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很后悔,下令在山上立庙祭祀,每年此时,全国不得举火,家家吃冷饭,民间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唐朝最盛,玄宗下令禁火三日,到了清代,寒食与清明已经合二而一了。
王建《寒食行》诗曰:
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
丘垄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
牧童驱牛下冢头,畏有人家来祭扫。
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
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但有垄土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云:
鸟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二)清明节
清明主要是个农业节气,在春分之后十五天,即是清明。王禹偁有《清明》诗云: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最早把清明列为节气的是《后汉书·律历志》。古人扫墓,本无定日,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正式颁诏:“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寖以成俗。士俗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宋朝规定从寒食到清明,祭扫坟墓三天。大学也要放假三天,这可就开了春游踏青之风。宋朝高翥《清明》诗云: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杜牧《清明》诗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时至今日,农村尚有祭坟扫墓之俗,一般是在旧坟上添一些新土,压上一些纸钱,表示此坟墓有人祭扫。城市里有公墓的可以去扫墓,没有公墓的可以祭尊骨灰灵堂。先人死了,当然什么都不知道了。祭坟扫墓有什么意义呢?这是个“慎终追远”的礼仪问题。现在,各地共青团、少先队、每到清明节,纷纷祭扫烈士陵园,那是为什么?是为了继承先辈的遗志,振兴中华,建设祖国。
烈士只能是少数,广大工农兵群众去世之后,应不应该祭奠一下他们呢?虽然他们是普通老百姓,但也为社会主义奋斗了一生,为儿为女操劳一世,儿孙后代祭奠一下是合乎礼数的。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特点,每位长者有每位长者的品格,生前都有自己的业绩,死后都有自己的遗愿,儿孙后代应该完成他们的遗愿,并且发扬光大。这就是清明扫墓的礼义。
当然,青年一代不能永远生活在祭奠的阴影之中。春天是美好的,春游是快乐的,踏青是舒畅的。荡荡秋千也是心旷神怡的。
古代的清明节,还有一个风俗,值得介绍一下。《岁时广记》云:“江淮间寒食家家折柳插门。”《梦粱录》也说:“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门上,名曰‘明眼’”。
插柳风俗的起源,其说不一。有一个说法是:门前插柳,便于祖先认门,归宅享祭。后来逐渐形成风俗,成了装饰物,男女青年都在头上戴柳圈,吹柳哨,庆祝春天来了。
十、五月五日端阳节
五月初五叫端午,也叫重午或端阳。这个节令的通行风俗是,饮雄黄酒,门口插挂艾草,身上佩带香草荷包,还要给儿童臂上系上一个小老虎图样的绣品。《红楼梦》第三十一回:“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
吃粽子这种风俗,相传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逐渐形成的。含有浓厚的崇文敬贤的遗风。
据南朝梁代吴均所撰《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白日忽见一士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恒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曲依其言。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及五色丝,皆汨罗水之遗风。”在宋人编辑的《太平御览》和《太平广记》之中,都转引了这条资料,文字大同小异。
粽子是谁首先发明的呢?据南朝宋代刘敬叔所撰《异苑》记载:“粽,屈原妇所作也。”这是最早介绍粽子发明家的资料。古代的粽子是用什么原料和方法制作出来的呢?据晋朝周处《风土记》所载:“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
东汉许慎所编《说文解字》尚未收录“粽”字,也没有它的繁体。今本说文解字有“粽”字的繁体,那是宋代徐某加的新附字。梁代顾野王的玉篇正式收录了粽字的繁体,可见,粽子在这时已经成了节令食品了。玉篇注解道:“粽,芦叶裹米。”这与今天的粽子已是一回事了。
十一、六月二十四——关老爷的生日。
凡是有“关帝庙”或“三义庙”的村庄都过六月二十四。因为关公被后代尊称为武圣人,他的塑像都是秉烛夜读春秋。他是一位忠肝义胆的楷模,历代受人祭祀。这是中华民族的敬贤传统。
十二、七月七,乞巧节
传说农历七月七日夜晚,天上的牛郎与织女相会,天下妇女于当晚穿针引线,向织女星乞求技巧,称为乞巧。
《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得。”织女星在银河西,与河东牵牛星相对。《诗经·小雅·大东》唱道:“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班固《西都赋》云:“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直到《文选·洛神赋》注引曹植《九咏》注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牵牛织女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可见,汉代已经把牵牛与织女并称而且说成是夫妇。神话中的牛郎与织女是被王母娘娘生生拆散的一对恩爱夫妻,深受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男女的同情,就连天下鸟鹊在七月七日夜晚都飞到银河衔接为桥,帮织女渡河与牛郎相会。名曰“鹊桥”。牛郎织女被人们视为勤劳智慧的化身。所以民间年年纪念他们,姑娘们向织女乞巧,就是崇拜智慧,崇拜文明,这是文明之礼。
十三、八月十五中秋节
依阴历,秋天包含七、八、九三个月,八月十五当然是中秋了。
我国人民有赏月的风俗,赏月来源于祭月。皇家祭月的场所在月坛,北京月坛是明朝嘉靖九年所建,方广四丈,高四尺六寸。每年秋分酉时祭月。北京的月坛在阜城门外。现在叫月坛公园。
《礼记》之中便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日以夕。”的记载。中秋节是团圆节,赏月圆是盼团圆,庆团圆。万一不能团圆,必然百般思念。李峤《中秋夜》唱道: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唱道: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夜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中秋探亲访友总要赠送一盒月饼。月饼圆似月,送朋友意味着事事圆满。古代的月饼,上面必盖一红印。富贵吉祥,团圆美满之类,底下必压一张红纸,印着一句祝福。现代有的月饼,上边即无印、下边也无纸,这便失去了礼仪食品的风俗,单纯成了“食品”,便没有人爱买当礼品馈赠亲友了。商家厂家都要懂一点礼仪才行呢。
中秋礼仪贵在团圆。子女最好回家看看。
十四、九月九日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两九相重,所以叫重九。两阳相重,当然叫重阳。重阳节本是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国家现在定为老人节,就有了全新的意义了。
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言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流传的风俗是登高、赏菊、佩茱萸、饮菊花酒等。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就谈到:“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芬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
元稹有菊花诗云: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李清照的《醉花阴》唱道: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古代过重阳节爱登高,东晋孟嘉陪人登九龙山,只顾观景,山风吹掉了他的帽子都不知道。从此,“风吹帽”或“风落帽”便成了重阳登高的玩笑之称。
李白《九日龙山饮》诗云: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既然九月九日是敬老之节,每至此时,晚辈如能陪同老人郊外一游,最好不过了。当然,各级老干部处组织一次登高活动,更是英明。
十五、冬至节
农历自立冬至立春为冬季。冬季含阴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分称孟冬、仲冬、季冬。冬至是24节气之一。《史记律书》曰:“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冬至这一天,夜最长,但也长到顶了。昼最短,但也短到头了。昼夜阴阳开始向相反方面转化了。《太平御览》说;“冬至有三义,一者阳极之至;二者阴气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冬至。”古人从这一天开始数九,天气越来越冷。
古人非常重视冬至节,朝廷官员与太学生都要放假。据《东京梦华录》卷十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曾经流行过向长者赠送鞋袜的习俗。曹植写过一篇《冬至献袜颂表》,颂云:“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并且说:“四方交泰,万物昭苏,亚岁迎祥,履长纳庆。”河北省滦南县一带。旧时的媳妇到了冬至。要给公公婆婆做一双新棉鞋和棉袜。
冬至节的节日饭一般是吃馄饨。也有吃饺子和面条的,称为长线面。
冬至节的礼仪,重在关心亲人的冷暖和健康。添衣物鞋袜保暖、调剂饮食增进健康,尤其要注意不要冻坏。对老人如此,对孩子也一样。节日是唤醒人们注意礼仪的际遇。
冬至第二日为小至,杜甫有《小至》诗云: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纶添弱线,吹葭六琯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唐朝宫廷庆贺冬至的礼数非常讲究。杜甫《至日遣兴寄此省旧阁老两院故人二首》有云:
忆昨逍遥供奉班,去年今日侍龙颜。
麒麟不动香烟上,孔雀徐开扇影还。
玉几由来天北极,朱衣只在殿中间。
孤城此日空肠断,愁对寒云雪满山。
冬至开始数九,农民爱唱“九九歌”。河北滦南一带老人唱道:
一九二九,袄袖褪手。三九四九,被窝缩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十六、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因为古代在年终腊祭百神,所以叫做腊月。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依佛教故事,腊八日为佛之生日,佛于是日降伏六师外道,。宋代以此日为浴佛日,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民家亦以果子、杂拌煮粥而食,供佛斋僧,称为腊八粥,又名七宝粥。
据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在武则天的时代,腊八出了一件逸闻,留下一首名诗,录以备考。
腊日宣诏幸上苑武则天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据《唐诗纪事》记载,天授二年(691)腊日,大臣们诈称上苑花开,请武则天观赏,密谋制服她,武则天预感到其中必有阴谋,于是灵机一动,作了这首诗,当作命令传到上苑,次日凌晨,果然百花盛开,大臣们一看都傻了,反而增加了武则天的威信。事情虽属虚构,但是这首诗却因此愈传愈广,大有名气。小说《镜花缘》就是从此演绎出来的。
乙、阳历节令之礼
1月1日,从辛亥革命以后就称为元旦了,但是只在国家机关实行,民间并不在意。现在,每逢元旦,政府公告放假,以示庆祝。逐渐成为全民的节日了。这一天,机关单位可以插挂国旗。
2月14日,是情人节。这是从西方传进来的节日,在我国年轻人当中也比较流行。在这一天,天下有情人互相祝福,赠送礼物,一般送鲜花,情人喜欢的花。
3月8日,妇女节,这是国际妇女解放运动的一个伟大成果,年年此日,妇女聚会,以示庆祝。
3月12日,植树节。每个公民都有植树的义务,绿化我们的祖国,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是功在千秋,造福万代的伟大事业。
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我们国家的消费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开始懂得,消费者原来还有权益可言,这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4月7日,世界卫生日,世界戒烟日。
5月1日,国际劳动节,在这一天,可以插挂国旗。国家机关宣布放假,以示庆祝。
5月4日,中国青年节。这是伟大的“五四运动”纪念日。
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
5月第二个周日,母亲节,这是从西方传进来的一个节日,这是对全世界母亲的共同祝福。这是一个极富教育意义的节日,应该广泛宣传,深入人心。
5月15日,国际家庭日,每个人都要重视家庭的存在。保持家庭的和睦幸福,要巩固家庭,不要破坏家庭。家庭是儿童的摇篮,是启蒙教育的第一座学校。
6月1日,儿童节。国家和全社会都要关心儿童的成长和教育。
6月5日,世界环境日。提醒人们关心环境。
6月第三个周日,父亲节。有了父亲节,又有母亲节,伦理道德便更加完善了。
7月1日,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纪念日。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8月15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9月10日,中国教师节。这是国家和社会尊师重教的一个标志。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节。政府宣布放假,逢五逢十,首都举行庆祝大会,还要举行阅兵式。机关单位悬挂国旗,政府总理举行盛大招待会,驻外使馆也要举行招待会。
10月1日,国际老人节。世界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各国都在关注老龄事业。尊老敬贤已经成了国际道德。
10月5日,国际教师节。体现了世界各个国家和社会都有了尊师重教的意识。
12月10日,国际人权日。礼仪内涵是尊重人权。
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仪内涵,要学会过节日,要懂得每个节日的具体礼数。比如,八一建军节,我们要拥军优属,母亲节要给母亲送一件称心的礼物,教师节给老师送一个美丽的贺卡,等等。当然,未婚的青年男女,在情人节也要给你的异性朋友送一束美丽的鲜花,这是千万不能忘记的。各民族、各宗教都有自己特殊的节日,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