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65100000026

第26章 明建文帝踪迹之谜

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建文帝以皇太孙的身份即帝位,而各位叔叔在内心并不敬服。建文帝进行的削藩,使他与诸王矛盾公开化。靖难之役,燕王攻克南京,建文帝战败。建文帝的最后下落,或说他自焚而死,或说他被杀,也有说他为僧浪迹天涯。究竟哪一说为真?

朱元璋建立明朝,制定了一套嫡长子继承皇位、余子分封王爵的制度:“国家建储,礼以长嫡,天下之本在焉。”又说,“居长者必正储位,其诸子当以封王爵。”而且还规定:“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在《明史》中记载了明朝的制度:皇子封亲王,受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就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为巩固朱姓天下,从洪武三年开始,朱元璋模仿汉高祖,大封诸子为王。此后又屡有封建,将自己的儿子全部分封到各地为王,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等王是其中实力最强者,诸王成了皇权的重要支柱。

明太祖对自己死后的嗣位十分重视。洪武三十年(1397),他生了大病,认为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就命足智多谋的李淑妃自尽,以防像唐朝一样出现“武后之祸”。太祖的长子朱标,为马皇后所生,洪武二十五年(1392)因病医治无效死了,再选一个继位者成了朱元璋十分紧迫的事情。朱标子朱允炆生下来时额颅稍偏,人虽聪颖,但仁柔少断,朱元璋觉得不是最适合。燕王朱棣智虑过人,性格像朱元璋,朱元璋十分钟爱他,一度想把皇位给他。朱标死时已有五个儿子,嫡子早殇,次子朱允炆也已长大,朱元璋要舍孙立子,不合自己制定的礼仪。于是他召开群臣大会,以欲立燕王朱棣之意询问诸臣,学士刘三吾当场反对:“皇孙年富,且系嫡出,孙承嫡统,是古今的通礼。若立燕王,那么秦王、晋王该怎么办?”这样朱允炆就成了皇位的继承人。

各地分封的藩王,都恃叔父的尊严,看不起侄儿朱允,只是因为父皇还活着,大家隐忍不发罢了。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死,在遗嘱中他称赞皇孙朱允炆人很聪明,讲究孝道,希望各位大臣尽心辅助,各地诸王驻守原地,不用赴京奔丧。几天后朱允炆即位,称明惠帝,改元建文,所以又叫建文帝。建文帝明白各地藩王实力强大,战功卓著,就以太祖遗诏为由,禁止各位王叔入京,朱棣人已到淮安,只能调头回到北京,内心充满着怨恨。

建文帝上台后,对王叔们不把他放在眼里十分忌恨。特别是力量最强大的朱棣,入朝见他时竟然立而不拜,令他十分恼火,遂着手作削藩的准备。他先是将周王贬为平民,后接连治代王、岷王、湘王、齐王等罪。接着在自己当年的伴读老师黄子澄等人的谋划下派人到北京去,控制燕地兵权,监督燕王行动。建文元年(1399)七月,建文帝走了最为冒险的一招,他命北平左布政使张昺等发兵逮捕燕王,但早有准备的燕王把张昺等全部擒杀,以清君侧为名,打着靖难的旗帜,废除建文帝的年号,续称洪武三十二年,正式开始了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共历时四年,至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守卫京城的大将李景隆开门投降,朱棣带兵入城,在任官员四处逃窜。气急败坏的建文帝下令放火烧宫,当燕王来到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不知去向,所使用的宝玺也随他一起消失。那么建文帝哪里去了?

正史记载建文帝在宫中自焚而死。当燕王到来时,建文帝自知大势无可挽回,遂纵火自杀。《太宗实录》说,朱棣兵攻至南京城下,文武百官诸王无计可施只能前来见皇帝,建文帝想出去迎接,想不到左右的人已全部散尽,仅有内侍太监数人而已。建文叹曰:“我何面目见耶。”就关了门自焚而死。朱棣上台后,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就谈到:“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焚。”但建文是否真死于自焚,很多人表示出怀疑。因为事后朱棣命太监在火烧后的余烬中反复搜检,发现了皇后和太子朱文奎的遗骸,却就是不见建文帝。《太宗实录》说朱棣是找到了建文帝,并令以皇帝规格举行葬礼,但明清两代从未有人提到在南京附近有建文帝的陵园。《春明梦余录》谈到明末有人请崇祯帝将建文列入祀典,崇祯叹道:“建文无陵,从何处祭?”上世纪三十年代,明清史专家孟森就认为虽然《明实录》载建文帝在宫中起大火时被烧死,但明代却无人相信。清朝修《明史》说“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这是因为康熙时朱三太子案搅得人心惶惶,因而“故有此曲笔耳”。

没有被火烧死,建文帝哪里去了?孟森认为在宫中火起之前,建文帝逃出去了。《明史·姚广孝传》谈到永乐十六年(1418),84岁的姚广孝不能入朝,成祖到庆寿寺去看望,问姚有什么事要他办。姚什么也没说,唯独说起僧人溥洽被关了很长时间,希望皇帝赦免他。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有人说他知道建文帝的去向,明成祖以其他事情的借口将他关了起来。如果成祖找到了建文帝的尸体,何必还要将溥洽关起来而追寻建文帝的踪迹?《明史》中还说成祖怀疑建文帝出走,所以派了胡濙到天下各地去寻找,还派郑和下西洋,如果成祖有建文帝的下落,何必还要遍访十余年?

此后有人指出,嘉靖年间郑晓的《建文逊国记》,是明确说建文帝逃出金陵城的第一部书。

照上面的说法,建文帝可能是逃出去了。逃出后的建文帝在干什么?

有人认为他是做和尚去了。《明史·程济传》说:“金川门启,济亡去。或曰帝也为僧出亡,济从之,莫之所终。”南京城攻破而程济失踪了,所以人们怀疑他与建文帝一起做和尚了。《明朝小史》对建文帝的去向说得活龙活现:太祖病重时,给了建文帝一个密封的小匣子,让他只有到了危难时才可开启。到靖难兵入城时,建文帝想起了小匣子,把它打开,原来是和尚的一份度牒。于是削发披缁,从地道中逃出。有人认为建文帝城破前与杨应能、叶希贤一起削发为僧,法名“应文”。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颁布了《僧道度牒疏》,将所有僧人重新造册登记,对僧人进行过总调查,目的是为了寻找出建文帝。从永乐五年(1407)起,他还派胡濙以寻仙人张邋遢为名四处出巡,一找就近20年。有人指出,朱棣死后,建文帝才回到北京,迎入西内,死后葬在西山。更有人声称在西山找到了建文帝的墓地。

当了和尚的建文帝到过些什么地方?许多人认为建文帝以僧人的身份浪迹天涯,足迹遍及江苏、浙江、四川、贵州、云南以及缅甸等地。有人指出建文帝曾到重庆三次,住在大竹山善庆里。有人主张,建文帝出亡在近不在远,不是在云、贵、川、粤,而是在吴县的穹隆山皇驾庵,永乐二十一年殁亡,葬于皇驾庵后的山坡上。有人认为徐霞客在贵州广顺东南的白云山间,看到建文手植的巨杉二株,树西半里的古寺,是建文所立。也有人认为建文帝是以滇为家,在最初三十多年中,以躲避朝廷追缉,他行踪不定。《神宗万历实录》记载万历二年,首辅张居正曾说:“先朝故老相传言:建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剃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至正统间,忽云游至云南,邮壁上题诗一首。”明代人就认为他主要在云南活动。《明史》也说:“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明清以来流传的许多地方文献,都可说明建文帝曾在滇中、滇西留下了足迹。有人认为建文帝到南洋去了。成祖找不到建文帝,始终有一块心病,他害怕建文帝没有死,会召集人马用朝廷的名义来讨伐他,于是派出郑和下西洋,一方面当然是为了宣扬国威,另一方面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在随郑和下西洋的人中,有的竟然是锦衣卫的人员,他们主要任务是针对建文帝的。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找建文帝的说法,为很多人反对。有人指出,燕王朱棣攻下国都南京,火烧皇宫,但没有找到其侄建文帝的遗体。朱棣虽马上自号永乐帝,但对于此事及建文帝遗臣逃散各地,可能仍有挂怀。明朝历史文献里,留有一些建文帝可能没有被烧死而逃亡海外之传言,甚至有说出家二十年后返北京之故事。所以,人们认为永乐帝派郑和下西洋主因之一为追寻建文帝。此种说法不可能成立,因为郑和每次出使海外都是那么浩浩荡荡,建文帝若亡命海外,当闻风而躲藏起来,大规模下西洋寻建文帝绝非有效之方法。目前,绝大多数学者已不相信此说。但历史小说常常为了戏剧化的效果,还在强调这种可能。

文帝出逃做和尚的说法为许多人津津乐道,但也有学者发表了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为僧之说不足信,因为当时京师内宫并无秘密地道或御沟通往城外,所谓剃发为僧、云游四方,都是民间传说而已,是无稽之谈。这大概是明成祖明白自己是抢夺帝位的,“欲曲讳其自弑恶名,故反隐播此说”,这样做想说明他还没有致建文帝于死地,而后来的文人不明其理,“缘饰其间,遂成千古疑案”。也有人认为建文帝既非自焚,也非出亡,而是被成祖所杀而灭迹。

建文帝究竟哪里去了?如果说建文帝是自焚死了,的确是无法解释史书中的种种矛盾;如果说建文帝是出逃为僧了,但大多是笔记小说所记和民间传说,确凿有力的证据还十分缺乏。郑和下西洋是否全是为了建文帝,应该是很难说。至少这个谜案在目前是不易解决的。

同类推荐
  • 明末兵王

    明末兵王

    特种兵穿越回明朝崇祯年,本想远离杀戮与阴谋做个纨绔少爷。然而血与火的明朝末年,一旦卷入那些恩怨情仇,谁又能真的可以置身事外?
  • 胡杨悲啸

    胡杨悲啸

    明末清初,天下大乱,群雄争霸,西北胡杨台成为各方势力角逐之地,李自成,张献忠,满清,明王朝,当地豪强等势力纷纷登场亮相,一时间,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尔虞我诈,智胜谋赢,诡计百出,好一幕江湖血斗。
  • 重建大明王朝

    重建大明王朝

    隆庆朝六年,以及万历朝的前十年,在众多忠臣名士的竭力辅佐下,大明朝焕发出了照人的光彩。但隆庆帝的好色,万历帝的慵懒,都没有让大明出现真正的繁荣盛世。在隆庆四年,乡试的当天,兖州府一个不知名的小客栈里迎来了一个四百年后的年轻画家......。
  • 大秦之心

    大秦之心

    一个落魄男孩和一个失恋女孩,误打误撞的碰见了大秦之心穿越到了大秦两个人协助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解开了很多未知之谜如:七米长矛的战法十二铜人建造的初衷始皇陵飞出的金鸟
  • 中国历代冤案

    中国历代冤案

    正是在这种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的过程中,有多少仁人志士被冤杀,有多少一心为国为民的忠梗之士身陷囹圄,甚至遭灭门之祸。不难想象,在这种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天下臣民的身家性命系于君主一言,即使再英明的君主,也难免会产生冤案。这些君主或有意,或无意,或受某些佞臣的蒙蔽,使一些忠梗大臣被误杀,这就成了很普通的事,历代皆有。人们还可以看到,君主专制越是强化的时代,这类冤案就越多。全书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为主线,考虑到故事之间的联结性(人物和时代背景),我们将中国分类史概分为上古至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这五个时间段,以此来展开中国冤案故事的叙述。
热门推荐
  • 黑道恶少的淘气校花

    黑道恶少的淘气校花

    她,天使的外表下是一颗恶魔般的心。她倔强,她坚持,她淘气,她善良。他,黑帮恶少,一个霸道到幼稚的绝美男孩,却让她又爱又恨。他,是温柔的,冷漠的,却只对她一个人倾心,为了她,他可以放弃一切,只为能让她的唇角,扬起的那抹幸福的微笑。两个无可挑剔的天使男孩,最终,她将情归何处,谁能获得她的心,谁又能与她不离不弃呢?……
  • 情深陌恋

    情深陌恋

    ——苏情说:他离开的那三年里,她才发现她有多爱他,爱他爱到深入骨髓。——陈陌深说:他看了她写的剧本才发现自己有多爱她和多恨她,她当初为什么不告诉自己………要是告诉他,他一定不会离开她的。——————————————————————————————————————————————【喜欢上一个人很简单,爱上一个人不容易。下辈子的事情谁都猜不出来,如果这辈子我们相爱了,一定要好好在一起】
  • 挺进产权交易市场

    挺进产权交易市场

    本书概述了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和民航运输业的发展现状,结合案倒讨论了产权交易市场在民航企业重组中的积极作用,剖析了航空公司进场交易的基础及方案选择。本书对于从事民航企业发展和产权交易市场理论研究及实际运用的人士颇具参考价值。
  • 谋女传

    谋女传

    她,侯门嫡女,身份高贵,冰雪聪明。奈何受制于人,不得不收敛锋芒,韬光养晦。侯府局势本处于微妙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她原想只求自保。虽看破人心,但并未有所谋划。谁料天意弄人,朝堂突生事端,幕后之人步步紧逼。谨慎如她,究竟作何打算?聪慧如她,究竟如何反击?纯粹架空,古色古香,陷阱计谋,步步为营,且看——侯门《谋女传》。
  • tfboys之为什么这么做

    tfboys之为什么这么做

    “菲语我们分手吧!”“为什么?你什么意思啊千玺?是不是因为沐希落?”“这并不关希落的事,更不关你的事!以后我们的事情,你少管!”……
  • 九子魔绝传

    九子魔绝传

    一夜间,九子重生,从虚空落下,落入洪荒极地,于百年间孕育,颠覆神州大地。乾绝,以寒冰为剑,以寒天为道,与坏坏,小浩二人共同走上了那段未知的旅程。极北妖族,南方渡魔,幽冥鬼宗,圣都天下,斩破虚空,以气魄灭绝妖魔,却且问,世间苍茫天下,何为正邪?
  • 萌妻不乖:首席大叔凶巴巴

    萌妻不乖:首席大叔凶巴巴

    “吃流沙包,是有个秘诀的。”某男深邃的眼眸闪簇着一抹辉光。“你都病这样儿了,还想着要秘诀!你丫的有毛病是不!”看他抿唇一副不吃的模样,问道:“什么秘诀。”“先咬,再吹,后吸,关键是要用点儿力气。”他邪魅地一笑。“你脑子被门夹了吗,如此不正经!”她满脸黑线爬过!“你听懂了?那我饿了,照着上面的秘诀,喂饱我。”男人往床上一躺,满眼狡黠地凝着她。
  • 傲娇腹黑妻:拒嫁莫少99次!

    傲娇腹黑妻:拒嫁莫少99次!

    要说乔雪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是什么,那最值得一说的是,“我TMD真是后悔,我那是不知道抽什么风,竟然一个激动就回了国,唉唉唉~”“老婆,只要你嫁给我,我做什么都愿意!老婆~好不好嘛~”莫少寒搂着乔雪撒娇。“你干什么,你个大坏蛋,放开我妈咪。”一个娇小的身影抱住莫少寒大腿吼道。“姓莫的,你快放开我妈咪,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一个男孩儿稚嫩的声音从远处传来。“还有我,还有我,放开我的宝贝女儿。”一个人又来横插一脚。啊啊啊啊,为毛娶个媳妇咋辣么难呢,苍天纳~~~~
  • 茉裳

    茉裳

    茉裳为替爹娘沉冤昭雪,选择进宫成为秀女。然而,她偏生爱上了四阿哥胤禛。面对家破人亡,面对姐妹背叛,面对九子夺嫡。亲情消失的她,友情陌路的她,爱情破裂的她心灰意冷,被逼坠崖……如若她并未死去,而是再次来到他的身边,他将作为何种选择?是再一次漠然置之,弃若敝履?还是金屋藏娇,相儒以沫?
  • 再世武圣

    再世武圣

    当关羽在拥有比以前更好武艺同时还有现代的记忆,会发生什么?当历史上命运凄惨的貂蝉,蔡琰,甄宓在改变的历史中碰到关羽,她们的人生还会和以前一样吗?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历史,弥补历史的遗憾。平四夷,征欧洲,笑傲天下。让大汉立于世界之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