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30700000010

第10章 远望是个品牌(2)

正巧这时陈旭在《座驾》杂志上看到几个摄影工作室和模特经纪公司的名字,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网上找到了这家公司。一联系,价格也不是太高。于是只身到北京去拍2004年第一期的封面了。

这次拍摄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选择的地点是诺基亚总部的办公楼,拍出来一看,大家都觉得很漂亮,2004年第一期上直接就使用了。

从那以后,陈旭每月往北京跑,几个月后干脆就在北京长住了,厂商和读者对新封面的认同度都非常高,发行量开始往上冲,书商都很兴奋地告诉发行部,杂志好卖多了。

对那段时间的放弃,范再生感到很惋惜,他常常说,如果早一点走出去,效果可能还要好很多。这其实就是一个消费观念的问题,虽然在北京上海拍摄花费很大,但是随着大家的认可,发行和广告的增长,费用也是可以承受的。有一次,为了拍一组沙滩上的图片,公司在北京租了一辆车,带上摄影师和模特一起到北戴河的海滨去拍摄。这一期杂志读者反映非常好,编辑们都觉得值。

在包装上,《新潮电子》尽管用力颇多,但和北京上海的媒体比,在条件上仍然占不了优势。因此范再生一再向编辑们强调,视觉效果仅仅是一方面,要走时尚化的道路,每一个环节都要往这方面去做。

为此编辑部把美编从制作部独立出来,专门增加了一个版式评刊会,与选题会和内容评刊会分开。同美编的交流中,范再生提出,时尚是一种表现形式,《新潮电子》强调的是新的生活方式,在表达方式上融入一些更亲切的生活元素,力求把实际上的这种应用场景和要表达的主题结合起来,不能只是好看,这种好看是短暂的,好看了还得有用。要通过图片让读者阅读到编辑所要表达的主题,这就需要通过图片的各个细节表达出来。一些细小的元素,包括色彩、色块、线条都可能成为时尚的一部分。不同的色彩代表什么含义,表达什么样的心情,不同的形状表达出哪些不同的东西,都需要美编去研究。

其他杂志的编辑也经常感到奇怪,为什么同样的摄影师、模特儿、造型,拍出来效果就是不一样,总感觉《新潮电子》的要好一些。到底好在哪里,说不出来。

有人问过《新潮电子》的编辑,时尚是什么?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陈旭认为,流行的东西与产品和生活结合起来就是时尚,如果一味追求《T3》和《STAFF》那种风格,读者也会难以接受。而且,《新潮电子》归根到底还是一本技术杂志,时尚要为技术服务。就像编辑徐林说的,“时尚只是一种感觉”。《新潮电子》对时尚的追逐,走过了一段曲折而艰辛的道路。但即使是现在,谁也不愿意说真正触摸到了时尚的灵魂,因为对他们来说,时尚就是不断地变化和创新的动力。

领先一步

车东林说:“媒体不能做第二,否则你要追第一相当困难。”他亲眼看到那些追赶自己的对手一个个陷入困境,因此深有感触。他有一条座右铭:“想到了就去做,做错了就改。”他不赞成对一个决策进行反复的论证思考,而要尽快地去做,做错了在实践中再调整,这样才能抓住市场先机。

和《微型计算机》不同,《新潮电子》的编辑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很多人对产品的了解只有手机和数码相机。陈旭做的第一篇文章就闹了个笑话:把掌上电脑PALM拼成了PLAM,居然三审三校都没有看出来。而徐林来应聘前,甚至连数码相机都没有摸过。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保持领先一步的优势,只有靠勤奋。

有一次临近年终,谢东赶一份总结报告,直到凌晨4点多。完成后他准备下楼回家,走到八楼的时候,看到《新潮电子》编辑部还是灯火通明,他知道大家又在加班,平时遇到这种情况,他一般都过去和大家打个招呼,聊几句。

他走进中间的一个办公室,里面有两个不认识的女孩儿——当时《新潮电子》刚刚改半月刊,新进了一批编辑。她们没见过谢东,看到一位陌生人这么晚了还走进来,很奇怪,十分警惕地问:“你找谁?”谢东赶紧说谁也不找,径直下楼了。

像这样的加班在远望是常事,有一次不知是什么原因,发片很顺利,首次没加通宵,编辑部还集体拉出去庆祝了一番,但那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好运气。

《新潮电子》100期特刊的时候,页码由176页增加到256页,蒲鹏和编辑们通宵加班,周一上午来到公司,除了周三回去洗了个澡,一周内就再没回过家,熬了四个通宵。

在大家的努力下,《新潮电子》的文章开始影响市场,创刊的时候,有个栏目专门教读者辨别产品真假,很受欢迎。2001年第五期做的耳塞,第八期做的手机,又重现了当年拿着《微型计算机》去购机的场景,很多读者拿着杂志到市场上去对比,买这两样东西。

杂志曾经做过一次数码创业的专题,反响非常好。

特别是其中介绍的数码冲印,当时还是一个新兴的事业。问的人特别多,北京深圳等几个办事处跟编辑部说,很多人来问一些细节问题,编辑部一个星期之内也接到了四五百个电话。

经销商通过读者知道了这本杂志,厂商因为经销商的影响也认识了这本杂志。

徐林写过一份手机的单品评测报告,是一款知名厂商的CDMA机器,这是那家厂商专门为联通公司的CDMA网络开发的一款产品,但文章对它评价不高。据说,杂志出来以后,联通的技术人员拿着评测结果直接去找了这家厂商:看看你给我们提供的什么产品?

要他们给一个说法。

本着远望公司一贯的风格,《新潮电子》仍然是以内容为主导,把读者的规模做到一定的程度,形成一个具有商业价值的平台。前几年公司明确告诉编辑部,你们不要去考虑广告,全部精力一定要放在内容生产上面。

早期也有少部分编辑显得比较浮躁:办了一年,还没有广告,想尽快去拉点广告,甚至不惜牺牲杂志的公信力去迎合厂商,在这种情绪影响下,内部形成了不统一的看法。公司及时做了纠正,告诉他们,一个杂志首先要有一个有价值和上规模的读者群,这就必须依靠内容,远望公司一直是通过这个模式走过来的,不是靠作秀和铺天盖地的市场推广。

只有真正为读者写的文章,才能对厂商有影响力。

杂志社有一次作了一个MP3播放器的横向评测,其中有一款产品,当时在市场上卖得很好,但评测结果发现,它的产品左右声道竟然是反的,音质也不是很优秀,结果得分比较低,排名靠后。厂方知道后专程派了一个人到杂志社来了解情况。在编辑们向他演示评测过程之后,厂方代表表示信服。一个月之后,这家厂商所有的产品都进行了改进。

在这样的思路下,《新潮电子》的广告开始启动,2003年达到了一定规模,2004年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大家信心也很足,深圳办事处主任张晓鹏预计《新潮电子》的业绩还会有一些突破。比如MP3市场,现在主要的客户是中小型厂商,但经过几轮洗牌,越来越多的大厂商进入了这个领域,这些大厂商进入得晚一些,他们的MP3研发基本上和《新潮电子》改版在同一时期,宣传会有一定滞后性,但等到大规模投入时,《新潮电子》在这一块的领先作用就会凸显出来。

专业媒体聚集了一帮对市场、技术、消费有一定理解力的人群,而这个人群具有传导性。他会把他所知道的与人分享,起口碑作用,这正是厂商所看重的,他们希望通过专业媒体在技术层面上去引导消费,《新潮电子》的读者正是这样一个示范人群、顾问人群,这群人对厂商不可或缺。

但公司清醒地认识到,《新潮电子》作为一个数码类的杂志,广告商在选择投放上,和《微型计算机》有很大差别,可替代性比较强。数码类的产品是一个大众化的产品,不需要教育培训就能使用,在广告投放和媒介的选择上,厂商更追求大覆盖面,比如大众媒体和电视,专业媒体不是主流投放媒体。张仪平说,相对于大众媒体而言,《新潮电子》只是第二集团。但它在专业媒体中,一定要做到第一。

杂志在成长,编辑们也在成长。曾经对数码一窍不通的徐林现在已经是公司的“选购顾问”,同事们买个MP3,或者数码相机都要来咨询他的意见。

编辑们都认为范再生对他们的帮助很大,他们感觉他对整个行业的认识站得高,他对整个行业的动态现状、未来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也喜欢他的管理方式,在他面前,愿意把事情做好,不会去做出格的事情。

望坤刚到《新潮电子》没多久,就因为缺乏计划性被范再生骂了一顿。范再生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好脾气,温和而忠厚。据说这也是他唯一的一次骂望坤。

当时他们做一本增刊,因为是新编辑,负责的内容也不多,他把稿子约出去以后,就以为高枕无忧了。

对这些内容怎么安排,作者能否按时到稿,完全没有概念,范再生组织大家开会统计稿件的准备情况时,他支吾着说不出话。范再生火了,走到他的座位上拍着桌子大声吼了起来。

望坤说,从那以后,他开始在时间方面对自己要求得非常严厉,对自己的工作,每一周,每一个半年都有一个具体的安排。“这样起码就不会挨骂了吧。”

那以后,他慢慢开始负责比较大的专题。在编辑部,如果让你负责专题,说明领导是相当信任你的,这是一个传统。

他对那段时间的拍摄印象特别深,感觉就是一个字:累。因为按照要求,报道和拍摄产品,应该尽量创造一种应用场景,而不单纯是介绍产品的性能。而责任编辑就得像一个导演,每次要带队出去拍摄。但望坤自己觉得最初的几期拍摄都比较失败,在于自己缺乏经验,对拍摄的东西一知半解,而且事先对拍摄环境没有做深入的了解,导致到了拍摄现场以后才发现准备不足。他说,如果能把自己现在的思路拿到那时去做,就可以拉下竞争对手很大一截了。

范再生自己的感触也很深,对他来说,这个平台让他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更多想法。“以前曾经在一家国企工作,也很努力,呆了6年多的时间,虽说也有收获,但相比现在来看,是很小的收获,以前觉得很了不起的一点进步,现在觉得真的没什么。”

“这几年对我的三十几年来说,是最有用的几年。”

《文摘》“危机”

新的《计算机应用文摘》诞生在争论之中。

《计算机应用文摘》在改版前发行量只有7000册,但在学术刊物中已经是非常可观了。随着远望的发展,1998年,情报所把它交给了远望。

在这本杂志工作了7年的王莲也一同调到了远望,她参与了最初的市场调查和研究。她记得,对于《计算机应用文摘》的办刊方向,大家进行了好几次激烈的讨论。

有人提出,《计算机应用文摘》应该办成一本“媒体中的媒体”。它可以摘录IT媒体中最精华的文章,同时扮演一个评判者的角色,对这些媒体进行评论打分,指点文字,激情飞扬。

也有人提出,还是实用性的把握更大一些,可以做一本电脑应用技巧为主的杂志。

当时《新周刊》创办不久,它做的一系列策划和年终大盘点很受大家的喜欢,因此有人说,可以学习《新周刊》,做一本业界的盘点杂志。

由于定位反复修改,编辑们的稿件也一再被废弃重做,从6月份开始,3个月过后,才最终定下了以“计算机应用”为切入点,做一本综合性的杂志,内容分为四大版块:新闻、硬件、软件、网络。虽然是文摘,公司一开始就要求基本素材摘自其他媒体,但要把自己的编辑思想融入进去,要重新进行组合和改写。因此大家也做得很辛苦,第一期和第二期试刊,刚刚进公司的秦挺楠接了50多个页码的任务,由于休息太少,两期试刊完成以后就住院了。

由于老刊要到年底才正式停刊,王莲必须要完成两边的工作。她的时间安排是两本杂志各做半天。原来做文摘的时候,主要工作是翻译英文文章,并不需要实际操作电脑,所以她基本上不会用电脑,连鼠标是什么样子都没有见过。来远望以后,开始认识电脑配件,学上网。编辑部的电脑也不多,只有两台,大家轮流上。王莲家离单位很近,就主动把白天的时间让出来,晚饭后自己再跑到办公室上网查资料。

当时有名的电脑媒体屈指可数,而且做文摘在时效性方面会差很多,做了一期以后,大家觉得这条路很难走通,于是慢慢增加了原创内容。

《计算机应用文摘》的第一篇原创稿件是《学生哥购机大参考》,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扎实,从学生的应用需求出发,分析了各种主流配件的优劣,并提供了多种搭配组合方案。文章的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评测人员,自己亲手试用过文章中提及的所有配件。

文章出来后很受欢迎,原创内容也越来越多,做到后来,很多读者已经忘了这还是一本文摘杂志,偶尔摘了几篇,还有读者来信指责说,某篇文章是一稿多投,某篇文章又是抄袭某报?

2001年开始,《计算机应用文摘》基本上就停止摘文章了,只有网络文化方面的会摘一些帖子,以前比较偏爱的港台杂志,因为内容定位差异比较大,也放弃了。

《计算机应用文摘》的调整花了一年多时间,但在调整过程中杂志销量一直在上升,半年之内就上到6万册左右,最快的时候甚至超过了《微型计算机》。

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时光,有遗憾,有骄傲,有熊熊燃烧的青春与激情,有一起成长的苦与乐。

编辑程磊清楚地记得他接手第一个硬件评测那天的情景:

“踏着渐浓的夜色和点点星光,我跟着“精力旺盛”

(系一编辑的网名——编者注)东拐西拐,第一次来到他的家——一栋颇为老旧的居民楼。进门的过道很窄,几乎仅容一个人通过,昏黄的白炽灯光让整间屋子充满破败的味道。客厅有只白色瘦弱的小猫用畏惧的目光警戒着我这张陌生面孔,套间当中摆了一张双人床,上面堆满了主板、显卡、声卡、音箱和其他一些电脑机箱里才有的东西,床边有一张电脑桌。他说,这是我的测试平台,累了可以一躺就睡。当时办公室人满为患,找不到地方放测试平台,因此几乎所有的评测都是带设备回家来完成的,买来装主板的背包都被锋利的PCB板边角戳坏了几个。硬盘测试是个耗时的工作,那一夜我们睡得很晚,躺在客厅的沙发上,我久久不能成眠?”

那以后,他回家也东拼西凑搭建了一个测试平台,也把自己的电脑桌拉到床边,跑测试的时候就调好闹钟小憩一下,就这样度过了好多个不眠之夜。

之后,杂志一直在稳定中发展,和《微型计算机》、《新潮电子》一起成为公司的三驾马车。“远望三刊”的称呼逐渐为大家接受并经常使用。

2002年年初,突然有销售商反应:新年第一期杂志不好卖,第二期准备减少要货数量。

读者的反应也很强烈。最多的意见来自于这期的一个20页的主板横向评测文章。

有位读者写来了一封充满惊叹号的邮件:“应用应用!这么长篇幅的硬件评测无用,要看硬件不如看《微机》!封面,花哨!硬件的东西太多!手把手叫你安装刻录机、DVD就不用教了,安装这个有什么技巧可言?”

同类推荐
  • 新年问候:茨维塔耶娃诗选

    新年问候:茨维塔耶娃诗选

    茨维塔耶娃是俄罗斯的一位天才诗人。在苏联时期,命途多舛,最后自缢而死。作品长期得不到出版。苏联解体后,国内出版界重新审视这段文学史,给茨氏以极高的评价。她的诗作,包括散文和书信,重获出版,尤其诗歌,迅速获得世界性的声誉。译者王家新是我国少数有实力的诗人,翻译过策兰等不少著名的外国诗人,译笔一流。本书所译作品多系首译,为国内其他茨氏文本所未见。
  • 沙石50年

    沙石50年

    这是一本用文集形式记录作者创作轨迹的书。它通过几十万字各类作品的汇集,向人们提供了一部浓缩的作者业余创作史,也展现了作者五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不同时期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以及他与时俱进的个人成长过程。
  • 浮尘

    浮尘

    有一段日子了,秋妹每次背着割给羊吃的青草从山上下来回家时,都要站在路过的河埂上,望着沁河对岸镇上新建的那栋教学楼出神:那撩拨人心“叮铃铃”悦耳的上课铃声,用洁白瓷面贴墙耀人眼晕的五层教学楼,以及操场上高高矗立着的旗杆上随风飘扬发出“啪啪”声响的鲜红国旗……望着望着她的眼睛就模糊了,于是,她赶紧用手背擦擦眼角快要落下的泪水,低下头匆匆朝家里赶去。
  • 风过的快乐

    风过的快乐

    我们所享用的快乐常常赁于忧愁,快乐地振翅飞升,却又必须负载痛苦的铠甲。但是,我们仍然愿意以快乐慰藉自己,让快乐成为人生的一个亮点,哪怕它即时、简单,稍纵即逝,无论它涉及爱情、艺术,还是涉及财富、地位。
  • 拾螺记

    拾螺记

    十五夜,月亮升上天空,母亲坐在门口对我说:“在圆圆的月亮里面,有—棵菩提树,树下有—位老人,坐在那里打草鞋。”接着,念月亮儿歌:月光光,荷宝箱,猪衔柴,狗烧火,猫咪蒸饭气呵呵,鸡公洗碗铃铃响,猢捌挑水井边坐,一坐坐出个大窝窝,窝里栽上几株禾,收成够养老婆,老婆养不起,只好养猪婆,猪婆养得肥又大,它若不下崽,冬天牵到街上卖,卖了几块大银元,一家人留下好过年。
热门推荐
  • 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风险研究

    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风险研究

    本书深入探析商业银行的特性、财务政策、风险管理体系等诸多微观层面,从公司治理结构的一般理论入手,结合商业银行在组织架构、股权制衡、董事会结构等方面的特征,从内部风险管理视角研究公司治理和风险“防火墙”对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的控制机制,提出从整体上构建完善的公司治理链条,以控制各级子公司风险的创新思路。
  • 异界之绝代双骄系统

    异界之绝代双骄系统

    系统,为我提供了,一种可能的人生;那么我,也要还系统,一个重新的选择看那绝代风华的人物,又何止双骄?看那满心遗憾的结局,又于心何忍?我和他们,是结伴一同行走于异界的旅人:看遍风景,倾尽繁华,一世纵横……待他年回头,不论这一切是否如梦,愿我们,强大而不失本真。做一个,只不过比其他人都更强、更能打一点的,普通人。“夜深了……”弃笔起身,推窗望月,江千宇留给世界的背影,是那么的优雅而怅然,散发着令人着迷的深邃气质……“今晚要去摸谁的的房门呢?唔……干脆还是一起好了!”
  • 密纹

    密纹

    密纹大陆迎来了一位地球来客,陈叶的人生将会如何?
  • 守护甜心之属于亚梦的恋爱雨季

    守护甜心之属于亚梦的恋爱雨季

    有一个故事,是属于亚梦和她的朋友的有一种结局叫做唯美的,有一种经过叫做痛苦的,就如同用后终究会出现彩虹一样,亚梦,一个酷酷的少女和她的朋友们会经历一些事情呢?
  • 庸碌人

    庸碌人

    行侠仗义,不干惩奸除恶,不为斩妖除魔,爱谁谁破衣烂衫,随意灰头垢面,管你平生最爱,酒一杯无有红袖,何处添香,浪荡慵且懒,无药可救莫云子曰,不谈佛说,我辈自庸人,已入膏肓管他天高与地厚,不如爷的酒葫芦随你前世或今朝,爷自乐得醉逍遥发上枯木簪,拘不住三千青白丝花间一点香,难敌过汗衫酸酒臭七尺自在,八斗惬意,九两桀骜庸人却自扰
  • 网游之行会终结者

    网游之行会终结者

    他是《天殇》的创世者,游戏的原始策划人;当他以普通玩家的身份进入游戏,选择了最难以掌握的职业,却变成了大杀四方的终结者……令人浮想联翩的阴阳合体技术、宏大的国战设定、万众瞩目的帝王加冕……将一一为您呈现。(老书130万字完结,没看过的可以点我作者信息进入。)
  • 贤行润身

    贤行润身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人生走到这个地步,也并不容易。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与其舒舒服服,懵懵懂懂活一辈子,倒不如品尝一点不平常的滋味,似苦而实甜。东方人似乎更[全面]地思考问题,更关注背景和关系,更多借助经验,而不是抽象的逻辑,更能容忍反驳意见。西方人更具[分析性],倾向于使事物本身脱离背景,避开矛盾,更多地依赖逻辑。两种思想习惯各有利弊。我只是想,一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我从来不相信轮回转生。
  • 倾国之炎

    倾国之炎

    传说,灵魂不灭、魂穿异世的人,大多是因为前世有太多未了的心愿,是以今生上天再给机会多活一次...传说,虹族一战并未灭族,更甚者言,虹家之子,虹菀颜乃修罗转世...传说...“修罗转世?唉~既然太阳不为我照路!星月不怜我明心!天上地下皆不认同我!神佛皆阻我去路!那我便当这修罗,毁掉太阳,灭绝星光,劈破天地,弑神杀佛!”“小颜,这般血腥,不适合你。”“别人说我狠毒又如何?我不会介意他人怎样看我,我只不过不想那些害我的人比我更开心。宁可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亦不可负我!”前21世纪杀手,未过鬼门关、未渡奈何桥、未饮孟婆汤便来到这充满神奇的大陆。神人幻兽皆为她披荆斩棘,玄者武士皆俯首称臣。试问,这天地,还有谁!还有谁可以阻挡的了她!
  • 噢!我的王子

    噢!我的王子

    当人气歌手来到异国遇到她,朴安然,虽然很喜欢帅哥,很哈星。但是对他这个所有女生都超迷恋的偶像却很不感冒,不仅如此初次见面他们就屡屡不爽,可是没想到的是他竟然是自己同胞哥哥的朋友,而且竟然和自己一个班,本想找机会报复,但却阴错阳差,变成他的经纪人
  • 面耳手足自诊自查自疗

    面耳手足自诊自查自疗

    不起眼的小病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治疗就会发展成大病甚至重病,影响身体健康。本书从面、耳、手、足四个方面介绍了身体在患病的时候如何向我们发出信号,让读者随时了解自己身体所发生的变化,了解了这些就可以防微杜渐,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