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92400000033

第33章 中国与欧洲各国文学关系的研究(1)

中国与欧洲各国文化与文学关系,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传统。从文艺复兴一直到17世纪,欧洲人对中国怀有乌托邦式的憧憬之情,中国文化与文学在欧洲有所传播。18世纪以后,随着中西文化实力的消长变化,欧洲人及欧洲文学中的中国观及中国形象也有所改变。到了19世纪中期之后,欧洲文学开始大规模输入并影响中国。中国与欧洲文学关系的研究,是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方面。20世纪最后二十年间中国比较文学学者的有关研究,从不同侧面发掘并系统呈现了中国与俄国、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各国文学关系的面貌,并在比较中得出了许多有有价值的见解、观点和结论。

(第一节)中俄文学关系研究

一、中俄文学关系的总体研究

自从1900年中国开始接受俄罗斯文学起,到2000年的整整一百年间,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翻译数量在全部外国文学中占第一位,我国报刊上发表的有关俄罗斯文学的研究与评介文章,在我国全部的有关外国文学的文章中也占第一位。俄罗斯文学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运动、文学观念和作家的创作、评论家的批评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俄文学关系的研究,也主要表现为中国现代文学对俄罗斯文学的接受研究。

对中俄文学关系进行系统的总体研究,开始于戈宝权。他的研究开始于1950年代,到1980年代末,他在各种学术期刊或书籍中发表了二十多篇有关中俄文学关系史研究的文章。1992年,这些文章连同中外文学关系的其他研究文章,收在《中外文学因缘——戈宝权比较文学论文集》中,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论文集中的第一部分——“中俄文字之交”部分又分三组,第一组是“俄国作家与中国”,其中谈到了普希金、屠格涅夫、冈察洛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绥拉菲摩维支等九位作家与中国的关联。

第二组是“俄国文学作品在中国”,分别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系统而有重点、以点代面地清理了20世纪俄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的历史轨迹。第三组“中国的俄国和苏联文学翻译家及研究家”,介绍了瞿秋白、鲁迅、耿济之等对俄苏文学的翻译与研究做出的历史贡献。其中大部分文章发表于1950—60年代,一部分文章发表于1980年代。戈宝权作为一个有突出成绩的俄苏文学翻译家,非常熟悉俄罗斯作家作品,许多珍贵的材料是他在翻译某作家作品时发现的。

例如,在《托尔斯泰和中国》一文中,戈宝权谈了自己在研究托尔斯泰与中国之关系、中国译介托尔斯泰的历史方面的新发现。他指出了托尔斯泰如何钻研过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孔子、孟子的著作。他还考证出了与托尔斯泰通信的两个中国人中除了辜鸿铭为人所熟知之外,另一个究竟是何许人。长期以来,人们根据俄文译音,有的判断为“钱玄同”,有的判断为“张之洞”,而戈宝权根据自己深入托尔斯泰博物馆中所发现的原信复印件以及有关的史料,考证出这个人是“张庆桐”,并介绍了张庆桐的生平。戈宝权还第一次描述了中国译介托尔斯泰的历史,指出1900年上海广学会出版的从英文译出的《俄国政俗通考》中的一段文字是最早介绍托尔斯泰的中文文字,指出我国出版的最早的托尔斯泰作品的单行本是1907年香港礼贤会出版的《托氏宗教小说》。戈宝权作为一位中俄文学交流的实施者和见证者,他在谈论和研究中俄文学关系的时候,能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个人体验融入研究中,将个人的历史经验与历史文献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统一在一起。

这是他的中俄文学关系研究的突出特点之一。他研究的另一个特色,就是从翻译文学史的角度,对中俄文学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翻译文学史”的概念,但他的研究已经包含了翻译文学史研究所应包含的基本要素——原作家、原作品、译作、翻译家、读者等,为今天我们翻译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戈宝权的文章采用的是严格的传播研究方法,注重史料的挖掘、考证和梳理,注重以事实说话,文风朴实严谨,决无空论。当代中国学界,许多人把“理论”理解为抽象的宏论、形而上的思辨,甚至是超越史料与事实的玄言空言。而实际上,戈宝权这样的研究才是得“理论”之真义——把研究对象讲清楚,展示历史的真面目,这本身就是“理论”。

1990年代初我国中俄文学比较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倪蕊琴主编、陈建华副主编的《论中苏文学的发展进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跟上述戈宝权的研究一样,这部著作也采用了将系列论文编辑成书的方式。

但戈宝权在中俄文学关系的研究中所采用的是从事实与文献出发的传播研究的实证方法,而《论中苏文学的发展进程》则是以传播研究为主、平行研究为辅。其中,倪蕊琴写的《中苏文学发展进程比较(1917—1986)》一文作为全书的“绪论”冠于卷首。也是全书中提纲挈领的一篇重要文章。她分析研究的重心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中苏文学关系。她勾勒出了“中苏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及其颇有戏剧性的文学关系”,即发展进程的阶段性对应的关系。从中国文学的角度看,这种对应关系分为三个阶段,即50年代的接受时期、60—70年代时期,80年代的选择时期。其中,50年代中苏文学是同期对应关系,60—70年代大体是逆向对应关系,80年代基本是错位对应关系。这样的勾勒和概括相当洗练地呈现了中苏当代文学的发展的基本对应规律。

全书正文十八篇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这些文章试图对中苏文学的发展进程进行历时的、纵向的比较研究,这在选题上是很有意义的;在一些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在中苏当代文学发展的对应性研究上具有开拓意义。但同时,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显然只是初步的,有的还停留在现象描述的层面上,理论上的更深入的分析仍有较大的余地。书中只有六篇文章是属于比较研究的文章,第四、五部分的全部文章和第二、三部分的有些文章是单纯论述前苏联文学问题的文章,这些文章固然有助于读者对前苏联文学的深入了解,但却与中苏文学的“比较研究”的大论题相对游离。

与《论中苏文学的发展进程》几乎同时出版的《俄国文学与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再次体现出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俄苏文学研究方面的实力。这部书是由王智量教授主编的系列论文集。执笔者除王智量外,还有夏中义、王圣思、汪介之和王智量的研究生王璞、王志耕、刘文荣、戴耘和李定。

研究的范围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尤其是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影响与中国文学的接受的研究,重点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及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对中国作家的影响,还有对中国翻译俄国文学的历史的总结。对于俄罗斯这些经典作家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的研究,此前已有许多论文发表,在此基础上使研究有些新意,有所深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俄国文学与中国》一书中的大部分文章,在切入的角度、论述的方式乃至结论的概括方面,都具有明确的出新意识,并在不少方面有所突破。

例如,王志耕在《果戈理与中国》一章中认为,“果戈理在写黑暗方面给了中国作家三方面的启示:写人物身上的黑暗,写人物眼中的黑暗,写人物心中的黑暗”;戴耘在《屠格涅夫与中国》一章引用了国外批评家对屠格涅夫创作特点的评价,即认为屠格涅夫在艺术上的独创性和独特性就是他的“诗意的现实主义”,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这一方面。王圣思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中国》一章中分析了中国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接受上的特点,指出中国现代文学主要看重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小人物、对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描写,而对陀氏的另外的方面,如二重人格、地下人、偶合家庭、宗教关怀等主题,则不甚关注。王璞在《契诃夫与中国》一章中谈到契诃夫的戏剧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时认为,契诃夫戏剧的特点是情节的淡化和抒情的氛围,即“非戏剧化倾向”。这种倾向深刻而持久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创作。

曹禺、夏衍和老舍的作品中都有这种影响的印记。夏中义在《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与中国》一章中,将俄罗斯三大批评家对中国文艺理论的影响做了综合的研究考察,认为在整个西方美学史上,能在政治与艺术两方面皆投中国文坛所好者,非别、车、杜莫属。这是别、车、杜能够长期成为在中国“享受美学豁免权的唯一的非马克思主义的西方学派”的原因。但是,这种对别、车、杜文艺思想的膜拜,却带有强烈的政治实用色彩,从而将他们的完整统一的文艺思想割裂了。

李定的《俄国文学翻译在中国》一章,对中国的俄罗斯文学的翻译情况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并列出了《汉译俄国文学作品出版数量变化表》等多种表格,用严格的科学统计学的方法,展示并分析了1903—1987年的85年间,中国翻译出版俄国文学的数量、文体种类、版本、选题变化等多方面的情况。搞清和掌握这些情况是研究中俄文学关系的基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流行着一波一波的“理论”热潮,习惯于空泛的议论,而对文献资料、学科史实的研究却比较冷漠,对包括俄国文学在内的外国文学翻译的基本情况缺乏认真系统的清理与研究。因此,李定的研究不仅填补了我国俄罗斯文学翻译研究的一个空白,而且为今后更为翔实的中国的俄罗斯文学翻译史研究打下了基础。

汪介之(1952—)的《选择与失落——中俄文学关系的文化透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是一部从文化视角研究中俄文学关系的专著,也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由个人著述的系统的中俄文学比较研究的专著。全书共分六章,分别从不同侧面论述了中俄文学关系中的若干基本问题。

全书最富有新意的是第四章从“忏悔意识”、“思辨色彩”的角度对中俄文学所做的比较。作者指出,由于东正教的影响,忏悔意识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已经积淀于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成为俄罗斯人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一个基本特点,这主要表现为作家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和自我分析。但俄罗斯文学的忏悔意识并未被中国作家所理解、所接受,中国现代文学中不乏基于个人与环境冲突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从政治角度展开的“知识者自我批判”,却难以见到从宗教信仰出发的具有深刻忏悔精神的作家。

这是十分正确的见解。作者同时认为在这方面“也许只有鲁迅、巴金等人是少有的例外”。但严格说来,鲁迅、巴金恐怕也不是“例外”。他们的“忏悔”和俄罗斯作家的“忏悔”根本上是不同的。作者还指出:“浓烈的思辨色彩”是俄罗斯文学的一大特色,而“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达到一定哲理深度的作品却颇为有限”;“除了鲁迅等少数杰出作家之外,现代作家一般尚未达到对历史生活、社会图像、人性表现、社会价值做出带哲理性的分析与把握的高度。这既为中国文化历史传统所决定,又为现代中国的现实情势所制约”。这显然也是十分有价值的见解。实际上,在鲁迅等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中也有“哲理”,有时也相当“深刻”,但那常常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深刻,而不是俄罗斯文学中常见的那种宗教的、哲学思辨的、形而上的抽象层面的深刻。作者还指出,中国文学在认识和接受俄罗斯文学的过程中,有不少片面性,出现了一些有意无意的忽略和失落。

这主要表现为中国作家看重的是俄罗斯作家的社会批判,却忽略了俄罗斯作家对俄罗斯国民性、民族心态所做的描写、反思与批判;同样的,我们对别林斯基等俄罗斯批评家,看重的是他们的“社会—历史批评”,却忽略了他们的美学批评。第五章《一位文学巨人在中国的命运》,也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研究功力。作者在此前曾出版了《俄罗斯命运的回声——高尔基的思想与艺术探索》(漓江出版社1993年)一书,对高尔基的思想与艺术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在这一章里,汪介之指出:“中国人心目中的高尔基,却多少是中国人自己描画的。我们的文学观念、文学研究曾被各种‘理论’所左右,包括被庸俗社会学控制过一个长时期。正是这种‘社会学’使高尔基受到损害并发生‘形变’,使作家的完整面貌不为一般读者所知,这就为一些人曲解甚至贬低高尔基提供了‘证据’。”作者回顾和分析了中国翻译、介绍、评论和研究高尔基的历史,指出了“左”的政治化、功利化倾向和庸俗社会学理论对高尔基的曲解和贬损。

汪剑钊的专著《中俄文字之交》(漓江出版社1999年)和上述汪介之的著作一样,也是一部中俄文学比较研究的专题著作。作者选取了中俄文学关系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为论述对象。其中,关于五四文学与俄罗斯文学中的人道主义问题以及“拉普”与中国30年代左翼文学运动问题、“新写实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契诃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问题、托尔斯泰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问题等,作为中俄文学关系中的重点问题,此前不少文章和著作多有论及,在这些问题上,汪著似无多大突破。

但也有部分章节是有新意的,如《中国的“青春型写作”与肖洛霍夫和尼·奥斯特洛夫斯基》一章,对50年代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小说与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等作品,对王蒙的《青春万岁》与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杨沫的《青春之歌》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之间的关联,做了比较论述。此外,作者对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对中国政治抒情诗的影响也做了令人感兴趣的分析。

同类推荐
  • 南北极——穆时英作品精选

    南北极——穆时英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一带江山如画:古诗词里的山水故人

    一带江山如画:古诗词里的山水故人

    站在无数前人吟咏过的美丽山川的面前,忽然觉得自己是如此渺小,如此微不足道。所幸,美丽的山水并未嫌弃我们这些粗鄙的后来者。它们仍然以宽广博大之胸怀,拥抱每一个来访者。于是,它们只能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在吵吵闹闹的话语声中,想起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怀念王湾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思念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 红色哈密

    红色哈密

    哈密绿洲是一块资源丰富的宝地,这里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风力、光电资源,还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和光照千秋、光辉闪耀的革命红色资源。《红色哈密》一书就是收集、整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解放、民族的独立,先后在哈密活动的事迹。
  • 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

    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

    2011年3月1日,一名普通的调查记者通过微博,让我们看到了大山深处那些因为上学路远无法回家吃饭,必须忍受饥饿的孩子,并大声疾呼:孩子们需要一份“免费午餐”!一夜之间,无数像你我一样善良的人们,用网络时代特有的方式,为山区孩子送去一份份热腾腾的午餐。看似普通的献爱心活动,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冰冷的电子屏幕背后,还有一颗颗炙热的心,和对我们深爱着的这个国家的呵护之情。所以,请停止抱怨,用行动改变中国。翻开本书,见证您的一份爱心,如何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免于饥饿,快乐成长。
  • 多维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

    多维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复兴与建设以来,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与以前相比都有长足的进展;中国学者提出的有的学术观点与学术主张,也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文学学者的关注。
热门推荐
  • 溪人不羁求找虐

    溪人不羁求找虐

    吴映冰经历重生……找回前世所爱宫至深……失忆……被文森宠……再次动情……最终恢复记忆的她到底要和谁在一起?一个是上一世满心护着自己直至死亡的男人,一个又是有着痴情种对自己各种攻宠的大宠物文森,到底是要选择哪个?
  • 无双天魂

    无双天魂

    主角木云乃人与妖的后代,天生没有魂力,觉醒不了武魂,废材一个,却在逃亡中巧合之下觉醒武魂,并成就双生天级武魂,且看如何报仇雪恨,如何步步成神!
  •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酒文化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酒文化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木版年画》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丛书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入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酒的起源;酒的酿造;评酒品酒;酒政酒制;酒礼酒俗;酒与文化。
  • 热血新体术

    热血新体术

    疾鬼流体术以速度和独门超能体术称霸新体术至尊地位“随影而生,意念催行”影月流派以魅惑行云的体技出奇制胜。御盾流派超强度的体质训练令各大流派望尘莫及,打到你手麻为止。传统体术派系在武道中的地位岌岌可危,新体术革命即将开启。新一代鬼影将在一批朝气蓬勃的新生中诞生?黑帮风云、巷战、学院殴斗、校园内乱、后街搏击人肉囚笼、百团大战、刀枪火拼、控妹把玩、风流少年特异体能改造,八面玲珑的火蛇蜥眼;坚刚不催的传承龙脊想要激情澎湃的新热血体验,尽在《热血新体术》!欢迎入驻《热血新体术》读者交流群,群QQ:446807454
  • 穿越之绝色医妃

    穿越之绝色医妃

    她被男友抛弃,一朝穿越,在这个陌生的时空里,她究竟该何去何从?本以为这一切都偶然,却不知这是一场纠缠千年的虐恋。他们为了她都倾尽了一切,抛弃了所有。都说人妖殊途,她又能否打破她的命格?找到属于她自己的幸福?她该在他们之间作何抉择?她能否让结局完美?
  • 将门嫡妃

    将门嫡妃

    云家嫡女云蜜,生的好相貌,却是生活贱如蚁。被现代诸神会社继承人云蜜意外穿越代替。将军府内,暗潮涌动,亲爹不疼亲娘早死,懦弱的云蜜就成了继母的眼中钉。没事,大不了她拉个靠山!“爷,蜜儿好想你。”然后,爷,破功了。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邪魅战王绝宠妃君颜一世卿

    邪魅战王绝宠妃君颜一世卿

    她是令家族所耻的相府嫡女,因母亲去世,外祖父家的没落,8岁的她被逐出府外,送到山上。七年后回归,容颜绝世的少女让所有人亮瞎了眼。原本柔弱的废物嫡女变的刚劲凛冽,嘴角似有若无的笑好似,一切都毫不在意。一手医术万人称服,一曲琴音无人能敌,一笔画磨价值万金,一段舞蹈堪比天人。当求娶的人踏破门槛。邪魅战王轻佻她的下颚“女人,你只能是我的。”她莞尔一笑“王爷,我愿护你家院让你,战无后顾之忧。”女主并不天下无敌,不是重生穿越文,只是豪迈纨绔女。男主并不软弱无能,不是皇帝算计文,只是战王腹黑男。
  • 蔷薇的拯救之吻

    蔷薇的拯救之吻

    没有爱情,亲情,友情的世界,南隐月开始厌恶了,终于,她可以放手了,可是为什么她不想放手了呢。“阿月,就算是为了我,留下吧”北非洛一脸忧伤的看着南隐月,南隐月低头,北非洛看不见她的神情,“对不起,我——”南隐月转身抱住了北非洛———————————————————。。。“等我,阿洛”---
  • 爱而不得是年少

    爱而不得是年少

    对于曾经的美好,我是报以感恩对于年少时的爱情,可以说是悸动,我无法描述,也无法忘却。会怀念,会有后悔,但我却没有想过重来。现在的日子,你很好,我也很好。今天的阳光很好,今夜的星辰很美。
  • 天才是鼓励出来的

    天才是鼓励出来的

    本书针对孩子成长阶段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50种鼓励孩子的方法,渗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业、责任、求知欲、创新等。探讨了如何让孩子更加自由地成长为一个睿智、善良、负责、独立思考、积极进取、为社会所需的人才。