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65400000074

第74章 青海民族团结考察报告(9)

今年56岁的村民马建业,4年前在县城新西路路口处开办了一个煤炭经营点以来,生意逐渐红火起来,如今每年可销售煤炭近600吨,纯收入在5万元左右,成为大史家村上小有名气的富裕户。他回忆说,那还是1994年的事,为了买辆汽车跑运输,我找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好不容易凑够了买车的钱,但车买回来后,却没钱给车上户口。我就找到刘才成,刘才成一听是买车跑运输,就借给我1万元,帮我解决了燃眉之急。如今的马建业已成了运输专业户,两个儿子已接过父亲的班,又更新了一辆8吨的康明斯。两个儿子运输煤,马建业办煤场,日子过得比蜜甜。

已故老党员乜有兰在世时,儿子不幸早逝,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二社党小组组长王桂英一直是老人的联系户,这几年,王桂英不仅组织社里的妇女承担老人地里的农活,还经常上门为她洗衣做饭,打扫庭院,使老人的晚年有了依靠。当老人的一个孙子考上大学后,刘才成亲自将300元钱送到老人手中。当她突然生病,村里又为她垫付了500元的医药费。这点点滴滴都使老人感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1999年冬,村民杨庭伟的妻子因病去世,由于家境贫困,加之杨庭伟身患重病,孩子们小,办理妻子后事有困难。这时又是二社党小组长王桂英出面动员众姐妹,你家拿钱,他家拿面,我家拿油,把丧事办了。

贫困户石绍春,家里有个20岁的残疾孩子,妻子被拖累得一步也离不开,全家人的生活除了靠救济外,就是石绍春去村砖瓦厂干活挣点钱。但近年来石绍春的耳朵逐渐失聪,眼看着这活干不成了,一家4口人的生活也将陷入困境,这事让刘才成知道了,他主动与砖瓦厂承包者协商,将老石重新安排在烧窑的岗位上,每月能拿到600元的工资。石绍春一谈到这,他激动地说:‘不是刘书记帮助,我们家的日子就没法过啊。’”

地方上的民族团结有声有色,军牧场内的民族团结同样可歌可泣。古岳在《青海日报》2001年7月31日发表了《团结颂——记九六三五一部队牧场民族团结进步的事迹》报导了一个民族团结的典型。

案例5:密切军民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军牧场

96351部队牧场是全军最大的军牧场,牧场有三十多名干部战士,1000多名由汉、藏、回、蒙、土、满6个民族的牧工。那里高寒缺氧,气候异常,每年的无霜期只有30天。413平方公里的牧场平均海拔超过了3500米,就在场部机关所在地的海拔也在3200米以上。驻军牧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求,扎扎实实地解决好关系民族团结、稳定全局和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各种紧迫问题,团结和带领各族群众为其根本利益而奋斗。

那是35年前的事了。有一天,藏族牧工尕拉布旦骑着他的那匹大青马向大队书记李成山家急驰而来。还没进门,就扯着嗓子喊道:“队长,不好了。”李成山迎上前去急切地问:“出了啥事?”尕拉布旦慌忙道:“我老婆玛尼要生孩子了,但怎么也生不下来。”一听这话,李成山也急了。这里离场部卫生所少说也有十七八公里,牧业点上的壮劳力都转场到夏季草场了,除了马匹他们又没有别的交通工具。但是生孩子的事又不能拖延,弄不好就会有生命危险。李成山翻身上马飞奔而去,不一会儿,蒙古、土、汉几个民族的几名牧工和战士就赶到尕拉布旦家里。他们用帐房杆子和牛毛绳绑成一个简易的担架,抬着玛尼向场部出发了。玛尼是那片草原上最胖的女人,体重至少有80公斤。他们8个人轮换着把她抬到场部医院时,所有人的肩膀都被毛绳勒烂了。但那个孩子却顺利地来到了人世。如今尕拉布旦早已不在人世了,玛尼老阿妈和她的孩子们一提这事,还激动不已。

这是发生在96351部队牧场的一件小事,虽然很普通,但在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96351部队牧场组建于1959年,地处祁连山麓,平均海拔3500米,是一个担负部队后勤保障任务的牧业生产单位,可牧放草原面积有300多平方公里。牧场除少量在编的部队官兵外,其余近千人分别由汉、藏、蒙古、回、土、满6个民族的牧工组成一个集体,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场总人口的58.3%。建场40余年来,他们就像当年抬玛尼老阿妈那样,精心地维护着民族团结,促进着牧场事业的发展,用爱心和真情谱写出一曲壮丽的时代颂歌。

军民团结鱼水情

在一些牧工家里采访时,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鱼水情深”四个字的真正含义。40多年来,牧场官兵始终把各民族牧工的疾苦挂在心上,把草原当故乡,视牧工如亲人,竭尽全力为他们谋幸福,使他们的文化素质一天天提高,使他们的生活一天天改善。牧场政委李国选在接受采访时说:“牧场军人是各少数民族群众知党、知军的窗口,几十年来,几代官兵为此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让广大牧工群众从心底里认识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就是让他们从这些子弟兵的身上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的温暖。”牧工们也说:“一看到这些军人,就像看到了自己的亲人,就像党在我们身边。”

刚建场时,这里跟周边牧区没什么两样,牧工的生活也很困难。那时,虽然定量供应一些副食品,但是,许多牧工甚至从没见过这些东西。有一次分西瓜,很多牧工望着它不知从何下手,有整个儿放进锅里煮的,也有切开后看见红红的瓜瓤以为和流血的生肉一样,竟大卸八块而后再煮的……今年7月26日我们在一些牧工家里做客时,他们就用西瓜招待了我们。看着那一盘盘切开的瓜牙,他们生活的变迁过程就浮现在脑际。

现在,他们别说是吃西瓜,一些藏、蒙古族牧工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谁家有个大小事情,当大伙聚在一起时,主人一定会亲自掌勺,做—桌丰盛的酒席,所上莱肴样样有名堂。据介绍,如今,不仅牧场已经完成了由单纯的生产型向效益型的转变,固定资产和年产值在近20年间就翻了5翻,而且,6个民族的牧工们也都过上了文明幸福的新生活。各族牧工的人均月收入已达到539元,最高每月能拿到1080元。98%的家庭拥有彩电和摩托车,65%的家庭拥有冰箱或冰柜,40%的家庭有了家庭影院,已有7户牧工自己买了小车。他们说,能买得起小汽车甚至豪华小轿车的牧工很多,主要因为用途不大和路况条件所限,才没有买。场部每周有两班通勤车发往西宁,所有在场人员均可免费乘车。DVD这样的文化娱乐设施也开始进入很多人家中,全场牧工已全部实现定居化,大部分牧工已新盖了瓦房。牧场不仅是全军闻名的先进牧场,也是省内闻名的富裕牧场。

牧场不仅重视内部的民族团结,还把与周边地区各族群众之间的团结协作视为军民团结的一个重要内容。每年投资近2万元义务帮助驻地牧民为牲畜防病治病。先后接收11名驻地牧民子女在场子弟小学上学……

1993年春,牧场附近地区遭受雪灾,眼看着驻地群众的牛羊一头头、一只只被饿死,场党委从民族团结的大局出发,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一次性购买他们濒临死亡的牛480头,羊1200只。雪灾过后,又以低于市场价46%的价格销售给他们1000余牛犊羊羔。虽然场里为此损失了6万元,但却使数百名藏族群众免遭了许多损失。

在96351部队牧场,民族团结不只是一种提倡,也不只是一种教育,更多的时候,它既是一件件促进民族进步的具体实事,又是一种推动牧场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即使在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中,牧场党委也把民族团结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抓。正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牧场事事处处总是为各民族牧工群众的利益着想,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办实事,办好事,凡事都着眼于各族牧工的富裕、文明和进步。

多年来,他们先后投资200余万元,为每个牧户建起面积为375亩的草场网围栏,3.75亩的人工草地,200亩的草料生产基地。建起了18个共1000余平方米的产羔棚圈,68个牛羊石圈,建起了260平方米的机械化吊宰车间一个,200吨容量的冷库一座,极大地提高了防灾保畜的能力,为牧业发展蓄积了后劲。还投入巨资,保护草场资源,有效地维护了草原的生态平衡。春、夏、秋、冬四季草场的合理轮牧,使草场因得到休养生息而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也使牧场成为青海牧区保护最好的一片草原。

为解决牧工群众的饮水难、用电难、行路难问题,他们不惜代价为每个牧户都通上了电,修通了路,打了一眼水井。牧工们盖新房,牧场不仅派车辆免费运送物资,还派人进行技术指导,帮助施工;牧工们买粮不方便,就为他们办了个粮站,还定期为他们送食品下队;牧场海拔高,牧工们吃不上新鲜蔬菜,就建起一座2.6亩的中心温室菜棚和每户1分地的小菜棚;好几个民族的牧工群众有喜欢饮酒的习俗,为满足需要还建起了一座生产青稞酒的小作坊。

牧场老一辈的牧工几乎都没上过学,为了让他们的孩子都能上学,他们不仅在牧场设立了小学,1972年还在西宁设立了子弟学校,建起了学生食宿站。每个上学的学生除免去学杂费外,还每天补助1元的伙食费,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牧场学生还给予500元到2000元的奖励。现在,全场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等均达到100%,已有40多人成为中专以上的专业人才。

过去牧场缺医少药,各族牧工群众看病不方便,牧场就建了一座卫生所,还实行医生包队、定期送医上门的制度,从而实现了“小病不出场,大病能及时转院救治”。而且所有牧工都能享受公费医疗的待遇。全场人均寿命已由建场初期的54岁增加到现在的74岁。

去年冬天,藏族牧工谢日布的女儿患脑部疾病手术,总共花去2万多元,他自己只付了2700元。有些急病患者,还都是场领导的车送往医院救治的。有个小伙子患阑尾炎,被送到西宁救治时,医生说,再晚10分钟就穿孔了。“如果不是首长用自己的车及时送去救治,那小伙的命就肯定保不住。”四大队大队长李成胜提起此事时感慨不已。

在牧场采访的短暂时间里,我们还听到了许多这样的故事。各族牧工家里发生的事,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场领导都会牵挂在心里。派车送病人去医院、派车为牧工家娶媳妇、派车为牧工运送物资之类的事从来都是有求必应,从未说过一个“不”字。40余年来,哪家有老人去世,场领导无论再忙都会按不同的风俗习惯前去慰问吊唁,从未间断过。谁家有病人,他们会去探望;谁家有什么困难,他们会及时出现在你家里。他们——这些生活在草原上的部队官兵,好像无时不在各族牧工的身边守护着,操心着。在牧人的眼里,他们就像草原上的阳光无处不在,就像草原上的格桑花随处可见。

各民族兄弟心连心

如果说各民族平等相处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民族团结提供了可靠保障,那么,部队牧场却像一座连心桥,把全场6个民族千余人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多少年来,各民族之间既保持了各自的风俗习惯,又相互融和、相互理解、相互关爱和尊重。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在这里已化为每个人心里的美好愿望。现在,全场除回族之外,多民族家庭已占到牧户总数的45%,许多家庭成员中竟有4个民族。三大队谢日布家就是一个由藏、蒙古、土、汉4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家庭。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牧场各民族之间的血肉联系也日益深厚。这种民族情意甚至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友爱关系,已经亲如一家、不分彼此了,已经升华成一种博大的亲缘关系。

过去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现在这些节日几乎巳成为各民族共同的节日了。回族群众过开斋节时,其他几个民族的同胞会以他们的拜节习惯去为他们开斋;汉族过年了,少数民族兄弟又以汉族的风俗去为他们拜年。藏族群众娶媳妇,蒙古族群众办喜事,也同样少不了其他民族的参与。三大队党支部书记张英是全大队惟一的回族牧户,为尊重他们的风俗,从他迁入三大队之后,从没自己宰杀过牛羊,不是请别的回族群众去宰杀就是专等他亲自操刀。这样做的目的只是让他家的人可以放心地在任何一户牧人家里吃上饭。

除了在冬季,牧工们都集中在冬窝子过冬,其余时间里,牧人们要不停地转场轮牧。少不了有一些这家的老人没人照顾那家的孩子没人操心的事,但在这里这类的事根本用不着自己担心,因为左邻右舍或其他的民族兄弟们早为你想到了,安排妥了,还经常是很多人争着去为你做这些事呢!

前年7月的一天,天正下着大雨,雾也很大,整个草原都被浓密的大雾笼罩着,能见度只有几米,坐在屋里人竟然看不见自家的院门。就在那一天的凌晨,三大队藏族牧工才郎昆牧放的200多只羊就在那浓雾中消失了,他找了好几个小时都没见着羊群的踪影。这一消息传开后,整个三大队汉、藏、蒙古、土等民族的牧工和邻近大队的各族牧工群众都闻讯赶来,为他寻找丢失的羊群。在那浓雾中,找寻羊群的人刚一散开都互相望不到身影了,找羊的难度之大可以想见。他们在那雨中的大雾里整整找了3天才找到丢失的羊群。才郎昆望着回到眼前的羊群泪如雨下时,那些找回了羊群的人却拖着疲惫的身躯悄然离去。去年,各民族兄弟还帮他用网围栏圈了个羊圈,这样,晚上他就可以把羊圈起来了。

去年7月底,也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二大队白海涛放牧的500多只大羊和500多只小羊羔不见了。大队书记权维荣马上召集26名各族牧工骑马去找。那时也正下着大雨,当晚上8点多大伙找到羊群回来时,所有去找羊的人都淋得透透的,但没有一个人叫苦。

三大队的高道是个家庭比较困难的蒙古族牧工,尤其是去年10月份他妻子去世后,一家三口人的生活更加艰辛。几个民族的牧工群众自发地组织起来像照顾自己的亲人一样照顾着他,还专门指定一个人负责他的各项开支。今年又在牧场和大队领导的关心下,把他从三大队调整到了离场部近的一大队,现在家中已有了一点积蓄。去年6月的一天,他家13岁的女孩突然失踪,第二天,他自己找了一天没有找到,他这才给大队反映。于是由几个民族组成40多人的找寻队伍就去寻找,整整找了3天,才在不远处的山沟里找到她。此后,场党委就作出一个决定,让高道的两个孩子免费去上学,—切费用均由牧场负担。

同类推荐
  • 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

    梭罗远离尘嚣,他想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寻求一种更诗意的生活。《瓦尔登湖》一书,详细地记录了作家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所思所想,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他是一个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晚上,在小木屋中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追求精神生活,关注灵魂的成长,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梭罗以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们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瓦尔登湖》记述了作者在简单生活中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文笔宁静恬淡,引人深思,具有一种使人沉静的力量。
  • 这山那水

    这山那水

    生活的歌者杨春光诗者,心之言,志之声也。一首好诗,往往饱蘸深情厚意,创造丰富意象,洋溢着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向读者传递着一种积极、健康、向上、奋进的精神内涵,读来酣畅淋漓,催人奋进。
  • 年月诗集 独步天涯

    年月诗集 独步天涯

    故乡山水,如诗如画,住净水器、触景生情,咏物明志。讽刺为了清明,离骚怒其不争。时光链环套住年月,火花飞溅,汇集成歌,一唱百年。
  • 诗人的春天:法国当代诗人十四家

    诗人的春天:法国当代诗人十四家

    本诗集是为了纪念中法文化交流活动“诗人的春天在中国”举办五周年而特别推出的,由诗歌的摆渡者—树才、孟强和余中先先生翻译,收录了法国当代诗人雅克·达拉斯等十四位诗人的优秀作品。诗集展现了法国诗歌的现代性音调,使读者在聆听、阅读和分享中传播诗歌在文字理解之外的美妙旋律。
  • 爱的剪影

    爱的剪影

    本书是一本集亲情、爱情的为一体的散文诗集。十年了,我知道十年时间是许多人能把自己的文稿堆积成山的;十年时间是许多人能把自己的作品构建得严谨周密的;十年时间是许多人能从文字的表皮钻他个万丈深渊的;十年时间是许多人能从狭小的一隅荡他个广阔辽远的……但是,我却不能。一个文化水平很低且疲于奔命的我花了十年时间才拼凑成这样一副模样。在这十年里,我一路孤孤单单、一路磕磕绊绊、一路曲曲弯弯,心中的那份激情也是几明几暗。今天的成绩可以说是我十年努力的回报,我的心中已高高地举起了庆贺的酒杯。
热门推荐
  • 圣族传说

    圣族传说

    PS:暂停更她一出生就被父母嫌弃,父亲认为是她差点害死她母亲,而母亲却以为她是灾星,她有一个姐姐,一个受尽千万宠爱的女孩,她没有名字,是受养她的粗活嬷嬷为她取名小小
  • 天庭九公主杨玉凤

    天庭九公主杨玉凤

    玉帝和女娲的第九个女儿,名叫杨玉凤她生下来的时候,天空朝霞满天,三界中法力无边的一个妖怪也被封印住,所以这个公主就是世界上法力最强的公主,她美丽动人,三界中没有一个人能与他匹敌,然而他跟许多人都发生过恋情,包包括,妖王魔王,然而他们都一个个背叛她之后,她便下凡去附在了一个现代女孩儿身中,开始了奇幻之旅。
  • 豪门恋人

    豪门恋人

    他是萧家英俊潇洒的三少爷,她是沈家地位低下的大小姐。他们相识相知,而后又彼此相爱。可到最后她却发现,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父亲的阴谋,无奈之下,她毅然离开......五年后,英国伦敦,当两人再次相遇时,她张皇逃跑,他冷眉一挑,“女人,欠我的,我要你全部还回来。”
  • 梦之异世皇家魔法学院一

    梦之异世皇家魔法学院一

    她生来便有一头银发,也许是正是因为这头银发才会被抛弃的吧。已经沦落为孤儿的她,还要天天被当成怪物般。她与他们,那个世界,本是两条永不可能相交的平行线,可终有出现奇迹的那天,被喻为“怪物”的她,来到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当她不再是那个“怪物”,遇到了对她永不离弃的她,遇到了性格各异,身份各异的他们。以前的她,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会有这么一天。本以为只是异世的她,可,真相,又有谁知道呢。不是年少轻狂,而是,胜者为王
  • 阿呐,又说人家逗

    阿呐,又说人家逗

    谁宿舍没有几个逗逗的舍友?谁宿舍没有几个贱贱的舍友?大学宅男宿舍里的日常,刷牙都能捧腹!白天,在20平米的宿舍你追我打;夜里,在2平米的酒桌血浓于水。这个宿舍,包容着南北文化的差异;包容着形形色色的怪癖。或许在这里你就是主角
  • 无帝剑

    无帝剑

    来生重缘若帝皇,君冢剑影为无帝一把剑穿过前生今世,一把剑写下冮山如画一把剑半生空指倾城,殇双魂恒执念梦浮生
  • 杂杂生活录

    杂杂生活录

    杂杂的生活短文集,平凡,随笔,轻松,淡然。
  • 长命女

    长命女

    沈宛,一个才情横溢,举世无双的女子,被世人标上了名妓,小妾的名衔,又有谁知道,她也是出身书香仕宦之家,饱读诗书的女子,只是,命运让她十五岁遇到那个惊心动魄的背影,却从此逃不掉魂牵梦萦的跟随……纳兰容若,满清贵胄,皇室重臣,却有谁知道他心底对归隐山水的渴望,只有那个纤弱柔顺的女子,才能理解他心底的追求,从此一念天涯,雁书蝶梦……曹子清,江南织造首富之后,皇上身边的御前侍卫,文武双全,风流不羁,却在遇到了那个不可一世的女子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康熙,刚愎腹黑,拥有了天下,却在收拢人心上殚精竭虑,但他深深了解,想制约一个重大的威胁,就要先把他最在乎的东西抢过来,包括一个女人……
  • Robert Louis Stevenson

    Robert Louis Stevens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骨谋

    骨谋

    这奇怪的骸骨下藏着什么东西?你...想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