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03100000045

第45章 戴震:教育的作用在“去私去蔽”

一、戴震简介

戴震(1723-1777年):中国清代哲学家、教育家、考据学家。字东原,安徽休宁人。徽派朴学始于江永而成于戴震,戴震是皖学的集大成者。

戴震幼从塾学,遍览诸经及小学之书。生平无嗜好,唯喜读书,博闻强记。自17岁时即有志闻道,已而精通《十三经注疏》。至20岁,在郡城紫阳书院受教于大学者、音韵学家、徽派朴学创始人江永。中年时,因文字狱案,受豪强陷害,过了10余年的流离避难生活。为贫困所迫,曾在纪昀(即纪晓岚)、王安国家任塾师,周围聚积了诸多良师益友,他们之间学术方面的切磋探讨对其学识建树大有裨益,并使他得以与当时考据学的主流相往还。

40岁中举,6次参加会试,均落第。晚年从事著作,讲学于浙东金华书院。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被召为纂修官、翰林院庶吉士,在四库馆所校书,除《仪礼集释》和《大戴礼记》外,主要有《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五经算术》等。

他一生著作很多,主要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考工记图注》、《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水经注》、《经考》、《原象》、《勾股割圜记》等,后人统编为《戴东原先生全集》。

戴震将自然科学的世界观和训诂考据的方法论作为其治经闻道之本,从而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对哲学、经学、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声韵等均有很深的造诣,尤精于名物训诂,是乾隆考据学派皖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对中国古算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天算的教育,均有很大的影响;还创立了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以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弟子众多,能传其学者,如小学训诂有段玉裁、王念孙,典章制度有任大椿,测算有孔广森,皆皖派巨子。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去私去蔽”——“蔽生于知之失”,“私生于欲之失”,须用扩充学问,合理地节制情欲以造就人才。他反对理学家把“理”与“欲”对立起来,宣称“存理去欲”之说是“以理杀人”。戴震否定人性有先天的善恶,认为智愚的差异乃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若“因才而进之以学”,则“虽愚必明”。

在谈到经学教育时,他反对空谈心性,主张“以‘六经’、孔、孟之旨,还之‘六经’、孔、孟”。在市民阶层的影响下,他把经世致用与通经致用的思想结合起来,产生了通经理民的主张。并认为治经应从考据入手,“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

戴震治学,贵精不贵博。他说:“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但他并不排斥博,曾说:“仆闻事于经学,盖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认为三者具备,方能达到“十分之见”,即“征之古而靡不条贯,合诸道而不留余议,巨细毕究,本末兼察”。他反对学习上食而不化。认为“问学犹饮食,则贵其化,不贵其不化”。

戴震是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代宗师,给中国的考证学树立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其学生王念孙、段玉裁等都是这一学风的传人与大家,其思想深度和学术水平无疑是中国18世纪的高峰标志。

二、戴震的教育思想

戴震对于教育问题本身,并没有像王夫之、颜元那样有比较缜密的系统的见解,对于教与学的问题也不曾提出多少具体意见。但是,他所提出来的见解,却是有创造性的。他一生从事学术,为清学中坚;一生从事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他的思想中,已含蕴着新的时代的教育要求的开端,这是非常可贵的。

他的教育思想是唯物主义的,虽是封建道德内立言,但他却在新的解释之中,扬弃了他认为旧的错误的东西,表现了一些新的方向,足以反映出当时理学教育思想已在没落途中,反映出一个新时代的教育趋向。从他的教育思想中,可以见到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教育家的积极意义。

当然,在教育思想上,他过于强调读经,认为有志闻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可。这些缺点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时代的限制。

戴震的教育思想,主要可归纳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的作用及目的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素质是有差别的,但只是“等差凡几”,“人虽有智有愚”,但却“大致相近”,“而智愚之甚远者盖鲜”。所以他强调人只要通过学习,虽愚也可以“极而至乎圣人之神明”。他认为愚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加之以学,则日近于智”,“虽愚必明”。因此,他强调“君子慎习而贵学”。

他在《原善》中说:“人之血气心知本乎阴阳五行者,性也。如血资饮食,其化也,即为我之血气,非复所饮食之物矣;心知之资于问学,其得之也亦然。以血气言,昔者弱而今者强,是血气之得其养也,以心知言,或者狭小而今者广大,昔者暗昧而今也明察,是心知之得其养也,故曰:虽愚必明。人之血气心智,其天定者往往不齐,得养不得养,遂至于大异。苟知问学犹饮食,则贵其化,不贵其不化。记问之学,入而不化者也。自得之,则居之安,资之深,取之左右逢源,我立心知,极而至乎圣人之神明矣。”

这就是说,只要“慎习”、“贵学”“贵其化”,人的认识就能由“暗昧”到“明察”,即由不知到知;由“狭小”到“广大”即由知得不多到知得更多。如果我们消化和理解了所学的东西,就能牢固地掌握它,各界多了就能运用自如。这样,认识就可能达到同圣人一样的境界。

因此他又说:“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食以养其身,充之使长;学以养其良,充之至贤人圣人。……才虽美,譬之良玉,成器而宝之,气泽日亲,久能发其光,可宝加乎其前矣;剥之蚀之,弃之不异,久且坏伤无色,可宝减乎其前矣。”

他说得很清楚,人“不学则愚,学以养其良”,人需要教育,如同良玉需要加工琢磨一样,而“充之至于贤人圣人”,便能达到“完其自然,归于自然”的教育目的。

2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戴震为了实现“完其自然,归于自然”的人的发展,以“理在事中”的思想出发,提出了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他把“六经”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分为义理、制数和文章3个科目。他说:“古今学问之途,其大致有三:或事于义理,或事于制数,或事于文章。事于文章者,等而未者也……对人之道在六经,汉儒得其制数而失其义理;宋儒得其义理而失其制数。有人焉,履泰山之巅可以言山;有人焉,跨北海之涯可以言水。二人者不相谋,天地间之巨观,目不会收其可哉?”(《戴东原集》)

戴震在这里并不把义理、制数和文章三者同等看待,他肯定以义理为主,把制数与文章作为用以掌握义理的工具。他认为学生首当通经,这是学问的根本。他说:“士不通经,则材不纯,识不粹,不足以适于化理。”所以他把“六经”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他的门人段玉裁曾对此作了说明:“义理者,文章考核之原也;执乎义理而后能考核,能文章。”又说:“六书九数等事尽我,是犹误轿夫为轿中也。”(段玉裁《戴东原序》)

为了掌握义理,戴震要求学者必须学好制数、名物、音韵等知识,借以深刻领会六经中的义理,甚至连一字一词都不能忽视,他说:“仆自十七岁时,有志闻道,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于字义制度名物,无以通其语言。宋儒讥训诂之学,轻语言文字;是犹渡江而弃舟楫,欲登高而无梯也。”(《戴先生年谱》)他又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戴东原集》)“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可经躐等。”(《古经解钩沉序》)

他讲得很清楚,由字通词,由词通义,循序渐进,是学习的重要步骤;如果不掌握字或词,便不可能了解义理,所以他认为这就是义理、制数和文章三者的关系,对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经典。由此也反映出戴震治学的严谨态度。

在学习方法上,戴震反对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的“食而不化”的办法,认为“食而不化”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识。因此,他主张自学自得。他说:“学不足以盖吾之智勇,非自得之学也;犹饮食不足以长吾血气,食而不化者也。”为了很好地掌握知识,他要求学者获得“十分之见”。

他认为:“寻求而获,有十分之见,有未至十分之见。必征之古而靡不条贯,合诸道而不留余议,巨细必究,本未兼察。”这就是说必须历史地、细致地、全面而系统地进行学习,这样才可能达到“十分之见”,才能有所获益。

此外,戴震反对沽名而学。他说:“其得于学,不以人蔽已,不以已自蔽,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认为为学者不应为了表现自己而挟击前人,也不应依傍过去人物,作前人的尾巴;不应以先入之见为主,也不应私智穿凿附会。凡此都是说,要注重独立思考。而独立思考,又必须“实事求是,不主一家”。正是说他的独立思考精神。由此可见,戴震的为人品德,也是值得后人借鉴。

同类推荐
  • 海外新闻出版实录2010

    海外新闻出版实录2010

    2010年全球出版业共同面临了金融危机,数字出版等新命题,各国出版业在技术研发、发展模式、产业布局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调整,其中不乏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转型之举。作为“海外新闻出版实录丛书”之一,本书包括出版、动漫游戏、印刷与纸张、发行、版权、阅读、政策管理、海外看中国等几方面的内容,全面反映了2010年世界各国出版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为中国出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 联合国与世界和平

    联合国与世界和平

    联合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是世界大家庭集中活动的舞台,也是引领国际社会走向未来的合适舵手。联合国担负着国际社会赋予的各项任务,但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则是其首要的职责。这一点在《联合国宪章》中有明确的规定。
  • [当代]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与课程改革文论选读(上)

    [当代]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与课程改革文论选读(上)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6年卷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6年卷

    展现十六大以来党报改革、发展的新成果;交流十六大以来党报新闻宣传、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新经验;探讨今天和明天党报应对诸多挑战的新方略,既是“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三届(2006)年会的主题,又是业界和学界大力支持年会的原因。据统计,年会共收到论文、演讲稿105篇,反映了近五年来党报工作的基本面。现取89篇,辑成《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6年卷》以飨读者。
  • “纲常”教育思想与《春秋繁露》选读

    “纲常”教育思想与《春秋繁露》选读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热门推荐
  • The Price She Paid

    The Price She Pai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末世鬼手

    末世鬼手

    末日的序曲由一次空间错位开始,繁华的都市瞬间成为了人间鬼域,无以计数的魑魅魍魉充斥了整个世界,人类的武器只剩下那双鬼手。
  • 通天人物

    通天人物

    一个不起眼的岗位上,端坐着一个半人半神似的人物,没有一官半职,也不喜欢在任何场合露面,大多数时候,他只是在呼家堡的小院子里,揣着手踱步,但县长却听他差遣;市长听他差遣;省长给他三分薄面;省银行行长来拜寿,只是在院子外面领了句“还是不见了吧”便打道回府了。
  • 剑出蜀山

    剑出蜀山

    二百多年前的中原世界里,大小二十余国并立,妖族九脉奴役着中原各国,一脉掌控数国。妖族九脉四百年前爆发内乱,中原各国也被牵连进战争,生灵涂炭,短短数年内二十余国十去其七。周国太子杨胤放弃皇位暗中游历,说服各国私下形成结盟,明面上与妖族虚与委蛇。连年的征战妖族也是元气大伤,最终各国联盟经过一百多年的争战将妖族尽数赶进了极北冰原上。周国改为大周王朝,越国改为西越,二百多年来雄踞中原,而妖族也在冰原上彻底销声匿迹。
  • 启灵星

    启灵星

    这不是启云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人类的战斗。文明和文明的碰撞,在整个文明危险来临之际,且看芸芸众生如何选择。
  • 迟到的心

    迟到的心

    她,是一个变态。“你说你怎么可以逃?”“我还没玩够呢?”“你的心是红的还是黑的?”“我想掏出来看看。”“他”,却是一个废物。“小子,你连你妹妹都保护不了。”“怪不得亲娘跑了,亲爹不要,原来就是一个废物。”当变态重生在废物身上,“啊?你说你怕了?”“可是我高兴啊!”变态杀人不需要理由,变态整人全凭高心。他,是权力滔天的太子爷。“你抓走了我的心怎么办?”“我的一切都是你的。”“可是,你迟到了啊!”你走,我不送你,你来,风雨再大,我都会去接你,但是,我怕,我去接你时,你会迟到……
  • 南亭词话

    南亭词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食道通天

    食道通天

    本书是作者李书崇花费数年时间创作的一部美食笔记。详述了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美食文化。作为一位著名的文化学者和生长于成都的好吃嘴,作者目光不仅局限于川菜一隅,而是旁征博引,夹叙夹议,有史料有观点,有逸闻有亲历,将食之道上升为天之道,将中馈上升为家国,将以食为天的东方民族精神挥写得淋漓尽致。本书为读者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感受美食魅力、领略美食家风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 枭雄之无上少年王

    枭雄之无上少年王

    秦空本是一名孤儿,被一位美若天仙的女高手收为了徒弟,并且习得了天下绝顶的功夫,从此,他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华夏最好的大学,从此,身怀无上神功的秦空在帝京于嬉笑怒骂之间登上了那无上少年王的宝座……
  • 万事为什么

    万事为什么

    大千世界,精彩纷呈。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在面对变幻无穷的世界时,脑子里都会跃出无数个“为什么”。许多问题看似幼稚简单,其实涉及到各个门类的知识。为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特组织有经验的专业人士精心编辑了这本书。本书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动物世界、植物王国、地理奇观、人体奥秘、天文奥秘、科学常识、生活常识等方方面面,对人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本书都给予了科学翔实的回答。有趣的故事,简明的插图,独特的问答设计,把人们最感兴趣的“为什么”阐释得清晰易懂,让人们在轻松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在趣味阅读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