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7843

漂洋过海认「食」你,舶来果蔬大揭秘|新刊推荐

大遗产大遗产2024-02-29 13:09:310

▲ 菜花、番茄、草莓、石榴⋯⋯画面中的蔬菜和水果,种类丰富,都是中国人餐桌上的常客。但探索其源,其中不少竟是“舶来品”。数千年来,中国人不断引进、接纳、改造域外果蔬,构建了华夏的果蔬资源库。在日常生活中,黄瓜、番茄、马铃薯、南瓜、胡萝卜等都是最常用的食材,但若要考究这些蔬果的出身,可能就会相对陌生一些了。因为这些蔬果都是异域来客,历史上,它们漂洋过海、跋涉千里来到中国。它们串联起中外交流的历史记忆,见证了中国人的包容与智慧。翻开舶来果蔬史,看到的不仅是物种的传播、资源的丰富,更是文化的交流、文明的共赢。

▲ 点击图片🔍 查看清晰目录

华夏本源

华夏果蔬库是怎样炼成的

▲ 图为元钱选的《五蔬图》(局部),画面中的白菜(菘)和苋菜,都是中国本土蔬菜。秋未晚菘被视作菜中极品,俘获过不少文人墨客的味蕾。 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自古就注重膳食营养平衡,并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说法的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采集并有意栽培果蔬的呢?新石器时代,先民们不断加深对植物的认识,采集野生果蔬为食物,补充身体需求,并对果树的品种、口味加以评价、筛选驯化,通过人工栽培的方式,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果蔬资源库。

中国人的对于农业的认识是包容的,富有开拓精神的。自西汉丝绸之路的开拓起,中国不断与世界其他等几个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交流互动引进果蔬,丰富自己的果蔬资源。宋元时期,炒制的流行引领了中国人餐桌上的蔬菜热潮,也令国人更为积极地为果蔬资源库“添砖加瓦”。

孜孜不倦,取优汰劣,取长补短。一个丰盈且开放的果蔬资源库,成为中华文明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助力。

穿山过海

它们自远方来

两汉、唐宋明清,是中国历史上三次从域外引种果蔬的高潮时期。这幅地图将尽可能展现历史上中国的域外果蔬品种,并解答它们从何时来,又来自何方

四海之心:汉帝国的博物世界

▲ 葡萄原产于地中海、西亚一带,渐次在欧亚大陆上传播开来。西汉时,经汉朝使者带入中国内陆。葡萄、苜蓿这些自西域传入中国的奇珍异果,在汉代时都被移植到了皇室宫苑内。此外,还有来自南方亚热带地区的卢橘、黄柑,甚至包括岭南荔枝。这些异域果实,象征着皇帝征服四方的军事成果:皇帝观看上述景观时,仿佛欣赏自己的武功成就一般,满足了其作为帝王的雄心壮志。而当这些被进入苑中的外宾看到时,所产生的震慑效果亦不言而喻。

无花果的东方奇遇

▲ 无花果。无花果原产于西亚,唐朝时,由波斯和印度商人沿丝绸之路带入我国,从此便扎下根来并广泛种植。最早记录无花果的汉文文献是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他发现了无花果最关键特征——“无花而实”。到了明代,无花果栽培渐盛,除了食用、入药外,还被朱橚列入救荒食物,收录在他编撰的植物学百科全书《救荒本草》中。

南瓜:从「华漂瓜中之王

▲ 南瓜。南瓜堪称瓜中的“六边形战士”。古代中国作为农业帝国,粮食安全问题可谓国本中的国本。来自美洲的作物南瓜,不仅能充饥解饿,还高产、耐贮运,病虫害少,因而传入中国后很快就遍布四方,被无数农户用于备荒、救荒。此外,南瓜也能做成菜肴甜点。可甜可咸,可贵可贱,可俗可雅,可谓全能百搭。清末农事试验场:把外国蔬菜请进来

▲ 这座红砖洋房名叫畅观楼,位于北京动物园西北角,它曾是清末农事试验场的一部分。

清末,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农业生产差距越来越大,有识之士发现,其根本原因在于农业技术落后。

1903年,清政府成立商部,倡导在全国各地创办农事试验场,开始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对蔬菜的追求,也开始突破以往的种植瓶颈。 大量国外蔬菜开始进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餐桌,也改变着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寻名求实

黄瓜:身着绿衣为何姓黄

▲ 图为黄瓜切片局部。青翠欲滴的外观,玲珑剔透的质感,搭配上它爽脆多汁的口味,十分沁人心脾。

大约在公元6世纪之前,黄瓜就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起初称胡瓜,隋炀帝时期“去胡化”运动中,更名为黄瓜。

与今天人们摘食翠绿鲜嫩的黄瓜不同,古人认为吃生黄瓜会致病,因此只吃熟黄瓜。直到明嘉靖年间,药学家宁原所撰《食鉴本草》提出,黄瓜可清热去火、生津止渴。这才改变了黄瓜动寒热、易致病的传统说法。此后,黄瓜成为了一道清爽菜蔬,它的栽培,也获得了很大进展。

胡豆:从胡豆到国豆

▲ 图中可见成熟的豌豆角,形如小舟,色如翡翠。

在几乎所有重要的古代文明中,豆类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豆类又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在中国,只有很少的豆作物出自本土,更多的是从五洲四海而来,这其中,有汉代时从西北丝路进入中国的豌豆,自西南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蚕豆,还有明代传入的四季豆荷兰豆 ……它们不仅见证了外来豆类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历史,也成为不同文化交相融合的例证。

番茄:坎坷的逆袭

▲ 从上图中展现的形形色色的番茄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它们有的翠如碧玉,有的形如牛心,有的体生斑纹……

番茄,这种起源于美洲的大红果,一度只是作为观赏植物,直到出现了第一个吃番茄的人。明代,番茄传入中国后,人们甚至认为其果实是有毒的。

清末,北京农事试验场引进了新番茄品种,将其作为一种水果、蔬菜兼用的作物在各地推广。此后,番茄才以食物的身份开始了逆袭之路,在二三十年间席卷了大江南北的国人餐桌。

入乡随俗

菠菜:波斯来客的「平凡之路

▲ 菠菜叶色青绿,种类不同的菠菜叶形状不同,刺子菠菜叶片类似戟形,而圆子菠菜叶片则呈卵形。图即背光模式下拍摄的不同菠菜叶片。

菠菜原产于朗高原,后传入南亚尼泊尔。在当时的尼泊尔人眼中,菠菜是稀奇的物种,便将它作为礼物,进献给大唐帝国“天可汗”。由于菠菜的水土、气候适应性颇强,宋元时期,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种植,最终变作了民间常蔬。

茴香:眷恋不过是香气

▲ 图为茴香子,其辛中带甘的独特口味与八角、桂皮等一道,塑造了中餐丰厚而立体的味蕾世界。 摄影/罗跃文

原生于地中海沿岸的茴香,喜欢光照充足和排水条件好的地方,它适应性极强,随遇而安,只要时机合适,便一簇簇丛生。也许正因接地气的性格,茴香传入中国后,从香草一变为香料,再变为药材,最后成为蔬菜。

西瓜东行记

▲ 西瓜口感甘甜,汁水充足。它的皮、瓤、子皆可食用。千余年前初入中土时,它就凭借这些优势迅速赢得了中国人的好感。

西瓜传入中国是宋代的事,此前,甜瓜才是本土瓜界的霸主。对古人来说,西瓜的加入,更像是多了一种新的“甜”瓜选择。

宋代开始,西瓜逐步走入千家万户。那时的西瓜瓤晶莹色淡。南宋诗人常用“雪片”“冰雪”“水晶”一类的词汇来形容。

嗑瓜子:一段唇齿留香的佳话

▲ 向日葵在明代最早传入中国时,一度被称为西番葵、西番菊、迎阳花。据考证,葵瓜子大量为人们所食用、榨油,是晚清的事,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历史不过百余年。丰子恺先生在《吃瓜子》中提到,“中国人人人具有三种博士的资格: 拿筷子博士、吹煤头纸博士、吃瓜子博士”,并认为“这三种技术中最进步最发达的,要算吃瓜子”。中国人最爱嗑瓜子,招待亲戚朋友,围坐聊天,总得需要一大盘瓜子。瓜子名目众多,常见的有葵瓜子、西瓜子、南瓜子。而这三种瓜子,俱非本土作物。胡萝卜:中亚果蔬的改良「接力赛」

▲ 不同颜色的胡萝卜围成一个环,缤纷绚丽。

胡萝卜原产于伊朗高原,大约在宋元时期,由大食商人通过海洋贸易带入中国。不过,当时胡萝卜的颜色多为黄色与白色,与今天大相径庭,口感也不尽如人意。几个世纪后,经过荷兰人的培育改良,才有了今天我们熟悉的橙色胡萝卜,口感也变得更加清甜爽脆。

番外

牛蒡:中国产的「东洋参」

▲ 图为牛蒡根和切成片的样子,外观洁白如雪,富含膳食纤维,嚼起来十分脆嫩劲道。 摄影/Aflo

牛蒡原产于中国,在古代属于药食同源的蔬菜,五代时期,中国牛蒡传入了日本,经过多次品种改良,融入了日本料理的食谱。

清朝中后期,中日两国都受到医药学家李杲、朱震亨为代表的“李朱医学”理论影响,笃信“温补”疗法。所谓温补疗法,即以温养补虚入手,注重补充身体的不足,提倡采用补药来行方。补药尤以人参为主。于是,日本牛蒡便被冠以“东洋参”之名,反向输入了中国市场。奇异果:华夏的奇幻漂流与回归

▲ 猕猴桃略呈椭圆形的绿色果肉,在光线作用下,愈发晶莹翠绿。中国是猕猴桃的原产国,但在古代却一直保持着野果的身份,未被驯化,更无法量产。直到20世纪初,它被一位新西兰的女教师带到新西兰,通过培育才成为果品,然后再引种回国。

关于新刊你最期待、想看到哪部分内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随机选取三位小伙伴送上本期杂志。

点击上图下单

编辑 F.L.J.

新刊推荐 | 国宝河南 半部中国史

2023-12-11

新刊推荐|绫绣绸缎绒纨缟缭绮绢纱绡缂……你全读对算我输!

2023-10-10

新刊推荐|未开放的故宫花园里,藏着乾隆这样的秘密...

2023-09-19

新刊|明明有那么多选择,南宋为何把杭州作为“临安”?

2023-08-13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