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会背后为他人“喝彩”
最近,在一本书上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去某公司应聘,最后成功了。原因是在另一个应聘者讲说讲到精彩之处时,他竟然情不自禁地为这个人鼓掌、喝彩。公司负责人说,“他可以承认、学习和欣赏别人,富有强烈的团队精神,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人才”。
这个人的成功应聘,抑或是偶然的,但他这种勇于为“竞争对手”喝彩的举动却让人起敬。这掌声,“鼓”出了他的智慧,“鼓”出了他的人格,更“鼓”出了他的境界。
为别人“喝彩”是一种胸襟,一种气度。西班牙学者巴尔塔沙葛拉o西安在《智慧书》中曾写道:“一个人总能在某一处胜过别人,而在这一处上又总会有更强的人胜过他。学会欣赏每个人会让你受益无穷。智者尊重每个人,因为他知道各有其长,也明白成事不易。”此语道出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客观必然,同时也道出了欣赏别人并能为别人喝彩的意义,道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高境界--尊重每一个人。只有能够做到尊重别人、胸襟开阔、见贤思齐的人,才会善于发现别人、欣赏别人、虚心和别人交流,才能营造良好的协作关系,从而更好地成就事业。如果看到别人有了成绩就不自在、不痛快,不仅会造成自己心理的伤害,也很难与人深入合作、共事与创业。为别人喝彩,体现着喝彩者的宽阔胸怀和宁静、大气、高远、积极、向上的心态与气度。
为别人“喝彩”是一种理解,一种修养。为别人“喝彩”,从其行动,可以折射出他对人生的思考:理解、容忍、谦虚、上进。有勇气、有信心并情不自禁地欣赏别人,也足见他的个人修养:纯洁、高尚与静谧。“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具有能欣赏并接纳别人这一修养的人,他便是能让人赞叹与学习的人。同时,一个人如果能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别人,这对自己也是件好事情。通过赞赏别人,可以更全面地来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让自己扬长避短,更健康地成长和进步。
为别人“喝彩”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能为别人喝彩,尤其是能为自己的同行喝彩,那便是一种人生之境界。俗话说,“同行如仇家”,这仅仅是从竞争的角度来考虑的,为了实现各自尽可能大的利益而去排挤“同行”,现在看来这一狭隘认识已经被世人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合作共赢,在平等、尊重、互利的基础上,寻得双方尽可能大的发展。有位省委书记曾经说过,“追兵就是标兵”、“对手就是老师”。此语,道出了他如何看“对手”,如何看“生存”与“发展”,更道出了他的人生的至高境界。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为别人喝彩,对被喝彩者来说,也是一种激励、一种肯定、一种奖赏。我们的喝彩,会让他感到幸福,享受到成功带来的快乐。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渴望别人的喝彩,我们又为何吝啬自己的“掌声”呢?我们何必因为别人取得更多的机会、成功或财富而闷闷不乐,甚至以失去自己的“一只眼睛”为代价来“横加指责”,甚至无中生有的对别人的成功“制造”反面舆论呢?有人担心,我为人喝彩,不就失去了我的“尊严”和“地位”了吗?不就显得我不如对方了吗?面对抱有这些想法的人,我想高呼:为别人喝彩者,并非弱者,更有可能是一个智者。因为,为别人喝彩,这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一种风范,更是一种完善自我的智慧。成就别人,就是在成就自己,这是人生之大智慧。
为别人“喝彩”,会让一个人逐步得以“历练”和“提升”。我们提倡为别人喝彩,但现实生活中却总有部分人做不到,不愿伸出“高贵之手”为别人鼓掌喝彩。不愿为别人喝彩,这同个人的修养和精神境界是有密切联系的。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人们十分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一事当前,先看自身利益,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满足,心理上就产生不平衡,这其实是一种个人主义的表现。纵古揽今,多少事例在启示着我们。威风凛凛、英姿飒爽的周瑜,由于天生气量狭小,不懂得为别人喝彩,遇上一个比他有智慧的孔明,就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最终害人不成反害己。可悲,可叹!实际上,只有在我们伸出双手为别人鼓掌喝彩的同时,自己才会心平气和地向别人学习。每个人的身上,都会透发出他独有的“魅力”,都有值得学习与借鉴的长处。只要我们肯向他学习,为别人“喝彩”的过程中,就是在历练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当然,对被喝彩者来说,他有时也并不在乎来自外界的“鲜花”和“掌声”,因为他知道,只要有目标,外界的任何声音与反应都是在给他加油,什么力量都不会阻挡他前进的脚步。相反,那种吝啬自己掌声、面对别人成功心怀嫉妒、背后指三划四的“小人”会逐步暴露出他的狭隘、无聊与浅薄,成为众人之“笑料”。
为别人喝彩,尤其是能做到背后为别人喝彩,确实是一个人的境界、修养和智慧的体现,更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本性”。为别人喝彩,会让世界充满爱心、关怀与感动,会让人们不断发展、超越与创新,会让社会多一份文明、理智与大气。
(赵国防)
2.教师手记
“教书无小事,事事为育人”,教书是为了育人,教书的本质是育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新课程犹如一缕阳光,照亮课堂;犹如一滴甘露,滋润了快干枯的课堂。他将笑声、掌声送给了老师学生们,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地方,就如农民的田野,艺术家的创作室,科学家的实验室,快乐学习已真正地走进了课堂。
我喜欢这些天真、烂漫、无邪的孩子,和他们在一起我感到世界是那样纯净、那样美好,充满了阳光、充满了欢笑。我爱他们,我希望他们一个个都有灿烂的明天,希望他们都能珍惜今天--认真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在教学活动中它非常普遍。但它就这样存进了我的记忆库,每一个时刻,每一处细节,都觉得有保存的价值。
作为孩子们爱戴、信任的老师,要让孩子们在细节中感受到关爱的幸福,让孩子们在细节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教师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这无私的奉献,令人永志不忘。
从小我就向往讲台生涯,羡慕老师能够威风凛凛地站在黑板前面,一生与粉笔为伴,做学生的孩子王,与世无争。每次看到老师易如反掌地将困惑了我一夜的题目解答出来时,我就对她的渊博学识佩服得五体投地;当那些连父母见了都头疼的学生看到老师时露出的温顺目光时,我深深地感觉到了何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看到老师因为有学生因急病要送医院时所表现的焦急神态和关爱神情时,我又体会到了“老师就是母亲”这句话所蕴涵的深刻含义。这一切的一切,一次次的激起了我心底的波澜,更加深了我立志成为一名教师的坚定信念。自那一刻起,我就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着。
终于有一天,我踏上了梦寐以求的岗位,实现了多年以来的梦想,转眼间已经工作快四年了。回首这四年来的从教之路,我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更没有值得称颂的大作为,可是平淡的教学生涯却赋予了我宝贵的课堂教学经验。从事语文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乐趣。我爱我的学生,我爱看着我的学生在我的教育下露出满足的笑容。
每一节语文课下来,我总不忍心立即离开教室,因为我总是被孩子们的一句“老师,等一等”给拽住脚步。有时候是为个别辅导留下的,有时候是被待解的疑难给绊住了,有时候是找某个课堂上有心事而没认真听课的学生谈心,诸如此类。有趣的是,经常被重重包围的我反而乐滋滋地倾听着、享受着师生之间的这种其乐融融的情景。我喜欢这些天真、烂漫、无邪的孩子,和他们在一起我感到世界是那样纯净、那样美好,充满了阳光、充满了欢笑。我爱他们,我希望他们一个个都有灿烂的明天,希望他们都能珍惜今天--认真学习,而且这是关系他们未来命运的大事。所以我很关注他们的学习,关注他们平时上课的表现。
老师这样的爱,孩子们应该能够理解。然而,我发现真正让孩子们感动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平时生活中一句关心的话、一个爱抚的动作、一个关切的眼神……
一次,我想了解孩子们对我这个老师的评价。于是,我布置了“老师,我想对您说句心里话”的作业。当我翻开那充满童稚、率真的作业时,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发现孩子们是那样善良,那样纯真,语言中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有些希望老师别那么辛苦,有些希望老师要求别那么严,还有帮老师出谋划策管理班级的……而真正让我受震撼的是出自万如意同学的作业。
万如意同学在她的作业中写到:我的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我从来没有感受过母爱。我觉得老师您就像我的妈妈,我将永远记得您对我的爱。记得那次我因一时性急踩空了两节台阶。当时,痛得我一时没法站起来,就坐在地上哭,这时,您来了。你看到我哭成那样,慌了神,急切地问:“怎么啦?严重吗?”从这我听出了担心、着急。当您把我这个七岁就有九十斤的胖子费力地扶起,并细心地查看伤口时,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温暖和感动,伤处也仿佛在您的抚摸下不再疼了。老师,我永远记得这一幕。
当我看到这些文字时,既感动又愧疚。感动的是学生居然是这样的理解感情,是这样的懂得感恩,从这我也清醒地意识到了一点,学会去关爱学生,学会从细节上去关爱学生是多么重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和爱。这也让我认识到平时的一些粗枝大叶,例如,学生向我气愤地告状时,我却因手头有事,没有及时地回应他们,让他们感到委屈。还有时学生不小心摔着了,我只是说了一些鼓励的话,并没有真正去理解他们的痛。
作为孩子们爱戴、信任的老师,懂得爱还不行,还要学会表达爱。让孩子们在细节中感受到关爱的幸福,让孩子们在细节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和幸福。
记得在教《荷叶圆圆》第二课时,我就宣布这是一节表演课,学生们一听,马上激动不已,一个个好像要成大明星似的,学生立刻开始自由组合,分成几个创编表演组。创编开始了,学生们阅读、探讨、分角色;表演开始了,演员们像模像样。简单的道具,精彩的表演,引来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这节课是开学以来,学生们最快乐的一次,师生之间最富有激情的一课,是不可重复的一课。如果按新课标“以学论教”标准评价,也算是最成功的吧。所以,我们更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这个氛围中学习和探索。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经典名言正是教师工作者一生的真实写照,而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会以“红烛”为己任,为教育事业的振兴谱写更加壮丽的青春之歌。
(匿名)
3.李镇西和他的教育故事
读李镇西的书,听他的演讲,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教育故事。
“教育故事”这个词,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关于教育的故事。李镇西是从事教育的,他讲的故事内容是关于教育的,他要说明的道理也是关于教育的,所以这些故事理应称为教育故事。二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故事有多种,从效用上看,可以简单分为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和无教育意义的故事。前者纯洁高雅,能引领受者趋向真善美;后者低级庸俗,能诱使受者堕落。镇西的故事总能在人的真善美的那一端引起强烈的共鸣,所以是极富教育意义的。说镇西的教育故事,无论从哪个方面去理解,都是讲得通的。
在镇西的书中或演说中,他的教育故事就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被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来,是那样的璀璨夺目。
镇西的教育故事,内容并不复杂,情节也不曲折,但听后由不得你不感动甚至震撼。这是为什么?他的故事大多是他自身的经历,而他又是那样坦坦荡荡、平平淡淡的讲出来,绝没有为了制造效果去刻意做作矫饰,给人的感觉就是真实、实在、透明。作为一名教师,他所讲的故事情景大家都会觉得曾经经历过,都是自己实际教学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所以就容易让人信服,产生共鸣。比如,他回忆小学二年级时那充满爱心的杨老师,我们自己的学生生涯中又何尝没有类似的老师?他讲的善良女生任安妮的故事,调皮大王万同的故事,教龄稍长的教师又何尝没有相似的际遇?
镇西信奉“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陶行知语)。是的,一个“真”,一个“心心相印”,真正道出了教育的关键之所在。只有真心才能换取真心,这是全部教育的最根本的原理。我想这不仅是镇西教育成功的秘诀,也是他的教育故事富有感染力的秘诀。
镇西的教育故事不光是感动人,更可贵的是它总能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一个和学生握手的小故事,它让你想到缺真爱的教育的弊端,让你真切地体悟到工具主义教育的冷漠,让你悔悟自己心灵的麻木和迟钝。给门卫师傅写贺卡的故事让你去领悟什么是真正的平等和什么是真正的尊重。他和学生一起订班规的故事,让你看到民主就是那么直接、实际,让你悟出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就可以这样实实在在地播种到下一代的心里,明白我们要培养未来的公民而不是臣民的良苦用心。
听镇西讲他的教育故事,你会不知不觉地被吸引,他的故事戛然而止了,可你的思考正在高速运转,有欲罢不能的强大惯性,有恍然大悟的美妙滋味。之所以有如此效力,主要是因为他的教育故事无不渗透着他对教育的理性思考和自觉探索,他的教育故事几乎达到了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统一。进一步思考,你会发现,镇西的教育故事,不管是事前的始发理念还是事后的回味和反思,其深层的运作力量无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真诚坦白的道德素养,二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前者形成高尚的人格魅力,因而感人至深;后者产生犀利的思想力量,因而发人深省。比如他对任安妮故事的层层追问,在追问中对自己的灵魂的层层解剖,在追问和解剖中对教育伦理和教育规律的点点挖掘,同时就在一点一点地启发你,点拨你,让你领悟该怎样为人,怎样为师,直至怎样搞教育科研。
镇西爱讲教育故事,也善讲教育故事。他演讲,开宗明义:“我给大家送教育故事来了。”他说他的书,没有新潮的术语,也没有高深的理论。是的,读镇西的书,你绝对用不上一个“啃”字,最恰当的是用一个“品”字。品,齿颊生香,沁人心脾,这就是读镇西书的感觉。也许你会怀疑是不是他的理论修养不够,是不是他拙于形而上的思维,你甚至会想到一个博士,怎么写不出让人啃不动的东西。这怎么说呢?我想用不着多费口舌,你只要去读读陶行知,一切就自然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