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育教师要用心出“馊主意”
体育课上,有时学生会突然冒出一句:“老师,这节体育课,让我们跳橡皮筋好吗?”面对这样的学生很想训斥他们一通。他们为什么又要跳橡皮筋呢?我很不理解,他们下了课在跳,大课间活动也在跳,难道还没有跳够吗?可又想:学生喜欢的,必定是非常有乐趣的,要不然怎会如此让他们痴迷呢?于是,在课上,我就安排男生、女生都跳橡皮筋。不仅他们跳,我也和他们一起跳,不仅跳他们自己创编的绕口令花样,还组织他们用橡皮筋来学习跳高。让我感到很意外的是:无论是女生还是男生都学得非常认真。我的教学很轻松,学生更是跳得快乐无比。
众所周知,对传统的田径教学,大部分学生是害怕的,尤其是听老师说:今天体育课进行400米练习或800米测试,学生有了害怕的心理,教学效果自然是很不理想的。那是不是就此将其删除呢?一些基本的队列队形的学习,是否就因为新课程的改革就不学呢?这显然是不行的。
有这样一节体育课:“由四列横队成八列横队走。”一位年轻的体育老师洪亮的口令在操场上空回荡。可口令过后,有几个同学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于是,老师让同学们还原又再重复了一遍:“由四列横队成八列横队走。”还是有几位同学不知该站哪里。有几个站错了!站错的同学很紧张,眼睛直勾勾地看着老师。只见上课老师也是涨红了脸,似乎感到很意外,有点不知所措,很无奈又是很恼火。他的表情好像告诉人们:这简单的队列变换怎么就不会?队列队形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学生最基本的排队都不会了,那如何再谈上好体育课呢?其实,学生对枯燥的队列队形没有长久的兴趣,但只要我们教学的方法能贴近学生,在教学时游戏化、趣味化一些,学生就会很乖地跟着你走了。
由此,我想: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是我们体育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由此也引发了我的思考:新课程下的学校校本课程该如何合理选用教材和执行教材内容呢?该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质和运动水平呢?该如何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呢?
我们不妨可以用这样的“馊主意”。
一、对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延用、改造、变化,使动作方法多样化
课程改革并不是不假思索地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内容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几代人实践总结出的结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我们可以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延用、改造、变化,使动作方法多样化。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刚开始接触的许多教学内容不是很感兴趣,往往学习情绪不高。如跳远不是不敢跳就是跳时不能踏准起跳板。那我们如果把起跳板的位置调整一下,放在离沙坑更近的地方,学生就敢跳,能跳进沙坑了。学会了跳远的动作但踏不准起跳板,那我们丈量成绩时就按学生实际起跳的地方算跳远成绩。随着学生年级的提升再逐渐提高要求。如此的多样教学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效果更好。
在足球教学时,为了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扩大足球球门,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还可以在篮球教学时,降低篮板高度,自制一些简易的篮球筐,让学生能比较轻松地把球投进篮筐。
在具体的教学时,不仅课堂教学内容可以改造、变化,长久不变的课间操也可以换新貌。从时间、活动地点、到活动内容都进行改变。做到有计划、有安排,让学生人人有广阔的活动空间;个个能有自主活动的主动权。例如:大课间活动就非常顺利地替代了课间操而深受学生的喜欢。每天上午的第一节课后,或下午第一节课后,活动时间为半个小时。随着美妙音乐的响起,全校师生来到各自的指定活动场地,各班学生轮换当小老师,做好活动准备工作。全校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分散在各点,散而不乱,井然有序。变换着的音乐节奏巧妙地提醒学生活动可以开始了。顿时,校园一片沸腾:有踩着高跷左右摇摆着走动的,有叮叮当当抛铁环的,有穿着板鞋拉着同学衣服三人一组齐向前走的,有跳猜拳游戏舞的,有练武术操的,有玩彩带球的,有跳花样长绳的,有打陀螺的……学生兴高采烈地活动着。正当高兴之际,响起的音乐提醒大家该整队跳集体舞--兔子舞了。只见全校师生很快又整齐地排成了几列横队或几路纵队,一起跳起了自己改编的兔子舞。那强烈的节奏,给人以力量,给人以信心。
二、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展,使学练内容生活化延伸、拓展是指对原有的体育教学内容在形式、具体内容及功能等方面进行扩展、补充,使体育教学内容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更加完整,在功能上更加全面的方法。具体是指学生从单一的技能、技巧学习向提高综合运动能力和实际生活所需要的方向发展。
1.对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实施“变形”。“形”,即形式、形态。“变形”是指:改变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原固有的运动形式,即结合现代社会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起,以及人们对多种健身活动方式等方面的需求,从不同水平学段学生身心发展和兴趣特点出发,来拓展和丰富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原固有的运动形式,如投掷内容从单一的右上手投延伸到左上手投,拓展到实际生活中所应用的一些方法:单手下投、飘投、抛投、双手向前、向后、向上抛投等。
2.对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实施“变型”。“型”,即模型、类型。“变型”是指:改变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原规范化的运动项目体系的类型,即根据新“课标”相关学习领域对不同水平学段学生运动能力发展的水平目标要求,实施运动项目之间在动作技术上的综合,规范技术动作与非规范技术动作的有机结合,从而派生出新型运动项目体系。如棒球的初步开发就充分利用了学校已有的体操棒和学生手头的废纸,简单易行,而趣味性棒球技能的拓展又几乎让每个同学都能有所思、有所获。棒球这一新兴的体育项目非常受学生的喜欢,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还能有效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对体育教学内容联想、创造,使创新教育具体化
对现有的教学内容的联想、创造,使创新教育具体化。没有联想,就没有发现和创造。鲁班发明锯子是从植物的形状联想到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落地联想到的。而体育学科是以“技艺性”为主,如跳高中直线助跑、斜线助跑,再有在平时的每节课、每个教学内容中,都能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如教学生起跑,让学生想除了老师教的一种,你还会有更多的起跑方法吗?背对着起跑线,成弓步站立在起跑线上跑,坐在起跑线上跑等。在垫子上滚翻你有更多的方法吗?一个障碍在前面,你会用几种方法过?哪一种最好呢?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最拿手的方法,找到解决的办法,不仅老师上课很轻松,学生脸上也会露出满足的笑容。因此,在利用现有教材内容教学的同时,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动脑运用联想,扩大教学效益,发展扩散性求异思维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自己见过或超越现有能力的动作方法,对学生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效果更佳。
体育教学是很平凡的工作。平凡的工作用心做,也会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也能享受到别人无法享受的快乐。
(王秋瑾)
2.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三个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许多教师已经具备了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能够运用许多有效的手段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但是透过热闹的表象,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许多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问题
案例1
一位老师上《牛津小学英语》5AUnit9Shapes这个单元的单词。为了能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各种图形,她做了多媒体课件。先教circle(圆形),老师先比画出一个圆形,然后拿出几个事先剪好的不同颜色的圆形,让学生说aredcircle,abluecircle……接着多媒体课件上出现了一个红彤彤的太阳,老师问:Whatshapeisthesun?学生异口同声地说:It"sacircle.于是老师说:Yes,thesunisacircle.Canyoufindcirclesaroundyou?于是在多媒体上出现了篮球、月亮、yo-yo等物品,在教师的暗示下,学生们踊跃发言:S1:Themoonisacircle.S2:Thebasketballisacircle.S3:Theyo-yoisacircle……教师便一一加以肯定。同法教square(正方形),rectangle(长方形),triangle(三角形)。于是学生又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积极地寻找生活中的例子。这里摘抄几句学生的例句:The desk is a rectangle.My pencil-box is a rectangle.A sandwich is atriangle.The box is a square…
思考
从表面上看,教师不仅仅是在教这些单词,而且还非常重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图学以致用;学生不仅掌握了单词而且还会结合本课句型使用这些单词,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学生也乐意交流。然而,这节课却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科学性问题。大家都知道太阳、月亮、篮球是球体(ball),不是圆形(circle);文具盒是长方体(cuboid),不是长方形(rectangle);不管什么样的盒子都不可能是一个正方形(square)。其实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认识并能区分球体和圆形了,到了二、三年级就更是认识了正方体和长方体。如果我们的英语课上让学生这样举例的话,学生就会糊涂到底老师教的单词是什么意思?还是球和圆形、长方形和长方体、正方形和正方体是同一个单词?如果聪明一点的学生就会对教师提出疑问,甚至会怀疑老师的权威,从而使教师的威信降低。如果一个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没有了威信,那学生怎么可能再喜欢这门功课呢?
新《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广大教师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但是《英语课程标准》同时也指出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指导者……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只有给学生正确的引导、科学的指导才能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同时,教师在备课、教学时应该尽量避免犯一些科学性错误,注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
总之,教师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知识水平,不仅要学习学科知识,还要学习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才能使自己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案例2
一位老师上《牛津小学英语》4AUnit4Ilike…这一单元的单词。她先教单词apuzzle,然后让学生们dothepuzzles。只见她取出事先准备好的拼图,每个小组一张,让孩子们去拼。于是学生们愉快地投入了拼图游戏。可是学生们用了足足十分钟的时间每个小组才完成了任务。他们拼出的图正是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很巧妙地用这些拼好的图来导入新单词的学习,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
案例3
一位老师教《牛津小学英语》5AUnit9Shapes,教完了几个图形的单词(circle/square/rectangle/triangle/diamond)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拿出老师给他们的图形,拼成一幅画。学生们七嘴八舌,各有主张,整个活动过程很少用英语交流,中文不绝于耳。花了将近十五分钟的时间所有小组才完成任务,等到教师要想让学生用句型(Howmanycircles/squares…Canyouseeinthepicture?Icansee…)进行问答训练时,下课铃声已经响了。
思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给学生一定的活动时间和机会,解放他们的口、耳、眼、脑以及手和脚,将所学的知识融于活动中,让他们在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中牢固地掌握知识。整堂课动、静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效地巩固所学的新知识,而且可以顺应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案例2、3中的老师可以说都是花了一定的时间来设计她们的课堂教学的,用拼图来导入新单词、用拼图来巩固当堂课所学的新知识,可以说是非常好的一个活动方式。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学生用十分钟的时间甚至更多时间来拼图,一节课的四分之一时间被用在了学生不用或者很少用英语交流的活动环节上,那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课堂效率又从何说起呢?小学英语课本来就少,学生用在英语上的时间也相对有限,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课上的时间帮助学生创设英语交际的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在有了好的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如何有效的实施就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新课程标准倡导采用活动的途径,通过表演、唱歌、游戏、竞赛、画画等小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和写的能力。但是任何活动都应该是为了能让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设计的。如果缺少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应有的教学目标指向,采用的教学活动偏离了教学的目标,再好的教学形式也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活动形式必须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课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和华丽的表象,不能为了片面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而使所预设的活动偏离教学目标,从而产生无效现象。
在这两个案例中,教师如果事先把要让学生拼的图片设计得更为合理些,就能使活动真正起到作用,不仅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譬如:把拼图分成4~6小块而不是8~10块。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用很少的时间就体会到活动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仍旧可以用这些图片导入新课来巩固新知。当然开展这些活动时教师要对学生活动提出一些要求并进行指导,譬如要求学生在活动期间尽量用英语交流,教给他们一些常用的句子:
Putithere/there.
Don"tputthesquare/circle/triangle…on/in…
We"dbetterputthe…on/in/under/beside…the…
Ithinkyou"rewrong.Wecan"tputithere/there.
三、课堂教学的生成性问题
案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