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92400000017

第17章 三十年(1950—1979)比较文学的沉寂(6)

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transmigrationofsouls),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渡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叛者”(Traduttoretraditore)。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释赞宁《高僧传三集》卷三《译经篇·论》:“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

在这里,钱钟书首先触及了文学翻译理论中所谓的“不可译性”或“抗译性”问题。既然翻译总是免不了“讹”,免不了要对原作“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那就不必“生硬牵强”地拘泥原文,只要把原文的“风味”保存着就行。“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可见,钱钟书的关于“化境”的论述,与傅雷的观点很接近,但表述方式不同。钱钟书借鉴的是中国传统文论中的“境”字。“境”,在传统画论和文论中又称为“境界”、“意境”,从唐代以后即被频繁使用,到晚清的王国维集其大成。但用“化境”这个词来表示翻译文学的理论境界,却是钱钟书的首创。从钱钟书的表述上看,他的“化境”和上述的“神似”基本上是同义词,本质上指的是翻译中立足于本土语言文化对原文的创造性转化。“化”的意义就是“转化”。而且,同茅盾、傅雷等人一样,钱钟书也把“化境”视为翻译文学的一种“理想”,甚至认为“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

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钱钟书还谈到了译本与原作的关系问题。他就从许慎的“诱”字的解释出发,认为译文对原文有反作用的,好的译文诱导人们学外文,读原作,另一方面,坏的译文也会损害原作。他写道:

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产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者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

在这里,钱钟书正确地指出了译本对原作的反作用,从而说明了译本的重要。但显然,他对翻译文学的独立价值的认识是不到位的。翻译家在翻译的过程中固然谦逊地尊重原作、努力地再现原作。然而再现一旦成功完成,译作一旦从原作脱胎而出,它就是独立的艺术品,不是原作的替代品。原作和译作是两种不同的文本形态。如果说原作的文本形态是一种“原本形态”,那么译作的文本就是一种“诠释形态”。“诠释”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创造性的再现和阐发。原作与译作的这种关系,如果也需要做一个比喻的话,就好比“母”与“子”的关系。“子”由“母”而来,但“子”绝不是“母”的附属品和替代品甚至赝品。从艺术角度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子”的译作完全有可能超越它的母本。这种情况在中外翻译文学史上都不难找到。说起林译哈葛德的小说,钱钟书在同一篇文章中就说过这样的话:

我这一次发现自己宁可读林纾的译文,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理由很简单:林纾的中文文笔比哈葛德的英文文笔高明得多。哈葛德的原文很笨重,对话更呆蠢板滞,尤其是冒险小说里的对话,把古代英语和近代语言杂拌一起。

“宁可读林纾的译文,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这就说明了译文绝不是原文的简单的替代品。这与他在同一篇文章中所说的“好译本的作用就是消灭自己”云云就成了自相矛盾。好的译文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品。它不会自己消灭自己,也难以被时光和读者消灭。到了80年代后,我国文学翻译界和译学理论对这个问题才算有了全面辩证的认识。

总体来看,傅雷和钱钟书提出的“神似”论和“化境”论,是中国翻译文学艺术追求的集中体现,它借鉴了传统译论,汲取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营养,用中国传统的文艺美学概念来阐述文学翻译问题,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这首先表现在,这是中国的翻译家们从中西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和转换中总结出来的。作为表意文字的汉语和作为拼音文字的西语之间的传译,与各种西语之间的传译,自有不同的规律。中国翻译家和理论家们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理想的翻译文学不能满足于字句上的对译和转换,满足于字句的“忠实”,理想的翻译文学必须是在“形似”基础上的“神似”,是在原文基础上立足于本土语言文化的创造性的转化。

其次,“神似”、“化境”的中国特色在于,它和“信达雅”一样,是地道的中国式的概念表述方式。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真正在理论上、学理上科学透彻地阐明所谓“神似”是怎样的“似”、所谓“化境”是什么样的“境”。这的确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这种概念表述方式属于那种“一听就明白,一想就糊涂”的类型,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暧昧性,而没有明确的规定性,而明确的规定性只可作翻译的可操作的标准,不可作翻译的理想境界,更不可作翻译文学的理想境界。但正因为如此,“神似”、“化境”也具有规定性所不能包容的“境界”性,更能道出中国翻译文学的审美理想,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艺无止境”之“境”。由于“神似”、“化境”无法量化,没有终极,所以它更适合于作译文的鉴赏和评价用语,而不宜做文学翻译实践上的原则标准——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信达雅”就足够了。

“神似论”和“化境论”是1950—60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及翻译文学研究最突出的成果,标志着中国翻译文学在理论上的独创,对1980年代后翻译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刘靖之在《重神似不重形似》(载刘靖之编《翻译论集》,香港三联书店1981年)一文中认为:“自严复以来,我国的翻译理论经过了几个成长期,从‘信、达、雅’开始,经过‘字译’和‘句译’,直译、硬译、死译和意译,然后抵达‘神似’和‘化境’……是一脉相承的。”罗新璋先生在《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一文中也认为,从古代的“案本”,到近代的求“信”,再到“神似”、“化境”,“这四个概念,既是各自独立,又是相互联系,渐次发展,构成一个整体的”。

(第四节)台湾、香港地区比较文学的率先兴起

一、台港两地的比较文学学科建设

由于台湾和香港地区实行的是与祖国大陆不同的资本主义制度,对外交流较为方便,学术上相对也容易接受外来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台港地区比较文学能够在60年代后期率先崛起,也是自然和必然的。同时,台港两地在50年代后交流更趋频繁,两地学者来往方便,不少学者在两地辗转任教和研究。因此,两地的比较文学也互相影响、互为依存,可视为学术研究上的一个整体区域,故在此合为一谈。

据朱立民《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和温儒敏、卢康华《台港的比较文学研究》(载《中国比较文学年鉴1986》)等文章介绍,受西方一些大学的影响,1966年,台湾淡江文理学院英语系决定开设比较文学课程,次年,该课程的开设得以落实。1969年,美籍华人叶维廉博士应邀担任台湾大学1970年至1971年的比较文学客座副教授,美裔学者约翰·迪尼(中文名李达三)则在台湾师范大学从事比较文学研究。1970年,台湾大学正式开设比较文学博士班,翌年招收学生。这个博士班对学员录取的要求较为严格,申请者必须具有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或语言学的硕士学位。

这个博士班的开设,标志着台湾地区已能够培养比较文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意味着比较文学在台湾的高等教育体制中已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对台港地区的比较文学学科发展,乃至对祖国大陆的比较文学学科建设,都有深远影响。同年,淡江文理学院的《淡江文学评论》(英文版)创刊,创刊后一直侧重于刊登比较文学方面的文章。1971年,淡江文理学院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比较文学会议,对东西方文学关系进行比较探讨。1973年,台湾比较文学学会成立,选举胡耀恒、叶庆炳、颜元叔、余光中、李达三、侯健、袁鹤翔等为理事,胡耀恒、叶庆炳为正副理事长,陈祖文、林文月、姚一苇为监事。决定以台湾大学已有的刊物《中外文学》(1972年创刊)为会刊。《中外文学》是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文学研究与评论方面的综合性刊物,成为比较文学会刊后,设有比较文学专栏,刊登比较文学的优秀论文,发布学会的有关学术信息。台湾比较文学学会的成立是台湾比较文学全面发展振兴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香港地区的比较文学与台湾地区的比较文学有着密切关联。香港的比较文学学者大多来自台湾或欧美,一些国外和我国台湾的比较文学学者,如叶维廉、袁鹤翔、余光中、李欧梵等都应邀在香港研究或讲学,有些原在台湾任过教的学者,如李达三等,后来长期在香港任教,因而两地的比较文学界联系特别密切。香港的两所名牌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比较文学研究的两个重镇。香港大学早在1964年就设立了比较文学课程,但那时的比较文学教学内容是欧美文学及其比较,自1974年起,开始重视中西文学比较。香港中文大学于1974年开设比较文学课程。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建立比较文学与翻译中心,该中心创刊中译英杂志《译丛》,并出版《中西比较文学论集》(郑树森、周英雄、袁鹤翔合编,英文版,次年出版中文版)。同年,香港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并展开相关的学术活动,举办比较文学学术会议。此后,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分别设立比较文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班。这些也都标志着香港的比较文学研究进入发展和振兴的历史时期。

二、台港比较文学的研究及其特色

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地理位置,台湾和香港的比较文学从一开始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第一个特色是,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特别是中西文学的平行比较很兴盛。台港两地的比较文学学者中的许多人在英美等国接受高等教育,他们对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较为熟悉,与英美学术界交往较多,所受的影响也很大。因而在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方面就形成了跨文化研究的一些优势和特色。换言之,台湾和香港的比较文学研究选题范围集中于中国与英美文学的比较研究方面,这是由研究者的教育背景和研究环境所决定的。在台港两地,他们对中西(英美)文学比较有着强烈的理论自觉,提出了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原理。

如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1928)于1968年11月在亚洲广播公会上做了题为《中西文学比较》的讲座,对中西文学的差异和特征做了扼要的概括。他认为,“造成中西文学差异的因素,可以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两种:内在的属于思想,属于文化背景;外在的属于语言文字”;西方宗教对文学影响甚大,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宗教“没有什么地位可言”;西方文学中的冲突是人神冲突,中国文学中的冲突是人伦冲突。他说:“我的初步结论是:由于对于超自然世界的观念互异,中国文学似乎敏于观察,富于感情,但在驰骋想象、运用思想方面,似乎不及西方文学;是以中国古典文学长于短篇的抒情诗和小品文,但除了少数的例子外,并未产生若何宏大的史诗或叙事诗,文学批评则散漫而无系统,戏剧的创造比西方迟了几乎两千年。”在语言文字方面,“中国文学有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富于弹性和持久的文字”;而西方的文法固然缜密,但过分繁琐。中国文法的弹性在文学作品特别是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易于押韵对仗,富于意境。

同类推荐
  • 庄子的智慧(中外大智慧丛书)

    庄子的智慧(中外大智慧丛书)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如“天道无为”的思想论述对当时和后世均有着巨大的影响。《庄子的智慧》是作者近年研究庄子思想的又一力作,全书共分十一个篇章,资料丰富,且多有创见,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通俗易懂的读本,也为从事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爸爸爱喜禾:十万个是什么

    爸爸爱喜禾:十万个是什么

    当蔡春猪把《给儿子的一封信》贴到博客里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这封信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这封信被浏览十万余次,被感动转发及评论数万条。而老蔡(朋友们以前习惯叫他小蔡,现在都叫他老蔡)以“爸爸爱喜禾”为名的微博粉丝也在短期内狂增十倍以上。在儿子喜禾被确诊为“自闭症”之后,老蔡在微博中以自强不残、爱开玩笑的喜禾爸爸形象,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戏剧性的细节场景,小心翼翼地绕开了悲剧的漩涡,展现出来的是笑中带泪的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
  • 中国古代诗歌概论与名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概论与名篇欣赏

    本书以史为序,以著名诗人为重点,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从先秦到清中叶3000多年间中国诗歌发展的全过程,重点介绍了著名诗人的生平思想、诗歌特色及其代表诗作,以及相关的文学基本理论和不同诗派的观点与思想。本书强调文学理论的系统性,注重研究文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突出爱国主义、进取精神、坚持真理、顽强拼搏等优秀品质的培养。为适应教学需要,本书在叙述和阐释古代诗歌发展过程与理论的同时,也选收了约900首优秀的诗歌作品以供讲解和欣赏,努力将教科书与诗歌范本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方便教学,同时还将古奥生僻字一一注音以利阅读。
  • 读懂爱

    读懂爱

    本书是一本绝对与众不同的写物随笔,在书中长长短短的句子里,既有张爱玲式的才情飞扬,又有李清照式的闲愁悠悠,文风孤绝清艳。作者通过唯美、感伤而灵动的语言,牵引出一段段青涩晶莹、暗香隐约的少年情怀。
  • 辉煌的北京(林语堂全集7)

    辉煌的北京(林语堂全集7)

    林语堂用美妙的英文向世界介绍中国人和中国历史文化,但是,囿于所处时代、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他的思想认识不免带有历史的局限。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正是中国国内动荡变迁、破旧立新的时期,特定的创作背景无疑也给他的作品留下印痕。显而易见地,比如当时对朝代称谓与历史纪元的划定不统一(如称清朝为ManchuDynasty);且时无汉语拼音方案,专有名词均使用威妥玛拼音音译等。此外,也能发现作者在解读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现象时的不足,如反映在民族关系的表述上,称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为foreignblood、foreignrace,乃至以Chinese特指HanChinese等。诸如此类,
热门推荐
  • 墨问仙途

    墨问仙途

    以网游《新寻仙》大世界为背景,主角为山海县一名孤儿,机缘巧合踏上仙途。
  • 御龙噬天

    御龙噬天

    他以为自己被绑架了,谁知却是穿越了他以为这么高大上的仙侠世界自己一定不好混,谁知却顺风顺水一路狂飙他以为遇见的女神定是像她的名字一样柔美娴慧,谁知却是腹黑暴力女霸气无边......然而,这真的是穿越吗?逆天修行这么顺利真的好吗?招惹了腹黑暴力女,真的,就只有死路一条吗?本文已转战安之原创。
  • 随身空间:农女好种田

    随身空间:农女好种田

    去云崖拍个美景都能掉下来?掉下来就算了,还穿越?穿越也就算了,还穿越成农女,一般不都是不是王妃,也是千金小姐啊,好心救了一位男子吧,却被他缠住,缠住也就算了吧,居然还要生娃,来看我如何和极品亲戚斗?如何识破阴谋诡计
  • 幸福女人必悟的秘密:心计

    幸福女人必悟的秘密:心计

    人心叵测,要学会保护自己,才不会受伤害;爱情有“诈”,要擦亮双眼,才不会迷失自己;祸会从口出,要把握分寸,才不会在交际的海洋中触礁翻船;丈夫不是永远的靠山,要懂选择和放弃,才不会误入感情的死胡同;婚姻的堡垒不是坚不可摧,要学会维护和加固,才不会葬送一生的幸福……而这些哪一点不需要“心计”呢?总之,有“心计”的女人才有幸福!
  • 半阕辞

    半阕辞

    龙城飞将应犹在,万里平戎策,铁寒金柝,纵横间,多少兴亡落。红颜祸,山河破,素手拨乱因果错,胜负终将湮没,恩怨诉与佛陀。天机难测,回首故国,梦里几回魂断处,一醉人间默。不负天下不负卿,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低眉携手处,朝天阙。
  • 乱世之敬红颜

    乱世之敬红颜

    灵川大陆上,屹立着两个国家:一个位居东南,地处平原,因东邻尚海,所以多产食盐,其名曰乾国;一个居于西北,土地匡阔,其北接炎漠,南多烟雨,其名曰西梁。此二国以离江,横川山脉为界,长期贸易不断。然两国却也争战不断,通常一边已兵戈相向时,一边却贸易正酣,甚是奇怪。更甚者是,一次两国交战,西梁攻破乾国徐城,一朝屠城,尸横遍野,正此时乾国将帅大族赵家却遭满门灭顶之灾,自此乾国边界又天灾不断,一时谣言四起,天灭大乾。有人传言,此祸端源于一祸国女子,却不知真伪,此后,两国合合打打的政治局面伴随着这传言一起延续到了十九年后~~~乱世江山,最是红颜薄命,可就有女儿如斯,以己之薄肩,扛起天下安平之大任。
  • 彻夜千殇

    彻夜千殇

    以中国代为背景的虚拟王朝,再一次意外中,天启国天后救了一个女巫,天启国的女巫看出天后肚子里怀的女孩是“北冥之月”,高贵荣耀,不仅接近“北冥之阳”就会遭遇灭门之灾。而且,这孩子降生后将会与天启国无缘,为报答天后恩情,巫女临死前托付同为巫女的好友天后生下女儿,取名夏紫汐。托付给北冥国的丞相夫人(方桦),方桦冤死,夏紫汐被服了忘记一切的【圣果】十年后,夏紫汐,机缘巧合结识了三皇子(北冥逸尘),北冥逸尘对夏紫汐一见倾心。北冥逸尘仰慕且依赖的哥哥——(北冥瑄)也深深爱慕夏紫汐,弟弟对北冥逸尘的感情令他内心倍感痛苦…………
  • 悲鸣

    悲鸣

    当尊坐上花撵享受万众瞩目的光辉时刻,孤却留下了眼泪。孤以为得到了最想要的东西,可就在得到的那一刻才知道孤最想要的东西已经失去
  • 腹黑总裁要定你

    腹黑总裁要定你

    无良上司陷害,她无奈之下只能到夜场买醉,却偶遇了冰山总裁。本以为他们的交集就到此为止,男人却甩来一张协议,将她紧锁在婚姻牢笼中。“你想不想报复你的可恨上司?”男人的话诱惑至极,她点头画下卖身契。一场游戏,两人却越陷越深,他的明月光回来,她终成了他的累赘。她要离开之际,却被男人狠狠抱在怀里,霸道宣称:只有我让你走,你才能离开。
  • 仙荒逝

    仙荒逝

    最近,一星世家公子戎耀万分苦恼,任谁得知要嫁给九维城第一丑女都不好受。况且,父亲离去,家里就剩他和一位小侍女,更有各大家族虎视眈眈。戎府里,总萦绕他不甘的怒吼:“命锁,永远束缚不了我变强的心!别人修仙我修命,别人成神我成精!”逆乱界,万族林立,战歌永不休!命,禁锢的只是弱者,他誓要做那最耀眼的星辰!头顶轮回门,脚踏红尘幡,左手诛神,右手撕天!演绎热血泉畔不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