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黄之所以能够比较得体的回答西方大记者的提问,这和他成为专职的投资者(股民)后,十分认真的学习是分不开的,因为他总以为,首先要学会游泳,才不会在“股海”里淹死。
阿黄从成为专职的投资者(股民)的第一天起,就去邮局订了三份报纸,它们是:《人民日报》、《中国证券报》和《上海证券报》。他认为这是投资者(股民)“炒”股票必读的三份报纸。
除了读报以外,听收音机,看电视,特别是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也是他每天雷打不动的功课。
阿黄天天早上读报、听广播,晚上看电视,起码要看三、四个台的电视“股评”节目,有时甚至要看五、六个台的电视“股评”节目,像什么上海台啊、浙江台啊、贵州台啊、重庆台啊、山东台啊、等等。
看完电视以后,阿黄还要读些有关“炒股”实战方面的书籍。比方说吧,有:《炒股就看这一招》、《炒股没几招》、《炒股就这几招》、《智能型炒股66招》、《散户必胜100招》、《炒股188招》、《炒股高招888》、《炒股绝招》,从“一招”到“888招”,再到“炒股绝招”,他从中学到了很多奇妙的“炒股”招数。
阿黄越是读书越感到自己知识的欠缺,于是他还埋头苦读了不少十分专业的学术著作,像有什么《预测黑马》、《追击黑马》、《捕捉黑马》、《牛心熊胆》、《牛熊轨迹》、《百战狐狸》、《套利狐狸》、《股市金龟》,等等;还有什么《股海掏金》、《稳赚不赔》、《短线天才》、《炒股英雄》、《笑傲股市》、《做个百万富翁》、《十年一个亿》、《股爷、您上座》……每每读到精彩处,他便掩卷长思,不能自己。
阿黄家的灯光往往很晚还亮着,据他说在研究“股市”相关的重大问题呢,例如美国经济啊、欧洲经济啊、甚至非洲的经济;中国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更是不在话下,当然是重中之重。如果你去他的房间内,除了满屋子堆着的书和报刊外,一定还可以醒目地看到墙壁上贴着一幅用狂草书写的对子,不过由于是用狂草书写的,一般人都看不清楚究竟写得是什么字,他便会得意的给你解释一番,那上面写得是:牛市、熊市、盘整市,市市关心;笑声、哭声、骂娘声,声声入耳。并说明这不但是他自己创作的对子,而且还是自己书写的,得到了某位全国著名书法家的首肯。
有的时候,阿黄还会花钱去听著名“股评家”举办的什么“前沿讲座”、“高峰对话”、“顶尖论坛”,这些所谓著名的“股评家”,往往在“股评家”名头上还有个前缀,如经济学大师“股评家”、“风水”大师“股评家”、“周易”大师“股评家”、“阴阳”大师“股评家”、哲学大师“股评家”、等等,他们可都是“炒股”界的精英、翘楚啊。虽然听他们讲课价格昂贵,有的甚至要高达到数千元人民币!
但阿黄感到值啊,大师毕竟就是大师,听完课以后,有醍醐灌顶之功效。通过努力地学习、辛勤的“耕耘”,他坚信一定可以得到更多的收获。
股票交易日,阿黄就像证券公司的职工一样,去证券公司上班。每天证券公司一开门,他基本上就到了,中午也不回家,泡一袋方便面,或者到证券公司的隔壁去买个新疆大餅(准确地叫法是“馕”)、再来几串烤羊肉串儿,便对付过去了。下午交易结束后,与“股友”们聊完天,顺道买些猪头肉,他才回家。
反正阿黄整天看的、听的、读的都和股票有关,完全浸淫在“股海”之中。可见他对“炒”股票是多么地认真和执著啊。
几年下来,虽然阿黄很用功,坚持不懈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他还是感到跌宕起伏的股票市场,是越来越难把握、越来越难操作、越来越不好玩、越来越难赚钱、越来越痛苦了!
阿黄有时真的有些想不通了,所谓“天道酬勤”,自己那么的努力、辛劳,应该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越赚越多才对啊,怎么会有越来越力不从心之感呢?
记得那年的倒数第二天(12。30号),“股市”收盘算年终账,还赚了几千元钱呢,心想今年在股票市场总算是没有白忙,小赚了一笔;没想到那年的最后一天(12。31号),“股市”收盘后再算年终账,却是亏了,亏了八千元钱!
唉,当初从小舅子推销的二十多本“上海股票认购证”中,获利大约十七、八万元人民币;这么多年在“股海”中沉沉浮浮,最高时,资金量曾达到过六十万元人民币以上,最低,资金量只有十五万元人民币,现在资金量差不多是二十五万元人民币,算是小赚了一点点。
股票市场有个众所周知的法则,叫做“一赢、二平、七输”,意思是如果有十个人参与股票市场,其中一人赢(赚钱)、二人平(基本上不输不赢)、七人输(亏钱)。这个法则有依据吗?有详细的调查的数据支持吗?不知道。但迄今为止,至少还没有人能够有理有据的否定这个结论。
阿黄万幸自己虽然没有“大发”,但也没有灭顶之灾,能够做到不输,还略微赚一点,从概率上来说,已属非常不易。作为一般的业余投资者(股民),这份成绩单的确还算是能够过得去;但是自己不是“业余选手”,自己是专职的投资者(股民),是要靠在股票市场赚钱来养家糊口的,这份成绩单怎么能行呢?怎么向老婆、孩子交待呢?!
深夜,望着老婆、女儿安详熟睡的面孔,阿黄心事重重。那时,自己对股票市场什么都不懂,太乐观了,以为股票市场很简单,赚钱很容易,现在看来我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和运气,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自己过早的离开了“组织”,脱离了“组织”,现在无依无靠,只能孤身一个人“战斗”了!阿黄不免对当初辞职——离开“国营”工厂的决定,感到有些鲁莽,有些轻率,有几分后悔。唉,现在想想,还是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锅饭”稳当啊,不用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这时阿黄感到自己犹如失去了锚的孤舟,在海上漂泊。“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他不禁叹息道!
但是在阿黄居住的这幢楼邻居的眼光里,他可是“股市”里的重量级人物。
阿黄“炒”股票的“股龄”很长,从买“股票认购证”开始到现在,已有将近十多年的历史了。他“炒”股票的那家“古海”证券公司,经理都已经换好几茬了,但他仍然坚持在这家证券公司“炒”股票,成为名副其实的“元老级”人物了。
证券公司最喜欢那些买了股票一星期不抛出就算长期投资,三天不抛出就算中期投资,隔天不抛出就算短期投资的投资者(股民)了。证券公司就是希望投资者(股民)经常“买进卖出”股票,鼓励投资者(股民)经常“买进卖出”股票,通过舆论的引导诱惑投资者(股民)经常“买进卖出”股票,这样“勤劳”的投资者(股民),越多越好!
而投资者(股民)每次来回“捣”股票,做“差价”,都是要缴费的,除了给国家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外,证券公司也能从中抽得不少佣金。这是证券公司赚钱的一种方式,一种主要的赚钱方式。至于投资者(股民)“买进卖出”股票赚不赚钱,是“死”是“活”,那就不是证券公司的事情了,是你们投资者(股民)自己的事情了。
每逢年底,各个证券公司都会举办答谢宴会,感谢替证券公司辛勤打工了一年——“买进卖出”股票多、交易金额大的佼佼者!基于阿黄一年来的勤劳,以及对“古海”证券公司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获得了“古海”证券公司隆重颁发的“‘股海’英雄”光荣证书!
因此每到年底,阿黄总能收到一张大大的漂亮的红色“英雄”帖,他便拿着这张有些刺眼的红色“英雄”帖,一一给楼内的居民过目,于是大家便说些十分羡慕啊、有水平啊、佩服的紧啊、真是不简单啊,等等的赞美之词。在出席证券公司举办的宴会前,首先饱餐一顿左邻右舍送上的精神大餐,他感到很是受用,心里美滋滋的。
楼内不管“炒”股票、不“炒”股票的居民碰到阿黄,总要随口问一句:“阿黄,股票好啊?”他的回答是基本不变,笑嘻嘻道:“侬(你)看看,是啥(什么)人在做(股票)啦!”
阿黄最怕有人问他,“炒”了那么多年的股票,为啥现在还是个“散户”啊?他只能用手抓抓头皮,有点儿尴尬、但更多是不服气地说:“你们懂吗,‘股市’里除了比谁‘活’得好,更要比谁‘活’得长!想想当初跟我一起买‘股票认购证’的朋友,还剩几个人‘活’在‘股市’里?大浪淘沙、剩者为王啊!我现在还可以‘炒炒’股票,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
最近几年,“股市”跌得蛮厉害,楼内有几位“炒”股票的阿姨输的非常惨,十万元人民币的投入,有的剩下四、五万元了,有的甚至只剩下二、三万元了,所以她们只要碰到阿黄,常常拉住其大叹苦经。他便劝慰道:“‘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什么叫‘股市’有风险?我‘炒’了那么多年的股票,才算弄明白。‘股市’有风险就是说啊,不管‘股市’成熟也好、不成熟也罢,‘股市’监管得好也好、监管得不好也罢,‘股市’里赚钞票的总是一小部分人,‘股市’永远是少数人赚大多数人票子的游戏场所。所以多数投资者(股民)无论你怎样努力和如何操作,最后的赢家总是少数人。
再则,如果在‘股市’中,赚钱的比亏钱的多,这反而不正常,那么大家都来“炒”股票,都不去工作了,那怎么行呢?想开一点,算啦。”
阿黄的太太对这些“炒”股票的阿姨很是同情,认为她们输的那么地惨,简直就像是羊入狼口嘛。可阿黄却大大地不以为然,讥笑太太是“头发长、见识短”,他对太太是这样说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大家都来“股市”干吗?归根结底还不是为了赚钱?!从某种意义上讲,凡来“股市”者皆为“狼”也,不是你去“咬”别人,就是别人来“咬”你!你“炒”股票赢钱了,并不是别人对你的恩赐或奖赏,更不是什么财神爷给你送钱来了,那是因为你“咬”了其他投资者(股民)一口,是一只咬到了“食物”的“狼”;你“炒”股票输钱了,以为很委屈,其实只不过是你本来想去“咬”其他投资者(股民)一口的,但没能“咬”上,却反而被其他投资者(股民)“咬”了一口而已,你就成了被狼“咬”到的“食物”!
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这是因为投资者(股民)们,一直不能够从“上市”公司少的可怜得“分红”中得到正当的、应有的、满意的回报,甚至有个别“上市”公司虽则年年赢利、却年年不知分红,真正做到了像铁公鸡那样——一毛不拔!后来投资者(股民)们也就不指望、不把“上市”公司的回报当回事儿了,只能够玩起了“寻找下一个傻瓜”的“博傻”游戏。
投资者(股民)谁也不相信自己就是那个最后倒霉的“大傻瓜”,把股票价格“击鼓传花”似的层层“炒”高,以为最后一棒不会落到自己头上,总还有下一个接“棒”的“大傻瓜”,拼命追求在股票市场投资者(股民)们的相互博弈中,获得丰厚的投机利润。但往往却不知不觉地成了“最后一个大傻瓜”!这就是金融史上著名的所谓的“大傻瓜”理论。
当然,这种天才的想法阿黄是不会和别人说的,是阿黄的太太一不留神才说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