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03100000007

第7章 儒家的教育思想(1)

一、孔子:“三千年第一人”的大宗师

1孔子(孔丘)简介

本书通过对古代教育家思想剖析,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现状。

本书通过对古代教育家思想剖析,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现状。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春秋末期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教育家,有“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之称。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国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的先世为殷商后裔、宋国贵族,后没落。孔子少时“贫且贱”,年15岁立志求学,通过私人传授,博习诗书礼乐。他极为聪明好学,20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孔子年轻时曾在鲁国执政大夫季氏门下任管牛羊、仓库的小吏。约30岁,在曲阜城城北设学舍,开始讲学。颜渊、曾点、子路等是最早的弟子。相传孔子还曾向老聃问礼。50岁任鲁国中都宰,继升司寇,不久去职,率弟子历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但一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他被困于陈蔡之间时,虽绝粮,仍诵讲不衰。孔子意在改良时政,复兴周礼,曾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然终不见用。

孔子在外14年,68岁重返鲁国,政治上仍不得志,乃专力从事讲学和著述,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直到逝世,弟子达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余人,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死后葬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

孔子在当时已有“圣人”之称,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孔子整理传授的儒家经典──五经,被定为必读的教科书,儒家学说由此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核心与正统,对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指导的作用,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给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以极其深刻的影响。

2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世界公认的杰出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首创规模巨大的私学,实行“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文化学术的下移。他强调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了教育的地位。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的建立作了舆论先导。他从事古代典籍的继承和整理,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学教育体系的基础。他的诲人不倦的为师风范,为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他实施了许多好的教育方法,总结出了许多精辟的教育原则,如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学思并重、立志力行、推己及人、勇于改过等,都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且行之有效的。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1)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为政》),认为法治具有强制性,只能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德治具有感化力,才能改变人们的心灵。鉴于贵族道德的败坏和贵族世袭制度的腐朽,他主张举用“贤才”,吸收平民中的“士”参与政权。他还认为人才不能依靠自然成长,必须经由教育培养,故提倡“学而优则仕”(《子张》)。为此他创办私学,以造就改良政治需要的“贤才”。

孔子称“贤才”为“君子”(“士”或“成人”),规定“君子道者三”,“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他说:“政者正也。”(《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所以要求“君子”首先必须是道德完善的人,能以身作则;把“修己以安百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和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孔子最早探讨了人性的问题,认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似的,个性差异是后天习染造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只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条件,加上主观的努力,都可以成为“君子”。以这种人性观为依据,他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除奴隶以外,不分贫富、贵贱、贤愚、种族和地区,任何人都可以入学。

孔子弟子,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有姓名者77人,一部分有事迹可考。他们来自鲁、齐、卫、晋、宋、陈、秦、楚等国,以鲁人为最多,大都出身贫贱,子贡“家累千金”,但也不是来自贵族,而是大商人。真正属于贵族的,只有南宫敬叔、司马牛等少数几人。可见孔子的弟子群,主要是由平民组成。教育对象由贵族推广到平民,使贵族垄断的文化与平民结合,学校冲破了宫廷的藩篱,与整个社会发生了广泛的联系,扩大了人才的来源,从而推动了文化下移运动,促进私学进一步发展,为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开辟了道路。这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道德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伦理学和道德教育理论的奠基者。

孔子提出的伦理的基本原理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想生存发展,也帮助别人生存发展。另一表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别人这样对待我,我也不要这样对待别人。而所谓“有教无类”,就是自己想受教育,也帮助别人受教育。

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之多。孔子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仁”的涵义,归纳起来,不外是“克己”与“爱人”两个方面,而以“礼”为准则。

“克己”即以礼约身,“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其根本要求是,在财富占有上遵守周礼的等级规定,克制过分的欲望。

孔子提出了道德评价的原则问题,即义利之辨。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主张一个人要有理想、有抱负,努力提高精神境界,而不要过分地追求个人的物质欲望;认为正是物质欲望的膨胀,造成道德的堕落。因此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孔子自谓吃粗粮,喝冷水,曲肱而枕,在这样清苦的生活中却得到了精神上的愉快。他称赞“贤哉回也”,就因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他认为,从利己之心出发,必将引起人我之间的矛盾,社会上的一切冲突即由此而起。为了从动机上防微杜渐,他很少讲“利”,在道德领域内,对“利”作了全盘的否定。

“爱人”的基本要求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一方面,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我,我也不如此对待别人;另一方面,自己希望达到的,也帮助别人去达到。这叫做“忠恕之道”。(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及人之谓恕”。)

孔子讲的“爱人”,有两个特点:

①以孝悌为本。这是出于巩固氏族血缘关系的需要。“孝”属于亲子之爱,反映纵的血缘关系;“悌”属于兄弟之爱,反映横的血缘关系。这一纵一横两大关系的交织和延伸,便构成宗法制度的图谱。奴隶主贵族的一切道德准则──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等,都是孝悌的引申和扩大。

孔子继承殷周伦理思想的传统,特别重视孝道,因而坚持“三年之丧”,认定“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宰予曾提议改三年丧期为一年,受到孔子严厉的斥责。

②爱有差等。孔子说:“夫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曰侵。”(《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爱人要受等级名分的制约,不能逾越;超越等级名分的“爱”,在道德评价上就走向了反面,变成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墨家因此批评孔子讲的“仁”是“体爱”,只爱一部分人,不同于墨子的“兼爱”,爱全社会的人(《墨子·经上》“仁,体爱也”;“体,分于兼也”)。

这个批评是有一定根据的,但有片面性,他们没有看到孔子也怀着普遍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愿望,他提倡的“爱人”,在坚持“差等”的前提下,也要求推及于全社会,即不仅在贵族、平民中讲礼让,也要适当地为劳动人民着想,减轻刑罪和赋敛,“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尧曰》),以达到保护和争取劳动力的目的,防止“犯上作乱”行为的产生。在孔子看来,这乃是符合贵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

(3)教学范围

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

“诗”是西周以来的诗歌。传说古诗本有3000篇,经孔子删定,存305篇,概称“三百篇”,即流传下来的《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约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孔子根据乐调,将删存的“诗”分为“风”、“雅”、“颂”3类。其中一部分是对上帝、鬼神、贵族统治权力的歌颂,更多的则是抒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和苦难遭遇,揭露贵族的残暴和荒淫。

孔子说“诗”的作用有四:①激发道德情感;②观察风俗盛衰;③增进相互情谊;④批评政治得失。归结起来,是教人懂得如何“事父”与“事君”;还可以获得一些自然知识,如“鸟兽草木之名”。

“书”即历史。孔子将春秋以前历代政治历史文献汇编成书,保存了夏商以来特别是周初的重要历史材料。孔子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礼记·中庸》)说明书教的旨意,即在于复兴“文武之政”。

孔子还根据鲁国的史记,编写了一部编年史──《春秋》,起鲁隐公元年,终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前481),简要论述242年的历史。它以周礼为准则,评述春秋史实,“寓褒贬,别善恶”,旨在正名定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

“礼”即周礼。包括奴隶制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标准和仪节。孔子说:“为国以礼。”(《颜渊》)“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当时“礼”已流于形式,失去了对思想情感的约束作用。孔子深有感慨地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又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强调“礼”必须以“仁”的思想情感为基础,离开“仁”,“礼”就没有意义了,因此要求要达到“礼”和“仁”的统一。

“乐”即音乐。“乐”与“诗”相连,分别来说,“乐”谓乐曲,“诗”谓歌词;合而言之,“乐”也包涵“诗”。“乐”与“礼”相配合进行政治道德教育,其作用尤在于陶冶情感。“礼”以修外,“乐”以修内。孔子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广要道》)。孔子志欲复兴周礼,故特别欣赏古乐,称赞《韶》(相传为舜时的乐)“尽美矣,又尽善也”(《八佾》)。对春秋时代的新乐──“郑卫之音”则十分厌恶。

从中外教育史看,孔子是乐学的创造者。《论语》有46次使用了“乐”字,其中有16次与“乐学”有关。孔子不仅提倡乐学,而且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同时还对音乐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孔子曾是否修订《乐经》,历来争论不一:一说《乐经》本来是有的,秦以后才亡佚了;一说“乐”本无经,“乐”的歌词在“诗”,运用在“礼”,声调的传授则在伶工之手。《乐经》虽未见到,《礼记》中的《乐记》、《经解》以及《周礼》中的《大司乐》等篇,还保存了不少孔子关于“乐”的论述,为后世儒家乐教之所本。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对“乐”在培养人的性格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4)教学方法

孔子的世界观有唯心主义倾向,相信“天命”,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又说“有生而知之者”(《季氏》)。但在教育实践中,则重视“学而知之”。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创造出了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它的要点是:

①注意个性差异。经常通过观察、问答等方式,了解学生智能性格的差异。《论语》保存了大量评论个性的记录,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偏激),由也喭(莽撞)。”(《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孔子即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

②善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一词即由此而来。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务使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准备条件,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

孔子就是这样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引导他们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追求远大理想;由“知之”到“好之”,由“好之”到“乐之”,形成习惯系统,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则是道德自觉性的高度体现。

③学习与思考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这已经接触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学而》第一句即“学而时习之”。孔子自谓“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强调获取知识必须多闻、多见、多问;同时要求对学习的内容,一定要经过思考,融会贯通,辨明是非,择善而从,以一贯之,由博返约,温故知新,闻一以知十,举一以反三。他认为对任何事情不问几个“为什么”的人,是最没出息的。

孔子还要求思考问题要抱虚心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勿妄测,勿武断,勿固执,勿自是。对尚未明白的问题,暂时存疑,以待进一步探讨,认为如此才能获得真知。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的种种表现,则给予严厉批评。

④学习与行动结合。孔子要求学以致用,学习所得必须见于行动,即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他以学“诗”为例,说:熟读“三百篇”,管理政事,却管不了出使各国,也不能独立应对,“诗”读得再多,有何用处?孔子观察人的方法是:“听其言,而观其行。”他最讨厌讲空话,讲大话,认为言过其行是最可耻的。

就道德修养来说,根本的要求是“迁善改过”。孔子说: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和道德修养,而不是用作装饰,给别人看。他说他自己经常担忧的事情,就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认为颜渊过人之处就在于“不迁怒,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孔子深信,人的智慧和道德都是在不断克服缺点与错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孔子重视德育。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得到礼乐的协调为快乐,宣扬别人的长处为快乐,多交贤良朋友为快乐,这三种是有益的快乐。以尊贵骄傲为快乐,以游荡过分为快乐,以大吃大喝为快乐,这三种是有害的快乐。这里,孔子明确地指出了德育与乐学的关系。

孔子一生怀着探求真理、培育人才的愿望,在40余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教育经验,乃是教育史上的珍贵遗产。科学地对待这样一份遗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于发展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3《论语》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20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许多论述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其一,做人要磊落正直;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其三,做人要重视全面的修养。

同类推荐
  • 国际传播史

    国际传播史

    国际传播是国家间的信息传递,是人类社会信息传播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开始对传播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注意。国际传播空间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分哪些层次?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传播分哪些阶段?每一个阶段有哪些特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中国的国际传播史该如何认识?《国际传播史》从国际、国家和媒体的不同角度对国际传播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描述与分析,做出了自己的回答,颇具可读性与启发性。《国际传播史》由刘笑盈和何兰主编。
  • 鸿雁高飞传忠诚

    鸿雁高飞传忠诚

    我是普通城民糊涂三毛,谨以工作之余拙作《鸿雁高飞传忠诚》(网络名《高端建议》),开启向党中央、国务院及部门高层真实反应当前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现象并拙诚可行性建议,力为国家和谐社会建设推波助澜、锦上添花。充分反映自我实事求是、客观民意、公正建言的诚实秉性,又不乏正直坦率、直言不讳、好管闲事的好汉作风,并着力充当社会热点、难点、焦点现象的优秀自由评论员而尽心尽责。
  • 校本教研实践模式研究

    校本教研实践模式研究

    从2003年参与教育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研究以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把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作为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抓手,制定了“全面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的指导性意见,连续召开了三次全省校本教研工作研讨会,评选出274所“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经过几年的努力,校本教研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得到了各地基层学校的积极响应,在创建“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的活动中,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示范学校中除了一些历史名校,还有许多与课程改革同步发展的新兴学校。
  • 人类学的世纪坦言

    人类学的世纪坦言

    以中国三代人类学者非正式访谈“口述历史”方式对中国人类学发展进行研究,展示了人类学本土化与中国化的努力、显示了中国人类学在不同地区发展的趋向等。
  • 性张力下的中国人

    性张力下的中国人

    与古人相比,我们今天在性问题上所面对的局面、所感到的困惑、甚至所见到的表现等等,实际上没有太大的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性问题,长期存在着看起来是对立的两极:一极是重生殖、重子嗣、多妻和重人欲的;另一极则是礼教,在宋代以后它成为在理论上必须严格遵守的社会规范,而且越来越带上明显的禁欲色彩。在上述两极的同时作用下,就产生了性张力。性张力问题说到底是社会在性方面如何进行制约、平衡的问题。问题是一个所有社会都共同面临的问题。本书不仅仅将关注焦点集中在古代中国人身上;同时也扩展、联系到现世的中国社会的种种性现象,从“性张力”这一角度重新审视中国人的性生活。
热门推荐
  • 我们从何相爱

    我们从何相爱

    也许,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的巧合,当所有的巧合都碰撞在一起,最后会以喜剧结尾还是悲剧告终?当真相被揭露,我们又该何去何从,我们又该从何相爱?
  • 探索未知-漫谈机械工程

    探索未知-漫谈机械工程

    探索未知,追求新知,创造未来。本丛书包括:奇特的地理现象、遗传简介、生活物理现象解读、奥妙无穷的海洋、认识微生物、数学经典题、垃圾与环境、湛蓝浩瀚四大洋、生物的行为、漫谈电化学、数学古堡探险、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古代物理知识、中国三大三角洲、中国的地理风情、多姿的中国地形、认识少数民族医学、悠悠的中国河流等书籍。
  • tfboys之四小只i

    tfboys之四小只i

    此书纯属虚构,四叶草们千万不要当真哦!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四大家族有个规定:每位继承者满一定年龄后,必须出去历练至少10年,他们在14岁那年出去,到25岁那年才能回来。他们仅用1年的时间,走到了最红的位置。他们在那1年之内的努力没有人看到,他们在15岁的时候出道,他跟粉丝们约定了10年之约。里面的女生比他们晚到了半年,可她却跟他们一样闪耀。在他们历练的这10年里,发生了许多有趣、悲伤和一段段美好的爱恋!在这10年内,他们用的是平常人的身份,他们只认得对方,却不在同一个地方,最后他们一起努力,拼搏到了最后!
  • 红影传说

    红影传说

    天地初期,万物皆为混沌。盘古开天辟地后,混沌一分为二,上为天,下为地,盘古斧破碎后消失于天地间,因而凝结成了混沌精华。天地分离时空间形成,巨大的拉扯力也创造出万千的空间大陆,这些大陆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混沌之力,而混沌精华隐匿其中。据上古时期遗留下来的卷轴曰:“混沌精华包含着无穷的生命力,其形不详。”又曰:“由其择主者,有创世之力。”虽也无从证实,却也引发了各大陆的疯狂寻找……
  • 绝色悍夫太难驯

    绝色悍夫太难驯

    她是古武世家传人,天之娇女,现实却是,穿越第一天便被一个妖孽男挂在半空,说她偷看他沐浴要她自剜双目,身为暗卫的男子整天算计着扑到她,身为臣子的冰美男国师,居然以下犯上,世人都说她艳福不浅,有此美人赛得天下。可她早已经决意不要美男要江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羁绊三生

    羁绊三生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世事纷繁,人潮涌动。我无法预知未来的哪一次擦肩而过是那个对的人。”“直到后来,我才明白。当第一眼看到他时,心中早就有了答案。”秋风萧瑟,记忆中那琴萧和鸣的声音也渐渐模糊。口中轻声低吟一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 诱拐娇妻:绅士恶魔

    诱拐娇妻:绅士恶魔

    他,家财万贯,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拥有一家赌场,在香港有着属于自己的化妆品公司,在法国又开着一家服装公司……他的势力无处不在,钱多得已经快要压倒十几座城市。他在商场上被人成为‘东方不败’,只要他想要的生意,从来没有失过手,每个人都敬畏他,忌惮他,他的性情多变,有人说他阴险狡诈,也有人说他诡计多端。但惟独面对一个人,他是绅士的,那就是他不乖的小‘逃妻’。
  • 休夫会上瘾

    休夫会上瘾

    男人靠的住,母猪会上树!谁能料到,江湖出现的一仙一魔一妖本是同一人。三年的时间,再三改嫁,却也再三的扔下休书离去,这又是为何?难道休夫真的会上瘾?可素休掉的男人,为何还在她身后?
  • 太古阴阳图

    太古阴阳图

    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世界,仙门林立,魔道猖獗,惊才绝艳之士,纷然辈出。徐宁笑道,“世有万般法,我只学一门,此一门,足以超脱三界之外,纵横于无穷之间!"
  • 若时光倒流我一定不再爱你

    若时光倒流我一定不再爱你

    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原本以为人生相当美满。上有疼爱自己的丈夫,下又乖巧的儿女,如今还子孙满堂。就连最让人难以处理的婆媳关系对她来说都不是难题,丈夫的母亲对自己那胜似母女,甚至对自己的好都超过了自己的儿子。可是有一天她发现了丈夫多年的秘密,他看到丈夫记录的日记。才知道当年那场节目上男友选择自己只是迫于母亲的压迫,而且丈夫在那之后还一直跟那个富家千金联系,就连婚后也和很多女的暧昧不请。看到这里八十多岁的老太太竟然止不住泪流满面,原本以为的幸福人生,猛一回头竟然只是南柯一梦,老太太受不住刺激就晕了过去,手边还有自己老伴写的日记......当她再次睁开眼竟然回到了当年的节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