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阿黄“炒”股票
阿黄之所以会去“炒”股票,完全是因为他的小舅子上门来推销“上海股票认购证”的缘故。
那么,“上海股票认购证”是什么“劳什子”呢?
当时的人是太穷了,不得不提倡和弘扬“修修补补万古长青”的理念,就拿穿衣来说吧,有顺口溜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件衣服穿了六年,已经穿到破了,缝缝补补还要再穿三年,一共要穿九年啊,是不是有些太夸张了呢?不,一点儿也不夸张,其实何止穿九年,要穿到不能穿——衣不遮体为止!
据一些中央首长身边的警卫员著书回忆透露,那时的国家领导人除了接见外宾穿的衣服比较新外,亦是如此,衣服是补了又补,能穿就穿,不舍得轻易地丢掉;另外据说还不吃肉,与民同甘共苦。
中央首长尚且要如此地节衣缩食,那么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特别是农民的生活,就可想而知了,用不着多说什么了,反正穷的就是到了这么不堪的地步!
更可怕的是,某些地方甚至连锅都揭不开了,发生了饿死人、人吃人的现象。所以谢天谢地,中国善良的老百姓还是希望领导(特别是国家人),不要那么地艰苦朴素,穿得体面一点、吃得好一点,以便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这样老百姓的生活也许会过得好一点!
这一切,“财神奶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女人嘛,特别是上了点年纪的女人,心总是比较“软”的,比较慈悲的,“财神奶奶”为此常常闷闷不乐,甚至暗自落泪。
“财神爷”不解,问“财神奶奶”道:“老夫人,近来为何如此不快呀?”
“财神奶奶”没好气地说道:“这还用得着问吗?你睁开眼睛看看吧,为什么把中国人民搞得这么穷?你怎么对得起伟大、文明、先进、勤劳、智慧、勇敢、朴实、早已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呢?!”
于是“财神奶奶”狠狠数落了“财神爷”一番,批评“财神爷”犯了严重的方向性错误、原则性错误和历史性错误,归根结底是路线错误!“财神奶奶”越说越生气,最后感到说还不够直抒胸臆,便叫丫鬟拉琴,字正腔圆的唱起了“西皮”,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字字血、声声泪地责问“财神爷”于心何忍啊?!
“财神爷”本欲说一下原委,错不在我“财神爷”,你以为他们很穷、很可怜啊,可他们思想上并不认为穷有什么不好,通过不断的政治思想教育运动,还以为这是艰苦朴素的光荣革命传统的体现呢,可以保持住劳动人民的阶级本色,防“(苏)修”反“(苏)修”,更是防止资产阶级思想腐蚀、防止“和平演变”所必需要的。他们认为,“穷”就是无产阶级,“富”就是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革命的,而资产阶级是反革命的。只要是革命的,那么一切就是好的、正确的、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的;只要是反革命的,那么一切就是坏的、错误的,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最后是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的!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穷就对了!于是他们反而以穷为荣,以富为耻,表示自己思想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性和先进性。
他们不但不要发财,还要讥笑、丑化、批判我“财神爷”,要在我“财神爷”的头上“踏”一只脚,让我永世不得翻身!总之他们不想发财,视发财为罪恶,这能怪我“财神爷”吗?!
但看到老夫人“财神奶奶”如此的济世情怀,深受感动,心里十分的过意不去,为了讨“财神奶奶”的欢喜,罢、罢、罢,于是“财神爷”决定借“上海股票认购证”,让大家“发”上那么一“发”!
“财神爷”是个颇爱作弄人的小老儿,他在给予的同时常常喜欢设些无伤大雅的“圈套”。“财神爷”同样没有忘记,在发行“上海股票认购证”上瞒着“财神奶奶”设置了二个小小的、让人捉摸不透的“陷阱”:一是人们不知道“上海股票认购证”最终能够卖出多少本(无限量发售),更不知道会发行多少股票,所以每份“上海股票认购证”究竟能够认购到多少股票,认购到的股票究竟又能够赚多少钱,这些都是大大的问号;二是三十元人民币一份的“上海股票认购证”的认购款,全部捐献给社会福利机构,给“上海股票认购证”蒙上了一层慈善的色彩,于是人们以为“上海股票认购证”既然是慈善性质的,那么应该付出是主要的,得利就是有一些,也不可能很多的,所以绝大多数人的并不很乐观的看好“上海股票认购证”。
三十元人民币一份的“上海股票认购证”价格便宜吗?那时一般人的平均月工资加奖金大约是七、八十元人民币左右,也就是说,一个月的工资只能买2、3份“上海股票认购证”,你能说便宜吗?!
而且“上海股票认购证”有效期仅为一年,即只能认购1992年1月19日起至1993年2月1日止所发行的股票,过期就作废了。
果然很精明的大多数人这么一算账,就犹豫了、迟疑了,买的人并不很多,而且绝大部分人买“上海股票认购证”的数量就是一、二份,四、五份而已,有既是献爱心、也算是碰碰运气之意;不过据报道,也有人最多买了近万份的,但那绝对是特例,绝对是“另类”。
因此当时发行的“上海股票认购证”很好买,大街小巷都设有摊点,许许多多银行的员工、单位的财务会计、居民委员会大嫂、还有一些社会闲杂人员、等等,会主动向您推销——请求您、恳求您甚至哀求您——请帮帮忙多买一些吧,为慈善事业尽一点儿力吧!而每推销出一份三十元人民币的“上海股票认购证”,可得百分之一的佣金提成,即人民币0。30元。
“上海股票认购证”的外形,比一张一百元人民币略宽一点、较长一些,封面、封底呈绿色,用的是类似“名片”的硬纸张。封面上有“上海股票认购证”七个烫金繁体字;封底写的是那句著名的广告语:“股市有风险、涉市须谨慎”,也是繁体字。可见1992年发行“上海股票认购证”的时候,称“股市有风险、涉市须谨慎”,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改为“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了,现在的广告都称“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了!“上海股票认购证”的封面、封底均印有红色相同的号码,前面是四位罗马数字号码,后面是七位阿拉伯数字号码。
一份“上海股票认购证”,不比一枚一元(人民币)硬币厚,内芯是薄薄的四页不同颜色的碳写复印纸,当初设计一本“上海股票认购证”,可能考虑有四次对号认购“新股”的机会吧。
最终艰难的发行了二百零七万份“上海股票认购证”。如果真的是把出售此证的钱款全部捐献给社会福利机构,那么大约有6000多万元人民币。
没有人预计到股票市场会发展的如此之快,随着大量“新股”的不断发行,只有通过“上海股票认购证”摇号,才能认购到“新股”,而“新股”一旦“上市”交易,要比发行的“原始价”翻好几倍,甚至十几倍。最出名的上海南京路“第一百货公司”发行“上市”,也是通过“上海股票认购证”摇号、认购的。“上海股票认购证”最后的中签率,将近达到了百分之九十!
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发。”所以侬(你)只要买了“上海股票认购证”,就发财;买的越多,越发!一大批人通过买“上海股票认购证”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万元户”是大量地涌现,有的甚至“不小心”成为了百万富翁,造就了上海“股市”的第一代“大户”,由此改变了很多人一生的命运。
当时社会上广泛流传着这样二个、充满了极其浓厚的悲喜剧色彩、据说是真实的故事。有位教师经过反复的思考,在“上海股票认购证”购买到期前的最后一小时,决定瞒着老婆,带着六千元人民币,偷偷去银行买二百份“上海股票认购证”。
当他在银行柜台前准备购买时,只听得银行柜台里的一位小姐对一位男士笑道,“又来了一只‘冲头(傻帽)’!”
这位教师听了大怒,一气之下就转身走了,最后没有买成。
财富与这位教师就此失之交臂,令人扼腕叹息。
另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位老太替儿媳去银行存六千元人民币,经不住银行工作人员的热情推销,就买了二百份“上海股票认购证”。儿媳得知,什么,六千元人民币没有存入银行,买了二百份“上海股票认购证”,便一定要求老太去退掉。
第二天,老太去退时被告知,“上海股票认购证”的认购时间已过,不能够退了。
为了息事宁人,于是老太只能自己掏钱给儿媳存了六千元人民币。
后来老太就一下子成了位百万富婆。
由此可见,“上海股票认购证”可不是什么“劳什子”,当之无愧的说,“上海股票认购证”是打开财富之门的敲门砖、“上海股票认购证”是“发横财”的通行证,“上海股票认购证”使解放后的中国人第一次尝到了“发横财”的滋味,“上海股票认购证”也使解放后的中国人第一次对财富金钱的欲望——开始觉醒了!
懊悔啊、懊悔,错过买“上海股票认购证”的人懊悔那时蛮好买几份的,就能发笔小财;买了几份“上海股票认购证”的人懊悔那时蛮好多买些,买一百份就好了,发笔大财;买了一百份“上海股票认购证”的人懊悔那时蛮好买二百份、三百份、五百份、一千份……但时光是不能倒流的。
“上海股票认购证”其后来的影响,大大启蒙了人们“发横财”的意识,对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证券市场快速发展所起的作用,怎么估计恐怕也不会过分。
爹亲、娘亲不如“上海股票认购证”亲!“上海股票认购证”,当时是上海滩最最“吃香”东西,“黄牛”把三十元人民币一份的“上海股票认购证”,甚至“爆炒”到千元人民币以上。
人们普遍认为,久违的“财神爷”终于显灵啦!有的人索性把“上海股票认购证”当财神般地供奉了起来,摆上好吃好喝的,天天顶礼膜拜。
于是,久未露笑容的“财神奶奶”乐了!“财神爷”也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