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贵在自我完善。出门入户都得像个人样儿。社会交际之间,不但要有潇洒的仪表,还要有文雅的举止。切不可蓬头垢面,破衣烂衫的参加社会交际。总括起来讲,应注意以下几件事:
一、勤理发,常洗澡
中华民族自古就非常讲究“盥栉”,明朝屠羲英编的《童子礼》第一条就是“盥栉”。他说:“晨兴即当盥栉,以饰容仪。”“盥”就是洗脸,“栉”就是梳头。我们每天都要洗脸,刷牙,梳头,剃须,刮脸。这既是讲究卫生,也是为了美观。
当今社会,什么样的发式算做规范,国家尚无明文规定。明朝以前是蓄全发,绾发加簪;清朝是剃前额,留辫子。孙中山革命之后,剪了辫子,剃了光头。成了民国年间的规范发式。毛泽东革命成功之后,留的是“背头”,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都以此为规范。邓小平留的是“小平头”,成了青少年的规范发式。胡启立、胡锦涛同志留的是“分头”,中年人喜欢这个发式。
女士们的发式就更难规范了。邓颖超、蔡畅同志从延安,到北京,留的都是“齐肩发”。现在的国务委员吴仪,教育部长陈至立,都烫了新颖的发式。女大学生一般都是在脑后扎一条“小刷子”。老年妇女有的学习宋庆龄,在脑后梳一个发髻。
时下,女青年有留“运动发式”的,把头发剪得很短,比男孩子还短,看起来倒也精神。男士也有蓄长发的了,歌手刘欢的头发比女士还长,并且梳了长长的散辫,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多有此好,倒也无可厚非。
参加社会交际,最忌讳身上有恶臭。所以必须勤理发,常洗澡,除去恶臭。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天天洗澡,一般的争取每周洗一次。头发至少半月理一次。脸要天天刮。至于留不留胡子,目前是各从其好,没有规范。孙中山留的是“中山髭”,即只留嘴唇上边的胡子,不留下边的胡子。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都不留胡子,邓小平、江泽民也不留胡子,但是贺龙留过“中山髭”,张澜留过“落腮胡子”。
参加社会交际活动,发式要讲究,但不要怪僻,应该以全社会共同认可的发式为规范。化妆是必要的,应以自然、庄重、文雅为上流。中国人是黄种人,自古推崇白里透红的脸色,头发以黑为美,牙齿以洁白为美。眼珠以黑为美。这是化妆的基本观念。现在有人把头发染成黄色或绿色,其实并不美。因为黄头发是以蓝眼睛高鼻梁为底蕴的。
二、谨着装,慎修饰
俗话说,人靠衣衫,马靠鞍。在社交场面,着装要得体,“衣衫蓝缕”不是“艰苦朴素”。歪戴帽子,趿拉鞋,不是潇洒而是邋遢。清朝以前,各朝有各朝的礼服、礼帽。这里不必细讲。
(一)中山装
民国年间,中山装加礼帽,可以认为是当时的中国礼服。据说,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亲自设计的,领上加了“风纪扣儿”,四个挎兜,做成明兜,以防贪污腐化,接受国民监督。
1949年以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都穿中山装,改戴“解放帽”。周恩来、邓小平出国从事外交活动时,也戴过礼帽,但是在国内没有戴过。毛泽东在天安门向群众致意时,挥动的也是一顶“解放帽”。这就是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礼服。颜色以灰色为上色,蓝色次之,黑色又次之。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成了时尚颜色,军服成了“礼服”。军帽成了“礼帽”。妇女穿花衣服就是资产阶级作风,更不许烫发,。
改革开放以后,广大人民富起来了,文明起来了,毛料、丝料、棉料,化纤料多起来了,再也不用“布票”了。服装的款式也多样化了。八十年代以后,穿中山装的越来越少了,穿西装的越来越多了。国家领导人在国内的交际场合也穿西服戴礼帽了。可见,西服礼帽已经成了当代中国的礼服了。在我国,决定服装规范的是国家领导人物。
在广大农村,穿西服的虽然多起来了,但是穿中山装的还是不少。服装潮流的发展,城市比农村要快。这跟农村的生活条件和文化水平有关。
(二)西服
穿西服时要注意,西服上衣的领子要比衬衫领口低1--2厘米,上衣的长度与垂手时的虎口相齐,袖长至手腕为宜,穿着时,使衬衣袖口自然露出1--2厘米,上衣应平整服帖,裤子的裤线要烫挺直,不可有叠痕和皱纹。
西装上面的小口袋不可插钢笔,仅仅是个装饰,可以插一方手帕,而且要折叠成三角形,插在上面的小口袋里,而且露出一个角或者两个角,不能团在一起塞到里边。钢笔要插在左襟里边的口袋内。上衣下面的两个口袋和裤子口袋也不能装许多东西,鼓鼓囊囊就不成体统了。
现在市面上出售的西装,有“单排扣”与“双排扣”两种,单排扣的历史可能老一点,比较传统一点。穿双排扣的西装,要求把扣子全扣上,不能全打开,更不能扣一个敞一个。单排扣又分为“三粒扣”和“两粒扣”两种。三粒扣的只系中间一粒,上下两粒都不系,这是传统习惯;两粒扣子的,只系上边的一个扣子,下边的不系,这也是传统习惯。无论是三粒扣还是两粒扣,都可以不系,全敞开。
在西方人看来,两粒扣子只系上边的一个是正统扣法,光系下边的就显得流气,两粒扣子都系上就显得土气,日常生活中,全都不系,反而显得潇洒。但是,在正规的礼仪场合,还是把该扣的扣上为恭谨。
男士西装比较考究,现在流行穿套装,套装的上衣和裤子颜色一致,面料一致。套装分为“两件套”和“三件套”,“三件套”多一件西服坎肩,坎肩的前襟以用丝料为雅观。礼仪场合穿套装,以深色为宜,最好是黑色,黑色显得庄重。
穿西服应注意搭配衬衫,衬衫以单色为雅,白色最好。衬衫下摆应该系在裤子里,袖口的扣子和领口的扣子都要扣好。
领带。穿西服还要配好领带。领带有单色的,也有花色的(包括斜条的,方格的,圆点的)。领带的面料以真丝织品为正宗,其他质料次之。在隆重的社交场合,最好选用单色领带。色彩以黑色、白色、蓝色、灰色、棕色、紫红色为庄重,单色领带搭配性强,特别是黑色领带,可以搭配各种色调的西服与衬衫。切不可将花领带与花衬衫搭配在一起。那就太“花”了。花色领带在中国流行得似乎宽广一些,中青年打领带,几乎全是花色的。厂商也大力推销各色廉价的花色领带。这里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个是中国人对于西方佩戴领带的传统缺乏了解;一个是领带一旦进入中国,必然受到中国审美观的影响。
领带打好之后,宽头的尖端,正好触及皮带扣儿的上边,领带窄的一头要稍短一些,而且不要露在外面。
打领带,就不要穿毛衣,特别不能穿开襟毛衣。最好的搭配是穿西服坎肩,领带放在坎肩之内。穿鸡心领的毛坎肩也还可以,领带一定要放在坎肩里边。穿西服么,就要有点绅士气派和君子风度,千万不能把袖子卷起来,更不能连衬衣袖子一起卷起来,那样不雅观。至于领带的结法,需要学会一两种。非礼仪场合穿西服,可以不打领带,但是要把衬衫领扣打开。西服上衣可以脱,也可以不穿,只穿衬衫,无论是长袖或短袖,都可以打领带,但是,衬衫的下摆一定要系在裤子里。如果短袖衬衫的下摆散穿在外,就不能打领带。在消闲场合,穿夹克也可以打领带。
男士在室外可以戴礼帽、围巾和手套,但是,进入室内必须脱掉,这是礼貌。绅士的钥匙等物决不装在西服兜内,更不挂在腰间,而是放在皮包里。
穿西服一定要穿皮鞋,不能穿旅游鞋或运动鞋,更不能穿布鞋。配西服,黑色皮鞋最正统,可以和各色西服相搭配。深棕色、深咖啡色也可以,但应与西服颜色相协调。袜子要穿深色的,而且要筒高口紧,不要散落于鞋上,以至露出腿上的汗毛来,那是很尴尬的。在礼仪场合,正统的皮鞋是“系带儿”的。现在的“一脚蹬”是配消闲服的皮鞋。夏天,无论男女,穿西服决不能穿露脚指头的凉鞋。也不能穿花袜子。一般说来,黑鞋不配白袜子,这跟中国黑鞋白袜的传统不一样,这是应该留心的。
女士的西装,款式要比男士的西装多一些。也不要求衬衣与领带统一配套。各色衬衣都可以穿,开领的、关领的、有领的、无领的,都可以穿。下身可以穿套裤,也可以穿套裙。女士一般不打领带,在工作岗位上的女士穿工作制服,现在要求打领带。女士穿套裙时,应该穿长筒袜,连裤袜最好。不能穿短袜,不能露出腿上的汗毛。
男士穿西服只能戴礼帽,可以不戴,但是不能戴其他帽子。穿消闲服,可以任意选帽子。女士的帽子是一种重要的妆饰,如果衣服色彩华丽,帽子可以素淡一些;如果衣服色彩素淡,帽子可以艳丽一些,互相搭配,效果更好。
女士的围巾搭配,与帽子的搭配原则相同。而男士的围巾色调以深色为宜,最好是酱色、深蓝色、棕色或者灰色。
(三)唐装和其他服装
在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赠送各国元首每人一套唐装,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服,非常耀眼。于是全国兴起一股唐装热,大家纷纷穿唐装,形成新潮。
唐装是中式服装的规范礼服,男女都可以穿。但是女士另外还有旗袍,旗袍本是满族妇女的服装,现在已经成了全国女士的礼服了。
现在各行各业都流行穿制服,军队和警察是从来就有制服的,公路系统,铁路系统,工商行政,税务部门,航空、邮政,都制做了统一的服装,各有各的标志。这都很好,便于上岗工作,也便于群众监督。真正从礼仪角度制定的服装是主审法官的法袍和律师的法袍。
至于各校给学生们购买的校服,多数是劣质运动服,很难看,不文雅。校服最好采用西服,款式统一,面料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标准,由学生根据经济条件来选择。
(四)首饰
在社交场合,人们除了着装得体以外,还讲究佩戴一些装饰品,通常称为首饰,也包括一些随身携带物。例如:戒指、手镯、耳环、项链等等,以及手杖、雨伞、挎包等等。正确地选择和佩戴这些装饰品,可以使你在社交场合更有风度。
1、手帕
手帕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叫手绢,主要用途是擦汗。但是在交际场合,穿西服会客,男士应当配备两方手帕,其中一方只用做装饰,装在西服上衣左侧小口袋内,叠好并露出角角来。这是绅士的风度,非常讲究,非常显眼。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拿这个手帕来擦汗。用来擦汗的手帕一般装在裤子后边的口袋里。
2、领针和胸针
领针是别在西服左领上的装饰品,男女都可以佩戴。但是只能佩戴一枚,花样尽量与社交环境相协调,不可希奇古怪,惹人白眼。为了突出领针的高雅气质,不要把其他纪念章之类与领针别在一起。也不要同时把胸针都别在身上。不要开徽章“展览会”。那样很不雅观。
胸针是别在胸前的装饰品,为女士所偏爱,男士一般不戴。女士如果穿西服,就要别在左领上,如果穿无领上衣,就要别在左前胸,具体位置大约在第一和第二粒纽扣之间。胸针的花样一般多是各种花卉和一些吉祥图案。
3、戒指
戒指,俗话叫手镏子。也有人叫指环。是佩戴在手指之上的装饰品。一般戴在左手上,戴在无名指上表示“已经结婚”或“已经订婚”,戴在中指上表明“正在热恋中”,戴在食指上表明“正在求爱”。一个人一般只戴一枚戒指,如果一定要戴两枚,一般戴在比邻的两个手指上,或者戴在两只手的互相对应的两个手指上。在一般情况下,戴两枚以上的戒指,并不证明你有钱,只能显得你“土气”。只有新娘例外,新娘自己原有的戒指戴在中指上,新郎赠送的戴在无名指上。订婚戒指以钻戒最高贵。一般女士戴戒指要戴在薄纱手套之内,新娘可以戴在薄纱手套外边。戒指的大小粗细应该与人的体型和手指的大小粗细相协调,并不是越大越好。花样品种也要与人的风度、身份相适应。
4、耳环
耳环是最常见的耳饰。另外还有耳坠、耳钉、耳链。有金的,有银的,耳坠和耳钉有镶嵌钻石的。耳环是女士的首饰,男士一般不戴。国外男士个别人也有戴耳环的,但是,只戴左耳,不戴右耳。女士则双耳均戴,成双成对。戴耳环、耳坠还要与脸型相映衬,圆脸胖型最好戴长耳坠,不要戴又大又圆的耳环,长瘦型的脸,就要戴大而圆的耳环。不要再戴长长的耳坠。肤色深的人,最好戴浅色的耳坠,而肤色浅的人呢,则应戴深色的耳坠。能起到调和作用。
5、项链
项链是戴在脖子上的首饰,有金的,有宝石的,也有珍珠的、玛瑙的等等。项链以女士佩戴为多。西方的男士也有戴的,但是一般不显露在外。一人不戴两条项链,但是一条长项链可以折叠戴两圈甚至三圈。项链可以挂上一个“坠儿”,坠儿之上可以各种图案,也可以有“富”“寿”字样。项链有40厘米的,50厘米的,60厘米的,70厘米的等等不同的长度,根据社交场合的不同,选用不同的长度。一般场合用50厘米的,交际场合用60厘米的,重大礼仪场合可以戴70厘米的。
6、手镯和手链
手镯是戴在手腕上的首饰,它装饰的就是手腕,显示的就是手腕的美。质地有金的,有银的,有翠玉的,有玛瑙的。根据社交场合随意选择。男士一般不戴手镯,女士一般爱戴手镯,可以戴一只,戴在左手上,可以戴两只,一手戴一只,也可以都戴在左手上。国外有少数男士戴手镯,只戴一只,戴在左手上。一周岁以内的娃娃,不论男女,都可以戴手镯,男孩长大了就不戴了。值得注意的是,手表和手镯一般不能同时戴在一个手腕上,手链也一样。
手链也是手腕上的首饰,和手镯的作用相同。男女都可以戴手链,一般只戴一条,也是戴在左手上。一只手腕不能同时又带手镯又戴手链。手链有金的,有银的等等。
7、脚镯和脚链
中国儿童无论男女,自古就有戴脚镯和脚链的风俗,有金的,有银的。另外还挂上一些小铃铛之类的装饰,展示自家孩子的脚和腿的健康美。天真可爱。但是长大了就不戴了。现在,有一些浪漫的少女常戴脚链,还带一些红红绿绿的装饰品,展示她们脚腕和小腿的美。一般只戴一只,多数戴在左脚腕。如果穿丝袜,必须把脚链戴在丝袜的外面。戴脚链穿裙子最好看,穿裤子裤腿长,就掩盖了脚链的装饰作用了。
8、钢笔
男士在社交场合最少要带一只钢笔,另外还可以带可能用到的签字笔。一定要装在西服内侧口袋里,不可装在外兜里。在社交场合跟别人借笔是很难堪的。女士的笔一般装在挎包里。
9、提包
男士的提包或者公文包应以深色为宜,黑色最好,棕色也行。质地以皮包为上乘,包上不要带花色装饰,不要使用破皮包。
女士的挎包一般有垮带儿,消闲包的带儿长一些,可以背在肩上,社交挎包儿的带子短一些,一般是挎在左小臂上。其花色品种多一些,选用时注意跟服装色调相搭配。
10、领带夹
在正常情况下,打领带用不着加什么装饰,领带随风飘逸,更能显示男士潇洒的风度。使用领带夹的作用主要是将领带附着在衬衫上,不至于因为它的摆动而影响工作。其次才是装饰作用。使用领带夹的合适部位在于衬衫第四与第五粒纽扣之间。当系上西服纽扣之后,领带夹以不露出来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