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在文学艺术各门类中,努力创作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统一,具有强烈吸引力感染力,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带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全面繁荣。”精品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代表着文化发展的方向。没有精品就没有突破,就难以有根本提高。老舍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可以这样说,一件精品的价值抵得上几十件、几百件普通的精神产品,而几十件、几百件普通的精神产品的价值却往往抵不上一件精品。
精品应该是言之有物,情操高尚,感情真挚,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能够给人以思想启迪和艺术美感,对人生有益,给现实生活以推动的作品。古今中外的文艺精品,其之所以流传至今,历久弥新,盖因墨采葱郁,已臻化境,炉火纯青,茹天涵地。一幅《最后的晚餐》被世世代代奉为圣品,其复制品被挂在千家万户。贝多芬的《命运》、《英雄》交响曲一千次一万次地在世界各地反复演奏着,引导和激励人们去战胜命运。中国古代的《论语》、《老子》、《庄子》、《孟子》、《韩非子》、《楚辞》、《离骚》、《汉赋》、《史记》、《世说新语》、“唐宋八大家”、“四大古典名著”……或雍容和顺,或灵动善譬,或游刃八极,或锋利峭刻,或春秋笔法,或老辣简洁,或穷形尽相、入木三分……总之,展卷尽可怡神,披翻自能豁目,使人获得无与伦比的美感。而时下文坛上一些作文之人,原本无学养功夫,又不肯青灯黄卷、安详坐道。只当写书出书为赚钱稻粱之谋,沽名钓誉、自我标榜之技,赶时髦、凑热闹之儿戏,而毫无责任感地粗制滥造、东拼西凑、抄抄录录、敷衍成章,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所作之文焉能不捉襟见肘,气败神缺,丑态百出呢?
那么,精品从哪里来?一曰:作者必须有正确的创作思想,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以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来从事创作,严肃认真地对待作品的社会效益。生活是文艺的源泉,人民是艺术的母亲。要深入到时代生活的深部和人的精神的深层,摸准人心的走向和脉搏的律动,展现出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生动,“开发出我们民族生活的万紫千红和错综复杂的大气象”。再曰:盖因中国文学属于“实笔文学”,要出精品,必须依据真切的知识、扎实的文墨功力、硬铮铮的笔下文采,任何空乏和虚飘都不足凭。贾岛的“敲”、王安石的“绿”、韩愈的“横”及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荆蛮而引瓯越”、“潦水进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都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真功夫,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我们要学习这些古代真才子“炼字”“炼意”的技巧和方法,下决心锤炼这样的真功、实功。三曰:大胆吸收现代世界文学中的成功经验和新鲜技巧,同时注意学习世界各民族通俗文艺的精华,师其精神,弃其皮毛,提高我们的创作。倘能如是,“精品”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