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7836

七首唐代绝美词作,首首经典,句句深情,哪一首触动了你的心?

人间幸福是清欢人间幸福是清欢2024-02-29 11:06:520

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的两大瑰宝,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然而,唐代词作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它的绝妙之处,同样令人惊艳。唐词是一幅精致的画卷,细腻地描绘人间的悲欢离合,抒发着深沉的情感。

一起欣赏七首经典唐代词作,感受唐词的独特魅力。

1.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唐·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主人公伫立玉阶,在深秋暮色中远眺,平林掩映,暮烟如织,碧山如画,寒碧山光与浓郁暮色交织,一瞬间的情思如同涟漪般在心底泛起。暮色愈浓,愁思亦愈加沉重。

全词仿佛一首哀婉的离歌,各句紧密相扣,构建出浑然一体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那深秋的暮色之中。这首词受到后人很高的评价,与《忆秦娥·萧声咽》一起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远处的树林之上,烟雾缭绕,秋天的山峦还留下一派惹人伤感的翠绿苍碧。夕阳的余晖已悄然映入高楼,一位孤独的人儿在楼台上伫立,心中泛起缕缕愁绪。

她徒劳地在玉阶上久久凝望,只见一群群鸟儿急匆匆地回巢。何处是你归程的起点?长亭与短亭连绵不绝,似乎永无尽头。

2.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白居易《忆江南》

白居易青年时期曾旅居苏杭,后又担任多年杭州、苏州刺史,与那里的百姓结下深厚的友情。老年时的白居易到洛阳定居,江南的山水、草木令他恋恋不已,写下《忆江南》组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选取了江花和春水,再以日出和春天为背景,运用比喻和映衬的手法,将江南春意盎然的景象展示出来,尤其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历久弥新。

江南是个好地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

清晨,江边盛开的花朵,被初升的太阳衬托得比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3.

望江南·梳洗罢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唐·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

温庭筠,唐代诗人,“花间派”首要词人。

这是一首空灵悠远的闺怨词,展现了女主人公从满怀希望的等待,到失望,直至的绝望的情感。它以江水、远帆、斜阳为背景,描绘出一幅清丽脱俗的山水画卷。江水静静地流淌,没有激昂的波涛,却带着一种无奈的叹息。落日的余晖缓缓地洒在江面上,弥漫着一股难以排遣的愁怨。

全词风格清丽脱俗,婉约含蓄,余韵悠长,像是一首柔美的诗歌,又像是一幅细腻的画卷,让人陶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清晨梳洗打扮后,独自登上望江楼,依靠楼阁远眺碧波万顷的江流。成百上千艘船过去了,我所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已近黄昏,落日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缓缓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蘋洲上。

4.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张志和《渔歌子》

张志和,字子同,号“玄真子”,唐代道士、词人和诗人。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期间,张志和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开篇寥寥数笔便描绘出一个春江水涨,白鹭翩飞的江南风景画面,后面两句则生动地描绘了那位渔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烟波浩渺的江面上悠然自得地垂钓。

“斜风细雨不须归”,既是对当前景色的描绘,又隐含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全词如同一幅流动的山水画,质朴淡泊,清新脱俗,,令人心旷神怡,成为一首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词作。

西塞山前,白鹭在悠闲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一位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安然自得地垂钓。

5.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唐·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韦庄,字端己,晚唐诗人、词人,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

韦庄生于唐朝由盛转衰、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年代,饱受流离失所之苦。他一生漂泊不定,直到59岁那年才结束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首词,作于韦庄晚年寓居蜀地之时,其意在追忆江南旧游,绘制了一幅江南水乡美丽画卷,委婉地透露出怀念故乡、漂泊无依的苦涩。全词直抒胸臆,却又含蓄深沉。“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情意委婉,哀伤之至,令人不禁为之动容。

人人都说江南好,来到这的游人只想在江南慢慢变老。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胜过天空的碧蓝,还可以在有彩绘的船中,听着雨声入眠。

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美丽,当她盛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年华未衰之时不要回乡,回到家乡后,必定要愁肠寸断。

6.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唐·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斑竹,即湘妃竹。相传舜帝南巡,死于苍梧,娥皇、女英赶至湘水边,伤心哭泣,眼泪落在湘竹上,留下斑斑泪痕,称为“斑竹”,后二人自投于湘水,后人称之为“湘灵”。

这首词是作者贬官朗州期间所作,全词哀婉幽怨,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以湘妃的哀怨,喻自己无辜被贬的凄楚,抒发出内心的冤屈与无助。

斑竹枝啊斑竹枝,泪痕点点,寄托着深深的相思。楚地的游子啊,若想听听瑶瑟的幽怨之声,就在这潇水湘江之畔,夜深月明之时。

7.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唐·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王国维评价此词:“太白纯以气象胜”。

这是一篇动人心魄的篇章,上阙伤别,始终纠葛在个人的悲欢离合中,借 “箫”、“梦”、“月”、“柳”等意象渲染出幽怨凄婉、孤独迷茫的意境,抒发出送别盼归的愁苦。下阙伤逝,跌宕起伏,意境博大开阔,“古道”、“西风残照”、“汉陵”,写尽咸阳古道的苍茫悲壮,以及战乱后长安的萧条景象,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慨叹。

全词气魄雄伟,动人心魄,受到后人很高的评价,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玉箫声音呜咽,带着无尽的悲凉,秦娥从梦中惊醒,眼前是秦家楼外那一轮清冷的明月。那清冷的明月,每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又是一年重阳佳节,她登上乐游原,遥望咸阳古道,可叹那人了无影踪、音信断绝。良人不见,音信断绝,只能独自听西风萧瑟,看如血的残阳,照耀着那汉家帝王的陵阙。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