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03100000010

第10章 儒家的教育思想(4)

荀子认为人的成长变化,改恶从善是靠后天的习染。且由于仁义法正的影响,才能使“涂之人可以为禹”(《性恶》)。他强调后天环境、教育对人性的改造作用,但他却不能科学地说明礼义、法治的起源问题,把礼义、法治说成是少数圣人、君子的发明。

关于教育目的,从改变人的性质来看,荀况认为在于“化性起伪”,“伪起而生礼义”。从培养什么样的人来看,荀况基于为初期封建统治者培养人才的需要,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士、君子、圣人。他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劝学》)他又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彼学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敦禁我哉!”(《儒效》)“故学者固学为圣人也,非特学为无方之民也。”(《礼论》)荀况主张以培养士、君子、圣人作为教育目的,而以学为圣人作为最高的目的。

荀子的思想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他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来充满各种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

(2)荀况关于道德教育的论述

荀子很重视道德教育。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①崇礼尚义。荀况特别重视礼,甚至把礼推崇为有法的作用,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准则。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礼是维护等级差别的。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富国》)“礼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修身》)因为礼有这样大的作用,所以说:“学也者,礼法也。”(《修身》)

孔孟讲孝悌。孔丘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甚至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荀况则认为孝是小行,应以义为尚,即认为怎样是对,便应怎样做。他说:“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子道》)人应崇尚大行,这反映出荀况的新兴地主阶级的精神。

②隆师亲友。这与崇礼尚义是有关系的。隆师亲友是达到崇礼尚义的手段,又是荀况很重视的道德条目。荀况很重视师友的作用,尤其尊崇老师,把师提到与天地君亲的平等地位。他曾说:“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极)恶其贼。”(《修身》)“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性恶》)

关于道德修养,他提出以下几点:

①参验反省。荀况在《劝学篇》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就是说,先要有广博的知识,而后再以知识为依据,每日参验省察自己,能这样,便可以知明而行无过,于是就有了道德修养。

②择善而从。荀况说:“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劝学》)“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修身》)

③积善成德。荀况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又说:“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儒效》)

(3)荀况关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论述

关于教学内容,荀况主张学习《诗》、《书》、《礼》、《乐》、《春秋》等;其中,他特别重视学《礼》。“礼”当时起着维护封建制度的作用,这些知识,又都符合他培养君子、圣人的要求。

关于教学方法,荀况提出以下几个原则:

①强学力行。荀况认为学习要注重闻、见、知、行。他对知行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意见,认为行比知更为重要,强调艰苦的学习和实际的行动。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儒效》)同时他还认为,只有行之有效的,才是正确的。他曾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劝学》)

②虚一而静。荀况认为,学习要虚、一、静。所谓虚,就是虚心,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妨碍接受新的知识。所谓一,就是专一。心中如果已经有各种不同的知识,这叫“两”。不能使这种知识妨碍另一种知识的吸取,即“不以夫(彼)一害此一”(《解蔽》)。所谓静,即静心,能不受纷繁杂念扰乱。荀况说:“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解蔽》)能够“虚壹而静”,才能做到“大清明”,即达到认识上完全透彻、无所偏蔽的境界。

③学思兼顾。荀况继承了孔丘的思想,认为在学习上学与思二者都不可缺,这与他的认识论是有关系的。他说:“学不可以已。”(《劝学》)又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④积渐全尽。荀况认为学习要全面、彻底、精粹。他说:“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劝学》)全,也就是照顾全面,不要“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解蔽》)。也就是要万物并陈而设立标准来衡量,即“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解蔽》)。

⑤专一有恒。荀况认为学习要专一,要有恒心,坚持不懈。他说:“行衢道者不至,……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荀况非常重视敬师问题,特别强调“师法”的重要。他说:“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儒效》)他认为要“化性起伪”,积礼义为君子,就要注重师法。

他强调学习必须依靠教师的指导,学生应该尊重教师。他说:“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大略》)同时,他对教师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致仕》)

3《劝学》

《劝学》是荀子晚年的作品,也是他的名篇、代表作,所以放在《荀子》一书的第一篇,也是中国历史上一篇光辉夺目的教育文献。这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比喻精彩,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观点的集成。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荀子非常重视教育,也经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挥才能,培养高尚品德。显然,荀子所主张的学习内容和目的,是其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说的君子和小人等等差别带有明显的偏见。但他强调学习的作用,提倡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等,都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值得后人借鉴,具有普遍意义。

虽然荀子论学的基础是唯心主义的“性恶论”,但是对批判孟子的“先天道德论”起了积极作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荀子不可能懂得人的阶级性,他把礼义当成人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并且把符合封建伦理规范的行为叫做“善”,把不符合的叫做“恶”。他劝学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培养合乎封建统治阶级道德规范的人才,这与我们今天的学习目的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全国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是有进步意义的。至于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在今天对我们依然还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四、另两部教育学名著

1《礼记》:儒家礼制的教科书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儒家礼制的教科书,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他典籍。

《礼记》一书是由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选编的。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戴德选编的85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39篇。戴圣选编的49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部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并将其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8类,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人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宣扬儒家理想。实际上,这部9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教育、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近代梁启超将其分为五类(通论礼仪和学术;解释《仪礼》;记载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记载古代制度礼节,并加以考辨;一些微言大义、发人深省的格言、名句),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和教育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从西汉到明清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礼记》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不仅记载了许多生活中较大的实用性细仪末节,而且详尽地论述了各种典礼的意义和制礼的精神,相当透彻地宣扬了儒家的礼治主义。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使封建统治阶级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在强化国家机器的同时,利用以礼治主义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吸引广大的知识阶层,规范世人的思想和行动,是维护统治秩序从而获得长治久安的不容忽视的大政方针。于是,《礼记》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青睐,以致被推上经典地位。

《礼记》有不少篇章是讲修身做人的,如《大学》、《中庸》、《儒行》等篇就是研究儒家人生哲学的重要资料。专讲教育理论的《学记》,专讲音乐理论的《乐记》,其中精粹的言论,至今仍然有研读的价值。

《礼记》(包括其中的《学记》),阐述的教育思想包括:

(1)教育目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2)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人的完善八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

(4)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因材施教

(5)教学三方法:讲解、问答、练习

(6)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7)教师所必备:博喻

2《学记》:中国最早的教育论文

《学记》是中国最早的关于教育的论文,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和全面地阐发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等。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直到现在,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我们也都挂在嘴边。

认真地阅读《学记》,你就会发现,虽然此文是写于两千三四百年前,但从今天来看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其中所反映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法,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所经常碰到的,和需要遵循的。

同类推荐
  • 安全责任无小事

    安全责任无小事

    从胶济铁路火车脱轨到杭州地铁一号线塌陷,从深圳舞王俱乐部的特大火灾到致74人死亡的山西矿难,残酷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证明,事故的发生总是由一点一滴的不安全因素积累而成的。安全系于人人,细节确保安全。只有人人负责安全责任,做好每一个安全细节,我们的生产才能够不受威胁。
  • 宋辽金元文学

    宋辽金元文学

    本书采取文学史、作品选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一书在手,即可掌握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和古代文学经典作家及作品。
  • 学校教育法律问题案例研究

    学校教育法律问题案例研究

    瞿瑛主编的《学校教育法律问题案例研究》一书是为教师教育的相关课程编写的教材。“学校教育法律问题案例研究”是一门着重培养学生依法治教能力的应用性教育学科。它也是同教育学、学校管理学、政治学和法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因此,我们将本书的写作特点定为:以学校教育中经常出现的法律问题为叙述的主线,而不受教育法学学科体系的束缚;通过案例阐明法理,将教育法律案例、教育法理融于一体。这样,可使本书有较强的可读性和现实针对性。在内容方面,主要围绕依法治校,学校、教师、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未成年学生伤害事故问题,教育法律救济等内容,结合教育案例,以案说法。
  • 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以苏州为个案

    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以苏州为个案

    本书对城市社区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城市社区建设相关概念进行的梳理和对国外城市社区建设典型个案的研究提出了可借鉴的国外城市社区建设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我国社区研究的历史轨迹和我国城市管理模式的演变及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典型个案,基于城市社区管理体系框架以江苏省苏州市的城市社区建设为个案,从社区、街道、区以及市四个层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实证分析,详细阐述了苏州市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实施对策。
  • 美国教育借鉴力

    美国教育借鉴力

    本书从亲和力、激励机制、社区协同等几方面,对美国的教育最新研究进行了编译并作了点评分析,并与中国的情况进行对比研读。
热门推荐
  • 游走于校园与社会的清溪

    游走于校园与社会的清溪

    游走于大学校园与复杂社会,游刃有余,青春怒放,永不言败!男主不冷血,女主不傻白甜,配角们的感情太抢戏,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不往细写,只往大写,不流水账,社会阴谋诡计穿插于校园浪漫爱情!
  • 天武星辰

    天武星辰

    这是一个强者为尊的世界!这是一个武力至上的世界!这是一个脉术称雄的世界!华夏帝国猎鹰特别突击队!为运送一批国宝,赶往境外!但是一在回来途中!被敌人的导弹袭击,队长为了掩其余队员撤退而牺牲。但是却被国宝中一枚奇异的戒指带到了一个名为天元大陆的地方!因为他的到来!平静万年的大陆再次风起云涌!高手层出不穷!且看他如何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站立在大陆的巅峰!
  • 狼王至尊

    狼王至尊

    妖魔横行,人类称霸,地球探险队龙意外携带神迹穿越到元龙大陆,成为犬夜。亦妖亦人的犬夜如何在两道都不接受他的世界成就狼王传说!
  • 中国古代皇帝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皇帝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的皇帝,不管是雄才大略的“英主”,也不管是一辈子嘴边流着哈拉子的白痴;不管是草菅人命的暴君;也不管是弱如绵羊的傀儡,当他们一坐上“龙椅”,他们就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头子”,是“万乘之尊”,“家天下”的封建格局就决定了他们具有生杀予夺的至高无上权力!本书从秦始皇起,至溥仪止,涵括中国的全部皇帝的传记。每个皇帝独立成传,每篇既带有浓厚的传记色彩,也不乏神奇的趣闻、生动的细节。而每传(主要是大传)前的一段议论性文字,即是编撰者力求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历史,以新的价值观念评判历史人物之所为,相信对读者是有所裨益的。
  • 一代大能

    一代大能

    天赋极高遭同族嫉妒,丹田经脉被废,一副天骨令他重生,却不想天骨之内藏有.......
  • 爸比抱抱:腹黑Boss的小娇妻

    爸比抱抱:腹黑Boss的小娇妻

    “爸,你家老婆准备跳楼!”某宝邪恶的说。“呵,那个笨女人不敢!”某男不以为然地说。“爸,你家老婆,我家妈,在菜里下敌敌畏!”某宝宝火急火燎地说。“怕什么?只要她敢,老子腌了她!”某男冷静地说。。“爸比,你老婆带着行李和我准备和她小舅舅跑路!”某小小宝大叫。某男猛地起身,枪过行李,冷飕飕地说:“看来还没有教训够啊!”说完,一个公主抱……你们懂的……
  • 琳幽雪的复仇计划

    琳幽雪的复仇计划

    她/他,曾经在学校之间发生的事,好好地关系,却被一个转校生打破了。陌千疑曾经等待过她的回归。忘川河盛开的彼岸花,将一一呈现生前的记忆。
  • 战神联盟之轮回转生

    战神联盟之轮回转生

    珍惜最后的呼吸,给予壮丽的终结。崩坏,降临轮回后的另一个神秘的人类的世界——凡域。到处都是不安,到处都充满了危险……--离去的人,没有人记住她了,就再也不会转生了。为什么,我为什么在这里,我是谁,我头好痛。我好像想起来了,有人杀了我。是你!是你杀了我!我要复仇!战神联盟丨毁灭一念之间第二部《战神联盟之轮回转生》(本小说故事情节纯属虚构)
  • 启迪学生的人生感悟

    启迪学生的人生感悟

    《启迪学生的人生感悟》能让青少年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得到全面的人生启迪,学会为人处世及立足社会的必备技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中,多一些得,少一些失;多一些成,少一些败。这些凝聚着前人智慧和经验的哲理是我们受益一生的法宝。
  • 崔少,你的老婆到货了

    崔少,你的老婆到货了

    身为赌王的女儿,慕容夏有独属她自己的骄傲,所以男朋友劈腿之后,她毫不留恋立马牵手了另外一个男人。他心里藏着他幼年时候的小青梅,正巧,她心里也藏着一个小竹马本来是互不相欠。可某一天,他们忽然发现,她就是他的青梅,她就是他的竹马这就尴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