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42100000030

第30章 清华园的学术生活(1)

一、筹建伊始聘导师

返观20世纪中国百年学术历程,清华国学研究院从始创至停办不过只有短暂之四年耳,但却以极为辉煌之一页载入史册。

清华国学研究院从筹建伊始,便对物色、延聘名师给予了高度重视,聘请吴宓担任研究院筹备主任,同时担任清华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并参加校务会议,可见对筹建国学研究院之重视。此前,胡适被聘为顾问,校长曹云祥尝向他请教如何创办研究院国学门,并想请他来担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和主持研究院工作。胡适说:“非第一流学者,不配作研究院的导师,我实在不敢当,你最好去请梁任公、王静安、章太炎三位大师,方能把研究院办好。”(兰文征《清华国学研究院始末》,《追忆陈寅恪》第79页)1925年春天,吴宓拿着校长曹云祥之聘书去敦聘粱任公、王静安、章太炎、赵元任四先生为导师,李济之先生为特聘讲师。梁、王、赵、李四先生先后应聘,惟章氏坚辞不就。王国维系著名国学大师,早年留学日本,通晓日本、英国和德国文字,对康德、尼采、叔本华之哲学尤有所得。他辛亥革命后随罗振玉避居日本,1913年后专治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先后在历代古器物、甲骨钟鼎、齐鲁封泥、汉魏碑刻、汉晋简牍、煌唐写经,以及殷周秦汉古史的考释研究方面,皆有惊人之成就。郭沫若尝称赞王国维说:“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金文的研究、汉晋竹简和封泥的研究,都是划时代的工作。西北地理和蒙古史料的研究也有些惊人的成绩。”(《鲁迅与王国维》,见《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上册,李宗英、张梦阳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592页)鲁迅对王国维的成就也极为赞赏,他说:“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66页)梁启超是清季民初极有影响之杰出学者,1917年后全力从事教育和学术活动,其《饮冰室文集》明快畅达,开一代之文风;后致力于史学,在南开大学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为现代史学树一基石。学界公认为:“太炎为南方学术界的泰山,任公为北方学术界的北斗。”吴宓说:“儿时读《新民丛报》,即于梁任公先生倾佩甚至。梁先生之行事及文章,恒大影响我的思想精神。”“及宓留学美国,新文化运动起后,宓始对梁先生失望,伤其步其他人,未能为真正之领袖。然终尊佩梁先生为博大宏通富于热情之先辈。”(《吴宓诗集·空轩诗话》第149页)

王国维、粱启超应聘到任后,吴宓即与他们商讨草拟研究院缘起与章程,及准备招生事宜。为此,吴宓曾多次登门拜访王、梁二位先生;因为这两位先生当时均未住在学校,故研究院草创时的一些事情和规划都是吴宓先请示他们后才决定的。紧接着吴宓又向校长曹云祥和教务长张彭春建议聘陈寅恪来校担任国学研究院导师。吴宓与陈寅恪二人在美国哈佛大学相识后,倾盖论学,结为挚友,毕生弥笃。吴宓后来说:“宓始于民国八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得识陈寅恪。当时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驰书国内友人,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今时阅十五六载,行历三洲,广交当世之士,吾仍坚持此言,且喜众人之同于吾言。”(《吴宓诗集·空轩诗话》第146页)转眼至4月间,梁启超到任后也向校长曹云祥建议,聘请陈寅恪任研究院导师。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国博士?”梁启超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学士!”曹云祥又问:“他有什么著作?”梁启超说:“也没有著作!”曹云祥说:“他既不是博士,又没有什么著作,这就难办了。”梁启超生气地说:“我梁某也没有什么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显然梁任公是气话,是极而言之。其实学校于两月前即将聘书发出。陈寅恪在德国柏林大学接到清华学校的函后,复信告以吴宓先生:“(一)须多购书:(二)家务,不即就聘。”吴宓接信后不禁感叹:“介绍陈来,费尽气力,而犹迟惑,难哉!(《吴宓日记》三册,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9页)遂又致函于柏林,劝陈应聘。1925年6月,陈寅恪致信吴宓,表示接受清华国学研究院之聘,并说“明春到校”。至此,清华国学研究院的主要教师均已聘完,他们是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和讲师李济。在陈寅恪还未到校上课之前。同学们已经知道陈先生是一位学术奇人,故这里主要谈他的情况。

陈寅恪一生治学,以朴学方法为主,很少作通论性文字;门户森严,至死不泯。其成就迈过时侪,实得力此。然而,与清代朴学的传统相比,陈氏在治学的方法上和范围上起码有两方面的创新:(一)突破了传统训诂学的那种单一的汉语语言文字的研究,而大量采用了多种语言文字的比证研究方法;(二)在研究的对象方面,他超越了为乾嘉朴学家所注重的经学以及为晚清朴学家(以俞曲园、孙诒让为代表)所注重的子学,而开拓了清代朴学中相对薄弱的史学和文学这两个领域。同时,由于陈寅恪游学海外多年,对域外西方史地文化具有广博的文献知识和实际了解,故他在治史学、治文学时常具有一种综合的宏观文化视野。他的此种识见不仅为清代朴学家所不及,即使在当代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中,若就目光之敏锐、识断之深刻而言,亦很少有人能与之相颉颃。此暂且不论,留待以后谈。据清华国学研究院当年的学生们回忆,陈寅恪先生广博深邃的学问使他们一辈子都探索不到底。陈先生讲课之最大特点,即每一种研究皆有思想作指导。听他的课,要结合许多相关资料与辅导才能悟到他讲课的这一类思想。他的比较研究规模很大,例如新旧唐书的比较,有的地方使学生拍案称奇。他在课堂上,随时引的印度文、巴利文及许多奇怪的字,学生皆难懂。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陈寅恪还在业余跟人学西夏文、蒙古文,每周皆要进城学两天。姜亮夫说陈寅恪先生的课他最多能听懂三分之一,而且还包括课后他再找有关书来弄懂的,否则连三分之一皆不及。姜亮夫说他在国学研究院时曾写过一篇批评容庚先生的文章,发表在《燕京学报》上。容庚先生把他的文章送给陈寅恪先生看。过后陈寅恪对姜亮夫说:“你花这么大的精力批别人,为什么不把这精力集中在建立自己的研究工作上!”这句话对姜亮夫的震动很大,从此以后,他不再写批评文章了。姜亮夫从那以后专心致力于古代典籍的阅读与研究,由此而成了楚辞学、敦煌学等学科的著名专家。

二、独特的授课方法

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最先讲授西人之东方学之目录学和梵文,指导学科之范围,有年历学,也就是中国古代闰、朔、日月食之类,有古代碑志与外族有关系者之比较研究,还有摩尼教经典与回纥文译文本之研究、佛教经典各种文字译本之比较研究、蒙古满洲之书籍及碑志与历史有关者之研究等。接着就是在文、史两系讲授唐代西北史料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以及高僧传研究、佛经翻译文学、文学专家研究、蒙古源流研究等,各门课程皆以新的材料印证旧的传说,或于习见史籍发现新的理解。凡国外学者对中国历史研究有新发现的,亦必逐类引证。因此,引用外文的专籍特别多,学生每不易笔记;但因为陈寅恪每讲一课皆有新的开发,故学生亦即听得津津有味。陈寅恪每次上课,必携带许多种要引用的书籍,以黄布包裹,拿到教室,放在讲台上。遇须引证之重要观点、文句,亦必写在黑板上。他夏秋季常穿蓝布长衫,冬春季常穿长袍马褂。一进入课堂,便开始专题的讲授,逐层解释,讲至入神之处,常常闭目而谈,至下课铃响,还在讲解不停,的确是诲语谆谆,从无倦容;而其风度和声音笑貌,也常为学生所神往。

陈寅恪授课,最强调的是自然启发和新的发现。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从无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举行,没有不及格的。陈寅恪尝谓: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问的最好办法。学生们每要求他以写短论文代替大考,陈寅恪又谓:做论文要有新的材料或新的见解,如果材料和见解皆没有什么可取,则做论文也没有什么益处;最好每位同学于听讲及研究后,仔细地想想,到了学期结束,对教师各自提出一两个问题;自然,教师也是不能包懂的,但对学生能否提出适当之问题,也可以知道学生是否曾用过功夫,可以略约分别成绩。但同学们多数也不采取这种办法,故,如果提出的问题,被人认为是不聪明的问题时,同学的面子也不好看。陈寅恪认为,历史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史籍或其他资料以证明史实,认识史实,对该史实而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这就是史学与史识的表现。陈寅恪还认为,凡前人对历史发展所留传下来的记载或追述,我们如果要证明它为“有”,则比较容易,因为只要能够发现一两种别的记录,以作旁证,就可以证明它为“有”了;如果要证明它为“无”,则委实不易,千万小心从事。陈寅恪将几种基本的书,以平日阅览时的意见,或发现其中有新的问题时,则写在每页的书头。因为讲授晋南北朝史,自然对于正史如三国志,晋书,宋、齐、梁、陈书,北齐、北周书,与南史、北史等,以及资治通鉴、与三国会要等,皆必尽力研求,然于世说新语,及慧皎的高僧传与道宣的继高僧传等,亦极为爱之。尤其对世说新语,在书头上写了的札记,和所记别书与它有关的事项最多。陈寅恪想把它写成为《世说新语笺注》,后因抗战而未果。陈寅恪的学问十分渊博精深,在清华园中的人凡对文学和史学方面有什么疑难问题不能解决,皆向他请教,他一定会给质疑的人一个满意的答复。故大家皆称他为“活字典”、“活辞书”。他最令同学佩服的就是利用一般人皆能看到的材料,讲出许多新奇而不怪异的见解。同学们听完后皆会有“我们怎么竟想不出”的感觉。陈寅恪讲课因内容丰富而精彩,同学皆知机会难得,非轻易将它放过,每当下课铃响,同学们仍依依不舍;陈寅恪每有一篇论文发表,他一定将论文带来分送给听课之同学,同学们读后皆拍案称奇。

三、不平静的清华园

陈寅恪是于1926年7月7日到清华国学研究院报到的,他1925年12月18日归国,本来当时即刻报到,但因父病在家照料,直到第二年暑期开学时方始到国学研究院授课。当陈寅恪来报到时,吴宓已辞去国学研究院主任的职务。关于吴宓辞职的原因,其女儿吴学昭在《吴宓与陈寅恪》一书中有如下记载:“1926年3月,父亲因对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发展方向,与清华教务长张仲述等意见不合,以‘宗旨无定,计划难行’,在向校务会议提出《研究院发展计划书》的同时,向校长提出辞去研究院主任的请求。父亲辞职被批准后,国学研究院主任职务由曹云祥校长‘兼理’了一个多月,后又由新任教务长梅贻琦‘兼管研究院事务’。”(第33页)陈寅恪于1926年7月7日抵达北京后,即感身体不适,又返回南方一趟,至8月25日清华国学研究院开学时才来授课。据吴宓女公子吴学昭记述,1926年7月7日下午1时左右,吴宓接电话,知陈寅恪已抵京,乃乘人力车进城;下午5时许,吴宓至西河沿新宾旅馆访陈寅恪,告以清华种种情形。这是吴宓与陈寅恪自1921年6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分手以后的第一次相见,两人又高兴又感慨;第二天,即7月8日吴宓复至新宾旅馆,与陈寅恪合乘汽车回校。当时吴宓住在清华工字厅的西客厅,陈寅恪返校时与吴宓住在一起;后来吴宓又介绍陈寅恪与著名史学家陈援庵先生见面。吴学昭写道:“七月中旬,寅恪伯父小病,父亲为之护理。……当时正值暑假,寅恪伯父病愈后回南方家中调养。开学前不久再来清华。”(见《吴宓与陈寅恪》,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36页)

同类推荐
  • 序言集

    序言集

    本书为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魏礼群先生三十多年来为著作撰写的序言合集,共74篇。著作内容涉及广泛,既有论述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也有论述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既有专著论发展,也有专著论改革;既有探索学术理论的著作,也有建言献策的智库之声。因此序言是对这些著作来说,既是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阐释,也能起到导读的作用。结集出版这些序言,对作者而言是回首往事和重新学习的过程;对广大读者而言是迅速了解研究著作内容的权威解读,因此,该书的出版能够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也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
  • 名家散文:我心飞扬

    名家散文:我心飞扬

    本书属文学类,散文、随笔作品集。通过作者本人对美国社会各方面的深切观察和体会,主要从两个角度娓娓道来作者在海外的所见,所闻,所思。全书分两辑,上辑通过作者儿子在美国上初中高中大学的经历,对美国的教育制度,教育环境,和小留学生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和家长及社会的相互互动进行了细致,生动,引人入胜的描绘。作品的第二辑题名为美国风情录,作者用短小精干的篇幅对美国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展示和分析,读来清新可喜,生动有趣。书中通过留意生活中平凡的点点滴滴,刻画出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生轨迹,给读者带来感动和启示,值得读者细细体会。
  • 用情点击

    用情点击

    本书以“点击广州时政,刻录广州映像”为主线,精选了作者近十几年来在报刊、网络上发表的新闻报道、评论、纪实作品,从高校教育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的双层视角,记录和评述了广州在高等教育、政治建设等各方面的表现。
  • 一个小说家的生活与想象

    一个小说家的生活与想象

    "学热爱女性的成年男人、拆解文学的饕餮读者、迷恋创作的自由小说家,这是刁斗的三个身份、三种面向、三类行为。这三重幻影栖居的肉身,于文字的跑道上加速向前,时时起飞,对现实的疆域狂轰乱炸。小说是刁斗的路由器,对于父亲、母亲、姥姥等亲人的挚爱,对马原、马晓丽、林建法等同行的言说,对卡夫卡、加缪、格里耶等大师的移情,对骚动、虚有、虚拟的力等概念的沉思,都经由小说的阅读与创作开始传递、得以实现。生活中的想象、想象中的生活,二者在刁斗的随笔中是镜像也是同构。一切始于小说,一切终于小说。这是一部个人阅读史、观念发生史与精神成长史,坦诚、机警、专业,智趣多多。二十余万字,一言以蔽之:小说男女,刁斗之大欲存焉"
  • 诗骚一百句

    诗骚一百句

    本书从《诗经》、《楚辞》中选取具有警策意义、接近今日生活的“百句”,加以引申,以深入思考人生。
热门推荐
  • 无限之天国降临

    无限之天国降临

    异度的晶壁的崩溃,众神开启主神空间,爱欧的阴谋,鸿钧的算计,谁才是最后的胜利者,神祇,仙人,佛陀,巫族,妖族,鬼道,魔道,谁才是量劫的主角。本书读者互动群:103131336
  • 孕期生活与保养800问

    孕期生活与保养800问

    本书既是一本内容全面、阐述科学的优生优育指南,又是一本经典实用、便于查阅的夫妻育儿宝典。凡是准备要孩子的年轻夫妻,或是正在孕育孩子的父母要想了解从准备怀孕到孕期保腱,从分娩护理到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满意的答案,得到明确的指导。
  • tfboys之微凉青春

    tfboys之微凉青春

    在这个满是叛逆的时代,他们,她们,注定会发生一些事…
  • 末日之秩序缔造者

    末日之秩序缔造者

    沈然从异界归来,但迎接他的却是凶残狰狞的丧尸,遮天蔽日的变异生物。短短几年光景,地球为何会成为这般末日的景象?亲人朋友如今又身在何方?
  • 夺香

    夺香

    因为厨艺得到提拔,因为美貌死得难看。这一生命运步步改进,地位节节攀升,应有尽有。“什么爷们都爱上她家?一个卖豆皮的,凭什么挑肥捡瘦?连我的人都去了?”某女花颜失色,急得抓狂,“我若不争,幸福便亡!”猪脚除对手犹如拔草,“抢人越香?看谁抢谁!”
  • 说好不离别

    说好不离别

    暑假已经过半。这天,我和妈妈来到了姑妈家。"嗨,你们好,进来坐吧!"姑妈说。"好啊。"我妈说。我们刚坐下,就有两个人从楼上走了下来。哦!原来是林霁和林瞳啊!他们是我的哥哥姐姐,他们对我很好。“蓝新,你高二准备在哪里上啊?"林霁说。"我准备在清华上。"我说。"那正巧,你和我们一个学校。既然在一个学校,有什么事就和我们说。"林瞳说。林瞳姐姐虽然对人很冷漠,但她对我却是个例外。之后,由于我成绩优异,被提前录取清华大学。再进入这个大学后,我的人生彻底发生了改变。我认识了她,我们很好。可是,那段时间后,我们就散了。我想她,你还会回来吗?
  • 特种军官毒宠妻

    特种军官毒宠妻

    他是军区司令的儿子,特种兵中的尖刀。她是参谋长的宝贝女儿,是在校大学生。他们从小青梅竹马,门当户对,婚后更是相亲相爱,是众人羡煞的恩爱伴侣。莫烟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至爱自己的丈夫秦天岩会为了国家大义,将手中的最后一颗子弹,射进了她的身体里……
  • 云里雾

    云里雾

    好一个女子啊!不会武功竟是掌门?家中败类,变成万人瞩目?逗我吧?!
  • 奥特N计划

    奥特N计划

    我们写这部小说的目的,是还原一个真实的、完整的奥特N计划,还原一个因为缩水而后天畸形的奈克瑟斯。
  • 高达之尘埃

    高达之尘埃

    他不属于这个时代,他是高达的设计人之一,他有一架高达,叫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