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乐王陈铎的一首唯美小令,诗情画意,美不胜收,令人忘世忘言
陈铎,明代散曲作家。博览群书,工诗善画,精通音律,善弹琵琶,常常牙板随身,高歌一曲,被教坊子弟称为“乐王”。
陈铎共创作散曲千余首,是文学史上创作最丰富的散曲家。其作品选材广泛,既写风花雪月、鸟兽鱼虫,也写市井百象、民间风情。
陈铎为人倜傥,淡泊名利,且不拘礼法,为官期间,“身厌紫袍”,因不与朝廷做事,受到魏国公徐达的斥骂,遂辞官归隐。
陈铎对林泉风致是真的向往与追慕,因此才写下了下面这首颇具陶氏遗风的隐逸曲作。此曲诗情画意,美不胜收,令人忘世忘言。

《沉醉东风·闲情》
陈铎〔明代〕
铺水面辉辉晚霞,点船头细细芦花,
缸中酒似渑,天外山如画,占秋江一片鸥沙。
若问谁家是俺家,红树里柴门那搭。
这首小令的大意是:
水面辉映着美丽的晚霞,船头纷扬着细细的芦花。缸中酒有渑水那么多,天边的山色美如画,宽阔的秋江上有一片海鸥栖息的江沙。
如果要问哪里是我家,红树掩映中有柴门的那间屋子就是啦。

这首小令描写了作者游宴后邀朋乘舟晚归时的情景,是作者描写自然风光、表现闲适放逸生活情调的代表作。
首二句“铺水面辉辉晚霞,点船头细细芦花”,形象地写出了时间、地点。芦花在秋天开放,这是一个霞光明丽的秋天的傍晚。
“水面”“船头”“芦花”三者组合在一起,表现了江南水乡的地方色彩。这二句字面没有写人,然而抒情主人公已在其中,他的目光由远而近,在船头停住,所以说:铺水面辉辉晚霞,点船头细细芦花。
”“辉辉”“细细”是仔细观察体会的结果,因为细,所以芦花下垂,所以会点着船头,他看得那么细,那么有味,可见其心绪之恬静悠逸。

次三句再由近而远,描绘山水。这三句也没有写人,而又句句写人,原来这位抒情主人公正坐在船中喝酒,所以有这时间、这心情去欣赏远近景物。
“酒似渑”,极言酒之多,还够他慢慢喝的,他就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地观赏景物。他看了水面晚霞、船头芦花之后,便放目望去,远山隐约可见,在宽阔的江面上有一片栖息水鸥的沙渚。山水如此淡雅闲静,这是把抒情主人公的心态物化了。

最后二句“若问谁家是俺家,红树里柴门那搭”以自问自答作结。这“红树”“柴门”所在的地方,从抒情主人公的视线看,当是在鸥沙附近的秋江之畔,而且也只有这样画面才完整,色调浓淡相衬而又和谐,与首二句相应而圆合。

这首小令勾勒出一幅如秋日碧空般明净澄澈、悠远清疏的归隐风景,令人超然世外,忘世忘言,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极其清逸悠远的美丽画面:水面晚霞、船头芦花、雁阵远山、秋水鸥沙和红树柴门,若真的可以出喧器红尘,拥有如此一方净土安置疲意的身心和灵魂,也该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
武侠小说中这些好听的人物名字,都来自诗词
武侠小说中的人名,很多都引用了古诗词等典故,尽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也昭示着作者的别具匠心。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金庸和古龙小说中那些极具中华韵味的人名吧!金庸小说中的人名金庸先生心底自带浪漫,他用一支笔,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宏大的武侠世界,在每个人心里埋下一个武侠梦。“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先生将所创作的小说名称的首字联成此联,这是他留给我们的宝物,也是他一生的总结。紫网2023-10-14 14:20:210000『词曲拔萃』一掬清泉常入口,明月依稀在手。
走进诗摘词选,品味诗意人生『词曲拔萃』第614期组稿:黄梅桃苏颖制图:王淑梅词曲拔萃作品辑录浣溪沙·莲塘作者/红尘芥子过雨池塘野鸭游。流莺飞过粉花头。萍踪蓼串傍沙洲。阿妹翠衣连藕叶,顽童赤脚弄鱼钩。几声歌动水悠悠。卜算子·红叶题诗作者/玉熹秋日踏香山,枫叶红如火。炫目明霞不输花,醉了诗翁我。片片尽含情,或许存因果。摇拽枝头宛若唇,欲把相思破。点绛唇·锦鲤戏诗摘词选2023-08-08 16:27:44
0000《盐角儿》留春(集雅诗社七月同题)
《盐角儿》留春(集雅诗社七月同题)文/格林桃蹊柳陌,李蹊柳陌,匆匆行色。谁能止驻,谁能禁步,挽留春客。水无能,山无策,聪明秀才没平仄。也者也、移星转斗,呈请放怀开魄。格林书屋2023-07-28 11:31:56
0000杜甫七古《大觉高僧兰若》读记
杜甫七古《大觉高僧兰若》读记(小河西)大觉高僧兰若巫山不见庐山远,松林兰若秋风晚。一老犹鸣日暮钟,诸僧尚乞斋时饭。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飞锡去年啼邑子,献花何日许门徒?原注:和尚去冬往湖南此诗作于永泰二年(766)或大历二年(767)秋,时杜甫居夔州。大觉:或指大觉寺。高僧、和尚:指大觉寺僧人。大觉寺或在夔州附近。杜甫五律《晚晴吴郎见过北舍》读记
杜甫五律《晚晴吴郎见过北舍》读记(小河西)晚晴。吴郎见过北舍圃畦新雨润,愧子废锄来。竹杖交头拄,柴扉扫径开。欲栖群鸟乱,未去小童催。明日重阳酒,相迎自酦醅。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九月九日前夕。吴郎:与杜甫《简吴郎司法》和《又呈吴郎》中的吴郎为同一人。据《简吴郎司法》,吴郎是杜甫晚辈姻亲,其职务是司法参军事。见过: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