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风景
多梦时节
我不得不承认,九寨沟有我至今为止看见的最美的彩林。这里的彩林不但美丽惊艳,而且面积大、范围广。我甚至认为,沟外的彩林并不比景区内的逊色多少:11月4日下午,当我乘车翻过高高的杜鹃山,快到勿角乡时,就看见几十里成片的彩林在窗外招摇,我像视察受阅部队的首长,一路上都听见彩色低沉的欢呼。那些连绵不绝的彩林,一直连到九寨沟斑斓的内心里了。
根据专家实地考察,被誉为“九寨沟五绝”之一的彩林,覆盖了景区一半以上的面积,2000余种植物争奇斗艳,林中奇花异草,色彩绚丽,沐浴在朦胧迷离的雾霭中的孑遗植物,浓绿阴森,神秘莫测。林地上,积满了厚厚的苔藓,散落着鸟雀轻盈的翎毛。九寨沟充满原始气息的森林风貌,使人产生一种浩渺幽远的世外天地之感。3万顷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出种种奇丽风貌。
我于11月4日到达九寨沟时,正赶上金秋时节的尾声,沿着向峡谷纵深挺进的柏油公路朝沟口行进,迎面是阳光下的林涛树海,它们依然披着富丽的盛装,将厚重颜色的和声轻缓地吟唱出来。那深橙的黄栌,金黄的桦叶,绛红的枫树,殷红的野果,深浅相间,错落有致,令人眼花缭乱。5日进沟,我又看见每一片森林都如天然的巨幅油画。水上水下,动静形色交错,光怪陆离,使人目眩。8日,立冬之后再次进沟,积雪使九寨沟中高海拔地区在一夜之间变成了银白色的世界,莽莽林海,似玉树琼花,冰瀑冰幔,晶莹璀璨。
银装素裹的九寨沟,像置于白色玉盘中的蓝宝石,显得更为高雅。
对于绝大多数植物来说,绿色是它们永恒的代码。植物之所以呈现绿色,是因为有阳光的存在。物体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这是由于物体吸收哪部分可见光所决定的。如果一个物体吸收所有的可见光,我们看到的这个物体是黑色;如果这个物体反射出所有的光线,我们看到的就是白色;如果这个物体只吸收一部分光线,而反射另外一部分光线,我们看到这个物体的颜色就是它反射出来的那部分光线的颜色。
植物是绿色的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这依赖于它们细胞内含有能捕获能量的色素,叫做叶绿素。除叶绿素外,还有其它类型的光合色素,如胡萝卜素、藻胆素等,它们也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辅助色素,植物的颜色取决于几种色素的组合。
植物界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绿色植物,包括所有的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中的绿藻。当然,绿色植物的颜色也不是一成不变地毫无变化,先不说五颜六色的花和果实,它们的着色是因为含量丰富的胡萝卜素、花青素和类黄酮等色素以不同的比例组合,以及与复杂的环境条件相互影响的结果,即使绿色植物叶片本身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颜色。在晚秋初冬,很多种植物的叶片变黄、变紫或变红,这是因为叶绿素的合成受阻,并且开始分解,而原来在叶片中的叶黄素和叶红素显现出来的缘故。
行走在奇幻诡异的彩林之间,我仿佛又回到了单纯的多梦时节。阳光的痕迹,正在继续为窗外的风景编织着我五彩斑斓的梦境。
装饰过的梦
11月7日是星期天,一大早,我从“九寨边边街”出发,路过沟口,独自向漳扎镇走去。我今天的主要目的是考察九寨沟野外动、植物。山顶上,覆盖着皑皑白雪,公路两旁则打了薄薄的一层寒霜。尚未落尽的红叶,在一缕朝阳下更加红火起来。
有关专家认为,九寨沟处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貌上属岷山山脉的深切割高山峡谷区,地势北低南高,海拔高度由1996米(九寨沟口)至4764米(沟尾尕尔纳峰),南北相对高差可达2768米。九寨沟流域面积641.35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为85.5%,森林覆盖率为63.5%。
九寨沟莽莽的林海,摇曳着阳光的痕迹,随着季节的变换,也呈现出瑰丽的色彩变化。初春的山间丛林,红、黄、紫、白各色杜鹃花点缀其间,其后山桃花、野梨花又相继吐艳,加上夹杂着嫩绿的树木的新叶,使整个林海繁花似锦。盛夏,九寨沟是绿色的海洋,新绿、翠绿、浓绿、黛绿,绿得那样丰富、旺盛,无限生命的活力在绿色上闪跳。入冬,白雪皑皑,冰幔晶莹洁白,莽莽林海翻起玉树琼花,银装素裹的九寨沟更加洁白、高雅。
此时,节气已是立冬之日,但深秋的味道还久久弥漫在公路两边的森林中:深橙的黄栌,明黄的白桦,浅黄色的椴叶,绛红色的枫叶,紫色的山杏,殷红色的野果,深浅相间、错落有致,真可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在暖色调的衬托下,湖水显得更蓝,蓝天、白云、雪峰、彩林倒映于湖中,呈现出光怪陆离的水景,分外妖娆。
黄栌属漆树科,落叶灌木,叶呈卵形,初夏开花,入秋后叶片变成橙色。椴树是落叶乔木,喜光,生长快,秋天叶片变成浅黄色。枫树也是落叶乔木,多长于山麓河谷。拥有心形叶掌的枫树树身伟岸,春季花叶同放,花朵是别致的金绿色;秋天,叶子骤然变红,且随着寒霜的抵达和深入,更显得红艳蓬勃。红桦则异常诡异,它的粗皮在顺光下呈酱色,而逆光下则像烧红的铁片,在风中摇晃着,仿佛即刻就要铿锵坠落。而植物中的寿星之一的山杏,属蔷薇科,落叶乔木,阔叶卵形,耐寒、喜光、抗旱、树龄长。春天开粉色花朵,初夏结核果,秋天叶片变成紫色,看上去,反倒比春花还要高贵几分。
高山杜鹃
九寨沟的崇山峻岭间,多生长着沙棘。沙棘为落叶灌木,也可成为小乔木。耐寒、旱、水湿、瘠薄,也耐高温。沙棘多见于河滩、山麓和阶地。伴生有其它灌木,下有草本层。此外,尚有山生柳。山生柳又叫毛枝山居柳、高山柳。喜凉湿。多生长在阴坡和半阴坡,上接高山草甸,下与杜鹃等灌木林镶嵌分布,分布海拔2900~4500米。林中常混生有高山杜鹃、忍冬等。杜鹃是我除兰花之外,非常喜欢的植物之一。杜鹃花、报春花与龙胆花被称为我国天然“三大名花”。
300多年前,欧洲探险家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了丰富的杜鹃资源,并把它传播到全世界。杜鹃灌木林是高寒常绿灌木林,适生于寒冷湿润气候。由20多种杜鹃互为优势组成林,常绿的建群种有百里香杜鹃、头花杜鹃、陇蜀杜鹃和长管杜鹃,而青海杜鹃、密枝杜鹃、烈香杜鹃、樱草杜鹃、黄毛杜鹃等多混生其中。多分布于阴坡和半阴坡上,分布海拔3100~4500米的群山之中。高山杜鹃高约1至5米。伴生有其它灌木,草本层不甚发育,苔藓层发育良好。
11月7日,我在登山考察途中,一片高山杜鹃的花瓣在逆光中游弋而下,安静地停靠在绿色草丛的浅滩,随风飘荡。高大的高山杜鹃的树干,披着厚厚的青苔。它们品尝过清冽的甘露和花开的笑声。杜鹃是世界上着名的观赏花卉,早在17世纪和18世纪,欧洲探险家在喜马拉雅地区探险时,发现了这里丰富的杜鹃资源,而后,就不惜一切代价来到喜马拉雅收集杜鹃资源,一直持续到现在。在当今世界上,杜鹃花成了各国园林中的佼佼者,其四季如一,翠绿欲滴的叶片,五颜六色娇艳无比的花朵,给人们带来喜马拉雅高山的清新色彩和大自然的气息。但真正生长在东喜马拉雅高山上的杜鹃天然群落盛花期时的景色,却是任何园林所无法比拟的。当春风细雨唤醒了大峡谷满山遍野的杜鹃,就像无心倾倒了画家的颜料瓶,一地的殷红、鹅黄、粉白、靛紫……
一束强烈的阳光从我头顶左上方斜插下来,那些粉红的大叶杜鹃的花瓣,就像晶莹剔透的瓷片,凝固了坠落时曼妙的声音。
我继续向山上前行,除紫果云杉、领春木、连香树、金钱槭、水青树、麦吊云杉等被保护的珍贵树木外,不时还发现有一些不知名的植物,就制作了一些标本。忽然两只红腹角雉从我的脚下飞到前面树上,扑下的花瓣迎风飞扬,野鸡歇在树枝上,脑袋左晃晃、右晃晃地看着我,一点也不惊慌,为了不惊吓可爱的动物,我动也不敢动了;但我并不死心,还是慢慢把相机拿出来,可它们却又飞走了,我苍白的叹息声就跌落在绚丽的花瓣里了。不远处,野鸡还发出“咕咕”的叫声,使静谧的山谷平添了一份神秘的愁绪。经植物学家野外考察后认为,九寨沟的珍稀植物还有独叶草、串果藤、红豆杉等。
对于独叶草,许多人望文生义,以为它的植株只有一片叶子。其实不然。
独叶草也有自己的茎,只不过藏在地底下,细长如根在土壤中穿行。叶子就从根状茎上萌发出来,伸出扁扁的脑袋和人捉迷藏。所以被人称为独叶草。
别看它只是小草,却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单说它开一种淡绿色的花,就很希奇的了。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阳光,是植物生长的必备条件之一,而色彩斑斓的植物却是装饰阳光的梦。有专家指出,从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及太阳辐射能等参数比较分析,九寨沟的阳光资源比四川盆地丰富,仅日照时数就要多三分之一。这难道还不是九寨沟彩林密布的原因吗?
九寨沟,你不仅是大海之子,更是阳光之子!
林间·门前空地
车过黄土垭
九寨沟林间空地很少。根据县志记载:园地3116亩,仅占总面积的万分之四。我在长海岸边的空地上看见有一株圆柏,造型奇特,一侧枝叶横生,另一侧秃如刀削,被称为独臂老人柏。
我寂寥地离开重庆,第二次到九寨沟时,正赶上深秋被冬日疯狂追赶的当口。第四天(11月7日)起床后,便看见山顶上覆盖着皑皑白雪。林间空地则打了薄薄的一层寒霜。据当地人讲,往年,九寨沟最早的初雪是在10月20日的晚上。
今年11月4日我从遥远的海拔仅为3200米的杜鹃山(当地人称为“黄土垭”)上经过时,望着午后艳阳普照的裸露的大山、深黄色的草甸和蜿蜒盘山公路边上的残雪,我就问长途汽车上的小个头售票员,他的回答是今年早在国庆节那天晚上,杜鹃山就已经开始下雪了。
然而,九寨沟沟口距离杜鹃山还不足100公里。难道1994年修的《南坪县志》或当地老百姓的记忆都有了偏差?
还是经过10年的环境变化,特别是落实“退耕还林”后,九寨沟的环境越来越好;冬季的气温也已经越变越冷了呢?我问小个头售票员。他却笑了。他告诉我:九寨沟的自然环境真是越来越好了;然而,沟口的海拔只有1900米,就是在冬天也是很少下雪的。
九寨沟处于我国北亚热带秦巴湿润区与青藏高原波密——川西湿润区的过渡地带,因东南有龙门山阻挡,北有秦岭屏护,从而表现为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冷凉干燥、旱雨季分明的季风气候。据科学家在九寨沟景区诺日朗的观测,年均温7.3℃,月均温7月最高为16.8℃,1月最低为-3.7℃,极端最高气温32.6℃,极端最低气温-17.0℃。年降水量700~800毫米,主要集中在5至9月。全年无霜期100天左右。雾日少,日照率在40%左右。每年10月至次年4月为积雪期。平坝、河谷和林间空地有时则伴随有少量霜冻。
望着午后艳阳普照下的零星残雪,我就问小个头售票员:自己所带的衣服是否太少。他告诉我:到九寨沟游览,就是在积雪期也并不感觉寒冷——因为日照较强,温差并不明显。“这是个误区!”他愤愤地说,“大家都以为九寨沟特别冷,明天你就晓得了,中午你只穿件衬衫就可以!”
扎如沟
二次(11月8日)进入九寨沟不久,大约步行10分钟,我看见左边的一条大路,就是通向扎如沟的公路。扎如沟是九寨沟内第四条游览路线。但根据我11月5日的观察,绝大多数的游人因为时间或双重疲劳——身体疲劳加上审美疲劳,往往放弃了它。
扎如沟是一条人文游览线,不但可观赏到藏家的田园风光,还可领略到藏族的民俗风情。古老的扎如寺,也是在沟口的一片空地上拔地而起。那时候,我就被扎如寺前彩色的经幡迷住了。扎如寺位于扎如沟宝镜崖下,据藏文史籍记载,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藏语全称叫“然悟贡巴扎西彭措岭”,简称“然悟贡巴”。由于该寺地处扎如沟内,因此汉语称为“扎如寺”。扎如寺经常有宗教活动,每年举办庙会。除农历正月初一是藏历年节外,在宗教方面还有转山节。农历每月十五日,最热闹是正月十五日,九寨沟各寨的男女老少、整个白河区和松潘县的部分藏民,穿上节日盛装,带上酒和食物,步行围绕“万山之祖”扎依扎嘎山逆时针方向转圈,也可骑马。边转山边念经。人们还互相敬酒,虔诚的还三步叩一次长头。绕山脚的要转一天,上山顶的要转三天。半山和山脚有神水瀑布,可洗手、洗脸或洗澡,有的请和尚在头上洒水,认为可洗掉污浊,带来吉祥。
扎如寺在九寨沟生物圈保护区内,作为藏族文化遗产,寺院具有宗教、教育和文化三个功能。
扎如桥横卧在翡翠河上,以原色木柱支撑,两峰夹峙,苍松环绕,是沟口环山公路与沟内扎如马道之间的分界线。扎如桥的建筑特色具有藏族的寺庙风格,它是一座木结构廊桥:清一色采用原木造成。桥身、桥柱以及桥上的围栏全部采用原色的木材,甚至连翘檐式顶盖也是用原色木片、树皮搭成,古朴自然,亲切别致。桥沿上,悬挂一行五彩的龙达,山风吹来,龙达翩飞,好像一层一层的期待被无形的手翻开。走上桥,倚栏看湍流撞石,怪松傲岸,看远处残破的独木舟和宝镜崖上岁月的凿痕,你也许会浮想联翩。这里是扎如马道的起点。
扎如马道长约3公里,回旋于林间岩下,直通扎依扎嘎山脚,当年藏族英雄格萨尔王曾骑马经过此道。这是一条古老的马道,一路怪石兀立、老树挂藤,湍流闯滩。道旁的篱笆、果园、古寺、草坡、羊群,道外的关山雪峰,浮云碧空,像一个个立体的电影镜头呈现在你的眼前。渴了,去路边喝一口山泉,清冽爽口,直润你的心田;累了,驻足小憩,同放羊的牧童玩一玩,顿觉童心复活,情趣盎然。
扎如马道宽阔、平坦,是游人骑马观光的佳地。从这里租马上路,两旁的藏寨和田园风光以及山林野景一幕一幕地呈现,如诗如画。农历每月十五日,附近的藏民都要到九寨沟的扎依扎嘎神山转山朝拜,这条马道是必经之路,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