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65400000073

第73章 青海民族团结考察报告(8)

循化县文都乡是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藏乡。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藏胞们至今还抱着“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1985年12月,刚刚参加工作的19岁的回族姑娘张玉香主动请缨来这里当了一名计生员,而且一干就是4年。起初,藏族群众看到来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便在心里偷偷地笑,觉得计划生育工作又是一个“摆设”。但没过多久,他们发现这个“摆设”可不一般。张玉香先从热爱藏乡和帮助藏乡群众的点滴生活做起,以唤取藏族群众对她的理解和信任。她把铺盖卷搬到最贫困的藏族群众家里,和藏胞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天早上起床后帮助打扫院子、做饭、下地干活等,每次到县城开会或回家,都用自己的钱买些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无偿地送给乡亲们。仅此一项便在4年当中花去了上千元。很快,张玉香和藏乡群众混得像一家人,藏乡群众也都自觉与不自觉地说:“我们的玉香!”这时,张玉香便不失时机地给他们讲少生优生的好处,还帮群众分析少生一个孩子便可提前一年富起来的道理。渐渐地,一些“钉子户”、“困难户”感到张玉香的确是他们的贴心人,着实是为他们能过上好日子而着想。于是便主动配合她的工作……文都乡这个年年挨批评的后进乡一跃成了先进乡,她自己也被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

一个刚参加工作19岁的回族女干部在“多子多福”传统观念比较浓厚的藏族群众中做计划生育工作,这在过去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在青海民族团结坚如磐石的大背景下却出现了这样动人的一幕,真是一滴水可见太阳啊!

青海的民族团结党的基层领导起很大的作用,古岳在《青海日报》2001年6月24日发表了《一条大路向远方——团结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谋发展纪实》,对回汉杂居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的团结村党支部抓交通促进民族团结的先进事迹作了报导。

案例3:团结村的模样大变了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团结村是一个回、汉杂居村,1957年起名为“团结村”,几十年来和睦相处,村委会主任陈子良说:“没有回、汉两族世世代代的精诚团结,什么事都办不成,团结才有稳定,团结促发展,只有团结,团结村才会在奔小康的光明大道上奋勇向前进。”

”一个小小行政村召开的座谈会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振兴团结经济新思路座谈会’。而且,议题也非常集中,就是围绕着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一些主要问题展开座谈。随着一个个庄稼汉用厚重的乡音迸出一句句直捣心肺的话语,大家的热血开始沸腾了。最后大家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修建村级公路上。

团结是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的一个村,全村19个合作社,有696户人家,总人口3484人。人均占有耕地1.1亩,全是水浇地。在全村人口中回族占近68%,其余均为汉族。团结村地处湟水下游谷地,是省内海拔最低、气候条件最好的地方。因为借着自己得天独厚的耕作条件,团结村群众的生活相对省内其他地区一直保持着较好的水平,尤其近20余年的变化更是明显……

团结与兰州市红古区只一河之隔,但以前在河上只有一座一辆手扶拖拉机能勉强通行的吊桥。本来只有几公里的路,只要是需用大车运进运出,却不得不多绕几十公里。就因为这个原因,全村每年约有150万公斤的农副产品找不到销路。

1995年底,团结村新一届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经产生,就对这一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

1996年元月份,村党支部连续召开了8次“振兴团结经济新思路”座谈会,最主要的议题就是修建村级公路。最初,他们只是想修一条长不足1公里的简易沙路,把从清真寺到村小学之间的小巷道改造一下。那条小巷道稍遇阴雨天气,就根本无法行走,常有老人和孩子在那泥水中滑倒。但是,随着思路的拓展,那条想象中的村级公路也在一次次地拓宽和改道。最后,在大家的脑海中渐渐定型并呼之欲出的是一条能拉动村级经济发展和带动群众走向富裕的振兴之路。环绕村中心地带,呈方型把全村分割成五块,全长6.2公里,主干道南接川垣公路,北连109国道直通海石湾。

工程初步的预算投资超过600万元,仅湟水河上那座连接109国道通往海石湾的大桥就需要近300万元的投资。团结村集体没有分文积累。前50年,全村给国家上缴的各种税费的总和还不足500万元。从中,不难看出这项工程的艰巨性……尤其是,当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揣着一叠材料找到县交通局领导寻求支持时,他们意识到其艰难程度甚至比他们所能料想的极限还要超出多少倍。而此时,他们所能拿得出的资金只有11万元,这还是在一次次的新思路座谈会上,村民们自发捐献的款项。作为村上的一个工程,村民们已经尽了力了。对一个行政村而言,尤其是对那些尚不算富裕的村民而言,11万元的款项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了。想起那些个晚上的座谈会,想起与会的那些乡亲们自报款额,从几百元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捐出自己多年血汗积蓄的情景,村党支部书记马元良在心里发誓,就是豁出老命也要把这个工程搞上去。

他和村主任陈子良再次找到县交通局领导反映情况。这次他们得到的回答是:如果村上能自行完成拆迁和征地及路基施工任务,县上将积极争取项目立项和投资建设。这已是他们所希望的最满意的答复了,便满心欢喜地答应了下来,随后县交通局就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前来勘测设计……

1996年4月2日一早,公路沿线拆迁工程正式开始。第一个拆除的就是村支部书记马元良家的大门和大半个院落,损失5000元;第二个是他儿子马志林的家,光那个大门就损失3000元;第三个是他弟弟马元泰的家,6间房子损失8000元之多……拆迁方案是预先“秘密”商定的。马元良事先告诉拆迁人员说,他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家被拆得七零八落,而且,如果他在场的话老婆孩子们会哭闹个没完,他要借故躲开……

其他地段,先拆的也是村干部的家,之后是党团员的家。从那一天开始,这条路整整修了5年多,拆迁工程也持续了5年,一些人家就是舍不得拆,那种心情也不难理解。好不容易盖起的房子说拆就拆了,还没有一分钱的补偿,能不心疼吗?怎么办?只能一遍一遍地去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

为修这条路,团结村共拆迁85户人家的334间房屋,5年来累计投入义务工7万多个工日,加上土石方工程,合计相当于150万元的投资。

他们的行动不仅感动了县交通局和县有关部门,也感动了省交通厅和省有关部门的领导。团结村柏油路工程和湟水河团结大桥工程被批准立项并开工建设,安排国家以工代赈项目资金300万元,省交通厅投资200万元。去年11月20日,全长6.2公里的柏油路和长168米、宽12米的8孔团结大桥全面竣工,交付使用。从省上领导到县人大代表,凡到团结村的人都说,一个行政村在几年时间里争取来这么多资金,搞建设,促发展,在省内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说起来,他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招数,有的只是村党支部一班人竭尽全力为群众谋利益的开拓拼搏精神。一条大路和一座大桥的贯通,为团结村带来的不仅仅是发展的机遇,还有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河北岸的109国道和南岸的川垣公路,以及正在加紧建设的马平高速公路与他们的村级公路相连接,使团结村有了最便捷和畅通的交通条件。有了这个条件,全村每年约150万公斤的农副产品有了销路。有了这个条件,依托良好的市场地缘优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了方向,观光农业蓬勃发展,奶牛养殖业已见规模,每天约有2吨鲜奶直销兰州等地。有了这个条件,外面的人越来越多地走进团结村的果园饮茶消闲,年可创收100万元以上;村里的人也越来越多地走向外面的世界,跑运输,闯市场,全村已有400余辆大小车辆搞运输,有200多人在外面做生意,仅海石湾就有120多人,有的还把生意做到了内地沿海……现在团结村资产在百万元左右的已有好几户,拥有几十万家业的已有30多户,户均年收入几万元的已相当普遍。

近10余年间,记者曾多次到过团结村,但是,当今年6月初记者再次走进团结村时,耳闻目睹的一切着实令人振奋。一座座新建的封闭式楼房;一片片果园里观光消闲客发出的欢声笑语;一辆辆满载货物或乘客进出村庄的各式车辆……无不透出团结村的发展和变化。仅五六年间,团结村已经大变样了。通讯光缆线进了村,原来的40门程控电话设备已改成500门光缆电话;村办闭路电视网已经形成;村小学已经焕然一新;村干部已经在新建的办公楼内上班……

随着马平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团结村又迎来了一次发展机遇。高速公路在团结村征地300亩,130户人家获得720万元的补偿款;团结村的公路也成为高速公路的一个进出口。借此机会,村党支部正在着手团结村小集镇的建设规划,一个文明富裕的城镇化建设蓝图正在孕育。村支部书记马元良对记者说:‘等过几年,你再来,团结的模样又要大变了’。”

回汉杂居的团结村民族团结促发展如此欣欣向荣,更多的民族杂居的地方又如何呢?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镇汉、藏、回、土4个民族杂居的大史家村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魏兴国、杨巴太在《青海日报》2002年4月10日发表的《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记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党支部》作了报导。

案例4:有钱有物不如有一个好支部

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是一个聚居着汉、藏、回、土4个民族的多民族村。多年来村党支部坚持民族团结和帮困济贫,这成了高高飘扬在黄河岸边的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大史村的各族群众说得好:“有钱有物不如有一个好支部”、“有金有银不如有个好带头人”、“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大史家村聚居着汉、藏、回、土4个民族,共有315家农户,1159人。回顾过去,大史家村的辉煌还历历在目,早在1951年,被誉为“土地的儿子”、全国劳模史春奎创春小麦平均亩产336.25公斤的全国最高纪录。就是这位农民在那时就说:“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现在,党支部书记刘才成和村干部动员村民积极开展“结对扶贫帮困”和“党员联户”活动,让不同民族的村民都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党员吉先加,帮助贫困户学习科学技术,传授致富经验,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经过3年多的努力,昔日的贫困户旦占海搬进了新居。并购置了6万元的联合收割机后,走南闯北,到河南、河北等地挣钱创收,现在日子越过越红火。党员李生录与贫困户马国良结对后,为他出主意,想办法,使马国良走上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马国良的母亲感慨地说,和李生录结对子后,他大事小事都操心,比亲兄弟还亲啊!村民杜德英身患淋巴结核,村里捐助3000元,刘才成亲自带他到西宁检查治疗疾病,中年妇女杨树娟患肝硬化,因无钱治病,家人犯愁,村妇代会主任李玉英得知后,发动村民为杨树娟捐款1100多元。

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好事、办实事已成了大史家村的一个光荣传统。1997年冬天,村小学的燃煤用完了,看到教室里冻得瑟瑟发抖的孩子们,村里的党员们再也坐不住了,他们慷慨解囊捐资1000多元,为孩于们储备了足够用2年的燃煤。

当刘才成被评为全省优秀农民企业家时,获得奖金1万元,他分文未拿,全都捐给了村学校。在他承包经营村砖瓦厂时,得知村学校扩建急需用砖,他又捐送了价值1万元的红砖。当了29年村干部的老党员、原妇代会主任李玉英,动员全家拿出4000元,为学校购置了20套课桌凳。村民史永平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这条命是村党支部挽救的。一天,他因突发急性肺出血,生命垂危,急需马上转至西宁大医院抢救,可家里实在没钱,刘才成二话没说,立即派人送去1500元钱,使病人迅速转院,得到救治。

受“班长”表率作用的影响,为集体利益操心出力已在党员中蔚然成风。1999年底,村里的电网改造工程已进入关键阶段,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协调帮助,但村干部实在忙得顾不过来,就在这节骨眼上,第一党小组女共产党员祁建梅撇下家务和孩于,主动出面跑前跑后,终于使这项工作得以顺利按时完工。群众称赞说,关键时刻,还是党员冲在先、靠得住、有觉悟。

今年同是70岁高龄的石绍珠和罗兰青夫妇,都是50年代入党的老党员,2001年村里搞硬化路面工程时,石绍珠主动承担浇筑近500米水泥路面的质量监管任务。他老伴知道后十分高兴,她不顾自己患风湿病多年,生活几乎不能自理的困难,鼓励丈夫说,我们都是老党员,应该为村里的事多操心。在修路的20多天里,石绍珠老汉起早贪黑、尽职尽责,有时水泥跟不上需要,石绍珠早晨4、5点钟就起来,雇车去县水泥厂排队进货,几乎每次都要等到中午过后才能装上货,等把水泥拉到施工工地时,石绍珠常常到1、2点钟才吃饭。工程完工后,村党支部表扬他,但他总是说,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

在大史家村现有的76名党员中,有30多名党员主动联户帮扶全村16个贫困户和困难户,到目前这16户已基本脱贫,并逐步走上富裕。2001年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毕生忠,5年前他就开始联户帮扶贫困户毕延林。那时的毕延林虽是20出头,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但他意志消沉,好吃懒做。庄稼地里是草荒,灶火窝里没柴烧,老婆娃娃没热炕,吃了上顿没下顿。时任村综合厂厂长的毕生忠主动联系他为帮扶户,手把手教他在厂里学开拖拉机,当他学会开拖拉机后,跑运输,每年都能挣几千元,如今毕延林已成为全村勤劳致富的带头人。

村民安使保今年已经年过半百,由于老俩口都有些智力障碍,家境贫寒,20出头的儿子仅靠几亩地的经营来维持家庭生活。2000年毕生忠主动出面担保,为其贷款7000元,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并帮助联系货源跑运输。一年下来不仅还清了贷款,而且还有结余。生活越来越好。

同类推荐
  • 青葱的痕迹

    青葱的痕迹

    黄忠先生散文集《青葱的痕迹》,犹如一盏清纯的香茗,品后余味无穷。一是文中浸润着微言大义;二是文中充溢着文言大气;三是文中寄予着禅机大意;四是语言中荡漾着真情大美。
  • 永远的驿站

    永远的驿站

    书中共收录这方面的文章15篇,按其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两大类。其一为人文景观、遗迹,如《崇武古城》、《封闭与开放的土楼》、《走进四堡》等,作者凭藉这些历史遗存表达了加强国力、走向开放及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热切愿望。其二为历史人物,如《民族英雄郑成功》、《世纪侨魂》、《睁眼向洋看世界》等,通过郑成功、陈嘉庚、林则徐等人物的风云际会,尽情讴歌了他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道义精神及神圣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心。
  • 古寺钟鼓声

    古寺钟鼓声

    知名作家张记书的作品集《古寺钟鼓声》知识性、新闻性的因素较多,作家是靠一种机智的构思来展示一种小小说的理性,进而启迪读者的。《古寺钟鼓声》所收录的小小说,尽管也有意蕴深厚,余味悠长的作品,但多数作品给人一种泾渭分明的感觉,要么直截了当,作家的态度在作品中一目了然;要么作家把无解的生活原生态地放到读者面前,交给读者由读者自己定夺。小说艺术本就是一种留白艺术,是由作者与读者来共同完成的一种艺术。
  • 蓟轩诗词

    蓟轩诗词

    前一个集子《画虎居诗词》迄1996年9月。这个集子包括自1996年10月到2003年5月这六年半我的诗词作品,略加删选,存约500首。这期间我移居北京蓟门桥附近,新居名“蓟轩”,就给此集取名《蓟轩诗词》。博学的中石兄告诉我,据《说文》,蓟是古帝尧之后之所居。原来搬进了古大圣人的老家。
  • 快活的发明家

    快活的发明家

    本书收录了“快活的发明家”、“生之门”、“一个普通女人的故事”、“明星篇”、“总是春光”等10余篇报告文学。
热门推荐
  • 唯美浪漫

    唯美浪漫

    真的同一屋檐下之后,才发现,她,竟真的,不能不爱他……
  • 难得有情郎

    难得有情郎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嫁个老男人,甘为美娇娘。总而言之,这就是个粗糙的老爷们如何宠爱自己小媳妇的故事,甜宠向,1V1。
  • 十年终一世安然

    十年终一世安然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不论上辈子、上上辈子花了多少年才换的今世的盘根错节,只知道他们的这一生没有那么多百年千年,不能错过,不忍辜负。于是,他和她用了十年,终修得一世安然。十年,即为开始,亦为结束。
  • 莫吹风歌夜微凉

    莫吹风歌夜微凉

    一场梦境,竟让十岁小女孩预知未来。而知晓未来的她,是否还会落入梦中的陷阱?梦中,他为她愿牺牲一切,可她却利用他无条件的爱来帮助一个利用她的男人。梦醒,她誓要复仇,猫瞳少年,梦中你爱我一世,现实中,我还你一生......
  • 网游之邪剑至尊

    网游之邪剑至尊

    一梦醒来,回到十年前的高中时期……这一世,我要杀尽前生害我之人,屠尽今世阻我之辈!这一世,我要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一世,我要让这天,再也遮挡不住我的眼!这一世,我要让这地,再也埋葬不了我的心!……妈妈:“还不快点去做功课!”
  • 神医破界

    神医破界

    hi,大家好,我是单调,纯熟,冷静,执着,阳光,大无畏的我们尚好,第一部玄幻小说,语句十分简练,没有许多修饰(可能是我文学底蕴不够吧),希望大家能来捧个场,谢谢喽,么么哒(* ̄- ̄*)
  • 人生怎样耐得住寂寞

    人生怎样耐得住寂寞

    寂寞其实是对内心的一种砺练,耐得住寂寞才不会被生活所操纵,才会掌握人生的主动权。本书教你直视寂寞、忍受寂寞、搏击寂寞、享受寂寞,让你拥有灿烂的每一天和在人生中取得辉煌的成就。
  • 虚无战神

    虚无战神

    潜伏在大陆各处的暗涌蠢蠢欲动,长城以外神秘未知力量正渐渐蚕食!!真的是除了死亡,别无选择了吗?
  • 魔鬼说服术

    魔鬼说服术

    魔鬼说服术中没有故弄玄虚的夸夸其谈,也没有太多的卖弄嘴皮子的花招,而是呈献16个非常实用、实在的说服法则。这些法则,让你变得游刃有余,让他人按照你的方式去想或者去做时,感觉很好,很自然,心甘情愿!从不经意的细节入手,教你在第一时间攻破人心,运用最恰当、最巧妙、最有针对性的说服技巧。牢牢抓住人际交往的主动权!
  • 兰华楼

    兰华楼

    家族军队,古已有之,五代十国时期,天下纷争不断,中原一大姓家族宁家本为闽国百姓,世代定居大闽长乐,年年挑选骁勇善战的青年,进入族内,组成一支精练部队“宁家军”。宁氏一族族人众多,宁家子弟,人人忠良,文者读万卷书,满腹经纶,武者武艺高强,忠肝义胆,宁氏子孙,皆以保家,卫国,平天下为己任。在当时,他们被称为“闽国第一大家”。(新作《明宫田妃录》正努力创作中……讲述明代崇祯年间后宫妃嫔中奇女子田秀英从入宫到病逝的人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