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20900000022

第22章 家庭食疗与养生(2)

主要是用种子、果仁类食物和容易研磨成粉的中药,如粳米、糯米、薏苡仁、茯苓、山药等磨成粉,加水和白糖揉成粉团,如含人参、党参、麦芽、橘皮之类不便磨粉者,可用煎水取汁等方法处理后加入。揉好的粉团整形后上蒸笼蒸熟,切威块或条状食用。糕点主要有益气补脾、滋养补虚的功能,如阳春白雪糕、八仙糕、九仙王道糕。

(10)米面食品:

是指除粥饭、糕点外,用米、面粉、干豆为主要原料,或加入其他食物、中药做成的多种膳食。主要有以下的种类:用上述原料烘炒至半熟,经磨粉后用沸水冲调食的粉(糊),如肥儿粉、长寿粉、薏苡仁糊、花生糊;主要用面粉并加入其他食物或中药做成的饼,供烘烤或油煎食,如益脾饼、苏子煎饼;用面粉等加水揉成面块,包肉馅或菜馅做成包子,蒸熟食,如茯苓包子、豆沙包子;用面粉做成面皮,包肉馅或菜馅做成的馄饨,如鸡肉馄饨、椒姜馄饨;用面粉配合其他食物或中药做成的面条,如山药面、苦养面。

(11)糖果:

是用白糖或冰糖、饴糖、红糖加水熬炼至稠厚时,再添加其他食物或中药的汁液或粗粉,搅拌均匀,再煎熬至挑起呈丝状、不黏手为止,待冷后切块即成;有的是在熬好的糖中加入果仁、果脯等,混匀、整形,待冷时切块:糖果供嚼食,有的可含化咽食,如梨膏糖、薄荷糖、芝麻糖、胡桃糖等。

要因人选用药膳食

药膳,是用中药和食物用不同方法烹调而成的美味佳肴,它具有保健强身、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作用。

不同的季节,药膳的配方有不同的差别,夏天炎热流汗多,人体容易消瘦,就必须用清热和增补人体津液、补阴益血的药膳去滋补身体;冬天寒冷则用冬令补品,一般人可用祛寒壮阳补肾、增补人体各种功能的药膳去强壮身体。

不同体质的滋补方法也有不同药膳,消瘦者滋补,可以丰腴肌肉,润肤美容;肥胖者滋补。可以加强身体内的新陈代谢功能,调整内分泌,消导体内过多的脂肪和水分,从而达到消脂减肥之目的。

男人的肾亏病常有发生,随年龄的增长,而性欲逐渐衰退,肥胖男子的肾亏,多因痰湿阳虚而发生,需要补肾壮阳或祛痰除湿治疗;消瘦者肾亏,多因肝热火旺而不受温补的阴虚而出现,患者想补肾壮阳,反而病情加重,想让身体长胖反而更加消瘦,则可用美味药膳滋补。

姑娘、妇女们的药膳补品,要强调补血、调经、止带为主,美容更为重要,根据不同体质用不同药膳去调经补血止带,则能使苍白蜡黄的脸色变为红润,肥者消脂减肥,瘦者养阴长胖,从而达到保健美容之目的。

小孩的滋补主要在于健胃消食,使之能增加食欲,多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长身体。

老人的药膳滋补,主要补气滋肾,抗衰老,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怕冷者壮阳,怕热者养阴。

人们可以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去调补身体,祛除疾病,美容抗老,延年益寿。既增加了营养,饱尝了口福,又达到了滋补治病之目的。

食疗养生的原则

中医养生学认为,养生当论食补,治疗当考药攻。即是说,如果以延年益寿为目的,首先考虑用食补疗;如果以矫正体质偏颇为目的,则首先考虑用药补的方法。下面分述之。

常人宜食补

食补是利用食物的不同属性和营养成分强壮身体,以达到促进健康和延年益寿目的的方法。

所谓常人,就是指身体完全健康,或者在不同程度上处于不完全健康,但又没有形成患病状态的人。后者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更需要进行饮食调养。食补之品,一般性味较平和,补益力和缓。所以。一般常人、年老体弱、先后天不足、病后康复等,都可采用食补的方法,通过日常饮食,针对人的体质强弱和脏腑阴阳的特性,根据食物的性味功能、营养价值,合理配膳进食,增强身体抵抗各种致病因素的能力。正如《养老奉亲书》所说:“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孙思邈也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法,极养生之术也。”

药物有药性,食物也有食性。食性和药性一样,分为寒温热凉和辛甘酸苦咸等四性五味。因此,每种食物除了其本身的营养价值外,又都具有与药物一样的性味功能。对常人的食补就是利用食物的双重作用,既增加了营养,又利用食物的不同性味,调整人体气血阴阳,增强体质,抗病延年。

常人食补要根据自己的体质,适合自己的口味,要贯彻“胃喜为补”的原则,做到“食物自适”。切忌蛮补,造成腹满腹胀、食欲减退;或者由于过分增加营养,热量过多,形成肥胖症。

体质偏颇用药补

药补,就是利用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或补益剂,调补人体阴阳气血的不足,以增强体质、防病抗老的方法。

药补在我国历史悠久,历代中医文献记载了不少补益药物和方剂。据统计,仅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所载的1892种药物中,明确载有“耐老”、“轻身”、“延年”、“增年”作用的就有170多种,目前比较常用的仍有百余种。

药品之补,功效明确,多具有补偏救弊的作用。因此,一般仅适用于具有明显的脏腑、阴阳、气血不足指征者。在使用时,必须从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方面进行辨证,有针对性选择相应的方药。具体运用时,应遵循因人因时制宜的原则,做到合理补益,切忌滥用补药。

因人而补,是指药补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因而内在、外在的具体情况也不一样。因此,用补药的品种、剂量和服药的时间也就不可能相同。一般说来:①精不足者,宜选用阿胶、紫河车、鹿茸等血肉有情之品。②阴虚者,宜选用熟地、首乌及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③阳虚者,宜选用附子、肉桂及金匮肾气丸、龟龄集等。④气虚者,宜选用人参、黄芪及四君子汤、十全大补丸等。⑤血虚者,宜选用熟地、白芍、当归及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中医主张气血要同补,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适时而补,是指荮补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季节进补。中医学强调“人与天地相应”。同样,进补也应根据个人体质与四时气候来选择进补方法。一般说来,应用中药进补应以三九严寒季节为佳。这是因为冬季是万物潜藏的季节,人体也处于生理功能抑制或低下的状态,此时用药物进补,可以促进入体功能活动,增进脏腑活力;另外,中药补品大多为温热之品。此时进补可增加热量抵御外寒侵袭,而其他季节则有“火上加油”之虞。

虽然三九严寒季节为进补最佳时机,但也应分别情况,具体对待。如炎热夏季,除饮食调节外,还可适当地选用一些性微凉、有益气生津、健脾胃作用的滋补药,如党参、太子参、白木耳、山药、大枣等;秋季干燥,宜选用党参、生地、天冬、麦冬、沙参等润煤生津。

食补与养生

人身脏腑有阴阳属性的不同,人的体质也有差异,在进行食补时要掌握或了解食物的性味,然后根据体质特点进行食补。

中医食补有“以脏补脏”的理论,人为食用动物身上的某部位或某脏器,可起到补益人体相应部位、相应脏器的作用,如肺虚以肺补之,心虚以心补之,肝虚以肝补之,等等。

根据“以脏补脏”的理论,对于由心虚导致的心悸、失眠、健忘等,可食用动物心脏以补之,常用的是猪心;肝虚,肝血不足导致的贫血、目疾、肝病可食用猪肝以补之;胃肠疾病可食用猪肚以补之;肾虚腰膝酸痛、小便频数、遗尿等可食用猪肾以补之;甲状腺疾病用羊靥治疗,均有一定疗效。

由于动物内脏胆固醇含量较高,故不宜长期食用,以免造成动脉硬化、冠心病等。

药补与养生

药补要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辨证,选用相应的药物补益:

常用滋阴药:有沙参、天冬、麦冬、玄参、石斛、五竹、百合、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电板、鳖甲;常用中成药有六昧地黄丸、大补阴丸等。

助阳药:有鹿茸、海狗肾、蛤蚧、冬虫夏草、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肉苁蓉、补骨脂、胡桃、杜仲、菟丝子、韭菜子等;常用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等。

补气药:有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山药、自术、甘草、大枣、黄精等;常用中成药和方剂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生脉散等。

补血药:有熟地黄、何首乌、当归、白芍、阿胶、桂圆肉、桑椹子等;常用中成药和方剂有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等。

心阴虚:常用药物有天冬、麦冬、玉竹、玄参、生地、丹参、当归、柏子仁、首乌、枸杞子、龟板等;常用中成药或方剂有天王补心丹。

心阳虚:常用药物有人参、附子、肉桂、黄芪、白术、炙甘草等;常用中成药和方剂有参附汤、四逆汤。

心气虚:常用药物有党参、黄芪、茯苓、炙甘草、人参、五味子等;常用中成药或方剂有四君子汤、养心汤等。

心血虚:常用药物有当归、熟地、白芍、桂圆肉、枣仁、柏子仁、胎盘等;常用中成药或方剂有归脾汤、朱砂安神丸等。

肺阴虚:常用药物有麦冬、天冬、生地、沙参、玉竹、黄精、百合、阿胶、天花粉;常用中成药或方剂有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等。

肺气虚:常用药物有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紫河车、蛤蚧、胡桃、冬虫夏草、炙甘草等;常用中成药或方剂有六君子汤、人参蛤蚧散等。

脾气虚:常用药物有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扁豆、薏苡仁、茯苓、大枣、炙甘草等;常用中成药或方剂有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

脾阳虚:常用药物有干姜、附子、益智仁、肉豆蔻、砂仁、白豆菜、川椒等;常用中成药或方剂有桂附理中汤、附子理中丸等。

肝阴虚:常用药物有生地、熟地、白芍、首乌、山萸肉、女贞子、旱莲、枸杞、龟板、黑芝麻等;常用中成药或方剂有一贯煎、杞菊地黄丸等。

肝血虚:常用药物有生地、熟地、白芍、首乌、阿胶、紫河车、鸡血藤、枸杞子、酸枣仁、川芎、大枣等;常用中成药或方剂有四物汤、归芍地黄汤。

肾阴虚:常用药物有熟地、首乌、生地、枸杞、五味子、女贞子、旱莲草、天冬、玄参、山萸肉、龟板、鳖甲、紫河车等;常用的中成药或方剂有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等。

肾阳虚:常用的药物有附子、肉桂、鹿茸、仙茅、淫羊藿、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杜仲、海狗肾等;常用的中成药或方剂有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调节饮食的原则

食饮有节

人赖饮食以养身,饮食调和方相宜。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人体气血津液都依靠脾胃来供给,而脾胃的健康与否,又与饮食的数量、质量、配伍、性味以及摄取方法有密切的关系,这就是说与食饮是否有“节”有关。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谈到的上古之人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经验之一,就是“食饮有节”。“节”就是节度与节制,是指饮食要有规律。饮食规律有着多方面的含义,主要是指:饮食要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不过冷过热,不暴饮暴食,食物的种类与调和要合理,不偏嗜等。《内经》还对“食饮有节”进行了具体的阐述:①不过饱,不暴饮暴食。《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生气通天论》还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辟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说明经常饮食过量或暴饮暴食,不仅损伤肠胃,而且使气血不畅,筋脉郁滞,产生下痢、气逆、痔疮等病症。②饮食宜清淡。滋腻厚味当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膏粱之变,足生大丁。”说明不宜长期多食肥甘厚味以免滋生内热,甚至引起痈疽疮毒。③饮食要定时。《灵枢·五味》篇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是说饮食要定时,过时不食可引起元气的不足。④饮食要冷热适宜。《灵枢·师传》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形寒饮冷则伤肺。”说明饮食应冷热适宜,过食生冷不但损伤脾胃,还会影响到肺。⑤忌五味偏嗜。《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素问·至真要大论》也说:“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说明不知调和五味。饮食偏嗜,不仅会引起多种疾病,长此以往还会成为夭亡的原因。

综上所述,《内经》之所以强调“食饮有节”、“谨和五味”的原因,就是因为《内经》时代已认识到饮食不节给人的健康及寿命带来的影响,只有科学的安排饮食,才能起到强身健体。促进长寿的作用。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常有天命。”

三因配食

饮食营养应因人、因时、因地之异而有不同的要求。由于人的体质有强弱之别,男女老少之异,因此对饮食营养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中医理论指导下的饮食观,注意到了饮食宜忌的个体差异性及饮食的选择与个人体质、生活习惯的关系。概括地说:体质属寒的,宜食热性食物;体质属热的,宜食凉性食物,忌热性食物以及辛辣烟酒等;小儿脏腑娇嫩,饮食宜高营养,容易消化,性味不宜过偏;老人体衰虚弱,饮食宜清淡、松软、温热;女子以血为本,饮食应以补阴补血为主,尽量选择多汁多液食物;体质过敏的人。不宜吃海鲜腥发之物,等等。总之,食物的寒热属性和配伍,与人的个体情况相宜才有益于健康,否则容易诱发疾病。正如张仲景(汉代)在《金匮要略方论?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中所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

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故老年人多阳有余而阴不足。因此,老年人宜食平补、清淡养阴之品,诸如各种水果、新鲜蔬菜、乳品、蛋类及豆制品,不宜食温热助阳之类。若素有宿疾,则对饮食宜忌尤应注意。如冠心病、高血压病人宜饮食清淡,多食五谷杂粮、植物油、蔬菜,忌高脂肪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糖尿病患者宜多食新鲜蔬菜及豆制品,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特别要注意忌用各种糖果、食糖、果酱、蜂蜜、藕粉等。贫血病人则宜多食一些滋补的食物,如鱼、蛋、动物肝脏、瘦肉等。

总之,食物气味各异,人体体质有别。因此。对饮食物的适当选择和搭配要注意因人制宜。

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来考虑饮食的宜忌,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时配食大致可以概括为:春为万物生长的季节,特别遇到少雪温盛的异常气候,不宜过食油腻辛辣之物。应多食清淡之蔬菜及性味甘凉的果品;夏季暑热多雨,应以甘寒清淡少油为宜,如绿豆汤、西瓜等,但切忌过食生冷;秋季气候凉爽而干燥,应以清肺降气、生津养液之品为宜;冬季天寒地冻,适宜温热之饮食,可用牛肉、羊肉等品。

不同的地理环境,由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不同,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有区别,当然也应因地制宜,灵活应用食物配膳。

调节饮食的方法

谨和五味

五味,即酸、甘、辛、苦、威,在中医学中则泛指各种饮食物以及它们的性味。所谓“谨和五味”,即饮食五味要适当调配,以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

同类推荐
  • 农村常见病治疗和预防常识——风湿病

    农村常见病治疗和预防常识——风湿病

    常见疾病预防和治疗是一门学科,临床疾病复杂多变。系列书籍中所选病种均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疾病,每一病种除详细介绍病因、病机、证候、治法以及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外,同时还简要介绍了其预防调护,做到防治并重。
  • 教你活到100岁

    教你活到100岁

    人们常说:名老中医最懂得养生保健。这是因为传统中医学里蕴藏着极其丰富而宝贵的养生之道。作者自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三十多年来深入研究中医养生学,并结合自身实践,总结出了三条主线六个方面的中医养生重点,即动养与静养、食养与药养、养“先天”与养“后天”。这是一部难得的实用中医养生读本,也是为当今老龄化社会所做出的一份贡献,相信广大读者,尤其是中老年及养生爱好者们必能从中获益良多,争当百岁人。
  • 中老年农民心理保健手册

    中老年农民心理保健手册

    本书从实用心理学的视角,在对农民生活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写成。首先,提炼出了中老年农民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众多行为问题,并以条目的形式进行了展示,力争简洁明了地体现问题;其次,又针对行为问题进行了心理原因分析,从行为表现直接揭示其内部的心理原因。全书分为中年篇和老年篇,中年篇包括12个主题,老年篇包括10个主题,每个主题为一讲。
  • 黄帝内经与养生保健

    黄帝内经与养生保健

    《内经》是我国非常著名的《黄帝内经》的简称,现分为《素问》、《灵枢》两书,可以说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重要的医学文献,成书的年代,大约是在战国时期。这部重要的医学专著,究竟出自何人之手,至今尚无材料可考可证实。《黄帝内经》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博大精深,可以说谁也一下子撰写不尽。笔者仅仅从《黄帝内经》里挑出了一些与今日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讲究养一延年益寿比较接近,或曰比较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通俗易懂地撰写了一下,便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参考和应用。
  • 小心!大病都有特别的小信号

    小心!大病都有特别的小信号

    人一旦身患大病,整个身心就会陷入无助的恐惧之中,生活暗无天日。大病要早发现、早治疗,当然最好在出现苗头前,就把大病隐患彻底排除。可是,我们却总是忽视,那些能救我们命的,在大病形成前,身体向我们发出的征兆——一种大病特有的小信号:比如时不时头痛。头痛、头晕,看似很平常的小毛病,但您知道吗,这种身体小信号很可能就是由大脑轻度梗塞所导致。这个时候,我们的身体已经发出了求救信号,可多数人态度怠慢,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能看到由脑梗死引起的中风,频频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原因。病来如山倒,等到后悔时就真的太晚了。幸运的是,早一点留意这些信号,及时排除隐患,我们完全能避免这类严重后果。
热门推荐
  • 净土生无生论

    净土生无生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音殁

    音殁

    一个女人的传奇,一个时代的悲剧,在爱情面前有谁都不是自己。时代,左右了所有人的命运
  • 大陆圣者

    大陆圣者

    御道仙人遗下的四部绝学宝典,乃是当时之人相互争夺的秘籍,不曾想,在四部绝学宝典中却暗藏阴谋,御道之争实则为南北派系间的均衡。转世之身将会如何改变大陆的局面,混乱还在继续,斗争远未停止,谁才是这片大陆的真正圣者?
  • 捉鬼那些年

    捉鬼那些年

    “遇鬼遇妖高人一等,重钱重义入木三分”过阴问米,五鬼抬棺,敛魂聚煞,敲骨谈判,怨气爆棚的厉鬼,神秘的风水格局,鬼气森森的阁楼,传说中的僵尸。从什么时候起,我就偏离了风水师该有的前进方向和思想觉悟,几乎每件事都是伴鬼而来,是命理?还是诅咒…
  • 十里剑神

    十里剑神

    注意来!当今的武林,无人能看清我十里剑神的神剑,究竟是如何出鞘、收鞘,连你也不例外!
  • 薄情总裁的风光前任

    薄情总裁的风光前任

    陶梓童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网络作家,机缘巧合下认识了莫君寒,坠入爱河的陶梓童,爱的无法自拔,殊不知,莫君寒对她的“爱”只是因为她的肾。莫君寒为了那个女人,不惜伤害她,和她那未出世的孩子。当她还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时,莫君寒却和那个女人一起离开了,对她和孩子视若空气般。好一个莫君寒,好一个酒井美惠子,我陶梓童今日不死,他日我若是能翻身,定当让你们尝尝什么是生不如死!
  • 残王盛宠,腹黑嫡妃倾江山

    残王盛宠,腹黑嫡妃倾江山

    一朝风云变,软弱嫡女惊艳归来。一身冠绝天下的医术,一颗云淡风轻的心。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棋子反为下棋人,且看她素手指点江山。“十里红妆,江山为聘。你,嫁我!”风七七美眸一闪,“邪王,宠妻……要有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国民老公牵回家

    国民老公牵回家

    三流娱乐小咖赵轻言,焦头烂额厮混娱乐圈两年。翻身撞上娱乐大神楚司。被羞人的视频所逼,跳槽到他的门户下。木想到有人宠。木想到自己能红。木想到男神还会变老公。
  • 苦情传说

    苦情传说

    民间有一个很凄美的关于彼岸花、孟婆汤和苦情痣的传说,其实这故事跟百代名相寇准大有关系,寇准的续弦澶州守将宋继荣之女宋紫衣为了在公元1004年的澶渊宋辽会战中取胜,毅然决定以身犯险,匹马单骑诱杀辽国先锋大将萧挞览于澶州城外。澶渊一役中,宋紫衣业已身死殉国,他的灵魂被引入酆都地狱,他不愿意喝下孟婆汤忘记前世记忆,于是开始了在忘川河中的千年修行。
  • Timon of Athens

    Timon of Athen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