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67600000024

第24章 放弃是人生中另一道风景(4)

对于得失,取舍要明智。必须权衡其价值、意义的大小,才能在取舍得失的过程中把握准确,明白该得到什么,不该得到什么;该失去什么,不该失去什么。比如,为了熊掌,可以失去鱼;为了所热爱的事业,可以失去消遣娱乐;为了纯真的爱情,可以失去诱人的金钱;为了科学与真理,可以失去利禄乃至生命。但是,决不能为了得到金钱而失去爱情,为了得到性命而失去气节,为了取得个人功名而失去人格,为了个人利益而失去集体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得与失之间并不是绝对相等的。在某一方面得到得多,可能在另一方面得到得少;在某一方面失去得多,可能在另一方面失去得少。比如,有的人在物质上得到得少,失去得多;但在精神上得到得多,失去得少。有的人则在精神上得到得少,失去得多,却在物质上得到得多,失去得少。由于各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是绝对相同的,各人在得失上也不可能绝对相等。人生在世不可能得到所有的东西,也不会失去所有的东西。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必有所得,只是多少的问题,大小的问题,正反的问题,时间的问题。

逆境与顺境

逆境与顺境是人生过程中所处的两种迥然不同的境遇。如何度过人生旅途中的逆境或顺境,首先要解决如何正确看待逆境和顺境的问题。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与他同国度的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也认为:“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道。”的确,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的实践证明,逆境有利于人生的成功。

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就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另外,我们还可以列举出许多在逆境中奋发成才的典型范例。比如,19世纪丹麦作家安徒生幼年以棺木为床。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小说《唐诘·诃德》就是在一张破桌子上写成的。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俄国文学家高尔基等人的生活都曾极为艰苦。

逆境可以造就人才,这是勿庸置疑的道理。但是,逆境对于人才的发现、能力的发挥有利也有弊。并不是所有的逆境都可以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逆境中成才。逆境中的苦难,磨练了人的意志,造就了一批伟人豪杰,于是很多人便产生了对逆境的崇尚。然而,逆境并不是造就一种积极人格的充分条件,有的人怀才不遇,处在逆境困苦中,没有任何改变现状的动力,看不到任何改变和走出困苦环境的机会和希望,于是,他们认命了。可见,逆境对摧残人的身心,瓦解人的意志的魔力是很大的。它给人们造成的不同程度的人生悲剧要比因此带来的积极结果要多得多。

人在逆境中承受压力的能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当环境压力开始“压”得你“憋”不过气来的时候,或者失去了一切人身自由,失去了一切前途和希望的时候,不“垮”下来的人是极少的,而且在这样的境遇中能够有所作为甚至大作为者更是凤毛麟角。这也正是这种人的伟大之处,也正是伟人之所以不多的原因之一。因为不同的环境对人们的作用是不同的,使当事者付出的代价也不相同。要想在逆境中站起来,走出去,就像逆水行舟,比顺流而下要艰难得多,吃力得多,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更要多几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意志稍有衰退,力量稍有不足,就可能被汹涌的波涛“击退”,以致淘汰。人生在世,说实在,没有人乐意在逆境中生活,即使在逆境中也都要想方设法、竭尽全力摆脱它、改变它。逆境对于成才与成就的益处之所以为一些过来人所推崇,是因为在人生的旅途中,逆境往往多于顺境,这对涉世不深的青年人是一种经验之谈,使他们在遇到逆境之前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

相对逆境来说,顺利的境遇,如优越的地位、充裕的财富、舒适的生活等,是人们所向往与追求的。一旦拥有它,或部分拥有它,对个人来说是好事,并不是坏事。它同样可以造就人。德国大文豪歌德,一生物质生活优裕,人生状态平稳,尽管没有逆境的“磨练”,却写下了一系列传世之作;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一生过着安定的小康生活,无论小说还是戏剧都硕果累累。在当代社会,在顺境中出成果的文学家、科学家更是不胜枚举,如女作家冰心、张爱玲;科学家如杨振宁、贝聿铭等都是在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创造令人瞩目的成果的。

但是,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又告诉我们,顺境可能使人削弱动因刺激,丧失进取目标,尤其是从逆境走入顺境之后,由于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各种愿望的满足,环境压力的减少,人的惰性就会逐步抬头,容易使人贪图安逸,知足而乐,不思进取。古往今来,一些纨祷子弟、浪荡公子大都是顺境中的“宠儿”。满清的腐败、衰落的八旗子弟便是最典型的例证。他们“惟知鲜衣美食,荡费财资,相习成风,全不知悔”。曾国藩在反复告诫其亲属子女的家书中说:“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处境太顺,无困横激发之时,本难期其长进”。

由此看来,顺境同样有许多不利于人生的因素。成功、富有、舒适一直是大多数人追求的人生目标,而有的人一旦得到它,就乐不思蜀,好逸恶劳,甚至坐吃山空。一旦衰落之后,顺境就成了逆境,逆境反而成了顺境。因此,人一旦功成业就,进入顺境,便要迅速寻找新的压力、新的刺激和新的目标,有居安思危的紧迫感,不断进取的事业心,戒骄戒躁的自制力。培根说:“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圣经》中的《引日约》启示人们通过顺境赢得幸福,而《新约》则启示人们通过逆境争取幸福。”

古今中外,许多人生成功者,大都经受住逆境和顺境的考验,无论身处何境,环境如何变迁,都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始终坚持矢志不移、锲而不舍的人生追求。

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在多次经过逆境的磨练之后,一生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到了晚年,他得到崇高的地位和财富,仅各国赠送的荣誉头衔就达九十七个。不少人还提议他当皇家学会会长,维多利亚女皇也要授予他爵位。但他都谢绝了,仍然愿意当个平民,像过去一样不知疲倦地工作,直到走完自己的一生。

许多事实证明,能够战胜逆境的人,不一定能够走过顺境;能够走过顺境的人,也不一定能够战胜逆境。顺境与逆境,都是外因条件。一个人能否取得人生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自己,无关顺逆。这正如李白在《送友人入蜀》一诗中所说的:“升沉应由己,不必问君子。”

有为与无为

有为与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老子的态度十分明确,那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它包含着丰富的哲理,能使人感到道家思想在为人处世方面客观冷静、顺其自然的远见卓识。所谓“有为”,一般来说,就是有所作为,这是人生的理想和目标。许多人都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但为什么有的人却是事与愿违呢?为什么有的人拼命努力,吃苦耐劳,却枉费心机呢?为什么有的人动机很好,但效果却适得其反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讲,可能是在哪个方面违背了自然发展规律。因为很多事情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因势利导,才能如愿以偿。并不是你想有所作为就能有所作为的,想达到目的就能完全达到的。有时,反而会出现“有心栽花花不红,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情况。因此,老子主张“无为”。

所谓“无为”,并不是“不为”,不是躺倒在床上,听天由命,或无所事事,什么也不干。表面上看,老子的“无为”是消极的处世态度,其实有着积极的“精神内核”,就是不要凭个人主观意识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更不要违背自然发展的规律去刻意追求什么,这样反而会有所作为,最终达到“有为”的目的,或“有为”难以甚至不能达到的目的。

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实际上辩证地说明了无为与有为的关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通过“无为”来达到“有为”。无为是手段,是有为的权宜之计;有为是目的,是无为的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一些贤明君主,如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及其以后的唐太宗等,都受过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影响,而且把它作为治国之策,取得了明显成效。汉高祖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对于秦的“二世而亡”很是警惕,他要士人陆贾总结秦朝在内的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陆贾写了十二篇论文,认为“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逾设,敌人逾多。秦非不欲而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后来“无为而治”成了吕后、文帝、景帝的政治指导思想,并出现了国泰民安的文景之治。

在人生中,我们也会见到这种情形:你越想得到,越是得不到;你越想这样,却越这样不了;你越怕那样,反而越那样。你若采取“无为而无不为”的态度,就会收到应有的效果,达到预定的目的。三国时的刘备一直胸怀振兴汉朝大业的鸿鹄之志。但他在没有形成气候时,不像杨修、张松、祢衡他们那样心气浮躁,只想有所作为,结果反而没有什么作为,而是韬光养晦,不显山露水,安心做自己的菜农,不给人以加罪的口实。一旦时机成熟,他便如鱼得水,成为一代豪杰。

在生活中,有的年轻人,尤其是有一定聪明才智和专长的年轻人,由于不懂得无为与无不为的辩证关系,一走进社会,就想有一番大的作为,凭着一时的热情和冲动,或恃才傲物,或毕露锋芒,或猛打硬拼,结果大多力不从心。铩羽而归之后,便心灰意冷,收刀入鞘,再也无所追求,变得无所作为起来,这样的无为,并不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是一种消极的、悲观而没有出息的无为。真正的无为,是一种积极的,而平静的进取,其攻势并不凌厉,但有着潜在的推动力量。

美国有一家令世人瞩目的科研机构贝尔实验室,其负责人曾是一位叫着陈煜德的博士,他是一个有着中华民族血统的美国人,大概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在科研管理中特别崇尚老子的无为主张。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无为而治”的条幅,下面加了一段英文注释:“最好的领导者时时不忘帮助下属,但又不让下属觉得离不开他。”他在谈到其治所经验时,说:“领导者的能力表现,就是在领导别人的时候,使别人感觉不到领导的干预;研究所的一切工作都是在你的领导下迈进,但所里的人又能感觉不到你的存在。”可见,无为不仅仅是为人处事的一种方法和策略,更是一种明智的人生态度、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一个人有所作为,并不在于表面形式,主要在于实质内容。表面上轰轰烈烈的人,并不一定有所作为;表面上平淡无奇的人,反而可能有所作为。

有的人一心想有所作为,喜欢正面进攻,喜欢暴露自己,因而往往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进取的阻力当然要大得多,而一旦有所作为之后,又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所作为,四处夸耀,确实令人讨厌,也容易遭人嫉恨。

有的人也一心想有所作为,但采取的是迂回战术,喜欢另辟蹊径,不愿暴露自己,即使已经有所作为了,也不炫耀卖弄。

要做到无为,首先要有为,即有理想、有抱负、有具体的目标;没有“有为”,也就无所谓“无为”。无为是有为的基础上的无为。

要做到有为,最好是无为,无为不仅是一种治国的方略,也是一种处世的良方。

进与退

一般来说,一个奋斗者的人生轨迹大多不是直线,更不是循环线,而是呈螺旋式或波浪式的前进状态。这种状态往往表现在进退之中。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一方面,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另一方面,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迂回曲折的。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正因为如此,进和退是人生旅途中常有的现象,大可不必为一时的曲折、退却所吓倒,只要你有顽强的进取精神和奋斗目标,善于顺应事物的发展态势,不管人生之路怎样曲折迂回,即使是出现暂时的停止或倒退,也都不可能改变你向前发展的总的趋势。

路有直曲,人有进退。

纵观许多伟人和成功人士的人生历程,都是在进中有退、退中有进的道路上走过来的。一代伟人邓小平在“文革”期间曾三次被打倒,在人生的低谷中,他不气馁丧志,最终走向了人生的巅峰。美国第十六届总统林肯年轻时的人生理想是在政治上有所发展,然而,在他大半生中的十一次重大的奋斗进取中,有过九次被命运“击退”的记录,只有两次取得成功,而第二次也就是最后的一次成功就是如愿以偿地当选为总统。爱迪生研究有声电影正有所进展时,一场意外的大火,将他所有的资料和卡片烧成了灰烬,他的发明创造几乎退回到了原地。后来,他凭着顽强的毅力,从头开始,终于为人类发明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放映机。

人生奋斗,永往直前(进)只是一种愿望,实际是不可能的。如果永远“进”,也就无所谓“进”。进与退是对立统一的。在进退中交替前行是人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因为事物的发展要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所以,每一次“退”都是一次“扬弃”,它使人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保留和发扬其中积极的东西。每退一次,都会把自己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并为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开辟道路。

唯物辩证法讲的前进性,包含着曲折和迂回,曲折迂回体现了前进性。进,包含着退;退,体现了进。没有退就不可能进,因为前进中必经曲折和迂回,发展是退和进的统一。

同类推荐
  • 混沌状态的清晰思考

    混沌状态的清晰思考

    混沌理论代表了当今科学家对于世界的最新看法,它再不如牛顿认为的那样明确和有序,整个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与随机性。那么,面对着这样一个模糊的世界,我们可不可以作清晰的思考呢?这本书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作品在详细地介绍了起源于20世纪60-80年代的混沌理论的同时,也教给了我们怎样作清晰思考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重视全盘思考等等。书中提出的这些意见都具有相当的超前性,可以认为是属于21世纪的一种认识论。
  • 濯尽浮尘:每天傍晚的心灵清洗课

    濯尽浮尘:每天傍晚的心灵清洗课

    人们常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事实上,从时间管理和心灵成长角度来说,一日之计应当在于每天的傍晚。无论你是学生,还是上班族,每天傍晚的茶余饭后都会有大段的空闲时间,千万别把它浪费掉,这里蕴涵着足以改变你命运的奇迹。
  • 商道即人道稻盛和夫给创业者的人生课

    商道即人道稻盛和夫给创业者的人生课

    我一直信奉的是:人在做,天在看;人在想,天感知;人欠你,天还你。但愿我精心所著的这本书,对广大的创业者朋友而言,能为他们在创业和人生的道路上带来某些感悟;对已经走上经营管理之路的领导人而言,能为他们在经营管理中提供某些启示;对更广大的其他读者而言,能让他们从中汲取智慧之精华,洞悉其中之理念、哲学、信仰。
  • 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读本·青年卷严己宽人

    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读本·青年卷严己宽人

    严己宽人,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严己宽人一直被世人所推崇和赞颂,被视为是一个人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志。严己宽人,是严于律己和宽以待人相融合、相统一、相辅相成的道德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严己,是指对自己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言行上要善于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从“吾日三省吾身”到事事谦虚谨慎,勇于改正过失,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修养;宽人,则是指一个人要有博大的胸怀,宽宏的气度,做到“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不计较个人恩怨,做人办事能理解人、体贴人和谅解人。
  • 现代社交礼仪指南

    现代社交礼仪指南

    《现代社交礼仪指南》(作者马银文)从工作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介绍了相关的礼仪,有日常生活礼仪、人际交往礼仪、仪态服饰礼仪、商务活动礼仪、职场办公礼仪、仪式庆典礼仪、会面接待礼仪、公共场所礼仪、服务行业礼仪、居家相处礼仪等。无论是商务人士、各类职场人士,还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通过阅读《现代社交礼仪指南》,相信都能受益匪浅。
热门推荐
  • 幻之天元

    幻之天元

    绝对天赋,血界遇她,翰空学院,轮回之劫。一代天骄,成就霸业。
  • 妖斋记

    妖斋记

    这是存在于我心里的故事,希望各位读者希望这部作品!
  • 不见得

    不见得

    这就是个回忆加记录现实生活的东西,文笔很烂,很多是因为记得不清楚,顺序什么的也不对,算是想起什么写什么的。生活中的美好与失落,都是记忆的过客,我们存在的每时每刻,都要尽量快乐。
  • 唐僧秘史

    唐僧秘史

    李世民?大唐天子?连年征战沙场,杀兄逼父,不过换来一朝太平!俺唐僧呢?武艺无半点、智慧无一分,只消徒弟三个,荡平世间不平事!——碰善欺善,遇凶杀凶,逢恶斗恶!兵不血刃,传下千古佳话!这是什么?这就是命!武则天?大唐女皇?空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第一女皇!以为自是天定吗?只因你运气好!情人号称齐天大圣孙悟空!
  • 0~3岁安心饮食事典

    0~3岁安心饮食事典

    本书共8章,介绍了断乳食物基础知识、不同时期的断乳食品、保护身体免疫力的断乳食物、宝宝的营养食物、1.5~3岁宝宝营养食谱等内容。
  • 纤纤一梦,便以千年

    纤纤一梦,便以千年

    那个梦,一直围绕着我,我究竟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
  • 我的男友他很帅

    我的男友他很帅

    此书已停,正在潇湘书院连载………蜜小璐:我是屌丝,我怕谁。华年:我会宠你,我爱你。小剧场一:公园里,某个五岁小色女对面前的八岁小正太说:当当,你长大了要和我结婚的,我麻麻说,你从出生起就是属于我的,所以,现在我要吃了你,你站在那里别动。而某个为某个小色女唯命是从的小正太听话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啵~~……吧唧……吧唧”小色女张嘴就把小正太的嘴巴咬在嘴巴里,一边吸一边嚼,愣是把小正太的嘴巴咬的红润异常。小剧场二:“当当昂,你忙完了没啊,我好无聊的撒,你过来陪我昂。”长大后的小色女本性难改。“当当昂,我好无聊啊,你亲亲我呗.”小色女色心又起。“……”某人没有说话,但耳朵红了。
  • 阴阳界之灵魂摆渡

    阴阳界之灵魂摆渡

    生活在21世纪的人会说:“世上无鬼,只有人心有鬼。”可赵易却要说:“这世上确实有鬼,只是常人看不见而已。”赵易一个刚退伍的小道士在阴差阳错的情况下成了冥警,开始了捉鬼除妖的历险。
  • 陌上红尘客

    陌上红尘客

    “祖秋,书上说嫁娶需红菱,赤魂本就是红菱,我今日就以此为嫁妆,向你承诺,此生此世真儿只会嫁给祖秋,所以你一定要回来。”真儿逃出了杀手的命运,又走向了复仇的道路,陷入了君皇朝七个皇子的夺位之战中,却意外发现了自己的身世。这是一个在爱与恨中寻找救赎和原谅的故事。
  • 番大悲神咒

    番大悲神咒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