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10700000002

第2章 前言(2)

当然,你也可以界定"赵匡胤时代"就是"大宋帝国"的逻辑起点,二者可以重合,或者你也可以说,整个五代史,从后梁朱温建国开始,都可以算作"赵匡胤时代",等等,但这样一来,那就是你的讲述,而不是我的讲述。我相信如果是你的讲述,一定会有另外的逻辑或发现。千年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它已经预先埋伏了无数可能性。但现在由我讲述"赵匡胤时代",就有了绝大的自由,来确定一个起点,作为历史逻辑的开始。

历史的解释因人而异--近代以来的历史哲学已经说清了这个问题。不存在所谓"客观的、真实的历史",只存在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马基雅维利的《佛罗伦萨史》、蒙森的《罗马史》、勒费弗尔的《拿破仑时代》,以及孔夫子的《春秋》、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陆游的《南唐书》、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等等。如果不是修昔底德,而是蒙森,来写"伯罗奔尼撒史",今天的读者看到的就会是另外的"历史现场";如果不是徐中约,而是其他什么人,来写"中国近代史",读者也将会获得不同的"历史感觉"。

中国历史文献记录中的"歧异",往往需要后人反复"考异""考辨",那原因,也是因为出自不同人(!)的记录,而出现了历史文本的不同。这是一个经验事实。这一事实涉及一门艰涩的学问--历史哲学。我想老老实实地告诉愿意读我书的朋友:这是我愿意并能够理解、接受的"赵匡胤时代",显然,这不一定是他人愿意并能够理解、接受的"赵匡胤时代"。但是假如你愿意并能够理解、接受我的"赵匡胤时代",我会很愉快。千千万万的文本作者都有一点小小的虚荣:寻求自己的知音。我也不例外。

历史,作为过去的事件,确实存在着"事件的外部"和"事件的内部"这样可以感觉到的经验事实。

我可以把这个看似艰涩的历史哲学问题说清楚。譬如,凯撒大帝带着一拨人马渡过了卢比康河,或者,凯撒大帝的血在某一个时刻流在了元老院的地面上。这类可以用他们的身体和运动来加以描述的事务,就是"事件的外部"。凯撒大帝对罗马共和国法律的蔑视,或者他与谋杀者在罗马宪法政策间的理念冲突,则是"事件的内部"。而人物的"行动"则包孕了事件的内部和外部。

那个我所钦佩的历史哲学家R.G.科林伍德先生,很早就解释了这个关系。他在名著《历史的观念》中宣称:历史学家对凯撒大帝渡过卢比康河感兴趣,实在是在于这件事和共和国的法律有关系;历史学家对凯撒大帝流血感兴趣,实在是在于这件事与一场宪法冲突有关系。历史学家应该注意到"行动"背后的意义。但是这样还不够,还需要"把自己放到这个行动中去思想,去辨识出其行动者的思想"。意义,可以被讲述者重新赋予。

"把自己放到这个行动中去思想",这句话预示了两个重要意见:做一个"亲历者";这个"亲历者"要"重新思想"。

如果我的读者看明白了这一段话,就会懂得科林伍德的著名论断:"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关于历史哲学问题,我还有机会慢慢讲述,尽管也许还不过是零星的讲述,本书不是历史哲学专著,而是一篇"历史大随笔"。这个体裁限制了我,它适合于"讲故实"而不适合于"讲哲学"。

亲历者

"讲述者"冒充"亲历者",源于根据"故实"而展开的想象。"故实"是这位"讲述者"或"亲历者"的观察对象。因此,"讲述者"或"亲历者"更合适的"职务职称"也许是"观察者"。

我似乎曾经置身于千年之前,曾经有过与那些人物的"沟通与交流"(这是一个社会学名词),我就在他们之间,踉踉跄跄地跟着他们、看着他们、品味他们、评价他们,更主要的,观察他们……观察中,我能感觉到大将曹翰血洗江州时,空气中散发出来的血腥气;感觉到阳城大捷后,将士们抖动盔甲时,散发出来的浓重的汗臭味;江南和川蜀的深宫,随风飘过了女人们特有的脂粉香,一直飘荡到我的书案前。甚至有了幻觉:那个绝世美人小周后竟然投给我一个浅浅盈盈的微笑,而传说中的花蕊夫人则用一种哀怨憎恨的眼光狠狠地剜了我一眼……契丹国主耶律德光的狂笑、后晋皇上石敬瑭的叹息、南唐先主李昪(音便)临终前的忧惧、后蜀伪帝孟昶(音厂)立于船头悲悲惨惨的涕泣、后周大帝柴荣一身戎装的英武之气、赵匡胤酒后的黑红脸膛,也都在我面前活灵活现。有一次梦里与老赵相见,他似乎戴了一个斗笠,正俯身拾起一部掉落的什么"法典"。我不知天高地厚,走过去拍他的肩膀,却发现他站起来,转头之际忽然凝固成一座石雕,变了模样,很高大,如云冈石窟的大佛,带着一种遥远的慈悲一言不发。梦中的我有点惊愕……东京汴梁、南唐金陵、西蜀成都,远在草原帝国大大小小的聚邑,暮色中老鸹的刺耳鸣叫,以及夕阳西下之后,夜色来临,城市由嘈杂归于寂静,深邃而又苍凉的星空下,更夫的慵困、哨兵的警觉,这一切,我都"历历在目"。契丹国的那些汉子,在镇子里散落着的穹顶帐篷前,围着篝火,用刀子切割烤羊的场景,在我眼里呈现为一幕幕绚烂多彩的舞台剧,定格时,则像一幅幅浓丽的油画;那羊肉,很香,很筋道……敲击键盘时,我观察着五代到大宋之际的一个个名将。投降契丹的杨光远似乎很厉害(我感觉他不仅是个秃子,还是个胖子),但后晋大将李守贞比他更厉害(我感觉他似乎精瘦),后来的后汉大将郭威又比李守贞厉害(郭威似乎是个大个子)。李守贞用"长连城"(城外城)围死了杨光远;郭威依样画葫芦,也用城外筑城的法子围死了李守贞。后唐大将张敬达,却没有用"长连城"围死石敬瑭;而赵匡胤,这位千古一帝,也没有用"长连城"围死僻居河东的小小北汉太原城。在这几场城外城的围剿中,我眼中的画面就像几万人的挖河工地那么壮观……赵匡胤部下有一位福将,他就是传说中的党进党太尉。后来的文人墨客把他糟践成一个吃货,妖魔化一如韩复榘,有些传统的相声段子也在讲"党进党太尉"的"糗事"。其实党进却是一员猛将,曾将传说中的杨老令公打得屁滚尿流。而杨老令公躲藏到太原城壕的深草丛中之后,我甚至从草隙中看到他惊恐的双眼,我还疑心他是不是崴了一只脚。写到此处,感觉杨老令公也似乎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这事让我想起民间传说: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写到关二爷护送皇嫂过五关斩六将,试图要歪写淫色情节时,忽然飞来一片青龙偃月刀架在他脖子上。老罗知是关二爷显灵,忙道:"关二爷刀下留情!"此时只听房间内烛光下,响起一个声音:"罗先生笔下留情!"于是,有了关二爷不进内室,秉烛读《春秋》的段子。我以后可以用其他方式说说杨老令公……武事之外,还有文事。"赵匡胤时代"跟道义相关的故实,会在"观察者"眼里,以一种更有意思的模式展开。在这一篇前言里,我不想占据更多篇幅,读者如果愿意,会看到大约上百个文人故实,很多,都值得浮一大白。

五代之际,中国历史是一个模样,大宋之后,中国历史是另一个模样。这些,都与这类道义故实有关。

千年以来,中华帝国前所未有的变化,包括中国人的"文化品格""民族性格",很多都可以溯源于"赵匡胤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巨大而又丰富的"意义空间",是传统中国很紧要的一次"历史转型期"。

我要干的活儿,就是经由"观察",打开这个"意义空间",选择并说清这个"历史转型期"一个个丰富而有趣的"军政故实"。

这个"意义空间"和"历史转型期"有多重要?说出来可能有人不信,有个日本学者甚至认为大宋帝国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换一句话说,对于中国政制(政制,不是政治。你要注意哦,本书中的"遣词造句"是非常考究的)制度性的架构,大宋是影响中国最重要的一个朝代。

赵匡胤之后,中国有了推演文明、天下为公的自觉。而这种自觉,与赵匡胤自出生之后即经历的乱世故实有关。

我说到了"自觉","推演文明、天下为公的自觉"--汉唐间的君臣也有推演文明、天下为公的努力,但没有大宋这般"自觉"。推演文明和天下为公的政治制度,有没有"自觉"是不一样的!

《赵匡胤时间》就是想说说我"观察"到的(像"亲历者"观察到的那样)赵匡胤推演天下为公的"自觉",说说他为何是"自觉"的。做到这一点,需要我"重新思想"。

军政故实

五十年间,几十个皇上、成百上千的文臣、武将,以及地方军阀、契丹酋长,打打杀杀,逐鹿中原,各色人物上场、下场,留下了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军事故实、政治故实。我就穿行在这些"军政故实"之中,下酒,并"重新思想"。

它们是我这个"讲述者"或"亲历者"或"观察者"记忆中的一部分。我所做的,是按照我的思想,重新召回我的记忆。在这本书中,我来慢慢"回忆"这些故实……站在时光的这一面,可以看清楚,赵匡胤一生要面对如下四大难题--一、地缘政治方向的北境也即契丹(大辽)侵扰问题;二、藩镇坐大,不断叛逆或叛变,朝廷与地方的管理与节制问题;三、由于契丹与藩镇,给中国带来的民生苦难问题;四、由于契丹与藩镇,给中国带来的道德伤痛及恢复天下道义问题。"香孩儿"赵匡胤,就要在他的有生之年,以一种仁君气象,直面这四大问题。他将不断地看到地缘政治中的险恶、诡秘与莫测;藩镇大员面对王权与财货,那种毫不掩饰的鹰视狼顾;与死亡同在的战争,士庶的苦难,民生之艰;人性中难以捉摸的复杂与多变,以及天下道义的灭裂。

"香孩儿"赵匡胤,是传统中国为数不多具有"仁君气象"的大帝。这种格局的形成来源于历史上的圣贤教诲,来源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到孔夫子形成的圣贤道统。老赵不同于历代君王的地方很多,坚守圣贤道统,推演文明邦国,是老赵特别明晰的"天下目标"。"天下目标",不是政权目标(如大唐,如大明),不是部族目标(如大元,如大清),不是寡头目标(如北朝,如东吴),不是个人目标(如嬴政,如王莽)。"天下目标"是以"民生所需"(而不是以一人贪欲)为核心考虑,以"民族共同体存在利益"(而不是以皇室眷属利益)为基本诉求,以"天下为公"(而不是以维系政权)为价值方向的政治目标。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论赵宋一朝说,"……在这三百多年里,中国有了一定的国家之目标,朝廷成为一个带竞争性的机构。"所谓"带竞争性的机构",是不确切的。春秋战国以降,诸侯间、各国间已经开始有了明确的竞争性。三国魏晋南北朝,更是典型的竞争国际。但"中国有了一定的国家之目标",此说有理。不过我更愿意将"国家目标"称为"天下目标"。换一句话说,此前的朝廷除了"统治"之外,"国家目标"即"天下目标"并不明确。有些朝代有一些目标,但也不过是"休养生息""山河一统"之类,与我所说的"天下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大宋的"天下目标"与此不同。大宋的"天下目标"是什么?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述,我倾向于认为: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推演文明天下。大宋的文明,不是建构的,而是推演的。

建构,往往需要"历史从我开始""万丈高楼平地起";推演,则需要在接受旧有底盘的基础上,也即接受经验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注入文明因素和酵素。

国家要长治久安,且须在文明中推演--这就是赵匡胤实现"天下目标"的逻辑。不放弃政治家的责任伦理和目的方向,尽可能地恪守手段的光明,成为赵匡胤向"天下目标"渐进时,最内在的紧张。

以此考中国史,光武帝刘秀建构并推演的东汉帝国之外,当推太祖赵匡胤建构并推演的大宋帝国。

帝国军政,可以是道义的吗?

大宋帝国的一切"好看"与"不好看",皆源于此。

公元927-976年军政故实,将在这种内在的紧张中展开。我愿意将"赵匡胤时代"讲述为一代圣君率领他的文武同道,实现"天下目标"的艰难践履和心路历程。

历史记忆

我愿意负点责任地说:看懂这五十年间各色人物故实,就会看懂大宋来之不易的文化光荣,看懂老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圣贤大义,看懂吾土吾民的传统中,那些帝王将相,不仅有种种邪痞邪恶的权谋、阴毒,也有光明光荣的公道、仁德。中国,无可规避的千年命运,就藏在"赵匡胤时代"的故实中。

"赵匡胤时代",这"转型期"五十年,是老汉我的"历史记忆",往大了点说,也可以是现代中国的"集体记忆"。

"记忆"中的故实很多,听着,(如俗话所说)我给你"娓娓道来"。如果你愿意,也可以跟我一起端起杯来,故实下酒,浮一大白。

这里说到"五代",对这段历史,一般读者的印象是"有点乱",其实所谓"五代"就是"梁唐晋汉周"--不过要在每一代的前面加个"后"字,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你只要记住"梁唐晋汉周",就建构了基本的"五代谱系"。譬如,说到"后晋",就知道:这是"梁唐晋汉周"的第三个中原政权,在它之前,有"后梁、后唐";在它之后,有"后汉、后周"。而"后周"完了,就是"大宋"。"梁唐晋汉周",是不是一下子就记住了?

另外还有与"五代"差不多同时,参差错落着的所谓"十国"。我把它们的国名和兴亡顺序略作调整,你也可以一下子记住它们:南唐、南平、南楚、南汉、前蜀、后蜀、吴国、吴越、闽国、北汉前面四国的名字头上都带"南"字;后面两个带"蜀"字、两个带"吴"字;最后两个单记。一分钟,也可以记住。这"十国"都不是正式的中原王朝,可以统称为地方政权。

我编一个顺口溜,你来记:

五代梁唐晋汉周,唐平楚汉南在头,前后蜀国两个吴,闽国北汉十国休。

这就是"五代十国"。用心记,两分钟内可以搞定。赵匡胤时代,跨着五代和大宋,记住这些乱世中短命王朝的名称,有助于你读懂几百个"故实"。

同类推荐
  • 心者:君王冷情

    心者:君王冷情

    〈谷钰〉本是21世纪的一名普通的工作族,阴差阳错意外穿越到了另一个时代,成为了小国的君主。怎奈我国甚小,为平定战乱少女皆已送去诸国和亲,再一次战争暴发,举国无一女子谷钰不得不假扮女子去和亲,却不料秦国主上〈南宫懿〉识破他为男儿身。。。开始了一段恋爱的故事。
  • 网络文学发展研究史

    网络文学发展研究史

    该书追述了网络文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盛十余年间激荡的历史,前辈们筚路蓝缕的奋斗史,旨在照亮后来者的路,鼓舞网络文学爱好者继续前行。
  • 风撼华夏

    风撼华夏

    风撼华夏,反弹琵琶,华夏上下五千年,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历史真相。目前进度,三皇五帝篇,历史上的祝融真的是“火神”吗?治水的英雄,政治的愣头青又是谁?女娲在神话里是大神,那现实的原型呢?华夏第一场大规模械斗,又是怎样的呢?轩辕出世,纵横天下,终于遇上敌手,初战蚩尤,9战9败,之后是如何成功将局势扭转?而在江山稳固之后,轩辕黄帝又是怎样抒写一部可歌可泣的自断“六翼”来稳固自己的江山的呢?
  • 唐刀

    唐刀

    大唐帝国通过开明的政治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从唐初的统一之战到盛唐时期所有的对内对外战争,都出现在冷兵器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武器——唐刀。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与阿拉伯大马士革刀著称于世的两种名刀,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在艺术上均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可以说是我国刀剑史上的巅峰。而一把刀,一个人,如果横空出世并在唐朝征战四方,开扩疆域,又在历史上第一次打败倭人,那又将是一种怎样波澜壮阔的历史呢?
  • 千秋事

    千秋事

    晋安建国两百年后,因朝政混乱,吏治败坏,引发天下大乱,地方割据势力不甘再受无能朝廷统治,蠢蠢欲动;各地百姓也因民不聊生,纷举义旗,起兵造反。于是,烽火四起,遍地狼烟。
热门推荐
  • 解读浙商——浙商如何基业常青

    解读浙商——浙商如何基业常青

    资源小省造就经济大省,初步答案可以肯定为,是浙江商人创造了浙江经济的奇迹。然而,浙商的崛起又是凭着什么呢?浙商是浙江籍商人的简称,指的是出生于浙江区域内的商人群体。因此,要探究浙商崛起的原因,必须从浙商与其他区域内的商人群体的比较分析中来展开。为什么“三无”(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起步,“五低”起飞(起点低,知名度低,文化程度低,企业组织形式低,产业层次低)的浙商,会成为全国第一创富集团?资源不怕少、企业不怕小、身段不,咱低是他们的特色和优势。浙江的民营企业和国有经济的共生共荣,小企业和规模经济的统一,本土化和国际化的互动,专业市场和特色产业区等,这些现象不是浙商的首创,就是浙商做得最好。
  • 2008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2008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2008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的选本包括:中篇小说选(分上、下两卷)、短篇小说选、报告文学选、散文选、诗歌选、微型小说选和随笔选七种。力求选出该年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力求选出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够反映该年度某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
  • 宠妻无度:婚宠365夜

    宠妻无度:婚宠365夜

    乔靖枭说:爱是你我的事,与他人无关。你只负责全心的爱着我就行。什么门当户对,什么婆媳关系,什么乱七八糟的狗屁理念,通通我来负责……
  • 错的时间对的爱

    错的时间对的爱

    小时候的别离,长大后的相遇。一场阴差阳错,究竟谁爱上了谁,究竟谁错谁对,一场错误确真正的看清了自己的心。傻丫头,既然认定你了,就绝不会放开你。
  • 念极之路

    念极之路

    身患绝症之后的一个孤儿,拥有了一次重生到念气大陆的机会。而他,在念气大陆,一直走在觉醒,走在成为念极的路上。
  • 神医绝色小王妃

    神医绝色小王妃

    手里领着小神兽,头顶主角光环,白月曦一路混他个风生水起。但为毛天帝这混蛋把自己派下去监护神马太子渡劫,好吧,她下凡,可是,为毛就是没听清是谁!话说,女主啊,你当仙当了有六百年了吧,猴子取经都回来了,你为毛还这么挫?下凡后,凭借一张颠倒众生的脸,能说会道的贱嘴儿,骗的美男们那是个一愣一愣的。轩辕绝寒刚度完劫,小魔王也来凑凑热闹,于是,男主怒了,管它什么医仙呢,直接上麻袋,生米煮成熟饭,想反悔也来不及了。本文不虐身不虐心,死虐小三爽文+伪宫斗本文纯属首发,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亲!男主纯黑,女主纯贱
  • 幽幽枯井

    幽幽枯井

    幽幽枯井,直通黄泉,一朝破开,惊悚连连。
  • 走天下学知识丛书-健康行知书

    走天下学知识丛书-健康行知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诗句。现比喻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走天下学知识丛书包括:服务行知书、健康行知书、名胜行知书、摄影行知书、时尚行知书、装备行知书等书籍。
  • 游游海南岛

    游游海南岛

    本书记录的图片张张精美,可以满足不同摄影水平爱好者的要求。她们还写了15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文笔也极其优美。各种自助行、背包客、跟团游,跟着她指点的路线行走就可以了。
  • 堇色无恙支荷香

    堇色无恙支荷香

    沐堇秋家族白云庄控制江南经济,备受各方觊觎。 万俟芰荷闻知朝中在查白云庄,为了保护他,希望得到他的爱情进而劝服他。 谁知计划不如变化,白云庄的弃徒袁一鸣与芰荷展开一番暗战。天下大变,南曦弘光王朝抗北钺朝形式严峻。沐堇秋陪芰荷上晖州寻她的父兄,与北钺军激战,并得知芰荷一直骗他,愤然而去。芰荷腹中骨肉不保,安顿在赵由榔处。 沐堇秋一面光复皇室,一面寻找芰荷,经过多重磨难,终换来两情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