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42100000049

第49章 学术灵魂与精神人格(1)

一、灵魂与人格建构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发生地覆天翻之变革、人类思想理念急剧更新之世纪,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之中国人文学术思想在外部冲击与内部变革之合力下,重新构建与发扬、走向当代与世界之世纪。它必定会在未来人类社会之历史长河中,源源流淌,留下千载难遇之辉煌。特别是历史的车轮驶入90年代以后,人文学术界热闹非凡,让人有太多的振奋;同时,也让人有太多的失望,令人深思,也令人迷惑;使人喧闹,也使人孤独,有时确有呶呶者早暮吾耳,骚吾心之感,无力暇接。然而,在许多“热”悄然隐去之后,便归于无尽之沉默。国人对许多事情向来皆缺乏追问与质疑,一旦到了要做更扎实的工作时,便以清静无为化解掉沉重,化解掉尖锐之冲突,化解掉压在心头之疑问。例如把知识分子的生存立场与价值立场混为一谈,进而对知识分子的价值选择与价值独立不加分辨,即是知识分子批判理论之当代性贫困之一。学界基本上把知识分子的生存方式划为学统从属政统,学统依附道统,以及学统相对独立三种类型。像胡适和郭沫若,通过从属于国家权力机构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知识劳作,希望学术获得其政治化效应,较为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之生存追求;而陈寅恪与鲁迅,虽然倡导学术研究要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但其力量之源泉,则有其巨大之文化性,“道统”作为支撑———对传统文化学术灵魂之守卫和新的文化学术之道之探求,是其毕生之治学宗旨,并演化为一种富有魅力之人格形象。站在纯粹之学统立场上,对上述两种具有各自依附性之学术生存方式予以微词是容易的,但是,假如晚岁之王国维从事经学研究,是困惑于西方文化道统之于中国之适用性,张元济后期从事民间出版业,原由之一至少是对政统之失望,那么中国学人之学统立场,就不能不带有生存策略上的无可奈何性和因文明破碎后带来的价值内虚性。这对不少学人也许的确是如此,但我敢说,惟独陈寅恪不是这样。因为,陈寅恪一生从来不写通论性的文字,他虽然写过《与刘叔雅教授论国文试题书》和《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两篇文章,但那不能算是正式论文,所以,陈寅恪可以说完全没有俗世之名声,他并非像梁启超、胡适、冯友兰、郭沫若那样在中国变成了几乎是家喻户晓之姓名。余英时认为,陈寅恪自始至终只是一位地道的学院型人物。在中国学术界中,自王国维以后便很少有人像陈寅恪那样受到人们普遍的崇敬和仰慕了。余英时还认为,陈寅恪的学术权威主要是建立在四大支柱之上的:首先是精通多种古典语文如希腊、拉丁、梵文、巴利以及其他中亚和中国边疆文字。元史及西北地理的研究自钱大昕以来即受学界注意,19世纪以后更成为显学。其次则是陈寅恪对西方古典文化的深切了解。再次是他所掌握到的与史学有关之辅助学科远比同时一般的史学家为丰富。复次,陈寅恪最使学术界心折的自然还是他在中国文献资料的掌握方面所达到的惊人的广度和高度。(参见余英时的《陈寅恪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余英时之论述基本肯。以前说陈寅恪先生是中国“教授中的教授”,现在看来不够了,还应该说陈寅恪先生是中国“学人中的学人”(见夏中义《谒陈寅恪书》)。此言可谓不刊之论。当陈寅恪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学术现象被确认之后,他的存在显示便集中地体现在其自身的人格建构上。人格成为他的最后的确证。就陈寅恪的学术存在和人格存在而言,在比喻的意义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身心”关系。陈寅恪的文化学术存在宛如他的学统之“身”,而他的学术人格存在又恰如他之学统之“心”。陈寅恪的一生,无论时代风云变幻,他皆以“自由之思想”和“独立之精神”安身立命,身乃心之承载,心为身之外化;此身非吾有,心则无所丽,此乃前提。然则一旦获此前提,却又并非陈寅恪存在之完满,由身及心,陈寅恪必然对其自身提出人格建构之要求。其实,作为一个真正之学人,如果没有这一要求,其自身之存在不仅是徒劳的、无意义的,而且势必反过来使自己蜕化为徒具形态之“空心人”,而这正是许多学人的内阉与取消。在中国,总是有着太多的过于聪明的学者,聪明得使他们在现实中总是有多种路可走,并且游刃有余。陈寅恪不能算是这种所谓过于聪明的中国人。陈寅恪在其名著《元白诗笺证稿》中写道:

纵览史乘,凡士大夫阶级之转移升降,往往与道德标准及社会风习之变迁有关。当其新旧蜕嬗之间际,常呈一纷纭综错之情态,即新道德标准与旧道德标准,新社会风习与旧社会风习并存杂用。各是其是,而互非其非也。斯诚亦事实之无可如何者。虽然,值此道德标准社会风习纷乱变易之时,此转移升降之士大夫阶级之人,有贤不肖拙巧之分别,而其贤者拙者,常感受苦痛,终于消灭而后已。其不肖者巧者,则多享受欢乐,往往富贵荣显,身泰名遂。其故何也?由于善利用或不善利用此两种以上不同之标准及习俗,以应付此环境而已。譬如市肆之中,新旧不同之度量衡并存杂用,则其巧诈不肖之徒,以长大重之度量衡购入,而以短小轻之度量衡售出。其贤而拙者之所为适与之相反。于是两者之得失成败,即决定于是矣。(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5页。)

陈寅恪对中西文化有着精湛的了解,可以说是在中西文化的精血中浸泡成长起来的。但是,陈寅恪一生都在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体验着中国传统文化纷纷降落之苦痛,一生坚持自由之思想和独立之精神,孤寂前行,至死不泯;而那些巧者们却能在各个时代皆风行于浪尖之上,惟有拙者如陈寅恪才会深潜于地表之下,以文化思索与学术勇气特立独行。陈寅恪是坚硬之学人,也是寂寞之学人。他虽是一个非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与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如顾准一样,在对真理的执著追求上完全是相同的,在求知的过程中渗透的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是共通的。陈寅恪一生皆坚持自由之意志和独立之精神,他尝谓:“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对科学院的答复》,见《讲义及杂稿》,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5月版,第463-464页)这是陈寅恪1929年为王观堂撰写之碑铭中阐述的学术思想与学术主张,事隔二十多年后的1953年,他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信中又重复阐述了这一精神信念与自己的思想主张。他认为,“俗谛”在当时即三民主义而言。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否则相反。因为,在陈寅恪看来,没有自由之思想,没有独立之精神,根本无法接近真理。任何先入为主的学术研究,皆会变成俗谛之桎梏,皆会限制着自由思想对真理之接近。故他说:“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出处同上)在陈寅恪看来,自由思想与独立意志犹如生命和呼吸,所以,他不惜以任何代价来维护学术传统之纯洁与自由。故,他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信中提出的那两个条件正是基于他一贯之主张和坚持。

二、至死不屈的学术人格宣言

陈寅恪的确是一位“学人中的学人”,他是一个坚持学统至死不屈的学者,他是一个视学术生命与人格生命同等重要的学者,他是一个将自由之思想与独立之精神作为一生之头等大事来追求的学人,“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他是为真理之执著追求而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当然,陈寅恪从来也没有在超然中丧失对现实的调查与思考。他的学术生涯中始终浸润着他的道德理想和文化坚守,自由之精神与独立之意志,既使他获得足够之信息与现实对抗,又使他以开放之心态走入历史。历史在他那里获得了相当的幽邃和意蕴,而并不像在某些历史学家那里变成了纯粹的宣泄,而是一块更复杂更无奈之现实。陈寅恪一方面誓死坚守人文学术传统,另一方面却又经受着文化学术降落之苦痛。他的思想主张与精神信念使他之人格浮出地表成为一种人文学术传统精神资源,呼唤着后来贫乏之时代。

陈寅恪身上深深地浸润着中国人文学术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他一生的价值取向皆是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他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中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见《诗集·附唐诗存》第27页)他一生坚持用古文写作,繁体竖排印刷,身着长袍马褂。毫无疑问,他的精神之自由,思想之独立并非完全源自于传统,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资源不会支撑其完成自我或获得足够之人格根基。中国传统精于人伦,不可能产生出足够强大而自信自足之人格独立与整个世俗相抗衡。陈寅恪在自由之精神与独立意志下之求真,大多源自于西方自由主义与个性意识思想,而非中国传统。

同类推荐
  • 月色中的栀子花香

    月色中的栀子花香

    本书是本文笔优美澄净心灵的图书,文字典雅、清新、灵动。作者从生活细处着笔,时而温润,时而刚柔,时而浓郁,仿佛撩开的晨曦,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片静谧祥和的净土,散发出亭亭如莲的芬芳。用四季来概括,有春的蓬勃,夏的热烈,秋的收获,冬的思索。细腻、诗性的文字,充盈着人性的贯穿和浸润,似若山泉流水,满是温暖、流动的画面,读之顿觉有馨馨之甘饴,淡淡之香甜,让读者在阅读中去感悟、去思考,去体会生活的美,感受生命之河缓缓流过心田的静谧,洗去浮华,再现生活的本质。
  • 越人歌

    越人歌

    这本《越人歌》由金铃子著:我第一次见到这么高的天空,这么多的白鸟,它们含蓄着脸,坐在村头的皂荚树上,题写宋词。作者八十年代末期开始诗歌创作。曾就读鲁迅文学院,参加第24届青春诗会。获2008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第二届徐志摩诗歌奖,第七届台湾薛林青年诗奖等文学奖。
  • 云水诗余

    云水诗余

    莲池者,活波青春,游宦少年?从医市井卅余载,技艺精湛,品德鸿境,闳梵各林春雨,乐清贫悬壶济世,暇余磨砺翰香。陶操文学兴致,孜孜不倦,乐业有成。其诗词歌赋,茸荩翠薇蒸芳卉:其功墨,字晗暗香墨点宣,映放丹青。
  • 2013年思想随笔排行榜

    2013年思想随笔排行榜

    梳理和总结了2013年我国思想随笔创作的实绩,编者在全年度大量的思想随笔创作中推荐编选了数十篇随笔佳作,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判断,从而把现实中受到普遍好平、具有广泛影响,富有一定的艺术性质的好作品选编出来,《2013年中国思想随笔排行榜》反映年度随笔创作全貌。
  • 许我一个奇迹

    许我一个奇迹

    本书为作者十多年来以港大为创作重心的诗歌精选集。这部诗集着眼于游历东西地域空间的感验,寻求传统和现代转化、东方和西方汇通的可能。以杭州、香港、纽约、北京、台北、泉州、新加坡等名城为主线,记录了作者对于历史时空和人情世事的文化思考。
热门推荐
  • 穿越之妾本风流

    穿越之妾本风流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操守的古文女主,阿宁姑娘彻底掀桌:老娘尼玛也从省城混到京城了,为什么还是没男人!路人甲斜眼:我不是咯~阿宁斜眼:作为正经女主,咱家男人至少要有贵重的身世,俊美的相貌,超标的智商……路人甲斜眼:我隐藏的这么深,居然都被你发现了。阿宁得意:嗯……哎?!P.S:这是一个随心所欲,不慕名利的作者(呸!)这是一个情节慢热,文字清淡的故事(慎!)。
  • 幼儿教育学

    幼儿教育学

    幼儿教育学源于古老的哲学思想,后又散见于17、18世纪的教育理论,直到19世纪中叶,才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不过100多年的历史。《幼儿教育学》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材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对幼儿教育工作形成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能否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 “红尘网事”聊天室

    “红尘网事”聊天室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一群都市里的中年人在网络聊天室发生的故事。形形色色的网民,千奇百态的人物,趣闻丛生,光怪陆离..坐在一部电脑前,有人欣喜若狂、疯狂大笑,有人伤心落泪、痛哭流涕...由此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生动的故事。网络亦如桥梁,横跨天空,展现出许多精彩与缘份,创造了生活的美丽与奇迹。真可谓:“痴痴迷迷电脑前,跌跌撞撞网络中,哭哭笑笑红尘里,悲悲喜喜人世间。”
  • 九龙啼血

    九龙啼血

    上天都不让你好过,你还能干嘛呢?敌人都不让你生活,你就这样死去?单家人都没有放弃,你愿意独自走?我们是一家人,说好的一家人。
  • 带个小宇宙闯异界

    带个小宇宙闯异界

    真神开天是陈天齐所在真神宇宙的主神,战败陨落了。真神宇宙随之破碎,真神开天残留的意志随机选择了猪脚,附带着小宇宙一起送往异时空...
  • 周生烈子

    周生烈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如若有你易世欢玺

    如若有你易世欢玺

    [请自觉忽略前五章,但是后面肯定好看]四年时间是1460个想你的夜晚,是跨越几个经纬的距离,是日日夜夜挠痒人心的恶疾。我追随着你的脚步,距离不只是刻度尺上的距离。再站在你面前,却失去了当年告白的那般勇气。你属于千千万万的粉丝,我不曾拥有你。四年时间,我从北京走向纽约,从木台走上世界舞台,从嘉禾走到易世。我有近亿的粉丝,我有自己的工作室,我有顺顺利利的星途,却没有你。我见过很多奇迹,太阳从赤道追上极地,百年难遇的星座轨迹,B612星球的玫瑰跟狐狸,却没有遇见你。"你说我怎么就喜欢上你了呢?"
  • 亲吻指尖的含羞草

    亲吻指尖的含羞草

    风吹过阳台,留下细细的芳香,留下酸甜的回忆,留下暖暖的亲吻。彩虹、细雨,雨露,初恋……都是这个季节的产物。高一女生卓雅子就像含羞草粉红色的花蕾一样可爱,因此身边围绕着三位不同性格却同样帅气执着的男生:“轩王子”范逸轩、“校园黑少”玄野,还有调皮执着的邻居弟弟周晓枫。
  • 盛世光源

    盛世光源

    红颜心中有少年,少年心中有光源,这是一个寻找的故事。
  • 许你一世柔情

    许你一世柔情

    她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哪里变了,让他不顾三年的情谊那么狠心离开她,后来她才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熬住漫长黑夜。她也知道,她没有那么重要,只是那么一点点诱惑就可以让他把她给扔掉,她以为所有人都可以为了自己把她扔开,有一个人踏着光而来,说他永远都不会把她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