中,其实他已经无意识地杀死了真正的自我。
因为自我已经异化为他者,婴儿会把这个并不是他自己的他者认同为自我。
拉康称之为:一种自恋式的虚假自居。

拉康说,在镜像阶段的自我逐渐成为一个符号身份,也变成了母亲心中对孩子的理想形象,或者说自我的符号身份占据了母亲理想形象的位置。
他对应我们的名字、称谓,在家族中的位置等等,婴儿通过母亲的面容这面镜子,不断调整自身的形象,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个形象只是作为他者的形象而交给自己的。
符号的我随着母亲的期望开始构建符号的身份,要爱笑、要爱干净、要有礼貌等等。
这个时期婴儿面对的,一面是破碎的真实肉体,一面是异化的影像,那个幻象的自我,但他们义无反顾地扑向了异化的影像。
日本学者福原泰平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孩子在“镜像阶段中欢喜的瞬间,就像偷吃禁果的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一样,也是踏上去往失乐园的踏板的一瞬间。”
由此自我进入了第二阶段:象征界,就像一个离家出走的小孩,独自踏上了寻找自我的道路,那这个作为他者的自我,在象征界中会遭遇什么呢?
🔼🔼🔼
小播哲学·认知进化营
新栏目已开启,欢迎你加入
🔼🔼🔼
点击上方名片扫描进群

如何看待公平和自由的关系
有位小伙伴提出了一个好问题。他说,很多时候公平和自由好像只能二选一,比如学校要求统一着装,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公平的,但学生也没有了自由选择服装的权利,应该如何看待公平和自由的关系?这是一个好问题,因为,它符合一个好问题的标准:具体而本质。通过一个具体现象,追问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学校要求统一着装,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这是一种强制性规则。小播读书2023-07-30 08:17:24
0000他因一本溜须拍马的著作,被雍正下令处死,头颅悬挂闹市十年
在人情社会,情商高的人总是能更好地融入人群。有人说,善于溜须拍马也是情商高的体现。在清朝就有这么一号人物,他恃才傲物,自以为有惊天之才,因此性格孤傲,目中无人。可是,他偏偏对一个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谁曾想,正是因为他投靠错了主人,最终落得被斩杀的下场不说,头颅还被挂在闹市,经历了十载风霜。雪忆柔2023-07-28 11:31:53
0000读《红楼梦》:王熙凤的陪嫁丫鬟平儿何以得到贾府上下一致好评?
作者:李大奎《红楼梦》要说尴尬的人,除了四十六回明确指向的邢夫人外,王熙凤的陪嫁丫鬟平儿无疑也是其中之一。她伺候大小姐王熙凤嫁到贾府后,成为贾琏的通房大丫鬟,实际上就是贾琏名义上的妾,与赵姨娘的身份一样。然,赵姨娘在贾府活得十分狼狈,除了贾政喜欢外,上上下下对她都很反感。可平儿却是贾府里的"一袭绿荫、吹来了一股和风",上上下下都很欣赏她。紫网2023-10-15 13:59:000000θ02黄帝首问A:黄帝问曰:五运更治,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迎随,
本篇推文将正式开始对《素问·气交变大论》文本的参详。照例,由黄帝率先请教并发问于天师岐伯。先附录原文如下:黄帝问曰:五运更治,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愿闻其始,而有常名,可得闻乎?——《素问·气交变大论》一、黄帝问曰:五运更治,上应天期黄帝乃圣帝,乃大神灵,黄帝之问必定格局高远,视域宏大。黄帝内经参详2024-02-14 09:12:23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