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21100000020

第20章 甥侄有些负心(10)

在这么一种局面中,作为汉族士大夫一员,翁同龢倍感孤立;作为帝党之首,面对后党,他仍然孤立。更要命的是,士大夫中相对清廉有能力者,也有南北清流之争。北派守旧,强调自我修身;之前的领军人物是帝师李鸿藻,下有张佩纶与张之洞这两位哼哈二将;李鸿藻死后,领军人物换上了顽固守旧的军机大臣孙毓汶、徐桐和满族大臣刚毅。南派希望改革,支持洋务运动;之前的领军人物是沈桂芬和潘祖荫;这两个人物死后,作为南清流当时的领军人物,翁同龢是光棍一个。当然翁同龢也利用自己的职权拉拢了一些人,比如被后党统称为翁门六子的汪鸣銮、志锐、文廷式、徐致靖、沈鹏、张謇等。这些人一色的清议派,一色的好文采,干实事不行,但制造舆论则行,跟现在的意见领袖似的,对光绪及整个朝政的影响挺大,而且这种影响还不见得是好影响。所以奕訢对此不安,老太后对此不满,他们时不时会找机会压制翁同龢!所以,倍感孤立的翁同龢找上康有为,也算符合逻辑。不过翁同龢的日记里却不是这么记载的。说自己并不喜欢康有为,说康有为写的书是野狐禅,这人居心叵测,自己都不敢跟他来往云云。这可能是帝师的真实想法,也可能是帝师后来罢官回家后为自保而修改过的。不管真假吧,反正帝国没有好日子是真的,翁同龢找康有为,也算病急乱投医吧。还有,翁同龢自己也没有好日子了,虽然正得皇帝的宠信,太后那边他抹得也挺顺溜,但是高处不胜寒,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他拉拢康梁,最简单的动机就是给自己的帝党阵营补充新鲜血液。只是这血液里是否有病毒,一时也顾不上考虑罢了。

帝师一出面,康有为与光绪的见面就有了机会。翁授意一个名叫高燮的给事中给皇帝写折子,请求皇帝召见康有为这个人才。翁老师在旁表示支持,光绪就通知总理衙门作一下安排,但是为其叔父奕訢所拦,还是那句话:这人官太小了,皇帝只能召见四品以上的官员!

奕訢当然也不好意思全抹掉侄儿的面子,他给了个变通的办法:皇上想问康有为什么话,可令大臣中间传话。光绪只得同意。

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初三(1898年1月24日),王大臣延康有为于总理衙门,负责传话的大臣有北洋大臣李鸿章、总理衙门行走翁同龢、兵部尚书荣禄、刑部尚书廖寿恒、户部左侍郎张荫桓。

谈话的结果并不妙。康有为的朝气,让这些暮气沉沉的大官僚感到不舒服(张荫桓除外,他算不得康党,但是支持维新)。荣禄说祖宗成法不可变,康有为回答说:连祖宗之地都守不住了,还守什么成法!廖寿恒问具体怎么变,康有为回答说:请个洋人,再加上我,从六部动手,先改官制。康有为的表现,不是让这些大臣喜欢他欣赏他,而是让他们更加讨厌他。荣禄听得不耐烦,提前退场了。李鸿章给老太后汇报说,康有为不过是一个“书院经生,市井讼师之流”罢了。老太后问为什么这么一个人却有洋人支持跟我为难呢?李鸿章回答说:洋人不了解他罢了,了解之后,唯恐躲之不及呢!费行简:《慈禧传信录》,选自《戊戌变法·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67页。

对康有为持好评的,可能只有帝师翁同龢一人了,他给皇帝汇报,康有为,人才啊。皇帝一听更高兴了,下命令说,自后凡康有为条陈,不得阻搁。康有为一听很兴奋,于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初八(1898年1月29日)第六次上书,吁请皇帝效法明治天皇,大举维新,开制度局,起用新人,推行西法,广遣亲王大臣游历以通外情等。在这次上书中,康有为依然不改他一贯的圣人凶猛,提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汤志钧:《戊戌变法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4页。提醒皇上祖宗之地都守不住了,还要守什么祖宗之法?除此之外,康有为还陆续为皇上进呈了他所编写的《日本明治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和《法国革命记》等书。在这些书里,康有为明确提出,大清应该以日本为榜样,以法国为教训。特别是法国的革命,导致君后同囚,登上了断头台;巴黎百姓伏尸百万,血流成河!光绪不看则已,一看受触动。认定,康有为正是他要找的人。

这个时候的康有为,正在酝酿更大的炒作。机会终于来了,听说山东的德国兵闯进了即墨县的一个孔庙,弄断了泥像上的一只胳膊,还把泥像上的两只眼睛给戳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初二(1898年4月22日),康有为领着同志们上街了!不上街的官员们也知道,康有为上街并不是真的心疼那座孔子泥像,他是借孔子的泥像,表达自己的改革诉求罢了。所以,政府要人还是没人搭理他。这让康有为很难过,炒作了一次又一次,就是得不到政府要人的青眼相向。这期间,他还组织了著名的保国会。虽然名字起得好听多了,但是势力大不如前。一是之前参加强学会的洋务大官僚均未列名。二是那些在强学会里活跃过的高干子弟们,一个也没来参加。三是,康有为的保国会被言官们曲解为“保中国而不保大清”,国家利益至上,王朝利益行二,大清的忠臣孝子们总得避嫌。势力虽然不大,但是全国各地在康有为的带动下,早就掀起了一股办会办报的热潮,举国上下,到处是会,遍地出报。据统计,会有三十多个,报有五十多种。这一切,让维稳人士很恐慌。又一个御史出现了,他是黄桂鋆,上奏说:“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且该举人等无权无势,无财无位,赤手空拳,从何保起?抵制外人则不足,盗窃内政则有余。况即如所说,浙人保浙,滇人保滇,川人保川,推而广之,天下皆为人所保,天下不从此分裂乎?名则保其桑梓,实则毁其家邦,此风万不可长。”清华大学历史系:《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1998年版,第648页。不得不承认,这御史的担心是对的,大清未来的走向,真是这么一路走下去终至不可收拾的。但是这一切不能怪康有为。万事有因有果。在封闭的中国历史轮回圈里,清王朝迟早要被刘邦那样的无赖或者洪秀全那样的失心疯取而代之。面对“欧风西雨”,它整个一反应迟钝,无所措手足,只可惜洋人没有入主中原的意思,小日本倒是有,但是西方国家又盯着它不让随心。不过中国政府再愚蠢,对于内部的书生干政,它还是具有足够的警惕与自保本能的。总之,保国会保国口号再亮,政府眼里也只看到造反的嫌疑。东风吹,战鼓擂,帝国的政府与臣民,谁信谁呢?保国会几经御史弹劾,政府虽然没有切实查究,但是声势渐无,终至涣散。康有为不难受行吗?

正在康有为难受的时候,拦着他与光绪相见的那个人死了。这个人就是光绪他六大爷——恭亲王奕訢。康有为“广东小人”的称号就是他给的。奕訢长期被嫂子玩弄,渐长暮气,甲午战后虽然重新出山了,但人也衰了。光绪召见大臣,说起时事来,除了翁同龢应答需改革外,诸大臣默然,奕訢也默然。话说回来,给帝国做大臣,不衰也不行。不衰也要把你玩衰,玩不衰就把你玩死。据说,英国公使威妥玛在他的日记里这样描写总理衙门议事:“中国虽事权不归一,然大臣仍不敢各抒己见,每使臣发一议论,则各人以目相视,大臣视亲王、新入署之大臣又视旧在署之大臣,若王一发言,则各人轰然响应,亦莫非是言。若亲王不言,诸大臣必不敢先言也。一日余至署,诸人相顾无敢先发一语,余不复能耐,乃先发言曰:‘今日天气甚好。’而诸人尚不敢言,唯沈君某者,似觉不可复默,乃首答曰:‘今日天气果好。’于是王大臣莫不曰:‘今日天气果好。’不啻如犬之吠影吠声云。”辜鸿铭,孟森:《清代野史·第四卷》,巴蜀书社1998年版,第1902—1903页。堂堂大清的外交部就这么个德性,官员们不衰谁衰啊。当然了,恭王虽然也衰,但在看人方面,他还是比光绪有些经验的。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初十(1898年5月29日),恭亲王走向死亡的这一天,光绪来病床前看望自己的叔父,年老的叔父告诉自己的侄儿:“闻广东举人康有为等主张变法,请皇上慎思,不可轻信小人也。”闵杰:《戊戌风云》,上海书店1998年版,第63页。

按马士对光绪的评价,那是“智力尚未成熟,知识也很浅陋”。(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三卷》,上海书店2000年版,第144页。所以我们看到的历史发展恰恰是恭亲王最不愿意看到的:光绪还真就轻信了广东小人。叔父前脚死,后脚康有为就连续进球了,因为最佳守门员奕訢没了!

四月十三日(6月1日),光绪接到康有为以山东道监察御史杨深秀名义递上来的奏折(康有为官小,无权上折),请皇上颁布谕旨,明定国是。四月十八日(6月6日)光绪再次接到康有为以杨深秀名义递上来的奏折,请皇上告天祖,誓群臣,开始变法。四月二十日(6月8日),光绪帝接到康有为以另一个帝党骨干、礼部侍郎、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名义递上来的奏折,说外患已深,请皇上立即宣布变法!

四月二十一日(6月9日),光绪借向老佛爷请安之际,申明了变法的愿望,老佛爷没有反对。四月二十二日(6月10日),光绪帝师翁同龢起草《明定国事诏》递给慈禧终审,慈禧批准。四月二十三日(6月11日),光绪帝发布诏书,宣布变法开始。

可以说,慈禧是支持变法的。变法前,光绪帝情急之下曾对庆亲王奕劻发出了如下牢骚:“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话传到老太后那边,她的第一反应是:“他不愿坐此位,我早已不愿他坐之。”庆王力劝下,老太后有了第二反应,改革乃大势所趋,迫于情势也不得不从大局出发认同改革,所以气头过后对奕劻说:“由他去办,俟办不出模样再说。”苏继祖,梁启超,袁世凯,陈庆年:《清廷戊戌朝变记:外三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这话传到光绪那里,高兴坏了,兴冲冲地跑向颐和园面见太后,太后就给他划了线:“凡所实行之新政,但不违背祖宗大法,无损满洲权势,即不阻止。”(英)濮兰德,(英)白克好司:《慈禧外纪》,中华书局1916年版,第135页。另据费行简的《慈禧传信录》载,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即明白无误地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光绪还告太后,光练兵制械,不足以图强,治国之道,得重根本,并且把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进呈太后,“后亦称其剴切,第戒帝毋操之过蹙而已”。费行简:《慈禧传信录》,选自《戊戌变法·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64页。也就是说,老太后也希望中国富强,傻瓜才不希望呢,只要变法不触及她的利益不伤害她的感情,她比任何人更乐见其成。大清若能因变法而强盛,作为大清的老大,她何乐而不为呢?当代中国某些主流史学家,喜欢动不动把老太后骂作天生的投降派、反动派。这些家也不想想,随便哪个地主婆愿意外人上她的房顶揭她的砖瓦、跑她的院里跟她撒野啊。所以,不管谁做统治者,他也天生就是个抵抗派。为什么有时候不抵抗了呢?那还不是打不过人家强盗,好女不吃眼前亏吗?再说了,地主婆正抗击外敌的时候,家里的长工短工却乘机造反,想占她的房,睡她的床,把她踢出局外。她智商再低,也知道与其让洋主子沾些便宜,也不能让土奴才咸鱼翻身啊!用专业术语来讲,那叫宁给友邦勿给家奴,攘外必先安内!

总之,光绪与太后还是有些共识的,所以变法顺利启动了。只不过,由于身在局中,瞧不见历史发展的路径,所以太后对变法的支持,是有前提的:

第一,不违背祖宗大法,无损满洲权势!

第二,再变法,也不能伤害她的权力。天大地大,老太后的权力最大,这是第一位的。不过这一点老太后不能明说。

第三,再变法,也不能伤害她的感情。天大地大,老太后的心情最大,这也是第一位的。不过这一点也不能明说。

第四,稳健变法,不能操之过急,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个倒是能明说,只不过中国人的特性,喜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么死水一盘,要么跑步跃进!

其实,老太后也就是一个有些手腕的老地主婆而已。她的手腕仅在于把国事当家事来管,而她,是永远的管家。世界大势她不知,民主宪政她不知,变法咋变她不知。她也知道中国需要富强,需要崛起,她比任何人更受不得洋人的欺负。康有为的第三次上书她也看了,并且被感动过。问题是大清这艘破船,其历史的惯性是巨大的,玩不好就沉没了。后来的改革开放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何况就能在宫里与颐和园里转圈的一个老地主婆呢?打个简单的比方,康有为拉着光绪过河,慈禧老太在远处观摩,看这侄儿兼外甥到底能在河里摸出个啥玩艺儿。

太后是静观其摸!

千不该万不该,你不该图谋于我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变法开始后,光绪皇帝就撒上欢儿了。为了减少保守派的阻力,加快变法的速度,康有为给光绪出的主意是:皇帝宜乾纲独断,所有的变法文件就不要通过各衙门讨论,咱直接下发,让他们执行就是了。光绪还真听了他的,于是乎,百日维新一百零三天中,帝国衙门全都被光绪搞晕了,成百的变革法令像雪片似的飞下,平均一天三个,大家无所适从。更关键的是,没一个衙门具有安全感,因为一夜之间,衙门本身就可能被撤掉,大家都下岗了;一夜之间,科举也被废掉,读书人都不知道该读啥了;一夜之间,官民就有了言论自由,官民却不知道这嘴该咋张……

光绪可能有些发烧,但退居二线后身居颐和园的老佛爷却很冷静。变法正式启动前,具体来讲是四月二十日(6月8日),慈禧召见奕劻、荣禄、刚毅三个小人,告知他们,听说皇上近日任性乱为,要紧处你们可要给我拦着些。三个小人回曰:“皇上天性,无人敢拦。”刚毅更是伏地痛哭,告状曰:“奴才婉谏,屡遭斥责。”太后又问:“难道他自己一人筹划,也不商之你等?”荣、刚皆言曰:“一切只有翁同龢能承皇上意旨。”刚毅又哭求太后劝阻并且重新“训政”。太后言:“俟到时候,我自有法。”苏继祖,梁启超,袁世凯,陈庆年:《清廷戊戌朝变记:外三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

太后到底有什么办法,我们也猜不准,反正老太后心里永远装着根竹竿子。

同类推荐
  • 海盗之谜

    海盗之谜

    挖掘了人类社会、地球乃至宇宙所包含的难解谜题首次披露了大千世界中神秘的、充满悬疑色彩的谜团背后鲜为人知的内幕这套百万字的传奇读本精选了有关国宝、密码、海盗、大谋杀、诡异事件、离奇事件的未解经典内容选配了数千幅珍贵图片,带给读者一场视觉饕餮盛宴是谁在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绑架了凯撒大帝?是谁曾使整个欧洲瑟瑟发抖、为之战栗……是神出鬼没的海盗。本书为你揭秘海盗的世界,让你领略海上冒险生涯的残酷与激情!
  • 血色不归路

    血色不归路

    兴王朝在雄心勃勃的末代帝王手中破灭,留下“乱世诸侯,太平贼,成于诸侯,败亦然”不知是警醒还是嘲笑。不到百年光景果然应验。俗话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但世间最是无情无义的莫过于那万人之上的帝王。“小皇叔,身为皇室一族,荡平这乱世贼寇,是我等的使命。““小皇叔,你既已离族而去,又何必归来。”“小皇叔,莫怪我心狠,就让你血染归途,永不归族。”因此书是架空异界小说因为个个历史时间的衡量标准不同所以此书所有长度,重量,距离,时间单位均以现代为标准。
  • 无衣记

    无衣记

    计除嫪毐,软禁赵姬,怒摔胞弟,世人斥我“当世恶人”;与吕论法,探究国法根本,本想让其归隐,奈何自刎身死,世人斥我“杀父”;逐客令下,举国哗然,谁又能知,只为留下相国大才!内修灵渠,北筑长城,焚书坑儒,收天下之兵,书同文,车同轨,世人斥我为“暴秦”,可是谁又知,破茧成蝶的艰难。世人笑我,诽我,谤我又如何?我有大义,是非功过留与后人评判!我是千古一帝,可我始终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交流群256996333
  • 天下霸血

    天下霸血

    韦风,字中正,武则天大周——天授元年690的一个秋天,天还是那样的沉......这里四季繁华,有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爱恨情仇,有兄弟情深,有金戈铁马,有歌舞升平,是一个诡诈、淳朴、斗争的矛盾世界,也是有着坚韧意志,兴吾礼仪之邦,谱写盛世华章的一部传奇!有一种信念叫至死不渝,有一种风流叫还看今朝;有一种霸气叫横扫千军,有一种神话叫千古流传。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神都洛阳——风云龙虎际会,大周边陲——旌旗漫卷。韦风,铁肩力担狂澜滔天,前世今生,仍不免儿女情长,刀光血影,相依相随。为君无悔,君又为谁流下一滴相思泪?一蓑烟雨,天下霸血。【求推荐票、求收藏\(^o^)/】
  • 我的三国奇梦

    我的三国奇梦

    汉末三国,是热血男儿永恒的主题,因为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铸就了传奇无数。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极爱三国文学。一次放暑假,因太累,抱着本《三国》入了眠,然后他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他将重新束造那段传奇的历史。
热门推荐
  • 娘子到口酥

    娘子到口酥

    虽然身为乾隆之子,永珹并未养成骄矜跋扈的脾气,一日,他偶然看见一个水灵灵、如天仙一般的美人儿,自此后,他日日在美人家的后巷徘徊,只为再见她一面,然而这样却更加深对她的爱恋,已无法满足内心的渴望,他想要她成为自己的娘子,无论如何,他都要娶她进门!孟君天不会梳妆打扮,琴棋书画、刺绣针黹也一概不懂,因此不相信毫无女人味的她能令永﹙王成﹚惊艳,也不甚在意,岂知她扮成少年送货进王府时,却见到他体恤人的一面,结果,她转而开始为他神魂颠倒,还害起严重的相思病,可她很怕自己力大如牛、举止像男人的事被他发现啊。
  • 许地山散文

    许地山散文

    “学生阅读经典”丛书是一套为中小学生编辑的语文课外读物,精选了多位名家的经典作品,适合中小学生阅读。阅读这套丛书不但能提高你的文学修养,对你的语文学习也大有益处,更能提高你的写作水平和应试能力。本书为丛书之一,收录了许地山先生的散文精品数十篇。
  • 我是阴司一鬼差

    我是阴司一鬼差

    工业革命开始,天,暗了,诸神,在哪里?在这个科技时代,阴司鬼神,代表什么?
  • 天青鬼语

    天青鬼语

    自带天眼的农村少年在都市抓鬼降妖的故事。+++++++++++++
  • 柔情如刀

    柔情如刀

    大城市中,某姐妹俩和兄弟俩的爱情故事。
  • 独宠呆萌小王妃

    独宠呆萌小王妃

    魂穿异世,她代替家姐嫁入王府,传闻失势的逍遥王乃是丑颜,整日面具遮面“王爷,我们的暗号你还记得吗?”“天王盖地虎。”王爷无奈,娶了个这么白痴的女人,他只能忍了。“你是二百五。”王爷的脸色阴沉,不难看出他在极力忍耐。“下一句不应该是宝塔镇河妖吗?”葛琪琪一惊,不好,他知道下一句,这古代怎么会知道现代的玩意?“你,你……”“穿越。”王爷道出事情,葛琪琪泪流满面,老乡啊!
  • 中国大趋势-金融危机下的中国

    中国大趋势-金融危机下的中国

    2009年是中国经受金融危机突围的一年,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决定以中国自己的经济改革办法,实施突围战略。本书正是通过金融危机之下的中国突围战略,全面详细解读了中国经济的走向和趋势。
  • 暖冬情人:程先生你好

    暖冬情人:程先生你好

    第一次见面,是因为算计。阴谋没得逞反被抓包。他抓紧她的手,薄唇轻启,酒气喷在她脸上:“女人,你以为你能得逞?”“你在玩火,你知道吗?”“没……”她闭了闭眼,“程先生你好。”算计失败,她开始以各种方式接近他。大雨倾盆而下,她却在雨中笑得如沐浴阳光,“程先生,你看我妆都要花了,可以搭我一程吗?她成功达到目的,做了程冬诚的女人,解决了公司的危难。而后,当她想全身而退的时候。“怎么?现在想跑?”他指尖划过她白皙的面庞,“我程冬诚认定了的女人,只能是一辈子。”
  • 猫追男神101次

    猫追男神101次

    他叫薄晓,是一个有些清冷安静的美男子,讨厌过多的纠缠,而伪装着。然而,一切的一切都随着错吻了一个傻大胆的女孩而发生了变化。天啊!谁来救救他,把这个姑娘拉走吧!她叫唐猫儿。喜欢鱼的猫儿,但自从对初吻对象一见钟情,她就彻底变傻猫了。“薄晓,你想甩掉我。哼,门都没有。”且看傻姑娘,如果将未来的大神拿下吧!
  • 武侠大玩家

    武侠大玩家

    浮生如戏,百年弹指。春秋梦里,周庄也梦蝶;寂寞如雪,红颜终不悔。人问游云:何以执剑?教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至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